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風塔

振風塔

振風塔,坐落於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寺內,原名萬佛塔,又名迎江寺塔,後取名“振風”,有“以振文風”之意。振風塔位於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區沿江東路北側,瀕臨長江。安慶振風塔從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開始興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年)建成,是長江沿岸古塔之一。該塔除具有佛塔的功能外,還具有導航引渡的功能。

2006年05月25日,振風塔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振風塔
  • 級別批次: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所在地區:安徽省安慶市
  • 批准文號:國發〔2006〕19號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編    號:Ⅲ-275
  • 時    代:明隆慶四年(1570年)
  • 地理位置:安慶市迎江區沿江東路北側
  • 建築風格:七層八角樓閣式
  • 屬    性:佛教道教儒教三位一體古燈塔建築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歷史沿革,建築構造,文物遺存,價值意義,保護措施,歷史文化,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明代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開始興建振風塔。
清朝末期振風塔清朝末期振風塔
隆慶四年(1570),建成,取名“振風”。主持建塔者為郡守王宗徐(別號鵝泉),江西泰和人。後人紀念宗徐之功,曾肖像於石。塔下南向有像贊。
順治七年(1650年),操江巡撫李日芃重修。
康熙二年(1663年),巡撫張朝珍重修大殿及山門萬佛塔。
鹹豐十一年(1861年),六、七層被炮火擊毀。
同治九年(1870年),吳坤修重修了振風塔。
光緒十九年(1893年),重修。
民國七年(1918年),維修。
1954年,安慶市人民政府撥款重修,百日竣工。
1978年,安慶市人民政府再次撥款並由安慶市博物館“扛鼎重修”。
1993年5月,皖峰方丈募資並主持重修,歷經22個月。對殘缺不全的塔基、圍欄維修補齊,並且做到了修舊如舊。
2014年6月,經過國家和省、市文物部門的批准,安慶市對振風塔啟動大修。歷時一年。

建築構造

結構
振風塔為八角七級樓閣式。磚石結構,呈圓錐形體,自底向頂按比例縮小,高達60.86米,中國國內僅次於河北開元寺磚石塔。塔基直徑19.25米,台基為須彌座式,高0.95米塔底周邊為廊,深3.33米,廊周邊有24根直徑0.35米的檐柱。底層塔身直徑為8·72米(以上各層依次遞減),壁厚3.87米,內室直徑4.85米,供奉一座5米高西方接引阿彌陀佛。頂為八角覆盆式藻井(以上各層頂藻井均為此式)。塔的二層供彌勒佛,三層供五方五佛,三、四、五層有磚雕佛像600多尊,最多的四層有417尊。塔身嵌有碑刻52塊(其中三層有35塊)。
振風塔全貌振風塔全貌
特徵
振風塔除具有一大、二高、三妙的特徵外,還具備導航引渡的功能。
振風塔振風塔
一大:抗戰初期,日寇侵犯安慶時,安徽省圖書館文員潘石尚等將省志及文史館資料、書籍藏於振風塔內。直至抗戰勝利,日寇也未發覺。由此可見,振風塔之大。
二高:振風塔高60.86米,居高遠眺,可見方圓十里的景色。
三妙:振風塔設計突出表現在塔門的安排上,振風塔從第三層開始層層有門,168級台階盤旋而上,石階也盤旋相通,且變化多端,位置各異,時而由東而入內,時而由西而登臨。
設計風格
振風塔為七層寶塔,每一層都有自己對應的名稱。第一層:一方雄鎮,第二層:二水遙分,第三層:三極垂光,第四層:四大皆空,第五層:五妙境界,第六層:六朝遺勝,第七層:七級浮屠。
振風塔振風塔
在登塔路線的設計上,使用了獨特的迷津手法:一是在登塔的二層出口、三層入口,使用了脫節螺旋,所以遊人往往到了二層,找不到三層的入口;二是在五層至六層,又巧妙地運用了反時針方向的螺旋踏跺,塔門迥異多變,遊人十有九者迷津。二至六層塔室各有四門供遊人遠眺,門外有迴廊玉石欄桿環衛,可以循廊看塔,亦可憑欄極目。塔的最上一層無廊、無門,僅南面置一高位拱窗。在塔的第六層,有根直徑為0.45米的剎桿向上直通塔剎,剎桿底為一枕木(寬0.52米,厚0.30米),兩端伸入六層底部牆體。塔頂為八方體須彌座,上接半圓形覆缽和五個鐵球“相輪”及葫蘆寶瓶,用銅軸串起,構成塔剎,振風塔的建造奇特,與歷史佛塔的對比,即可反映其融合了中國古代建築的特色,又具有濃厚的東方建築風格。

文物遺存

碑刻
碑刻共有3塊,第一塊位於振風塔第一層外牆的《竹莊吳中丞像贊》碑刻。另外兩塊,碑刻立於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分別題有“九州鎖鑰”和“放大光明”字樣,位於塔身第一層的檐上。“這兩塊碑刻均為時任安徽布政使,代理安徽巡撫吳坤修所題。振風塔在歷次修繕後,大都會在第一層立碑以茲紀念。這三塊碑刻都是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振風塔史上第三次修繕的“紀念碑”。“九州鎖鑰”表明了安慶戰略位置,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安慶形如船,振風塔是船頭的桅桿,“九州鎖鑰”置於振風塔,也表明了振風塔對於安慶的重要性。另外,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的這次修塔離太平天國戰亂結束後不久,振風塔在這次戰亂中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吳坤修在修塔結束後題“放大光明”也是他對美好生活、和平安寧的寄託。
碑刻碑刻
佛像
塔內室直徑4.85米,塔的底層供奉一座5米高的“西方接引阿彌陀佛”,塔的二層供彌勒佛,三層供五方五佛,三、四、五層為八方體須彌座,有磚雕佛像六百多尊,最多的四層有417尊。塔身嵌有碑刻52塊。1993年5月,皖峰方丈重修,共複製磚佛像800多尊,石刻佛像160尊,加上明朝原存佛像共達1200餘尊。
佛像佛像
壁畫
壁畫則位於塔內第三層八個塔門兩側的壁龕中,壁龕高1740mm,寬610mm,深310mm,龕內壁畫高1930mm。壁龕畫中神像面部飽滿,八字鬍須,頭戴盔纓,脖系白色方巾,右肩紅色左衽長袍,左肩披鎧甲,腰系長帶,足踏毛絨戰靴。右手於前胸結手印,左手下持長腰帶。整幅壁畫有多處繪畫起稿定位線痕跡,壁畫顏色鮮艷,線條流暢。古畫的畫面是一位古代官員。壁畫的人物造型、面貌、衣著、繪畫手法等來看都具有明顯的明代風格,整個第三層每面均有兩處壁龕,總計十六幅壁畫。
壁畫壁畫
磚雕石雕
振風塔塔內用古磚壘砌空心八方形廳室,無塔心柱,有精緻的磚雕花門、斗拱,迥異多變。塔外有兩尺高的白石雕欄環衛,塔身內外有彩色磚雕佛像六百餘尊和多幅浮雕圖案,刻畫精緻。
磚雕磚雕

價值意義

振風塔臨江而立,為長江流域規模最大、最高的七級浮屠,享有“萬里長江第一塔”和“過了安慶不說塔”之美譽。振風塔的造型和結構基本上是集中國歷代佛塔建築藝術之大成,融合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民族特色,並加以發展和提高。此塔設計精巧,造型別致,結構新穎,在中國佛塔中獨樹一幟,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振風塔內佛像振風塔內佛像

保護措施

2010年1月安慶市文物局委託同濟大學房屋質量檢測站對安慶振風塔實體進行結構安全檢測。
振風塔近照振風塔近照
2014年4月,經過國家和省、市文物部門的批准,對振風塔進行維修。主要整修振風塔塔檐漏雨造成多層塔心室的頂部滲漏現象及內外粉刷均有不同程度的剝落情況、原有的防雷設施業已老化不堪重用等問題。大修歷時一年,於2015年5月31日全部結束。

歷史文化

塔風
安慶振風塔是為振興安慶文風而建。在明代以前,安慶沒有出過狀元,文風凋敝。一些星相家端詳安慶地形後,煞有其事地認為,安慶一帶江水滔滔,文采難以在此紮根,須建塔鎮之,才不能讓文采東流。此說雖然荒誕,但安慶自建成振風塔之後,境內文風果然昌盛,才人輩出,明清兩代,不僅出了大思想家方以智、父子宰相張英張廷玉、狀元趙文楷和書法大家鄧石如等。文人、作家更是數不勝數,以桐城籍文人為開創者和主要作家的散文流派——桐城派
振風塔振風塔
傳說
傳說每年八月十五中秋之時,冰輪高掛蒼穹,江中塔影之旁突然幻出無數塔影,五彩紛呈,煞是神妙奇絕。此為萬里長江兩岸群塔集會安慶,向振風塔作一年一度的“朝覲”盛況,為此,振風塔又有“ 長江塔王”之說。數百年來,風雨蒼桑,“長江日浩蕩,塔影流不去”。

旅遊信息

門票信息
登塔:20元
交通信息
經過迎江寺的公交線路有10路,13路,14路,18路,1路,21路,3路,7路,14路夜班,7路夜班公交線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