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吉林省長春市南湖)

南湖(吉林省長春市南湖)

長春南湖位於吉林省長春市中心區西南部。1933年日本侵略者攔蓄第二松花江水系伊通河支流西河溝形成92公頃水面做為城市備用水源地,為小I型水庫,汛限庫容300萬m3、達到保證水位時庫容450萬m3。解放後在庫區建立了南湖公園,總面積222萬平方米,是市內最大的公園,為全國第二大園,僅次於頤和園。長春南湖對長春市的生態環境、景觀娛樂、城市排水排澇具有重要的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湖
  • 外文名:Nanhu Park
  • 地點:吉林省長春市
  • 年代:始建於1933年
  • 面積:450萬m3
  • 水系:第二松花江水系
簡介介紹,風景名勝,水利功能,

簡介介紹

南湖公園水面面積達92萬平方米,湖水清澈。從空中俯瞰南湖公園,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全貌,形似啞鈴狀,東西窄,南北長。公園內湖水清澈,岸柳垂青,曲橋亭謝,鳥語花香,四季分明,勝似江南。如果站在南湖大橋上倚欄北望,眼前便出現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看上去好像盛開在水面上的一簇簇飄動的鮮花。各種回橋亭閣與湖光林色相映成韻,令人留連忘返。

風景名勝

有關長春南湖的規劃,開始於日本人制定的《大新京都市計畫》。早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南湖庫區還是一片人跡罕至的窪地,窪地西南方向的西袁家窩堡和西北方向的前興隆溝屯、有兩條終年流水的無名小河,兩條小河分別匯聚了西南方向和西北方向的其他幾條季節性溪流、在窪地里匯合為伊通河支流西河溝。1933年,日本侵略者控制的偽新京政府在今天的工農大路西側修建了800米長的攔河大壩,蓄水成湖、成為偽新京開闢的城市備用水源,稱黃龍水庫,並計畫在周邊匯水區施行雨污分流(但因技術能力僅限於規劃)。1938年春季曾在淨月潭水庫逼近死庫容的情況下給偽新京供水3個月。
日本侵略者在庫區周圍預留了黃龍公園的區域、其中包括公園北門入口處的預留地,侵略者後來計畫在這個位置建立一座宣戰糾集塔,以紀念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和勝利。不過短短的三年半之後,日本侵略者向美、中、英、蘇為首的同盟國投降,偽新京政權滅亡,黃龍公園也就成了一幅紙上模板,公園內唯一建好的一座跨湖木橋,也在1948年被國民黨軍隊放火燒毀。
解放後,黃龍水庫改稱南湖,在黃龍公園的雛形上、人民政府修建了家喻戶曉的長春南湖公園。重建了鋼筋混泥土的南湖大橋,種植了森林公園,並在庫區修建了湖心島及遊樂場,風景優美的南湖公園和南湖賓館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1988年,在北門入口的預留地上,一座長春解放紀念碑拔地而起。
然而,經濟的迅速發展也使自然環境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壞,60年代時南湖尚有6條入水、溢洪道終年流水不絕。從70年代開始,隨著紅旗街商業圈的發展、西北方向的徑流被改成雨污合流暗渠。進入80年代、西南方向的徑流也遭到工農業排污,導致南湖多次發生水華、水質嚴重超標、漁產一度絕跡。從81年開始,針對長春南湖水污染的治理工作就開始展開,但由於庫區的海拔高度低於周邊匯水區、技術條件限制了治理效果,污水仍然源源不斷地注入南湖。直到2005年開始了更大規模的綜合治理,最大可能阻止了污水入湖、清淤底泥、終於逐漸恢復了長春南湖的生態環境,修復了公園的景觀娛樂功能。

水利功能

南湖匯水區(即伊通河支流西河溝流域)是長春市區內集水量最大的匯水區。南湖每年都為長春市的集雨排澇、防汛抗旱、污水自淨、生態涵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由於周邊開發、道路硬質化、濕地消失或被填埋,南湖的天然集雨面積已經大大減少。在旱季,只有西南方向由西袁家窩堡泉眼匯集的地表徑流向南湖注水,如今泉眼已經乾涸被開發商改成了人工噴泉。地表徑流流經南湖醫院院內後注入南湖,匯集周邊少量地下水、雨水或融雪為南湖提供水源。每當水量不足徑流水質變差時,從三水廠鋪設的供水管道就向這條徑流注水,修復河流的生態環境、並為南湖提供替代水源。南湖在保持生態環境及城市景觀的前提下,最大可能為長春市提供市內道路綠化帶用水。
南湖的其他入庫徑流在70-90年代逐段改為暗渠,並在2005年做了半截流處理、旱季污水從截流井進入污水管網,最後排入北郊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後排放到伊通河下游。雨季同德路暗渠、南湖新村暗渠、解放屯暗渠、湖濱街吐口將合流水排入南湖,經調蓄後由溢洪道排入師大暗渠、通過動植物園人工湖走明溝匯入伊通河。由於西南方向地表徑流的流量不大、且雨季也存在排污問題、不能稀釋合流暗渠排入的污水,所以南湖蓄積的庫容對自淨合流水、維持下游生態環境起到了極大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