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漪湖

南漪湖

南漪湖,古稱南碕湖,簡稱南湖、漪湖。在安徽省東南部宣城市宣州區郎溪縣境,為兩縣區共管。系新構造斷陷窪地經泥沙長期封淤積水而成的滯積湖——古丹陽湖分化而成。1999年版的安徽省志載面積210 平方公里(其它資料有:148.4、189、205等多種說法)。

南漪湖東北受郎川河、以及水陽江支流諸水,由西南隅馬山埠出口,於新河莊匯入水陽江直達長江。具蓄洪、灌溉、養殖、旅遊等功能。系長江下游南岸外流淡水湖,皖南第一大湖泊,是調節水陽江水量的主要湖泊之一。岸線曲折,有“九嘴十三灣、港漢似珠網”。

南漪湖風光秀麗,而且盛產淡水魚類,尤其是南湖銀魚、螃蟹以及菱、藕久享盛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漪湖
  • 別稱:南湖
  • 地理位置:安徽宣州郎溪交界處
  • 總面積:200平方公里左右
  • 湖泊類型:構造型湖泊
  • 所屬水系:長江支流水陽江水系
  • 主要支流:郎川河、飛鯉河、長溪河、永豐河
  • 泄水河道:汪聯河
名稱由來,位置境域,水文特徵,形成演變,自然環境,氣候條件,地貌環境,水生環境,自然災害,主要支流,水產資源,資源,特產,治理開發,養蟹,捕漁,保護,水利,圍墾,灌溉,航運,社會經濟,建置,經濟,文化,

名稱由來

南漪湖,原名“南碕湖”。又名“南湖、漪湖”,後稱南漪湖。《元豐九域志》卷6:建平縣有南碕湖。《輿地紀勝》卷24廣德軍:南漪湖“在建平,即桐水下流”。《讀史方輿紀要》:“南漪湖府東北四十里。”郞溪縣古詩文中也有“平湖”之稱。而在宣城一帶,一般稱“南湖”。

位置境域

南漪湖的位置及境域南漪湖的位置及境域
南漪湖,中心座標為東經118°56′,北緯31°05′,東岸為郎溪縣境,余岸均為宣城縣東北部境。全湖水域面積205平方公里,屬宣州區(原宣城縣)轄境為135平方公里,郎溪縣占70平方公里。郞溪北山深入湖中2公里,將湖面一分為二,南名“南湖”;北名“北湖”(又名盪南湖)。習慣上,將山棚-毛竹園一線以東稱東湖,以西稱西湖,東南角一部稱南上湖的。
南漪湖的面積,1999年版的《安徽省志·地理志》記為210平方公里(12.61米水位),而同時期的《郎溪縣誌》則記為205平方公里。其它資料還有:148.4、189等多種說法,21世紀初的各種媒體多記為189平方公里。
南漪湖西部宣州區近岸邊水域南漪湖西部宣州區近岸邊水域
宣狸高速(寧宣杭高速公路狸橋至宣城段)從湖中通過宣狸高速(寧宣杭高速公路狸橋至宣城段)從湖中通過
湖中心宣州南老嘴附近水域湖中心宣州南老嘴附近水域
南漪湖福壽島風景區南漪湖福壽島風景區

水文特徵

南漪湖,集水面積998平方公里,湖底高程5至6米,常年水深2-4米,最高水位12.5米,最低水位9米。1983年7月6日最高水位13.81米。1978年12月24日最低水位僅7.0米。最低水位約7米左右,汛期水位常受長江倒灌影響。當水位在8.5米時,蓄水總量3.5億立方米;當水位12米時,湖面積為201.5平方公里,容積為9.88億立方米。當水位12.61米時,湖面210平方公里,可蓄水10.8億立方米。
南漪湖湖水的化學性質,湖水的水質偏酸性,PH值一般為5.4-5.8,溶解氧最大達11.0毫克/升,最小6.4毫克/升,平均7.8毫克/升。但其它化學成份東部湖區與西部湖區有所不同,除總鹼度和氯化物,東部湖區含量略高於西部湖區外,其餘各種化學成份的含量都是西部湖區高於東部湖區。這是來自宣城的造紙廠、化肥廠、製藥廠等每天排出的污水經武村河水排入西部湖區所造成的。

形成演變

南漪湖為古丹陽湖分化而成。古丹陽湖系新構造斷陷窪地經泥沙長期封淤積水而成的滯積湖。丹陽湖,簡稱丹湖,因秦置丹陽縣而得名。先秦時為藪澤,古中江由澤所經,即溝通吳楚的“中江出(蕪湖縣)西南,東至陽羨(今江蘇宜興縣南)入海”(《漢書·地理志》)。迨兩漢時中江淤塞,湖泊才逐漸定型,最大湖面積3000平方公里,形成皖南山洪的匯集之區,長江西水東流入震澤的通道。今丹陽、石臼、固城、南漪四湖以及當塗、宣城、蕪湖、溧水、高淳等縣沿湖圩區,原均屬古丹陽湖地。因屢經圍墾,使古丹陽湖成為丹陽、石臼、固城、南漪四湖。

自然環境

氣候條件

南漪湖地區的氣候,以郞溪縣為代表,屬“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主要特點是:全年氣候溫和,季風顯著,四季分明,雨熱同季,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較長。
氣溫。多年平均氣溫為15.9℃,最高年分為16.8℃(1961年);最低年分為15.2℃(1980年)。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為28.5℃,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為2.9℃,平均年較差為25.6℃。歷年極端最高溫度為40.0℃(1966年8月9日),大多數年份均在36℃-39℃之間,一般出現在8月居多,7月次之;歷年極端最低溫度為零下16℃(1969年2月5日),大多數年份均在零下5℃-10℃之間,一般出現在2月居多,1月次之。
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143.2毫米,最多達1499.6毫米(1977年);最少僅697.4毫米(1978年)。從1960-1980年降水資料中,降水量大於其平均值20%的年份只有1975年和1978年兩年;小於其平均值20%的年份僅有1978年一年,可見大多年份都在平均值附近變動。全縣多年平均降水日數(日降水量710.1毫米)為137天,最多167天(1970年);最少112天(1971、1978年)。
風。年平均風速2.9米/秒,相當於2級風。風速一年中有著明顯季節變化,春季(3-5月)平均風速3.3米/秒,是最大的季節,夏季次之,為2.9米/秒;秋冬季各為2.7米/秒、2.8米/秒。一年中以3、4兩月最大,3.4米/秒;10月和12月最小,為2.6米/秒。
濕度。9月相對濕度最大,達82%,5月最小,為76%,6-9月高於78%,其它各月低於或等於78%。絕對濕度的變化特點是:1-7月逐月上升,7月份是全年最大值31.1毫巴,7-12月下降,元月份是全年最小值,為5.9毫巴。
蒸發。縣7月份蒸發量最大,為221.8毫米,1月最小,為50.8毫米,全年各季變化是:夏季最大,春大於秋,冬季最小。

地貌環境

湖南為天目山余脈,由廣德西南境入於宣州區東境為麻姑山,主峰海拔606米。這支山脈山勢較低,高度在300-600米之間。山體組成物質為泥質岩類石英岩和中性結晶岩類堆積物,下部為第四紀土。山脈呈東南—西北走向,分布於洪林、棋盤、丁店、沈村等4個鄉境內,合計面積約25平方公里。冠之以名的嶺、崗、山計9座,即:麻姑山之北為掉石嶺,東為靈馬山,南為雙廟崗、雲頭山,西為碧泉山,稍北為牛矢嶺,又東為石馬山、華蓋山、猗塾山,皆北趨南漪湖而止。
湖北屬茅山余脈,由溧水南境、郎溪西境繞南漪湖之北入於宣州區東北部,分布於南湖、狸橋、昝村、新河等四個鄉境內。合計面積約26平方公里。冠之以名的山、嶺、峰、沖計16座,即:大崑山、小崑山、鳳凰山、又北為滾山、雲山,西為大延嶺,又西為北隅嶺,又西為塞口山。由北隅嶺而北為長山,西為紫峰山,稍北為西窯沖。雲山而北為贛船山、為董谷山,東北為金山,由金山而東為九龍山(有五峰,北二峰屬高淳,南三峰屬宣城),又北為蔣山。下瞰固城湖。上述諸山,山勢較低,高度為300—500米之間,植被稀疏,岩石裸露。山體組成物質為泥質岩類、石英岩類和中性結晶岩類堆積物,下部為第四紀紅土。東北部山脈止於此。
宣州區南漪湖周邊則為平原、圩區、河漫灘、階地。為第四紀以來,一直相對下沉,接受長江及其支流大量泥沙沉積而成,成土母質為沖積物和湖積物。
南漪湖東岸為郞溪縣境內的湖積平原,東夏、幸福、飛鯉、畢橋等鄉的西部,寬2-5公里,由湖灘地、湖積低階地組成。地面比降1∶2000,海拔8-10米,相對高5米以下,地勢坦蕩,向湖心微傾。地下水埋深很淺,僅距地面1米左右。組成物質有亞粘土、亞砂土和淤泥等,土層深厚,灌溉水源充沛,是郎溪縣農業生產的基地之一。

水生環境

湖內浮游植物平均30.95萬個/升,東湖區高於西湖區,優勢種群是蘭藻門,在湖中形成很大面積的湖靛,保持在4-5萬畝水面,其位置隨風向變化有所變遷。生物量平均每升濕重0.680毫克/升,並不是很豐富的。
湖內浮游植物平均1785個/升,最高可達3300個/升,最低也有300個/升。優勢種群以原生動物、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為主。生物量平均每升濕重3.04毫克,是比較豐富的。
湖內高等水生維管束植物平均每平方米563公斤,優勢種群為馬來眼子菜、莕菜和苦草以及細果野菱,覆蓋度30%。生物量按20萬畝計可產11.26萬噸馬來眼子菜、莕菜和苦草;1萬畝的菱群按畝產2500公斤計,可產2.51萬噸。因此南漪湖每年總產高等水生植物的生物量是13.77萬噸,平均畝產688.7公斤。
湖區底棲動物平均每平方米含量113.2個,濕重151.6克,全湖以20萬畝水面計,存量為4038.2萬斤,優勢種類以圓田螺,三角蚌等為主。
魚類以鯉、鮊、鯿、青、草、鰱、鱅等魚為主。

自然災害

1978年1—9月份,境內降雨量656毫米,少數地區僅有377毫米。4月份已有部分地區出現旱象;6月,持續高溫,日蒸發量高達17毫米;5—7月份蒸發量685毫米,超過1—7月份總雨量153毫米。梅旱連伏旱,伏旱接秋旱,持續乾旱4個月;全縣50多箇中小型水庫及19000多口塘壩乾涸,水陽江、華陽河、周寒河等十幾條河流斷流,南漪湖見底;104個大隊、695個生產隊的7.69萬人缺水,3388頭大牲畜無水飲用。
1983年,發生百年一遇之特大洪災。自6月25日起,境內及水陽江、南漪湖的上游地區均普降特大暴雨,10天左右降雨550—800毫米(相當於正常年份年平均雨量的一半左右),特別是7月4日夜至5月凌晨的6個小時內本縣降雨200—300毫米,其中新田、周王一帶7月4日一天降雨達308毫米(又有記載:260.9毫米),為本縣歷史最高值。特大暴雨導致山洪暴發,攜石推沙、傾瀉直下;據測算,7月4日至5日,水陽江和南漪湖上游7400平方公里有20多億立方米洪水壓向本縣。7月5日,宣城水位8小時內猛漲5米、16小時出現歷史最高水位18.25米,新河莊水位13.51米,金寶圩管家渡水位13.08米;7月6日,南漪湖最高水位14.2米;7月7日水陽水位12.69米。水陽江、南漪湖、固城湖沿岸先後遭到5次特大洪峰襲擊,江河橫溢,圩破堤潰。

主要支流

南漪湖在長江流域中的位置南漪湖在長江流域中的位置
南漪湖的支流水系,北湖主要集江蘇省高淳縣來水;南湖納郎川河、飛鯉河、紅雨河、長溪河、永豐河、畢橋河、沙河等來水。湖水從兩湖口馬山埠由東向西經汪聯河於宣城新河莊匯入水陽江。
郎川河郞溪縣城一段郎川河郞溪縣城一段
郎川河,郎川河源於廣德縣境內,為郎溪縣最大河流,全長118.5公里,在郎溪境內為32.7公里,流域總面積2552平方公里,郎溪縣境內為559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約25立方米/秒,最大洪峰可達2400立方米/秒,一般年份洪峰通過量1600立方米/秒,年入南漪湖水量9億立方米左右,相當於長江入海量的萬分之7.8。縣內海拔20米以下,30多公里的落差僅7米。水患甚頻繁,1958年著手勘測,1970年動工,1976年完成,挖鑿一條與原河相對平行的新郎川河,東起栗園口桐河,西止南漪湖,全長29.5公里,把原河水分兩道入湖,是為新郎川河。
赤山溪,又稱陶淋港,源於水鳴鄉,匯南豐、城南紅土崗地的余水,夏季雨後,河水赤濁,故有赤山溪水名。其實,過去赤山溪與陶淋港是兩段河流,上游稱赤山溪,下游稱陶淋港。赤山溪為崗地切割水匯集的小河溝,陶淋港則為郎川河的古河道的河床。唐、宋代以前,郎川河由陶淋港入南漪湖。後在河道曲流發育中,河流改道從城南王家渡經松林、朱侯和東夏入湖,陶淋港逐漸成為單獨小河,接納赤山溪之水入湖。解放後在改造河流、治理水患中,陶淋港不再具有水系的地理要素,成為圩內的灌排渠道,余水仍入郎川河。
飛鯉河,飛鯉河為盆地內單獨注入南漪湖的小河流。源頭有兩個:一個在水鳴鄉宗漢嶺,一個在水鳴鄉的潘家沖,在水鳴鄉筲箕灣附近匯合,流經水鳴橋、秀水村、飛鯉橋入湖。該河原在戴陽村南側入湖。1974年建躍進圩,改由田家灣附近進入人工排洪河入湖。飛鯉河屬暴流性小河,夏漲冬涸,水質渾濁,但有灌溉之利。飛鯉河水量不大,但流域區達122平方公里,全長17公里,包括水鳴、飛鯉兩鄉和十字鎮北側的部分崗地。其最大支流為戴溪,集新安、井明、方家鋪等地徑流水經戴橋、桃園村入注飛鯉河。
長溪河,長溪河又稱畢橋河,發源於姚村花崗岩山地。源頭有兩個:北源在廣德石鼓鄉與西坡嶺村交界處,南源在廣德石鼓鄉境,經陳梅村與北源匯入天子門水庫。出庫後經十字、畢橋入南漪湖。水庫以下,兩岸發育開闊的沖畈,是糧油生產的主要地區。長溪河全長33公里,流域面積140平方公里。流域區包括姚村、十字、畢橋及飛鯉南側的部分崗地,入湖口區有較大的灘涂,現已將灘涂開發建成團結圩,成為畢橋鄉的糧、油、漁重要產地。(4)永豐河,又稱袁村溪、沙溪,為一單獨小流域。上游有三個源頭:東支源於姚村羊里沖,中支源於鴉山嶺,兩支匯於壙埂頭水庫,出水庫後,匯西支於袁村,自此以下稱袁村溪,北流入宣城境內經洪林橋注南漪湖。它是郎溪縣永豐造紙廠的唯一水源,再利用率高。上游區很少農田,只有進入宣城境內才發育了平畈稻田區。
盪南湖,舊稱“北湖”,原由荊軻橋至朱村潭注入南湖(即南漪湖)。來水面積99.43平方公里。積江蘇省高淳縣之水,流經下湖鄉施家、花園匯於盪南湖,注入南漪湖。1958年建立3孔控制閘,從此,不經荊軻橋而經控制閘泄入南漪湖。由於控制閘控制了水位,盪南湖水利得到充分利用,不僅灌溉了萬畝良田,而且發展了水產養殖事業。1961年南湖養殖場就建於此。
雙橋河,位於本縣東部,由雙橋鎮東南楊家嘴(水陽江流段)進口,經沈村鄉武村灣注入南漪湖,全長21.2公里。
北山河,位於本縣北部,自新河莊(水陽江流段)進口,於馬山埠出口入南湖,全長7公里。
汪聯河宣州區一段汪聯河宣州區一段
汪聯河,是南漪湖的主要泄水通道,起於南漪湖西端馬山埠,西流至新河莊,入水陽江,河長8公里。

水產資源

資源

南漪湖與長江相通,沿岸線迂迴曲折,水深流緩,灘涂、溝汊眾多,淤泥厚、水質肥,天然餌料豐富;適宜溫水性魚類洄游、棲息、越冬、生長、繁殖以及多種水生生物的生存。據1981年春調查,境內所產魚類約有62種。其中主要經濟魚類有鯉、鯽、青、草、鰱、鱅、鯿、魴、鯝、鯰、鮊、鱤、鱖、烏鱧、刀鱭、鰻鱺、黃鱔、銀魚等。
魚類區系主要包括3個組成部分:一是來自長江的洄游性魚類,如青、草、鰱、鱅、刀鱭、鰻鱺、河魨等;二是江湖定居性魚類,如鯉、鯽、鮊、鱖、烏鱧、黃、銀魚、短頜鱭、鯰等;三是山溪魚類,如月鱧等。浮遊動物約有39種,平均每升水體中含濕重3.0345克,主要種類有晶囊輪蟲、葉輪蟲、秀體蚤、象鼻蚤、單眼蚤、裸腹蚤等。
浮游植物約有53種,平均每升水體含濕重0.68025克,主要種類有蘭藻、甲藻、金藻、團藻等。
高等水生植物約有38種,年產約14萬噸,主要種類有菱、芡實、蓮、茭瓜、蘆葦、席草、蒲草、苫草、聚草等。
水生底棲軟體動物約有22種,平均每平方米含濕重151.56克,主要種類有螺、蚌、蛤、蜆等。
但由於水土流失嚴重,河(湖)床升高,魚類的棲息和越冬場所逐漸縮小,大型魚類難以藏身。據測算,建國後至1982年,南漪湖水域輸沙總量為330萬立方米,湖床平均升高0.7—1米。圍湖造田,縮小了水生生物的生活範圍,使草食性魚類的食場和部分定居性魚類的產卵場受到破壞。
1970年代末,由於南漪湖通向長江河道的馬山埠硫鐵礦開採污染,幾乎完全切斷了長江和南漪湖的魚群洄游通道。因此,湖內和流向湖內的河流里的原屬洄游性魚類已無法再到長江去產卵繁殖後代。不論性成熟與否,它們都已逐漸習慣於常年生活在內陸水域,演變為定居性魚類。

特產

南湖銀魚。銀魚古稱“膾殘魚”、“白小”,俗稱“麵條魚”。南漪湖銀魚魚身細小,大者長6厘米,小者3厘米,光滑透明,潔白無鱗,柔若無刺,味鮮可口。曬乾可久藏致遠,是筵席上之珍品。家常食用,一般做銀魚湯、銀魚炒蛋、銀魚燒豆腐。《廣德州志》記栽:“銀魚,〈通志〉云:出建平,細白鮮美。今案:眼大而突,較他產稍異,食之覺有微翅。”宣城清人章孺覺有《南湖銀魚》詩曰:“錦浪銀魚二寸纖,柳陰繒歇午風炎。明朝解網城中市,但換帛刀不換縑”。解放以後,年產量宣城境內最高達400噸,郎溪縣每年出產約30噸,大部分加工成銀魚乾外銷。
宣州螃蟹。南漪湖所產螃蟹,具有個體大、蟹黃多、肉味鮮美、營養豐富、保鮮時間長、體質好、死亡率低諸優點,是宴席上的珍品。《廣德州志》記載:“蟹,出南湖溪澤之間,有小者,亦佳,但黃肉少耳。”宣城每年產量約20噸,郞溪縣年產量達10噸以上。大多被販運至南京、上海、無錫、蘇州等地。
南湖野鴨。南湖野鴨以對鴨為多,個體肥大,每隻約1-1.5公斤。
南漪湖蝦。郎溪南漪湖出產的主要是大青蝦。大蝦殼薄透明、肉嫩鮮美,為席上珍品,可烹製多種佳肴,蒸曬後可製成蝦米。暢銷寧、滬一帶。

治理開發

養蟹

1974年宣城首次從上海市崇明縣引進蟹苗100.5公斤,分別投放朱橋公社合光大隊、國營水陽水產養殖場及南漪湖水域。次年,全縣河蟹產量6萬公斤、比上年增產33.3%。1975年,又在20餘個公社投放蟹苗78公斤。1978年,繼續從上海市崇明縣引進蟹苗600公斤,投放南漪湖及圩區水域,生長良好。1980年、1981年又分別投放蟹苗800公斤和1157.5公斤,其中1981年投放南漪湖934公斤。1982年成蟹豐收,全縣總產20萬公斤;加工出口2.7萬公斤,銷售國內市場8.5萬公斤。南漪湖產出只重0.6公斤的大蟹。此後,每年均從外地收購長江幼蟹投放境內水域,以增殖河蟹資源、發展河蟹生產。1986年,縣政府撥出5萬元專款用以購買蟹苗及幼蟹,投放金寶圩水域。同年冬,投資70萬元建水陽蟹苗廠,人工繁育蟹苗,年生產能力為繁殖蟹苗150—250公斤。1987年,水陽蟹苗廠正式投產,共繁育蟹苗2.7公斤。

捕漁

南漪湖西部宣城狸橋鎮的漁民南漪湖西部宣城狸橋鎮的漁民
南漪湖一帶,水產資源豐富,自古即有以漁為生者。民國初,又有來自湖北、江蘇、山東以及本省江北等地的漁民遷徙南漪湖區捕魚為生。據民國8年(1919)調查統計,宣城縣有專業漁民560人、兼漁農民1731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南漪湖區於1950年春成立湖中鄉。同年秋冬之際,湖區進行水面改革,建立4個漁民協會;新河、油榨、雙橋也分別成立漁(船)民協會。1952年,湖中鄉改稱湖泊鄉。1956年,南漪湖區的漁民協會轉為金山、和平、新聯(武村灣)3個高級社。1958年11月,蕪湖專區南漪湖養殖場成立後,湖區3個高級社併入,成為3個生產作業區。1961年4月,蕪專南漪湖養殖場撤銷,本縣湖區歸屬宣城縣南漪湖養殖場,下轄新河、金山、武村、黃龍4個生產作業區。1964年,縣南漪湖養殖場撤銷,分別成立國營宣城縣水陽水產養殖場和南漪湖生產合作社(社址馬山埠),原4個生產作業區改為4個漁業生產大隊。1972年,成立南湖漁業人民公社,下轄武村、黃龍、金山、水陽、新河5個漁業生產大隊。1983年11月,撤銷人民公社建置,成立南漁鄉人民政府(鄉址黃家墩),原漁業生產大隊改為5個行政村。1987年,全縣有1個漁業鄉,漁業人口3239人。
1986年銀魚生產汛期,宣城縣共收購鮮銀魚近2萬公斤、乾銀魚0.445萬公斤、鮮蝦8.5萬公斤、黃鱔2萬多公斤、鮮魚近2.5萬公斤。
南漪湖上用魚鷹捕魚的漁民南漪湖上用魚鷹捕魚的漁民
南漪湖的魚類總產量,1950年代為550-600萬斤,魚類以鯉、鮊、鯿、青、草、鰱、鱅等魚為主,個體大,多在10公斤以上;1960年代總產量下降,為260-280萬斤,1970年代略有上升,為270-300萬斤。
但湖內定居性的鯉、鮊、鯿等大型經濟魚類已逐年下降,在魚獲物中的比例不足20%,個體由大變小,一般在2.5-3.0公斤以下,5.0公斤很少見到,而小型魚類已上升到76%。魚類資源的變動主要是由於酷漁濫捕;工礦廢水污染;圍湖造田,1955-1983年已圍湖造田5.0萬畝;河床及湖底泥沙淤積並增高其高程等原因,嚴重破壞了湖區的生態平衡所造成的。

保護

1958年,蕪湖專區南漪湖水產養殖場在所轄水域內,劃分捕撈水域、親魚產孵期的禁捕水域並確定全湖生產禁捕期和開捕期。1973年4月至9月,蕪湖地區南漪湖水產資源調查小組,對湖內水產資源狀況及其變化規律進行調查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資源的保護和增殖措施。1974年後,開始引進蟹苗在南漪湖等水域進行人工放流,以促進河蟹資源的增殖。
1978年,宣城縣與郎溪縣共同成立南漪湖湖泊管理委員會,制訂出管理辦法如下:(1)在沿湖社隊聘請湖管員,劃定區域由專人管理,定期召開湖管工作會議;(2)取締有害漁具漁法;(3)親魚繁殖季節確定禁捕區、禁捕期(一般為5-7月);(4)發放捕撈證,徵收管理費;(5)繼續進行蟹苗的人工放流。1980年,轉發省、地有關保護水產資源的布告和通知,並發出保護河蚌及河蟹資源的緊急通知,以加強對水產資源的保護工作。同年,《宣城縣關於漁業生產現狀和十年規劃的報告》做出了南漪湖及水陽江水產資源保護和增殖的具體措施:(1)在南漪湖確定禁漁期和禁漁區,逐步淘汰有害的漁具漁法;(2)清除各類河障,儘快疏通水陽江河道;(3)嚴禁圍湖造田,確保沿湖魚類的繁殖場所;(4)採用網片圍湖養魚,為過渡到人工放養打下基礎;(5)繼續進行蟹苗人工放流;(6)加強漁政管理,建立漁政機構,對專、副業漁民發放漁業生產許可證,實行持證生產。
1986年後,確定每年4月1日—7月20日為禁漁期;開捕後,縣水產部門亦經常進行檢查,嚴格控制捕撈強度,要求漁民捕大留小、保護幼魚,嚴禁幼魚幼蟹上市銷售,違者沒收處罰。1986年9月,縣水產局轉發了省水產局關於《關於加強河蚌資源管理的緊急通知》,嚴禁濫捕河蚌、防止外地入境者高價收購河蚌,以保護河蚌資源。同年,縣人民政府批轉縣環境保護委員會《關於水陽江嚴重污染源實行限期治理的報告》,要求有關單位治理污染、保護水質。1987年,縣人民政府又相繼發布《關於南漪湖銀魚生產和收購的通知》、《關於加強漁政管理、取締電捕魚器的通知》,加強資源管理。

水利

圩堤。1976年,郞溪縣在幸福圩開挖井字形排澇乾溝4條,總長18.5公里,溝深3米、底寬6米,澇時可分片排水。先後建有涵閘11座,其中新河堤2座,老河堤8座,新湖堤1座。
湯家墩閘,位於郞溪縣幸福鄉上袁行政村內新湖堤,竣工於1986年,閘高2.8米、寬2米,鋼筋混凝土結構。
花園閘,位於郞溪縣幸福鄉沙灘行政村內新郎川河堤,閘高1.8米、寬1.6米,1975年建成。
李村埂閘,位於郞溪縣幸福鄉王村行政村內新郎川河堤,閘高3米、寬2米,建於1976年。
郞溪縣躍進圩全圩建有涵斗14座,湖堤大閘最大,建於1971年8月,漿砌塊石拱涵,閘高2.2米、寬2米,裝有10噸啟閉機1台。1983年和1984年連續兩年大水破圩,災後兩次堵口復堤和加固堤防,共完成土方35萬立方米,砌塊石護坡400米,修復涵洞2處,加上東、西兩排澇站更換水毀電氣設備,國家共投資8.95萬元。
防洪。郞溪縣實施了南漪湖治理工程,建成馬山埠節制閘和雙橋節制閘,並通過與上游港口灣水庫的聯合調度運用,可有效減輕水陽江中游330公里河堤及兩岸和南漪湖周邊17個大小圩口的洪水壓力,從而結束了水陽江歷史上洪水自然泛濫和人民民眾被動抗洪的尷尬局面。

圍墾

南漪湖周邊,圍湖造田(圩)歷史悠久。三國時期吳黃武年間(222年-225年),吳國五路總兵丁奉鎮守宣城,率五路大軍在距今宣城縣城西北約30公里的“江南五湖”(金錢湖(金寶圩)、南漪湖、青草湖、固城湖、石臼湖)地區圍湖造田,圈築圩堤,歷時四年完成。以後,歷代相繼因地就勢圈圩修垾,墾造農田,尤以明代為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1980年代對南漪湖一帶的湖岸也實施了大規模的圍墾。例如1970年,郞溪縣飛鯉、畢橋兩公社組織社員圍湖造田,經3個冬春施工,圍成躍進和團結兩個萬畝以上大圩。據統計,1955-1987年,南漪湖沿岸共圍湖造田42000餘畝。而《安徽省志自然環境志》則記載:1955-1983年南漪湖區域圍湖造田5.0萬畝。湖邊較大的圩區有:
幸福圩,位於郞溪縣新、老郎川河之間,三面臨河,西瀕南漪湖。堤線總長26.4公里。圩內東部略高,中、西部低而平坦,地面高程8-11.5米,總面積31平方公里,耕地3萬畝,為縣內重要糧油產區。1951年-1954年,將大、小花賽圩、南埂圩、高埠圩、白沙圩圈入,改名幸福圩。
躍進圩,位於郞溪縣西南部,東、南臨飛鯉河,西瀕南漪湖,北依丘陵崗地。在飛鯉鄉境內。堤防總長12.1公里,圩內地勢由東向西傾斜,呈東西向長條形,地面高程8-13米,面積11.8平方公里,耕地1.3萬畝,水田占95%。1970年冬,飛鯉公社組織民眾在新溝嘴上游3公里處,興築南北向湖堤1280米,將8個小圩連同5000多畝湖灘地一併圈入成為躍進圩,連續修築3年,於1972年冬竣工。
朱橋聯圩,位於宣城縣城北15公里處,東臨南漪湖,西傍水陽江幹流,南與五星聯圩隔水相望,北靠北山河。前身有汪圩(耕地15358畝)、團結圩(耕地14772畝)、裕豐圩(耕地7612畝)和國營青草湖農場。為了提高防洪抗洪能力,1984年1月,以上諸圩聯並成朱橋聯圩。1985年,全圩總面積47.67平方公里,其中水面8.5平方公里、村莊道路14.27平方公里。圩內地勢西高東低,地面高程一般為7—8米(最高10米、最低6米左右);耕地面積為31459畝,其中水田30506畝。

灌溉

南漪湖所蓄湖水不但是漁業生產的載體,也是湖周農業生產的灌溉水源。宣城和郞縣兩地都建有引水設施用以灌溉。
1978年11月動工建設磨盤山電力翻水站,1981年10月建成。位於新郎川河出口處磨盤山,西臨南漪湖。土建工程有機房375平方米,灌溉引水渠1條,長2.8公里,4孔進水控制閘1座,每孔高2.2米、寬2米,出水池和進水池各一處。抗旱時在河口臨時築壩,翻南漪湖水入新郎川河,水位升高后,經王家渡引水涵分水注入老郎川河,然後再分注鐘橋河、盪南湖等支流水系,可供15萬畝農作物最低需水要求。為充分發揮該站效益,1983年冬至1984年春,結合幸福圩修築新湖堤工程,開挖2.5公里排澇引水溝1條,建排澇進水閘1座(1孔,高2.5米、寬2.2米),出水控制閘1座,分擔幸福圩2萬畝農田排澇任務。
1978年7—8月特大幹旱,宣城境內十幾條河道斷流,水庫、塘壩乾涸。唯獨南漪湖以50米/秒的流量經汪聯河向水陽江流泄。中共宣城縣委決定,在水陽江築壩,攔蓄南漪湖水,支援附近地區抗旱。隨即抽調幹部成立指揮部,調集近千名民工,經6天突擊奮戰,在管家渡河段築起一道長150米,寬高各5米的攔河大壩。大壩合攏後,即用電動機(55千瓦)和柴油機(80馬力)從壩下游提水翻壩倒灌。此項措施,確保了沿河兩岸新河、朱橋、養賢等6個公社10萬多畝晚稻獲得豐收。

航運

南漪湖航道,南漪湖位於宣城東北、郎溪縣之南,地跨宣城、郎溪兩縣,周圍有7道河流匯入於湖,屬水陽江流域水系。每年5月至10月,東湖口水深2.2米,湖心水深4—5米;西湖口水深1.8米。11月至次年4月份,湖水較淺。為境內季節性航道,通航里程33公里。主要航線為西湖口馬山埠通往水陽江。旺水季節可通航100噸級船舶,正常水位可通航50噸級船舶。枯水季節只可通航5噸左右小船。1984年航道疏竣後,每年5—10月,日進出南漪湖的船舶多達300多艘。郞溪縣東湖口至磨盤山9公里,可常年通航。1987年底東湖口疏浚,投資13萬元。
主要港口有:
新河港,位於宣城中心港下游24公里水陽江西岸,地名新河莊,扼南漪湖出水陽江口的天然港口,地勢險要,歷為軍事要津,明朝曾設“新莊”關和駐兵守衛。1965年1月,設基層港務站,隸屬宣城中心港務站。1977年12月,由蕪湖港埠公司投資2萬元,建造候船室、站房、石階碼頭,建築面積為235平方米。1981年12月,宣城地區航運管理處投資8500元,建造85平方米航運管理站房。1984—1985年疏浚航道後,港口河面寬150平方米,常年水深7米,水流平穩,有2處石階碼頭可停靠小輪及50噸以上重載船隻。
黃家墩港,位於宣城中心港下游32公里,即汪聯河北岸的南魚鄉政府所在地,靠近南漪湖出水陽江的汪聯河天然港口馬山埠(港)。1974年曾在南漪湖出水陽江的西湖口大金山設港口。1985年12月,於黃家墩設航監站,由宣城地區航管處投資3.25萬元,建造125平方米航運管理站房(樓),同時撤去大金山監港。1984—1985年汪聯河疏浚後,馬山埠港口水面寬120米,常年水深2米,有石階碼頭2處,正常水期可停靠小輪及50噸以上重載船隻。

社會經濟

建置

南漪湖所在行政區域示意圖南漪湖所在行政區域示意圖
南漪湖西大半部分為宣州區所轄。宣州區為宣城市下轄區,為市政府駐地和唯一市轄區。宣州自秦初正式置縣,始名“爰陵”,漢初改稱“宛陵”,隋代易名“宣城”,自古以來均為歷代郡、州、府、行署和市駐地。1987年,國務院批准撤消宣城縣,設立宣州市(縣級,屬宣州地區(原蕪湖地區));2000年,成立地級宣城市,宣州市撤市設區,更名為宣城市宣州區。南漪湖東半部屬郞溪縣。歷史上,郎溪秦屬鄣郡地,漢屬丹陽郡、故鄣縣、廣德縣、宣城郡、廣梁郡、陳留郡。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劃廣德西北的桐[]、昭德、臨湖、原通、妙泉5鄉設定建平縣,建縣適逢改元,盛世承平,取其意定名“建平”,此為建縣之始。民國民國3年(1914年)“因治南有郎溪水,取其意定名郎溪”(據民國3年3月13日第84期《安徽公報》)改縣名為郎溪縣。

經濟

宣州,歷史文化底蘊深,有“江南名邑上郡”之稱。自古享有“江南詩地”和“聖賢聚地”盛名,吳楚文化、徽文化、宣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融合於此,謝脁、李白、韓愈、白居易、蘇東坡等古今名家曾薈萃於此,宣籍梅氏、貢族、施門、沈氏等望族人文蔚起於此,“詩山”敬亭山、“江南名樓”謝朓樓、宋代廣教寺雙塔等人文勝跡輝映於此。為國家商品糧基地、淡水魚生產基地,特產水東蜜棗、敬亭綠雪茶、宣木瓜、水陽河蟹青蝦等,享有“魚米之鄉”的美譽。2016年至2018年連續三年入選“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2017、2018年連續兩年入選“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並於2018年躋身“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獲評省民營經濟發展先進縣。
郞溪縣土壤肥沃,物產富足,素有“魚米之鄉”、“天然植物園”之美譽,是安徽省糧油、蠶繭的重要產區、國家商品糧基地縣;主要特產有綠茶、黃酒、金絲蜜棗、悶醬、雁鵝、銀魚、青蝦、蟹、鱉等;主要礦產有螢石、黃砂、石灰石、花崗岩、高嶺土、葉臘石等,螢石儲量200萬噸,居華東之冠。2018年實現GDP43億元。

文化

歷史上,南漪湖風光秀麗,“平湖拍空”、“南湖落雁”為古南湖地區勝景。湖面廣闊,極望無垠,湖水浩蕩,水天一色。晴日,碧波蕩漾,湖水耀金,風帆點點,漁歌晚唱,一派美麗誘人的湖光水色,謂之“平湖拍空”。
南湖的湖灣淺灘,自然鉺料豐富,招來群雁飛聚落棲,“南湖落雁”為宣城勝景之一。尤當“三秋”之際,藍天陣陣群雁,或排“一”字,或成“人”字,相繼飛落湖濱沙洲,聚棲蘆叢。古人有《南湖落雁》詩云:“字寫遙天不亂塗,如何肅肅集南湖?時人漫說湖中景,書遞麻姑有雁奴”。
自古以來,縣吏文人到此遊覽,多有詩詠。唐白居易、清梅文鼎等都有佳作。抗日戰爭初期,陳毅將軍1939年3月4日率部東進,途經南湖時吟賦《由宣城泛湖東下》詩有:“湖光照破萬年愁”之句。
《南湖早春》唐·白居易-風回雲斷雨初晴,返照湖邊暖復明。亂點碎紅山杏發,平鋪新綠水萍生。翅低白雁飛仍重,舌澀黃鸝語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減心情。(註:“南湖”即市境東北南漪湖。)
湖上納涼元·貢師泰-天風吹海樹,瑟瑟秋氣涼。河漢西北流,眾星耿微光。惜我同袍友,遠在水一方。相思不相見,展轉清夜長。遙聞鳴笳發,攬衣月蒼蒼。(註:“湖”即市境東北南漪湖)
游南湖清·梅文鼎-錯水田間路,依山湖上村。林嵐風過靜,雞犬客來喧。秋漲遙連漢,春船曲到門。武陵何處覓,今信有桃源。(註:“南湖”即市境東北“南漪湖”之簡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