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自然區東南穿城而過,於北門三岔河處注入水陽江,是流經市區的一條主要河流,市區段主幹河流長4.52千米,市區內的道叉河、梅溪河、泥河均在主幹河段注入宛溪河。
名字由來
宛溪河“宛”字取
宛陵縣名首字,“溪”本意指山裡的小溝,故名。(另一說,宛溪河蜿蜒延伸,故名宛溪河。——摘自《寧國府志》)
歷史
歷史上,宛溪河經濟、文化地委突出,它是連結宣城市區,通過水陽江上接寧國,下達蕪湖,使古宣城成為皖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早在唐代,詩人李白就留有“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名句,其中的“兩水”就是指城東的句溪和城中的宛溪河。
隋唐時期是城內河流,南唐改建城郭后,成為城東護城河。
宛溪河治理
宛溪名稱已無從考證,宣城古名“宛陵”,是以宛溪之濱,陵陽之麓,含山水首字定名。
從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69)至梁承聖元年(552)共721年是“宛陵”之稱。宛溪河又名澄江,宋時建有澄江亭,人們常夜飲賞月於此,“澄江夜月”為古宣城十景之一。
南齊著名詩人謝胱有“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詩句贊之。歷史上,宛溪河經濟、文化地位非常重要,它連結宣城市區,透過水陽江上接寧國,下達蕪湖,讓古宣城成為皖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宛溪河在五十年代初,河面兩旁木竹排相連數里,河中船隻來往如梭,一片繁忙景象。凡宣城人不會忘記,那時人們飲用水絕大部分來自宛溪河,盛夏時節,皓月當空,沿河萬戶搗衣聲,連綿不絕。
每逢端午佳節,都有數十隻龍舟競渡,兩岸歡呼人群,數以萬計,河中大船戶用竹竿挑起數條紅布緞作為獎勵發給競渡優勝者。正是“敬亭山前陽江頭,兩岸歡呼爭上游。城鄉一派昇平樂,端午佳節賽龍舟。”
由於公路運輸的興起,水道漸漸退出了經營範疇,80年代城鎮居住環境的改變,大小企業及沿河新小區的建設,宛溪河的水質開始慢慢變質,其主要原因是企業的污水及小區的化糞池污水直排宛溪河,使得宛溪河三天不下雨,河水即墨綠色,連洗滌都無法使用,再加一些廢物垃圾不斷拋向河邊,致使宛溪河不堪入目,已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宛溪河是
宣城的母親河。而近年來,河道兩岸污染嚴重,影響了市民的生活和城市形象,城市防洪也存在隱患。
2010年宛溪河綜合整治工程拉開序幕,工程總投資約25億元,規劃整治範圍南起宣廣高速公路,北至與水陽江交匯處三岔河口,全長約5.7公里。一期工程為水陽江大道宛溪河橋至鰲峰大橋段,長約1.7公里,工程概算投資約5億元,建設工期兩年。
到時三大主體公園:響山泛舟公園,鰲峰赤壁文化公園和陽江生態公園及六處輔助性遊園,宛溪、濟川橋、鳳凰橋、南門大橋、鱷城外灘、響山公園的建成,更是岸柳成行,春天一片桃紅柳綠,夏季里綠樹成蔭,秋光桂香四溢,冬梅綻放異彩,大有洛陽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