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亭(安徽安慶市大觀亭)

大觀亭(安徽安慶市大觀亭)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觀亭舊址位於安慶市大觀亭街中段(今大觀亭街56號)。位踞安慶龍脈,背倚大龍山,前臨長江,境界開闊,氣象雄偉。大觀亭歷史始於東漢,盛於唐宋。吳名風在《游大觀亭記》中曾說:“亭據山巔,在忠宣墓側。為皖省第一名勝之區”;民國四年(1915年)《懷寧縣誌》記:“...士大夫從公來游,俯瞰長江,一瀉千里,閭閻兩岸,檣舳迷津,皖中風景俱若勇躍奮迅而出也。”可見“大觀遠眺”名不虛傳。歷代文人墨客跋涉登入臨,對景抒情、懷鄉思古,留下許多優美的詩文。明清時期,其境內的大觀亭就與武昌黃鶴樓、江洲庾樓並稱為“長江三樓”,素有“皖省第一名勝之區”之稱,曾被列為“安慶八景”之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觀亭
  • 地理位置:安慶市大觀亭街中段
  • 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
  • 景點級別: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項目
  • 建造時間:明世宗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
大觀亭介紹,歷史沿革,詩詞,

大觀亭介紹

大觀亭即元末郡守余闕葬處。位於安慶市大觀亭街56號,稱大觀樓或大觀台,建於明世宗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系兩層磚木結構,畫棟飛檐,負山面江,環境清雅,素稱“皖省第一名勝之區”,被列為“宜城八景”之一。建亭後,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留有大量詩詞、楹聯。清鹹豐年間,兵燹亭毀。同治年雖有重建,但由於世事乖謬,兵荒馬亂,各處景點漸漸破敗。而今,隨著城西片區老城改造,安慶市政府決定重建大觀亭,發掘其精華,開發以大觀亭為標誌的安慶歷史文化保勝區,盡而帶動對外開放、招商引資和城市建設、旅遊事業的新發展,並為安慶人民提供休憩娛樂的新場所。
大觀亭

歷史沿革

歷史起源:元將余闕悲壯守城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江淮起義軍風起雲湧,元將余闕臨危受命,率兵鎮守安慶。當時的安慶可謂孤城,潛山、太湖、宿松等周邊城邑均被起義軍所控制,此後的五、六年間,余闕率軍與起義軍激戰十餘次。至正十八年春,起義軍再次集結,戰船蔽江而下,急攻安慶城西門。余闕身先士卒,出西門迎擊,命部將督守其它城門,其殺敵無數,身受十餘處傷。拚鬥中,突然見城中火起,余闕得知城池已失守,便拔刀自刎,墜濠西清水塘而死,時年56歲。
余闕陣亡後,元朝廷追封他為豳國公,諡號忠宣。起義軍也敬佩其大義,為其具棺斂葬於安慶西門外,後明太祖朱元璋復為余闕建碑立廟,並派官員來安慶祭之。
明嘉靖四年,安慶知府陸鈳深感余忠宣公之節義,於其墓之西山建一亭。亭子建成後,陸知府攜士大夫們登亭遠眺。
“俯看長江一瀉千里……皖中風景俱若踴躍奮迅而出。”當時陸知府即興說:“是亭宜名以‘大觀’。”於是,一個響亮的名字就此而出。
清代民國:曾經輝煌,最終殘破
據《懷寧縣誌》記載,康熙二十三年,巡撫徐國相重建大觀亭。清朝末間、民國初時,大觀亭景區是“皖省第一名勝之區”,被稱為“省會絕妙江山”,但這種燦爛只持續了70年。鹹豐三年,太平軍戰亂中大觀亭盡毀,同治年間,巡撫彭玉麟重修。辛亥革命後,安徽都督柏文蔚在大觀亭景區內的望華樓設立陳列館,陳列徐錫麟烈士生前衣物和戰刀,馬炮營起義范傳甲等8名烈士和刺殺五大臣的吳越烈士的遺骨也安葬於大觀亭後的平頭山。“1938年安慶淪陷,曾兩次重建的大觀亭,成了日軍飛機轟炸的主要目標。到抗日戰爭結束,整個大觀亭景區的建築只剩下斷壁殘垣。”
如今:納入全國保護設施
大觀區政協委員們曾經對大觀亭景區建設進行過調研。大觀區政協辦公室一名姓章的工作人員曾在調研報告上寫著:“占地面積約2公頃的預留風景區內,共有各類房屋354戶,總建築面積21284平方米,若按安慶市現行的有關拆遷安置檔案規定,大觀亭景區房屋拆遷安置費,需要大量資金。如果以大觀亭為主體,拓展大觀亭景區建設將耗費則更大……。”
即使這樣,通過政府部門的不懈努力,2007年,國家發改委批准了《全國“十一五”歷史文化名城(鎮、村)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設施建設規劃》,大觀亭歷史文化街區等9個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項目被納入。
2014年12月23日上午,市建委名城辦胡主任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大觀亭景區修復早已有明確的規劃。“重建大觀亭歷史文化街區,除新建大觀亭休閒亭、休閒度假文化娛樂中心和花卉盆景園外,這裡還將復建忠臣廟、正氣樓、感恩亭、余闕墓等。目前,這項工作在努力推進中。”

詩詞

倚檻蒼茫千古事;
過江多少六朝山。
——陶澍題安慶大觀亭
萬古乾坤此江水;
千家山郭靜朝暉。
——馮志沂集句題安慶大觀亭
地隔中原勞北望;
天生江水向東流。
——吳坤修題安慶大觀亭
鳳水龍山,江左人文相望;
吳頭楚尾,中流形勝在茲。
——黃寶楨題安慶大觀亭
兩皖生才,台閣猶含雄傑氣;
四郊多壘,江山莫作等閒看。
——徐旭題安慶大觀亭
來日大難,對此茫茫百端集;
英靈不昧,覽茲蹇蹇匪躬愚。
——佚名題安慶大觀亭
“蹇蹇”:蹇而又蹇,多難的樣子。《易·蹇》:“王臣蹇蹇,匪躬之故。”意謂王臣不避艱險濟君之難,絕不以個人利益為念。
一碧無垠,吳楚青蒼分極浦;
千秋如在,江山名勝得斯人。
——安慶大觀亭
傑閣四望開,地扼中原控吳楚;
忠魂—抔在,天留正氣壯山河。
——李丙榮題安慶大觀亭
我輩復登臨,舊業已隨征戰盡;
大江流日夜,天風常送海濤來。
——李小涯題安慶大觀亭
此地何幸埋公,黃土一抔元氣在;
小閣差堪坐我,青山四面大江橫。
——佚名題安慶大觀亭
城郭如故人民非,曾否靈歸華表;
風景不殊山河異,有誰淚灑新亭。
——周行原題安慶大觀亭
我輩復登臨,遠挹余公,近思彭老;
大江流日夜,東趨溟海,北拱神京。
——陳彝題安慶大觀亭
不聳亭高,看天邊雲樹蒼茫,無非樂土;
潮平岸闊,問江上舟帆來往,那是閒人。
——佚名題安慶大觀亭
是晴川閣,是岳陽樓,一覽江山斯亭為伍;
有唐睢陽,有宋信國,千秋俎豆得公而三。
——鐘伯芬題安慶大觀亭
“睛川閣”:在漢陽龜山。“岳陽樓”:在湖南洞庭湖畔。“唐睢陽”:即張巡。“宋信國”:即文天祥。
溯清水塘流,獨明季金沙河衣冠,甚同不朽;
問皖公山色,與吾楊梅花嶺風景,相較如何。
——楊竹簃題安慶大觀亭
東望石城春,喚杜牧何之?故國杏花太零落;
南招彭澤隱,問淵明在否?隔江楊柳要平分。
——佚名題安慶大觀亭
秋色滿東南,自赤壁以來,與客泛舟無此樂;
大江流日夜,問青蓮而後,舉杯邀月更何人。
——李振鈞題安慶大觀亭
“赤壁”:蘇軾曾作有前後《赤壁賦》,故此處以其代指蘇軾。“與客泛舟”:取自蘇軾《前赤壁賦》。“青蓮”:李白,號青蓮居士。“舉杯邀月”:取自李白《月下獨酌》詩。
高閣媲滕王,遙看秋水長天,猶指點雲中鄉樹;
荒台鄰皖伯,試問銅駝石馬,經幾多眼底滄桑。
——彭廣鐘題安慶大觀亭
“滕王”:滕王閣。“皖伯”:周大夫,封皖伯。“銅駝”:銅鑄的駱駝。喻天下將亂。
片土寄忠魂,聽欄前萬馬江聲,滾滾驚疑鉦鼓動;
孤城銷戰氣,指窗外二龍山影,蒼蒼飛入酒樽來。
——周文炳題安慶大觀亭
憑高吊幽古英靈,任千古江潮,淘不盡孤忠魂魄;
攬勝憶滇池傑閣,對八公煙景,問何如故里河山。
——朱家寶題安慶大觀亭
“幽古英靈”:指南宋夏琦和元朝余闕。“滇池傑閣”:指雲南昆明大觀樓。“八公煙景”:即安徽鳳台之八公山,晉謝安曾和前秦王苻堅激戰於此。
莽乾坤能得幾人閒,且安排鐵板銅琶,唱大江東去;
好風月不用一錢買,休孤負青山紅樹,送爽氣西來。
——宮爾鐸題安慶大觀亭
“莽乾坤”:蒼茫大地。“鐵板琵琶”:宋人評蘇東坡詞語。“青山紅樹”:北宋歐陽修有“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詩句。
樽前帆影,檻外嵐光,數勝跡重重,都向江頭開畫本;
樓上仙人,閣中帝子,溯遊蹤歷歷,又來亭畔吊忠魂。
——鄧嶰筠題安慶大觀亭
“樓上仙人”:指費長房,東漢汝南人,曾為市椽,從壺公學道不成,持符而歸。相傳能醫療眾病,鞭苔百鬼,又善變幻捉妖,一日之間,人見其在千里之外數處。後失其符,為眾鬼所殺。“閣中帝子”:指李元嬰。
天開圖畫,美盡東南,落日咽孤忠,戰血腥余千載後;
魯酒不溫,高丘返顧,歌風思猛士,江流倒卷萬山來。
——王復康題安慶大觀亭
“魯酒”:魯國酒薄,因稱薄酒曰魯酒。北周庾信《哀江南賦》:“下亭漂泊,高橋羈旅,楚歌非取樂之方,魯酒無忘憂之用”。
忠宣本往代藎臣,試看芸史芳留,古木寒泉,猶是當年祠墓;
逸少乃吾家才俊,為問蘭亭雅集,茂林修竹,何如此地江山。
——王之春題安慶大觀亭
跨太白樓之上,鴛瓦排雲,倚畫檻一味鄉愁,已漸近鐘阜晴嵐,六朝城郭;
橫彭蠡湖而西,鷺濤堆雪,喚沙鷗共談宦跡,最難忘峨嵋春水,萬里風帆。
——汪恩題安慶大觀亭
“鴛瓦”:即鴛鴦瓦,成雙對偶的瓦。“鐘阜”:南京的鐘山。“彭蠡湖”:江西鄱陽湖的別稱。“鷺濤”:象鷺鳥一樣的波濤。“沙鷗”:水鳥名,古詩詞中常以其形容自由自在的歸隱生活。“宦跡”:做官的經歷。“峨嵋”:聯作者曾在四川峨嵋做官。
五千年皖公何在,地接東南,消除浩劫,選勝快登臨,盡鶴唳丹霄,鷗盟黃浦,拓此一亭佳景,蕩滌胸襟,寄語墨客騷人,莫孤負新秋風月;
卅六載賤子重來,天開圖畫,俯仰狂吟,憑欄休感慨,看龍巒疊翠,鵝嶼浮青,騁我百戰壯懷,放開眼界,收覽練湖灊岳,依然是舊日山河。
——彭玉麟題安慶大觀亭
壓台之聯:(古韻1988年收集)
秋色滿東南,自赤壁以來,與客泛舟無此樂;
大江流日夜,問青蓮而後,舉杯邀月更何人。
清·李振鈞(安慶太湖縣人,道光九年狀元,先後授翰林院修撰、文淵閣校理、國史館和功臣館纂修、順天鄉試同考官。著有《味燈聽葉廬詩鈔》兩卷,存詩415首。 李聰敏好學,善詩文,工書法。5歲開始讀書,即能辨解四聲。7歲受業於劉香雲門下,曾作題山水畫詩一首。9歲在山東萊州讀書時,元宵夜父親宴請賓客,命他作詩,他一氣呵成。第二年妹妹周歲,又作啐盤詩。)
上聯“秋色滿東南”截取自宋米黻《垂虹亭》詩句“垂虹秋色滿東南”,切合安慶的地理位置,“與客泛舟”出自蘇軾《前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蘇軾在賦中說“於是飲酒樂甚”,而作者說“自赤壁以來,與客泛舟無此樂。
下聯“大江流日夜”集自宋鄭夢協《八聲甘州》詞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愁、不禁晚來風”,切合大觀亭的具體地理環境,“舉杯邀月”化自李白《月下獨酌》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號青蓮居士)。
沈復筆下的安慶大觀亭
是年九月,余從石琢堂殿撰赴四川重慶府之任。溯長江而上,舟抵皖城。皖山之麓,有元季忠臣余公之墓。墓側有堂三楹,名曰“大觀亭”。面臨南湖,背倚潛山。亭在山脊,眺遠頗暢。旁有深廊,北窗洞開。時值霜葉初紅,爛如桃李。同游者為蔣壽朋、蔡子琴。南城外又有王氏園。其地長於東西,短於南北,蓋北緊背城,南則臨湖故也。既限於地,頗難位置,而觀其結構,作重台疊館之法。重台者,屋上作月台為庭院,疊石栽花於上,使遊人不知腳下有屋;蓋上疊石者則下實,上庭院者則下虛,故花木仍得地氣而生也。疊館者,樓上作軒,軒上再作平台,上下盤折重疊四層,且有小池,水不漏泄,竟莫測其何虛何實。其立腳全用磚石為之,承重處仿照西洋立柱法。幸面對南湖,目無所阻,騁懷遊覽,勝於平園,真人工之奇絕者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