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區

大觀區

大觀區,隸屬於安徽省安慶市,又名西市區,成立於1949年,是安慶市的始源之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厚,擁有2000多年的燦爛歷史。清末曾國藩在境內創辦了中國第一個軍械所,試製出中國第一台蒸汽機和第一艘機動船。

安慶市大觀區地處安徽省安慶市區西部,南瀕長江,東沿龍山路、菱湖南路、湖心中路與迎江區毗鄰,境內古蹟大觀亭與武昌的黃鶴樓、江州的庚樓相媲美,是“宜城八景”之一。大觀區即由此而冠名。

截至2011年底,據當地人民政府官方資料顯示,全區土地面積235.5平方公里,人口27.6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0.53萬人。區轄7個街道和3個鄉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觀區
  • 外文名稱:Daguan District
  • 別名:大觀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安慶市
  • 下轄地區德寬路街道玉琳路街道龍山路街道
  • 政府駐地:德寬路街道
  • 電話區號:0556
  • 郵政區碼:246000
  • 地理位置:安慶市市區西部
  • 面積:235.5平方千米
  • 人口:27.68萬(2011年)
  • 方言:江淮官話,贛語
  • 氣候條件: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大觀亭譙樓鄧石如碑館菱湖公園
  • 機場:安慶天柱山機場
  • 火車站:安慶站,安慶西站等
  • 車牌代碼:皖H
  • 行政代碼:340803
  • 區委書記陸應平 
歷史沿革,區劃沿革,資源,人口民族,經濟發展,綜合狀況,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城鄉建設,交通優勢,旅遊景點,榮譽,

歷史沿革

安慶內軍械所(舊照)安慶內軍械所(舊照)
、商、西周時期,按《尚書*禹貢》“九州”之說,境地屬揚州。
春秋時屬桐、皖諸侯國,後桐、皖先後為滅,為奪。
戰國時復屬楚國。
統一六國後,境地屬九江郡。
西漢初,改九江郡為淮南王國。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分淮南王國為淮南、衡山、廬江三國,境地屬衡山國。後衡山國除,為廬江郡。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境地屬揚州,為揚州廬江郡舒縣、皖縣地。
三國時,初屬魏,後屬
西晉永嘉之亂後,於公元313年廢皖縣。
東晉義熙年間(公元405-418),於皖縣舊地立懷寧和新冶縣,並置晉熙郡。
南北朝南朝宋初,於舒縣僑立陰安縣,隸晉熙郡。宋、齊時屬晉熙郡陰安縣、懷寧縣。置豫州,復改晉州。北齊以晉州為江州。又為晉州。
隋初廢郡置州,改晉熙郡為熙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廢州為郡,熙州改為同安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改同安郡為東安州,旋為舒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又改為同安郡。至德二年(公元757)更名盛唐郡,第二年復名舒州。
五代十國時,境地先後屬南唐後周,然地名依舊,為舒州桐城縣懷寧縣
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舒州團練州升為防禦史。政和五年(公元1115),置舒州德慶軍。
南宋紹興十七年(公元1147),改為舒州安慶軍(安慶之名始於此)。慶元元年(公元1195),升為安慶府,領懷寧等五縣。嘉定十年(公元1217)四月,金軍南下破光州(今河南潢川),安慶府治從懷寧縣治所在地(今潛山縣)移居安慶新城,懷寧縣治也遷至皖口(今懷寧山口鄉)。後由於金兵威脅減輕,建城時斷時續。端平三年(公元1236),因蒙古軍南下,府治移羅剎洲(今池州市境內),又移楊槎洲。府城數經轉徙漸成荒墟之地。景定元年(公元1260)三月,沿江制置大使馬光祖復築安慶城,府治回遷,懷寧縣治也從皖口遷入附郭。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改安慶府為安慶路,立安撫司。次年改為總管府,屬蘄黃宣慰司。二十三年,罷宣慰司,安慶路直屬河南江北行省。元後期爆發紅巾軍起義,元軍倚府城為軍事重鎮。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設淮西宣慰副使,金郡元帥府分兵駐守安慶城。
明初,安慶路改為寧江府,直隸京師(今南京市)。洪武六年(公元1373),寧江府重為安慶府。明末張獻忠農民起義軍逼近安慶,朝廷為加強這一地區的軍事力量,崇禎十年(公元1637),從應天10府中劃安慶、廬江池州、太平4府別設巡撫(簡稱安慶巡撫),並提督軍務,駐節安慶城,其領轄範圍除上述4府外,還包括河南的光州、光山、固始,湖北的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廣濟、黃梅,江西的德化(今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等地。
清初,安慶府隸屬江南布政使司(習慣稱江南省)。順治五年(公元1648),安廬巡撫由安慶移駐池州。七年,歸併操江巡撫,並由駐地江寧(今南京市)移駐安慶。十八年,江南布政使司分為左右二司,均治江寧,安慶隸江南左布政使司。
康熙元年(公元1662),操江軍務歸併總督(駐江寧),遂專設安徽巡撫駐安慶,與操江分開。六年,改江南布政使司為安徽布政使司,仍寄治江寧。
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安徽布政使司移至安慶府。嘉慶八年(公元1803),安徽巡撫兼提督軍務。
鹹豐三年(公元1853),太平軍攻占安慶,省治遷至廬江府(今合肥市),同治元年(公元1862)復遷安慶。
民國元年(公元1912)1月,廢除安慶府,懷寧縣直屬安徽省。1914年6月,安徽省分設安慶、蕪湖、淮泗3道,安慶道下轄懷寧等16縣,安徽省、安慶道和懷寧縣均治安慶城。
1922年,置安慶市政籌備處,旋即撤銷。1928年,撤銷安慶道。
1927年,安徽省政務委員會決定,擬將安慶籌建為雙聯市。同年11月,安慶市政府正式成立,直隸安徽省政府。1929年2月,撤銷安慶市政府,改設安慶市政籌備處,隸屬安徽省建設廳。1930年11月,由安徽省民政、財政、教育、建設4廳組成臨時接收委員會,將安慶市政籌備處改為省會工程專員辦事處。同年,懷寧縣鄉改區,設區公所。1931年,改為自衛區,並設保甲制度。在城和淥水鄉分別改為第一區、第二區。1932年10月,懷寧縣直屬省第一行政督察區,該區駐節安慶。1935年,第一、第二兩區與第三區(山口鄉)合併為第一區,區內設署,下設鄉、鎮、保、甲。
1938年1月,安徽省會由安慶遷往六安,後遷立煌(今金寨縣)。同年6月12日安慶城淪陷,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先後移駐太湖、桐城,懷寧縣政府遷至石牌,城內設立偽安徽省安慶辦事處和偽懷寧縣政府。
抗日戰爭勝利後,省會遷至合肥,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和懷寧縣政府遷回安慶。
至解放前夕,安慶城內共設有4鎮、37保,其中大觀鎮下轄9個保。
1948年12月,安徽省政府自合肥遷回安慶。1949年3月27日,省政府遷往蕪湖,後遷屯溪。
1949年4月23日,安慶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命令接收國民黨懷寧縣政府下屬的大觀鎮公所,並以大觀鎮的行政區劃為基礎,設立安徽省安慶市大觀區,成立大觀區政府。

區劃沿革

大觀區轄7個街道、1個鎮、2個鄉:德寬路街道、玉琳路街道龍山路街道、菱湖街道、集賢路街道、石化路街道、花亭路街道、海口鎮十里舖鄉山口鄉
1949年4月23日,安慶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收國民黨懷寧縣政府大觀鎮公所,並在大觀鎮公所轄地設立安慶市大觀區,成立大觀區人民政府。接收後,大觀鎮公所下轄太平、大觀、民族、民權、民生、正觀、廣濟、新獅、古獅9個保改稱大組,實行警政合一制,區內各項工作統一由大觀區直屬派出所代管。
1951年8月,廢除保甲制度工作結束,全區共建9個行政大組。1952年5月,大觀區改稱城西區,同時集賢區的蓬萊、西內兩個大組劃歸大觀區,至此全區共有11個行政大組,各行政大組下設優撫、生救、調解、文教、衛生、治安6個工作委員會,並按街道里巷的自然劃分編成小組。9至12月,開展民主建政試點工作,劃定每30戶為一個行政小組。全區共設154個行政小組,有5534戶33898人,建立新獅、廣濟、大觀、新橋、正觀、古樓、太平、西內、月字、民族、民權、民生12個居民委員會、1953年9月,成立水上港人民政府。
1955年9月,城西區改為西市區。11月,原城中區所轄的四方城、科學街、楊家塘、碟子塘、北正街、南莊嶺6個居民委員會劃歸西市區管轄,至此全區共有17個居民委員會。1959年初,全區興起建立城市人民公社的熱潮,至9月18日,先後成立楊家塘、科學街、碟子塘、西內、解放、和平、大觀、廣濟8個人民公社,同時撤銷居民委員會這級組織,將行政小組擴大到50-100戶。11月,8個人民公社合併為楊家、大觀、三八3個人民公社,1959年6月27日,按照一市一社的原則,區改為分社,原來的3個人民公社改劃為8個街道委員會,小組改稱管理區。
1960年5月22日,西市區改稱大觀區。1961年,按照市委一市多社的要求,大觀分社改為安慶市大觀人民公社,街道委員會改為分社,管理區改為街道委員會。同年,大觀區人民公社下設3個分社、17個街道委員會,分別為:龍山路分社(轄南莊、碟子塘、北正街、楊家塘、四方城、龍山路6個街道委員會),解放路分社(轄解放路、四眼井、五壋坡、玉虹街、蓬萊街、沿江路6個街道委員會),清河路分社(轄廣濟橋、古樓、新月、大觀、清河5個街道委員會)。
1963年10月,撤銷市區分社,劃分龍山、解放、清河3個片,由區委直接管理。1968年8月28日,成立安慶市西市區革命委員會。9月12日,撤銷街道革命委員會,成立街道革命委員會,將原來的17個街道委員會劃為文革、勞動、青年、解放、滅資、紅星、迎新、人武、幸福、紅光、東方紅、工農12個街道革命委員會。
1978年,撤銷12個街道革命委員會,成立大慶路、幸福路、解放路、青年路4個街道辦事處,恢復23個居民委員會。1979年2月27日,撤銷西市區革命委員會,恢復建立西市區人民政府。
1980年,西市區復名大觀區。1981年6月16日,成立高花亭(後更名石化路街道辦事處)和菱湖街道辦事處。10月,對街道辦事處和居民委員會進行更名。
1983年,增設湖濱新村、東二巷、城口街、熱電路、蔡山路5個居民委員會。至此,全區有6個街道辦事處、42個居民委員會。1985年,成立花亭路街道辦事處,下設4個居民委員會。1995年,全區共有8個街道辦事處(四方城辦事處只有建制、未正式掛牌辦公)、57個居民委員會。
2001年5月,大觀區對全區居委會進行社區區劃調整,由原來的57個居民委員會調整為37個社區居民委員會,7個家屬委員會(即蠟燭山、華亭、大湖、馬山、菱北等5個石化總廠家屬委員會,紡織南村、紡織西村兩個華茂集團家屬委員會)。
2005年5月,安慶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原郊區(後更名宜秀區)的十里舖鄉(該鄉部分劃入,劃入的有五里村、十里村、林業村、茅嶺村、袁柏村、鳳凰村、臨江村及羅沖村集賢北路以西部分)和懷寧縣海口鎮、山口鄉三個鄉鎮29個村民委員會劃歸大觀區管轄。調整後,大觀區轄玉琳路、德寬路、龍山路、集賢路、花亭路、石化路、菱湖7個街道辦事處,海口鎮、山口鄉、十里舖鄉3個鄉鎮。

資源

耕地資源
轄區截至2012年底,有耕地面積4.7萬畝,水面8.5萬畝,是優良的都市型農業生產基地。
礦產資源
大觀區主要有石英石、白雲石、方解石、石灰石、大理石、鐵、鋁等礦藏。其中石英石、方解石、白雲石探明儲量分別達到7000萬噸、1億噸、1.7億噸,具有廣闊的開發利用前景。
港口資源
大觀區境內沿江黃金水道-5米至-10米的深水岸線長達11公里,可新建年吞吐量達數十萬標箱的貨櫃碼頭、重化工配套的專業危險品碼頭以及圍繞農副產品深加工的散貨碼頭。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大觀區人口27.6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0.53萬人。
大觀區城鄉有23個少數民族,包括皖河農場在內,共有少數民族人口7000多人,其中90%以上是回族,是安慶市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區。全區有茅嶺、保嬰、河港3個少數民族聚居村,皖河農場三益回民分場也在轄區內。

經濟發展

綜合狀況

大觀區2009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3億元,同比增長15%;財政收入2.44億元,同比增長19.4%;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0.8億元,同比增長27%;固定資產投資33億元,同比增長3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400元,同比增長11.8%。

第一產業

大觀區適合發展反季節蔬菜、無公害蔬菜,同時也是水果、禽類、水產品的生產和交易基地。2010年新增蔬菜規模種植面積3020畝,總面積達1.6萬畝。農業產業化推進有力,龍頭企業向規模化、品牌化拓展,市級龍頭企業達11家,年銷售收入達4億元,同比增長30%,獲省名牌產品1個,省級著名商標2個,市級著名商標5個。整合涉農資金建設的海口鎮項目區,被省財政廳確定為省級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區,核心區道路、溝渠、排灌等基礎設施基本建成,獨秀現代農業、金大地生態農業等8家農業企業相繼入駐,示範區雛形開始形成,形象初步顯現。

第二產業

2010年,大觀區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88億元,同比增長36.2%;完成工業投資及技改投入12.9億元,同比增長42.3%;工業對財政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節能減排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第三產業

2011年撥付民生工程資金3166萬元,其中區級配套資金644萬元。農村低保覆蓋率提高到3%,城鎮低保應保盡保率達100%。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5%以上。城鄉醫療救助制度不斷完善,累計發放救助金166.5萬元。9.9萬人參加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1708名被征地農民領取了養老保障金。1725名重度殘疾人領取了生活救助金。

社會

城鄉建設

基礎設施:截至2012年底,新改造鄉村道路16公里,實現“村村通”。實施了謝家墩等3個渡改橋項目,完成躍進塘水庫除險加固工程。
城市面貌:截至2012年底,拓寬改造了大觀亭街、玉虹街等5條城市道路,實施了旗桿新村、小珠子巷等10多個小街小巷整修工程,解決了沿江西路、市府路南一巷等路段的路燈安裝。工農街、德寬路地塊正在開發,青年新村改造項目全面啟動。備受關注的焚煙亭三角島改造工程開工建設,街心公園綜合樓建成封頂,城西面貌有了新改觀。
大觀區
發展現狀:截至2012年底,大觀區開展項目建設“百日會戰”,強化重點項目指導、調度、督查機制,省“861”行動計畫項目和市重點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完成投資6.3億元。共引進資金41億元,其中境外資金3000萬美元,提前超額完成外資目標任務;引進項目109個,其中,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大項目14個。台灣李長榮公司3.5億美元液化氣綜合利用等一批牽動性項目成功簽約。
截至2012年底,大觀區低壓蒸汽管網、城西污水處理廠、11萬伏變電所建成使用,四期場地平整及道路、排水工程基本完成,建成區面積達3平方公里。項目建設快速推進,新入園企業12家,新開工項目13個,新投產企業12家,實現每月簽約一家、開工一家、投產一家的目標。經濟效益顯著提升,完成稅收2500萬元,同比增長了200%。

交通優勢

交通十分便捷,南頻長江“黃金水道”,北接206、318國道和滬蓉高速公路,西以皖河大橋與懷寧望江縣相通,上接贛鄂湘,下通蘇浙滬,形成了便捷的交通網路。

旅遊景點

大觀亭大觀亭舊址,坐落在安慶市大觀亭街大觀亭國小內,始建於明嘉靖元年,後在太平天國戰爭和1938年日本侵華戰爭中被毀,亭的山下東有餘厥祠,西有餘厥墓。歷代文人墨客盛夸“大觀遠眺”為“皖江第一勝”,是安慶八景之一。1995年被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慶大觀亭舊照安慶大觀亭舊照
獅子山公園:北依大龍山,南瀕長江,東接城區,西連皖河,依山傍水而建。
敬敷書院:是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學府,也是清代安徽辦學規模最大、時間最長、層次最高的官辦書院。
安徽大學紅樓:位於安慶師範學院校園內,是三、四十年代的主教學樓,是安徽省高等教育的標誌性建築,1995年確定為安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焚煙亭:紀念了安徽都督柏文蔚在安慶焚煙的歷史,現亭內碑刻上的《焚煙亭記》記述了當年焚煙的經過。
敬敷書院敬敷書院
西段古城牆:位於玉虹街地段,全長200米,高6米,依坡而築,南北走向,高低起伏,明代修建,2002年修復。
中共安徽地委舊址:坐落在安慶市龍門口街安慶一中校園內,1926年,中共安徽地方執行委員會在此成立,同時也是共青團安慶地方委員會舊址,1998年,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菱湖公園位於安徽省安慶市菱湖南路,環菱湖而建,菱湖以多菱而得名,原是一片天然湖泊,與石塘湖、破罡湖相通。
山口鄉以境內山口鎮而得名,古稱皖口,游水可觀“石門秋泛”、“雁叉魚燈”、龍舟觀賞、畫舫遊船、桃源里景點、七里亭遺蹟等。
海口鄉“海口洲獨立區農協會遺址”現坐落在河口村皖江國小,“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烈士墓”現坐落在海口村海口國小。“鎮海庵”位於河口村,建於清朝末期。“永寧禪寺”位於安寧村,建於明代洪武十九年。“鎮江寺”位於鎮江村,建於清末年間。
獨秀園:獨秀園位於十里舖鄉林業村境內,陳獨秀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最具爭議,也是最具人格魅力的人物,是〈新青年〉的主編,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五四”運動的總司令,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1987年,市政府撥款對墓地進行擴修,1991年,別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陳獨秀陵園占地150畝,墓地1058平方米。市政府正組織市文化局等多方力量進行獨秀園二期工程,修建陳獨秀博物館。
石門湖石門湖
迎江寺安慶的振風塔是坐落於長江邊上,號稱萬里長江第一塔。當時是北京白雲觀老道人張文采的精心設計,相傳它是為了振興文風所建,建於明代,有400多年的歷史。
振風塔又稱浮圖、佛圖。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中華大地上聳立起座座佛塔,與中國傳統的建築學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民族風格的佛教建築文化。
小孤山在安徽宿松縣和江西彭澤縣煙波浩淼的長江上,孤峰獨立,山高一百餘米,最稱著的為龍耳洞,洞內風光旖旎。

榮譽

大觀區多項工作特色鮮明,獨樹一幟,榮獲全國、全省先進。截至2012年底,大觀區先後贏得“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區”、“全省擁軍優屬模範區”、“全國社區建設示範區”“全省科普示範區”、“全省老年工作先進區”、“全省最佳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先進單位”、“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