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教育事業,科學技術,文化事業,醫療衛生,歷史文化,地方特產,風景名勝,著名人物,
建置沿革
據已發現的古文化遺址及文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的氏族群在這裡居住,繁衍生息,過著刀耕火種與漁獵畜牧的生活。後因部落遷徙,此地便成為土著與山越族的聚落處;
夏禹治水以後,分天下為九州,現郎溪屬揚州之域;
商屬勾吳。春秋時周敬王四十年(前480年)屬諸侯吳國的桐地;
戰國之際,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滅吳,屬越。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越爭雄,越被楚滅,屬楚。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滅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古吳越地分置鄣郡和會稽郡,郎溪屬鄣郡地;漢
元封二年(前109年),鄣郡改置丹陽郡,郡治遷宛陵(今宣州),以原鄣郡郡治周圍地區設定故鄣縣。郎溪屬故鄣縣。建安八年(203年),以故鄣縣西部地析置廣德縣,郎溪屬
廣德縣。
三國時,江南屬吳國,廣德縣隸屬
丹陽郡。西晉太康二年(281年)改屬宣城郡。南北朝期間,為宋、齊、梁、陳的屬地。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並廣德、故鄣、長城(今長興)、陽羨、義鄉5縣地設綏安縣。宋泰始四年(468年)改屬南徐州義興郡。不久廢,復置廣德縣,仍屬宣城郡。南齊時,廣德縣屬南豫州宣城郡。梁紹泰元年(555年)廣德縣隸屬南豫州廣梁郡。陳永定二年(558年)改廣梁郡為陳留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陳留郡,並廣德、故鄣、安吉、原鄉4縣入石封縣,改石封為綏安縣,屬宣州。仁壽三年(603年)隸入湖州。大業二年(606年)又改屬宣城郡;唐
武德三年(620年),分綏安縣為綏安、桐陳、懷德3縣,屬桃州。至德二年(757年),改綏安縣為廣德縣,屬宣城郡,後改稱宣州;五代南唐設廣德制置使,屬江寧府。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設廣德軍。端拱元年(988年),改名建平縣。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廣德軍為廣德路,廣德路領建平縣,屬江浙行中書省。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占領該地即改廣德路為廣興府,廣興府領建平縣,屬江南行中書省。
明洪武元年(1368年)廣興府屬京師直隸,改稱廣德府,建平縣屬廣德府。洪武四年(1371年)九月改府為州,建平縣屬廣德州。永樂元年(1403年),建平縣直隸南京。清康熙六年(1667年),建平縣改屬安徽布政使司,鹹豐四年(1854年),建平縣暫歸浙江巡撫代管,同治三年(1864年),建平縣復屬安徽省,隸徽寧池太廣道及皖南道。
民國三年(1914年),建平縣改名郎溪縣。民國十一年(1922年)設吉原保,屬城廂區,區署及保辦事處均設於城內。民國28年(1939年)設定在城鎮,屬第一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直屬縣政府。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2月10日仍改名郎步鎮。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1月8日,更名吉原鎮。
1949年4月,郎溪縣解放,1952年2月,皖南區與皖北區合併稱皖南皖北區。8月撤銷皖南皖北區,成立安徽省,郎溪屬蕪湖專區。1971年3月專區改稱地區,郎溪屬蕪湖地區,1980年2月蕪湖地區改為宣城地區,郎溪縣屬宣城地區。2000年撤地建市,郎溪縣隸屬宣城市。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00年,郎溪縣轄8個鎮、9個鄉。
區劃詳情
截至2017年底,郎溪縣轄7個鎮、2個鄉:建平鎮、
梅渚鎮、濤城鎮、十字鎮、畢橋鎮、新發鎮、飛鯉鎮、凌笪鄉、姚村鄉。縣政府駐建平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郎溪縣是皖南東部的邊陲縣,面積1104.8平方公里。地形南窄北寬,南北長約54公里,東西寬約37公里,狀似犁鏵。地理座標位於北緯30°48′45″至31°18′27″,東經118°58′48″至119°22′12″之間,北緯31°08′通過縣城。東以白茅嶺、亭子山與
廣德縣為界,西以南漪湖與宣州市相連,南以鴉山嶺與
宣州市為鄰,西北以胥河與江蘇省
高淳區毗連,東北以伍牙山與江蘇省
溧陽市相接。東至上海297公里,至無錫167公里,至常州146公里,南至杭州226公里。西至宣州58公里,至蕪湖130公里,西北至合肥268公里,北至南京141公里。
地形地貌
郎溪縣郎川河自東而西橫貫縣境,地勢自東南向西北傾斜,東南高西北低,崗巒起伏,河流交錯,形成以丘陵為主的地形。郎溪縣境內地貌比較複雜,北部和中部沿郎川河主、支流和南漪湖東岸以平原為主,南部和東部邊緣為起伏崗、丘和低山。總的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平均地面坡度為1:1000。全縣平原面積最大,占縣內總面積80%,崗地占全縣總面積12%,丘陵占全縣總面積6%,低山占全縣總面積2%。
氣候
郎溪縣氣候屬“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主要特點為:全年氣候溫和,季風顯著,四季分明,雨熱同季,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較長。
水文
郎溪縣的地表水,多屬兩大水系,即郎溪盆地內的水陽江水系,盆地外的太湖水系,總屬長江水系。
另外郎川河每年過境水量亦有9億立方米。但由於截留攔蓄工程不足,絕大部分徑流由溪流下泄而去,未加利用。
南漪湖當水位在8.5米時,蓄水量3.5億立方米,是縣境內沿湖地區引灌的重要水源。全縣有農用排灌動力機械3322台,計23871千瓦,有效灌溉面積33萬畝,保證灌溉面積26.1萬畝,如果按80%和90%保證率標準計,全縣尚缺0.8~1.0億立方米水。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郎溪縣總面積1104.8平方公里(折合165.73萬畝),約占安徽省總面積的0.79%。低山占11.15%,丘陵崗地占46.05%,平原圩區占30.11%,水域占12.69%。總耕地面積37.25萬畝,其中:水田33.11萬畝,旱地4.14萬畝。水域20.1萬畝、林地40.7萬畝。
礦產資源
郎溪縣主要礦產有螢石、黃砂、石灰石、花崗岩、高嶺土、葉臘石等,螢石儲量200萬噸,鐵礦全縣蘊藏量較大者有:銅官山、烏龜山、牛尾巴山、兔子山4個礦區,分別位於崗南、凌笪、濤城3個鄉鎮。4個礦區地質總儲量約350萬噸、含鐵量39~57%。成礦類型為斷裂充填和老地層的底部沉積物。這些鐵礦均有其它礦體的伴生,主要有硫,其餘有磷、砷、銅、鋅、鉛等。
人口
截至2017年末,郎溪縣戶籍總人口34.95萬;在總人口中,男性18.03萬,女性16.92萬。據縣衛計委統計,全縣人口出生率10.43‰,自然增長率4.63‰,出生人口性別比108.63:100。
經濟
綜述
2017年,郎溪縣實現生產總值(GDP)134.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6年增長8.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6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76.2億元,增長8.7%;第三產業增加值42.6億元,增長9.6%;三次產業比為11.6:56.7:31.7。按年均戶籍人口計算,人均GDP38517元。
2017年,郎溪縣實現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5.6億元,比2016年同期增長9.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7.3億元,下降3.1%。全年財政支出31.5億元,增長2.1%;教育、科學技術、社會保障與就業、醫療衛生、農林水事務等重點支出項目均得到有效保障,其中科學技術支出增長35.9%,教育支出增長5.0%,節能環保支出增長136.5%,醫療衛生支出增長2.8%。
第一產業
2017年,郎溪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7.6億元,同比增長4.0%。全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52552公頃;經濟作物種植面積11561公頃,其中:油料種植面積4888公頃,棉花種植面積428公頃,蔬菜種植面積4294公頃。全年糧食總產量29.9萬噸,同比下降0.5%;油料產量1.33萬噸,同比下降1.94%。棉花產量2175噸,同比下降2.16%。茶葉產量0.80萬噸,下降8.98%。園林水果產量3641噸,增長12.2%。
截至2017年末,郎溪縣生豬存欄4.36萬頭,出欄頭數7.36萬頭;家禽出欄474.4萬隻,全年肉類總產量1.42萬噸,增長1.8 %,禽蛋產量0.86萬噸,增長2.6%。水產品產量2.76萬噸,增長4.9%。郎溪縣農業機械總動力33.02萬千瓦,下降1.5%。農用拖拉機8680台,稻麥聯合收割機955台。機耕面積5.45萬公頃,機播面積3.24萬公頃,機收面積5.16萬公頃。全縣有效灌溉面積34.09千公頃,實際耕地灌溉面積28.38千公頃。全年化肥使用量2.0萬噸,農藥使用量752噸,農用塑膠薄膜使用量103噸。鄉村居民用電量13268萬千瓦時。
第二產業
截至2017年末,郎溪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51戶,比2016年淨增5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比上年增長9.3%;按輕重工業看,輕、重工業分別增長14.9%和7.1%。按註冊登記類型看,集體企業增長1.2%,股份制企業增長9.4%,外商及港澳台企業下降0.3%。規模以上工業中,30個工業行業有18個行業增加值保持增長,其中醫藥製造業增長127.5%,電力、熱力生產供應業增長123.9%,家具製造業增長72.9%,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製造業增長47.1%。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比上年增長25.2%,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30.8%,同比提高1.5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同比增長27.8%。
2017年,郎溪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74.1%。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67.6億元,同比增長17.6%;實現利稅22.4億元,同比增長7.3%;其中利潤總額11.0億元,同比增長3.6%。
2017年,郎溪縣實現建築業增加值8.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6年同期增長5.9%。全縣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6家,實現建安產值26.8億元,比2016年增長18.8%;實現利潤991.6萬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25.7萬平方米,房屋建築竣工面積92.1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2017年,郎溪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6億元,增長11.1%。按銷售地區看,城鎮零售額28.2億元,農村零售額12.4億元,分別增長13.4%、6.2%。從消費形態看,商品零售額33.1億元,11.5%;餐飲收入7.5億元,增長9%。限額以上企業(單位)經營狀況良好,全年實現商品零售額11.1億元,增長17.0%。
2017年,郎溪縣累計實現進出口總額2.1億美元,增長50.25%。其中,出口2.0億美元,增長50.8%;進口780萬美元,增長38.2%。全縣有自營進出口權企業93家。
2017年,郎溪縣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8444萬美元,增長7.0%。
截至2017年末,郎溪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162.7億元,比2016年增加16.0億元,增長10.9%;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107.3億元,比2016年增加11.7億元,增長12.2%。其中,短期貸款34.6億元,比2016年增加1.4億元,增長4.2%;中長期貸款63.6億元,比2016年增加8.3億元,增長15.1%。
交通運輸
民國時期,郎溪縣內興築公路3條,總長61.2公里。建國後,縣人民政府採取國助建勤辦法,先後修復和興建公路共74條,總長511.5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48公里。1987年,縣公路管理部門接養公路16條,其中幹線公路4條,縣鄉公路8條,鄉村公路4條,共長203.6公里。
截至2017年末,郎溪縣公路里程1833.3公里,其中:省道40.2公里,縣道128.3公里,村道1330.4公里。年末全縣擁有民用汽車41624輛;其中個人汽車保有量39196輛。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郎溪縣共有各類學校101所,在校學生44932人,專任教師2826人。其中:中等職業學校2所,在校學生4067人。普通高中2所,在校生4280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2.10%。國中17所,在校學生8861人,國中學齡人口入學率100%。國小22所,在校學生18359人,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幼稚園57所,在園幼兒9236人,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學率為99.86%。
科學技術
2017年,郎溪縣專利申請量378項,授權量207項。全年組織申報省各類科技計畫項目7項,其中1項獲省級科學技術獎勵;全年有10家企業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至2017年末全縣高新技術企業數共有24家。
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末,郎溪縣有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鄉鎮文化站12個,藝術表演團體3個。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藏書量9.8萬冊。年末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個;全縣共入選省級及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8項。廣播電台1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9%。電視台1座,電視人口覆蓋率99%。檔案館1個,館藏檔案53690卷 ,資料4510冊。
醫療衛生
民國時期,城鄉中醫最盛時不過百人,專業者甚少,多數是藥店坐堂醫生或兼營藥業。郎溪解放時,全縣有各類中醫60餘人,專業醫生20餘人。
建國後,1955年上半年,城關組織起第一個中醫聯合診所。1956年8月,縣醫院開設中醫科。1958年有各類中醫50餘人。1987年底,全縣共有中醫27人,其中副主任中醫師1人,主治中醫師11人,中醫師8人和中醫士7人,有中藥人員8人。另有十幾名傷外科、中草藥人員分布在縣內城鄉。西醫在建國前多是私人開辦診所,每個診所1~2人,共有50餘人。另有少數牙醫分布於部分鄉鎮。
1952~1954年,先後分配來6名助產士和1名藥劑士,是郎溪縣建國後最早有正式中專學歷的衛生技術人員。
1957年以後,大、中專畢業生逐漸增多。1958年浙江醫學院分來的姚玉麟是衛生系統第一位大學生。
1965年底,全縣有280多名醫務人員,其中大、中專畢業生80多人。1987年底,全縣中西醫藥衛生人員共有536人,其中西藥461人,有技術職稱396人,為全縣人口的1.62‰。知名西醫副主任醫師有岑紹鼎、孫開達、唐慕賢等。岑紹鼎專治腫瘤,孫開達善診治內科疾病,唐慕賢主治外科疾患,尤擅手術。
截至2017年末,郎溪縣衛生醫療機構135個(含村級衛生室),其中婦幼保健所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醫院、衛生院14所,村級衛生室94個。全縣衛生技術人員1378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480人,註冊護師、護士724人。鄉村醫生及衛生員199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1554張,其中醫院、衛生院實有病床1537張。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8.5萬人,參合率達99.13%。
歷史文化
郎溪縣內民間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有小馬燈、 雲舞、南門村的老龍燈、 舞獅子、 玩旱船、 踩高蹺、 賽龍舟、 打蠻船、推旱車、拉犟驢子、馬燈戲、十二番鑼鼓等。尤以
定埠的跳“五猖”、小馬燈、姚村的雲舞及南門村的老龍燈地方特色最濃。
跳五猖
跳“
五猖” ,表演時,身著古裝的村民按各自角色挑籃、扛旗、敲鑼、打鼓,鞭炮齊鳴,一派歡騰景象。出場由5個手持華蓋的壯漢入場站定,接著四名衣著袍服、頭戴面具,步態不一的表演者排成一字上場。他們分別代表道士、
土地爺、和尚、判官等4位為民請命的當方“地神”。而隨後入場的身穿鎧甲、肩插金翎、手持雙刀的5位才是真正的主角--“五猖者”,眾多表演者在場上或行、或舞、或趴、或躍,跳著各種寓意的舞蹈,其中有祈求吉祥 和平的排字“天下太平”等陣式,最多時上場表演者達100餘人。
皖南花鼓戲
皖南花鼓戲原為花鼓調,為安徽5大劇種之一,流行於皖南與蘇南、浙江相毗鄰地區,而以宣州、郎溪、廣德、寧國一帶最為盛行。它是百年前湖北東路花鼓調與河南的燈曲隨移民流入皖南,先與皖南地區的民間歌舞合流演唱,後又接受了
徽劇、京劇等兄弟劇種的藝術影響,逐漸發展演化而成長的一人富有鄉土氣息的劇種。
花鼓戲又名挑香擔,屬小戲,因其題材來源於農村生活,劇情簡潔明快,曲調活潑流暢,又是用當地方言演唱,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深受農民喜愛。傳統劇目有《還披風》、《庵堂相會》、《賣草囤》、《秋香送茶》、《紅玉》、《烏鎮北柵頭》、《陸雅臣賣妻》、 作為民間藝術的鳳陽花鼓也曾登上大雅之堂。
錫劇
錫劇,俗稱“無錫灘簧”,(據文學記載:清代
乾隆至嘉慶年間(1736-1820),無錫、江陰、武進等地城鄉已盛行灘簧。)在蘇南地區極為流行。解放後,從原有的太湖地區逐漸流傳至長江三角洲。五、六十年代,是錫劇“黃金時代”,上海的嘉定、金山、青浦、奉賢等縣及浙江的嘉興、安徽的郎溪等地,有錫劇團四十餘個。躍為華東三大劇種之一,列為江蘇主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江蘇省內有錫劇團十多個)錫劇在民國時期稱“新戲”,抗戰時期稱“文戲”,建國前後稱“常錫劇”,至1954年“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後,始統稱“錫劇”。
皮影戲
皮影戲,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
地方特產
郎溪縣主要特產有綠茶、黃酒、金絲蜜棗、悶醬、雁鵝、銀魚、青蝦、蟹、鱉等。
瑞草魁
瑞草魁產於安徽南部的鴉山,又名鴉山茶,屬歷史名茶。早在唐朝,郎溪縣就是貢茶故里,唐朝貢茶“瑞草魁”就生長在安徽省郎溪的崇山峻岭之中。瑞草魁產於安徽省郎溪縣姚村鄉廟泉村(姚家塔村)南部的白陽崗,屬歷史名茶。因其茶樹品種主側脈交角偏大,形似橫向紋理,故名橫紋茶。早在千年前就名噪中國。郎溪境內有八萬多廟茶園,是中國最大的綠茶生產基地,全國平均每10斤茶葉就有1斤產自於郎溪,1996年,郎溪縣被國家農業部授予“中國綠茶之鄉”,歷史名茶“瑞草魁”就產自於郎溪姚村鄉鴉山。鴉山陽坡白陽崗海拔高度487米,可采鮮葉面積8千餘畝。
古南豐黃酒
郎溪縣古南豐黃酒廠生產的系列黃酒,以糯米、香米、黑糯米為原料,用傳統工藝精心釀製而成。酒味醇和,鮮甜爽口。有陳年花雕、加飯酒、保健黃酒等系列。加飯酒又有
元紅、加飯、善釀、香雪等品種;保健黃酒有迎賓陳釀、烏米貢酒、參芪大補酒、男兒壯等。迎賓陳釀在中國黃酒質量檢評中獲“優質產品”大獎。
佛山酥
姚村石佛山慧明禪寺老僧創製。既不同於一般
酥糖,又不同於花生酥。系以熟花生仁碾碎成粉,加上芝麻粉、糯米粉和白糖、飴糖等製成。形似酥糖,又不是酥糖。香甜鬆軟,酥不沾牙,甜不膩口。
悶醬
產於姚村姚家塔,是新開發的品種。其製法是以新鮮黃豆為原料,用山泉水浸泡,蒸熟後霉籠發酵,待霉變成熟,形成“金底銀面”,經兩次曝曬,加上當地產的紅辣椒、生薑、大蒜和鹽放進缸中,密封放置半月,不用日光曝曬,即可成醬,故稱“悶醬”。這樣製作的醬既清潔衛生,又保證了質量。開缸時醬香濃郁,風味獨特,勝於曬醬。
太子參
太子參,又名孩兒參、童參。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異葉假繁縷的塊根,分布於華東、華中、華北、東北和西北等地,藥材主產於福建、貴州、江蘇、山東,安徽等地亦產已被衛生部確定列入“可用於保健食品的中藥材名單”。
崗南板栗
板栗有健脾胃、益氣、補腎、壯腰、強筋、止血和消腫強心的功用,適合於治療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腰腿不利、小便增多,和脾胃虛寒引起的慢性腹瀉,以及外傷後引起的骨折、瘀血腫痛和筋骨疼痛等症。亮油油的栗子還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板栗有健脾胃、益氣、補腎、強心的功用,主治反胃、吐血、便血等症,老少鹹宜。
郎溪蓮藕
郎溪特產蓮藕:郎溪縣水域面積大,自古以來便是產蓮藕的大縣,蓮藕生食熟食皆宜,營養豐富,且能預防多種疾病,是一保健養生的佳品。它全身是寶,老藕澱粉含量達20%以上,可加工成藕粉、蜜餞;葉柄、蓮、蓬皮、荷花、藕節可入藥;蓮子則是上等補品。近年來,因農業結構的調整,水田植藕的面積日增,已達1.1萬畝,年產1.5萬噸鮮藕,遠銷外地市場。
姚村油燜春筍
姚村油燜春筍是郎溪縣的一道名菜,小石筍就是本地丘陵水溝邊的小竹筍,有空心實心之分。純天然,無公害。春茶上市時出土,可做的菜餚有百餘種之多,常見的有酸菜小筍、宮保麻竹筍、竹筍醃鮮、竹筍肉絲、涼拌竹筍、竹筍炒三丁、竹筍柴魚煮、竹筍味噌燒肉、酒糟竹筍雞等。
風景名勝
截至2014年,郎溪縣有4A級旅遊景區1處(觀天下景區)、3A級旅遊景區1處(古南豐徽派黃酒文化園),省級特色景觀旅遊名村1個(梅渚鎮定埠村)。省級鄉村旅遊示範村1家(梅渚鎮高塘村),市級鄉村旅遊示範村6家(濤城鎮鳳河村吳邊、濤城鎮梅村、新發鎮北山村東堰頭、十字鎮上東山、畢橋鎮長河新村、姚村鄉黃家灣)。
高井廟森林公園
高井廟森林公園座落在風景秀麗的“中國綠茶之鄉”——郎溪縣城東南方,距縣城10公里,面積近2萬畝,周圍與南豐、十字及國營十字鋪茶場為鄰,此地因有一古井和古廟而得名。
觀天下
該景區2015年被評為國家級AAAA景區,位於郎溪縣城以南35公里姚村鄉境內,屬黃山余脈。這裡山勢峻峭、竹木蔥茂,是以
石佛山、
天子湖和紅旗湖為中心,以宗教文化、湖光山色為特色的風景名勝區。觀天下景區主要由石佛山、天子湖、紅旗湖三個景點組成。
龍鬚湖
龍鬚湖風景區位於郎溪縣城關東北部5公里,距南京市、
溧陽市天目湖景區僅1小時路程。龍鬚湖水庫豐水期水面面積可達266.8萬平方米,水庫總庫容325萬立方米,是一座具防洪、供水、灌溉、養殖、旅遊等綜合效益於一體的中型水庫。龍鬚湖風景區是以龍鬚湖水庫為中心、四周丘嶺環繞的景區。湖中心有600平方米飛來島。
南漪湖
南漪湖地跨郎溪縣飛鯉鎮、畢橋鎮和新發鎮,湖泊豐水期水域面為33萬畝,是皖南第一淡水湖,其流域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湖底平坦,水草繁茂,湖灘濕地面廣,生活著國家重點保護珍稀野生動物12種。湖區周邊,丘陵森木蔥茂,古樹名木眾多,沿湖河網交錯,自然、人文景點密布,連片茶園,圩畈相連,九嘴十三灣,尤以福壽島最為突出,由北岸延伸湖心,構成舌形半島,酷似鷹嘴,又名鷹嘴島。有千年古寺黃香殿、齋公墓、百步梯等景觀。
伍員山
伍員山又稱伍牙山,系
天目山余脈,位於郎溪縣凌笪鄉與江蘇溧陽市
天目湖鎮、
社渚鎮以及
廣德縣丘村鎮交界。伍員山名勝古蹟甚多,主峰東北,西南兩側各有一塊2—3畝見方的地面被卵石覆蓋,俗稱“山門”。千年西樹蒼勁挺拔。綿延數公里的九道河,曲徑通幽,據史載,春秋時期名將
伍子胥亡命藏身,助吳制楚,建牙設防於此,古戰場、點將台、上馬石、跑馬道、小白廟、子胥廟、伍相祠、古井等些古蹟遺址依稀可辨。
古遺址
磨盤山遺址:位於幸福鄉新法村磨盤山自然村。年代約在公元前4000-3000年,屬新石器時代晚期。
石台寨壘遺址:位於白茅玲農場白雲山分場以北,白茅玲以西。南宋岳飛曾率兵在此屯營紮寨阻擊金兵。
著名人物
吳應龍(1184年—1245年),字雲翔,安徽南宋
郎溪縣人。
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中舉,嘉定四年(1211年)登進士。初授江蘇武進縣尉,後遷
湖北江陵知縣,累官監察
御史、興國軍知軍、饒州知府、江淮荊浙福建廣南路都大提點。
夏雨初(1903年—1930年) ,安徽郎溪人。1926年轉為中共黨員。領導和組織了日資內外棉紗廠工人同盟大罷工。1930年7月15日,任南京市行動委員會委員,參與組織南京暴動。7月29日被捕,不久遭敵人殺害。
裴士戎(1944年—),郎溪縣飛鯉鄉裴村人,1960年從師山東省著名畫家
黑白龍。主要作品有《待博圖》、《紅葉白鳩》、《鸕鶿》、《魚樂圖》、《群鳥》、《荷塘》、《湖天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