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安徽省宣城市南湖)

南湖(安徽省宣城市南湖)

宣城南湖位於宣城地區北邊,是一個湖光山色美景十分誘人好地方,這個南湖在當地也叫南漪湖,湖水總面積189平方公里,是皖南第一大湖泊,為古丹陽湖的一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湖
  • 地理位置:宣城
歷史淵源,地理位置,自然資源,休閒娛樂,美麗傳說,沈村傳說,貢村遺址,胡村部落,

歷史淵源

宣城南湖早在中國古代的唐朝年間就已經名氣很大的,當時有名的大詩人白居易就專為描寫南湖風景寫過名詩名為《南湖春早》、《南湖晚秋》,詩中把南湖的春光美景擺寫的生動誘人,特意突出了這裡的大片竹林景觀。登臨敬亭向東眺望,可以看見大片煙嵐縹緲的水域,就是湖的倩影了。有詩讚美道:“風回雲斷雨初晴,反照湖邊暖復明。亂點碎紅山杏發,平鋪新綠水萍生。”還有:“問舊時荷花,問當年綠萍,沿著記憶的田埂,一個趔趄,依稀撲進桃花渡。”革命家、軍事家、詩人陳毅於1939年3月4日所寫《由宣城泛湖東下》一詩也廣為傳誦。
宣城南湖不光是春天景色誘人,這個地方的秋景也十分美妙,特別是在秋天的傍晚時分,遊人漫步在南湖岸邊,放眼四望時,不但可以看到美麗的藍天白雲,更能看到大雁隊隊飛行的樣子,它們飛累了以後,湖邊的蘆葦就是它們天然的家園,這些大雁的存在也成了南湖風景區的一大亮點。南湖風景區是一個交通便利的地方,因為宣城市正好是連線上海的皖江的重要交通樞紐,遊人不論從江南的哪個城市出發,到達宣城都是很方便的,從宣城區有分交車可以直達南湖。

地理位置

宣城南湖

自然資源

水系生態
宣城南湖三面環山,湖內有九嘴十三灣,其中南姥咀半島直伸湖心,形如游龍,氣象萬千。南湖分東西二湖。西湖盛產河蟹、青蝦、鱅魚、甲魚;東湖魚群暢遊,水鳥翔集,碧波蕩漾,湖光瀲灩,環境優美,水質良好,保護著湖區的生態平衡。南湖的魚、蝦、蟹、鳥、雁等水產野禽資源極其豐富,尤以出產銀魚、螃蟹享譽海內外。並被國家列為河蟹出口基地。自古南湖有“日產斗金,夜生斗銀”的美譽。湖中資源極為豐富,盛產各種魚類及菱、藕及野禽等,尤以青蝦、河蟹、銀魚、毛刀魚四大特產而聞名。
南湖
風力發電
2014年10月9日,南漪湖風電場正式併網發電,該項目系皖南地區第一座併網發電的風電場,總投資近5億元。項目併網發電後,理論年發電量14943.4萬Kwh,年上網電量11268萬Kwh,等效滿負荷利用小時數2333h。2015年,該風電場將提供更加清潔的電力,為當地的社會發展和居民需求提供更多電力服務。

休閒娛樂

南湖景色綺麗,魚種繁多,也是鳥兒的棲息之地,每當秋來臨之時,大雁會到這裡來,在夕陽下起舞。這就是古人“南湖落雁”之美譽的由來,也是古宣城“十大勝景”之一。所以到南漪湖上賞秋景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並且南漪湖有很多物種都值得去研究。
南湖

美麗傳說

沈村傳說

當年富甲江南的沈萬三因為得罪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軍師劉伯溫借治理水患之由,遂修築“東壩”,淹沒了沈萬山的三十萬畝良田而大大拓展了湖面,為南漪湖注入了新的生命。後人在枯水季節依稀可見湖灘上人工修建的石橋、溝壑。另一種說法是沈萬三富有以後,什麼都不顧及而且說大話,由於他的田地多,所以言道:我走路不沾天邊,吃飯不靠老天,正由於這句話,得罪了老天爺,所以老天爺就將南湖壓了下去,以懲罰沈萬三,所以形成了今日的南湖。在漁民中至今還流傳著很多美麗、動人的傳說:劉伯溫築東壩時,因切斷了水道,惹怒湖中妖魔出來作祟,於是在沿湖的新溝嘴、黃龍嘴、許家嘴、南姥嘴、鐵魚嘴、穆家嘴各建一座寶塔,鎮住了六條妖龍。在大金山上有隻金雞也趁亂作怪,劉伯溫遂又號令一雄鷹化作山石將其鎮住,命她每天凌晨按時報曉,以喚醒湖中漁民下湖作業……
南湖

貢村遺址

位於棋盤鄉南漪湖畔的貢村沒有出現傳說中的富商大賈沈萬三。歷宋、元、明、清四朝,這裡倒是出過好幾任“天官”,成為江南一大名門望族。
據《貢氏宗譜》記載,貢姓者原為複姓“端木”,其先祖名賜,字子貢。孔子七十二個得意門生之一。子貢的後裔,為念始祖,次“貢”字屬姓,沿襲至今。南宋靖康年間(公元1126),金兵南侵,貢氏族中一位叫祖文的青年因護駕宋高宗趙構南渡有功,封為都總將軍使,後與岳飛“岳家軍”會合,大破金兵於新城(今江蘇江寧縣),又升任鎮守秣陵關(今南京)總鎮,遂舉家遷居宣、廣之間的南漪湖濱,即今日之貢村。
南湖(安徽省宣城市南湖)
紹興十年三月(1141年4月)秦檜以誣陷不實之詞逮捕岳飛下獄,次年岳飛即遭殺害。貢祖文在極度悲憤中,冒著生命危險,辭官歸里,並一度將岳飛三子岳霖隱匿於貢村宅中。現村子裡有一棵千年銀杏樹,說是貢宅遺物。岳飛是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他的抗金業績,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永垂史冊。而貢祖文的義舉,也時時鳴響著民族精神的另一面。我對這棵銀杏樹注視良久,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今貢村有貢祖文衣冠冢,棺內放祖文當年所用戰刀一把。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貢氏合族重立的先祖墓碑尚在,碑文清晰可辨。
村里人說,貢氏家族幾經輾轉,曾一度移居地處偏僻的曲河城南三十里處的柳塘(今江蘇省丹陽縣延陵鄉柳菇村),直至貢祖文第四代孫貢大用復由丹陽遷居宣城。此後棄武從文,建“南湖私塾”,延師辦學,教育子弟。從此,芳村德里,官宦不絕,文人雅士,層出不窮。至貢祖文第八代孫貢師泰,做上了拜監察御史、吏部侍郎、兵部侍郎、禮部尚書,也就是所謂“天官”了,成為元代“名高一代,文照千古”的顯赫人物。元史記載,貢師泰生性倜儻,形貌偉岸,他為官清廉,善斷獄,“以文學知名而優於政事”,已然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正像余秋雨對柳宗元柳侯祠的評述:“在這裡,他已不是朝廷棋盤中一枚無生命的棋子,而是憑著自己的文化人格,營築著一個可人的小天地。”
如今的貢村湮沒在一片廢墟之中,顯得落寞和荒涼。一片片破碎的瓦礫散落在荒草之中,一處處斷垣殘壁在夕陽下悽然而立。隨處可見的太湖石,倒塌的牌坊群以及水閣亭榭、假山荷池、曲徑迴廊的遺痕,既昭示歲月的滄桑,也讓人覺出這裡曾經的輝煌。村里人指著一塊三米見方的巨石說,這叫“流觴石”,整個圖像是一個大大的“貢”字,已引起國內古典藝術研究者極大的興趣。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是一處中國古典園林的精粹,它甚至會讓你與國內如圓明園等許多著名的園林廢墟產生聯想。毫無疑問,如果將貢村園林遺址加以開發,這裡也會塞滿旅遊的人群!

胡村部落

明朝初年,這裡就呈現一片繁榮的景象。當時的岳村、上湖、下湖、西陽、周村等自然村計300餘戶,人口逾千人,戶間皆鋪石板通道。居民中有胡、岳、樊、周4大家族,以胡氏家族為盛。胡氏等族善習武,胡氏先輩胡祖恆為一代名師,且守信重義、樂善好施,後人為紀念其公德和名威,就取村名為胡村。
胡村地廣人稀,山林茂盛,南漪湖水產資源十分豐富,因此吸引了很多外地漁民。湖北廣濟吳氏兄弟率先到此墾荒種糧、結網捕魚,收穫豐碩。他們生活艱辛的同鄉驚羨不已,紛紛結伴遷來;廣濟人日益壯大,以致至今廣濟籍人口占全村總人口的60%以上。到晚清,這裡建制為“丹山北保”。
回民遷徙胡村始於清末。民間流傳,有計姓回民因參加義和團而被清兵和洋人追剿,1881年,計氏自湖北隕陽來投靠沈村鎮馬鎮長(回族),遂在地處偏僻山丘湖灣的回民沖安身;次年返鄉將十餘戶族兄弟接到回民沖落戶。1890年,山東、河南等地又相繼遷來白、馬、魏、趙、袁等族回民,回民人口發展到140餘人,回民沖初步形成了規模。回民們白天開荒種地,晚上習文練武。他們信奉伊斯蘭教,1922年,回民自籌資金建起了清真寺,寺內設有大殿、客房、水房、廂房、廚房等;他們的心靈也有了皈依之所,回民遂在胡村安居樂業。近年回民又籌資對清真寺進行了修護。胡村逐漸成為皖東南一個很大的回民村,民族大融合的見證。
古老優美的傳說,悠遠厚重的歷史文化現象——南湖的確是一個值得流連的地方。從南湖向南看,從東到西,有三座青山遙遙相望,這就是名聞遐邇的“麻姑曉日”、“敬亭煙雨”、“行廊積雪”三處勝景。有人撰聯:“麻姑有意嫁行郎(廊),敬亭阻隔。”一位來自湖北的客人對出下聯:“黃鶴無語對鸚鵡,夏口代傳!”夏口為漢陽古稱,位於黃鶴樓與鸚鵡洲之間,三者也都是武漢的景勝之地。這樣,宣城敬亭山、武漢黃鶴樓,一為“詩山”、一為“詩樓”,珠聯璧合,又為南漪湖文化圈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