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開渠

劉開渠

劉開渠(1904年~1993年),男,江蘇徐州府蕭縣人(今安徽)。雕塑家,早年畢業於北平美術學校,畢業後任杭州藝術院圖書館館長。後赴法國,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雕塑系學習。歸國後任杭州藝術專科學校(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其藝術風格融中西雕塑手法於一爐,手法寫實,造型簡練、準確、生動。

創作了《淞滬戰役陣亡將士紀念碑》等一批反映抗戰題材的藝術作品。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領導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的創作工作,並創作其中的《勝利渡長江解放全中國》及《支援前線》、《歡迎解放軍》等浮雕。

先後任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校長、杭州市副市長、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院長、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他還擔任八屆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文化委員會主任等。著有《劉開渠美術論文集》,出版有《劉開渠雕塑集》、《劉開渠雕塑選集》等。

以其名字命名的劉開渠獎劉開渠根藝獎,分別代表著中國雕塑界和中國根藝美術界的最高獎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開渠
  • 外文名:Liu kai qu
  • 別名:劉大田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徐州府蕭縣(今屬安徽)
  • 出生日期:1904.10.01
  • 逝世日期:1993.06.25
  • 職業:雕塑藝術家、藝術教育家
  • 畢業院校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
  • 主要成就:創作人民英雄紀念碑主體浮雕等
  • 代表作品:《抗日陣亡將士王銘章紀念碑》、《無名英雄紀念碑》等
人物生平,藝術啟蒙,留學國外,離法救國,開創先河,晚年時期,藝術風格,特點,主張,主要成就,主要作品,各時期作品,文集,成都雕塑,親屬成員,人物評價,人物紀念,

人物生平

藝術啟蒙

1904年10月1日,出生於江蘇徐州府蕭縣劉窯村,原名劉大田。
1918年,考入蕭縣高等國小時,老師為他改名為劉開渠。
1920年,考入北京美術專科學校,後轉入該校大學部學習油畫。
1923年,組織“心琴畫會”,以反對守舊、提倡寫生為宗旨,每半年舉行一次畫展。
1924年,升入專門部西洋畫系時,見到雲崗佛像的照片。對雕塑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27年,國立西湖藝術院徵聘他為教授兼圖書館主任。同年8月,他在蔡元培的幫助下,考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雕塑系。導師是當時法國著名雕塑家讓·朴舍教授,

留學國外

1928年,赴法國留學,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雕塑系學習。在法學習期間,劉開渠曾與呂斯百常書鴻等人發起組織中國留法藝術研究會,以撰文、譯文和發表作品,向國內介紹歐洲的繪畫和雕塑。
劉開渠在歐洲劉開渠在歐洲
1931年,他因學業優秀選入朴舍工作室當助手。

離法救國

1933年夏,回國,9月任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教授兼雕塑系主任。
1934年,受抗日救亡運動的鼓舞,創作了反映抗日戰爭的巨型雕塑《一·二八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隨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遷往湖南沅陵,後又輾轉於貴州、四川,於1938年到達成都。
1939年,在成都與文學家趙其文、陳翔鶴周文蕭軍李劼人等組織中華文藝抗戰協會成都分會,進行抗日救亡的宣傳活動。
1946年,在上海參加反飢餓、反內戰鬥爭。

開創先河

1949年5月29日,劉開渠與楊可揚張樂平、(鄭)野夫、龐薰琹朱宣鹹溫肇桐、陳煙橋、邵克萍趙延年等國統區美術先驅代表上海美術界在《大公報》發表迎接解放的“美術工作者宣言”,該“宣言”的發表標誌著國統區美術和上海近代美術史從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1949年9月,任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校長。
1949年10月,劉開渠任上海市美協主席、杭州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院長,兼任杭州市副市長,分管城市建設。
1951年,任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今浙江美術學院)院長。
1953年,借調到北京,參加並領導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造工作,任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處處長、雕塑組組長。
1959年,調中央美術學院任副院長,主持第二期雕塑研究班。
1963年至1993年,任中國美術館館長。並當選為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還擔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一、二、三、四屆副主席、全國城市雕塑規劃組組長,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主任等職。曾被聘為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

晚年時期

1982年,任全國城市雕塑規劃組組長。
劉開渠劉開渠
1984年,被聘為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
1993年6月25日,病逝於北京。
1993年10月28日,中國美術館舉辦了《人民藝術家劉開渠遺作展》。

藝術風格

特點

劉開渠作品寫實,手法細膩含蓄,造型嚴謹、樸實,結構解剖準確。精於西方寫實雕塑技法,又注重繼承中國古代雕塑的優秀傳統。人物神完氣足,具有時代精神和民族風格。劉開渠的雕塑具有明顯的繪畫性和意象性,語言精練。當許多中國人奔赴西方學習雕塑時,西方雕塑家也來中國借鑑中國古代雕塑。劉開渠卻自己開始個人風格的雕塑創作,劉開渠的雕塑在西洋寫實雕塑的基礎上,繼承中國傳統雕塑簡練、單純及線畫的表現方法,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作品融中西雕塑手法於一爐,手法寫實,造型簡練、準確、生動。
劉開渠

主張

劉開渠一貫主張雕塑藝術在“創造—種新境界”的同時,應該起到“明勸戒,著升沉”的作用。其對雕塑創作與教學也作過理論研究,他的思想對中國雕塑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劉開渠
1930年,劉開渠呼籲建設富有生命力的紀念性雕塑,以激發國人的民族精神。

主要成就

劉開渠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當選為第1、2、3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5屆全國政協委員、第7屆全國政協常委。他先後當選為上海美協主席、中國文聯委員、中國美協副主席。擔任過杭州美院院長,杭州市副市長,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中國美術館館長等職,受到美術界普遍的尊敬和愛戴,是當代傑出的人民藝術家、雕塑大師。他還主持指定了《在全國重點城市進行雕塑建設的建議》並由國家批准擔任全國城雕規劃組組長,城市雕塑建設委員會主任。劉開渠為中國現代雕塑大師,傑出的藝術教育家。是我國現代雕塑事業的奠基人,劉開渠是中國雕塑事業傑出的領導者和組織者。為中國的城市雕塑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主要作品

各時期作品

1934年,為紀念1932年“1·28”抗戰所創作的《一、二八淞滬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謳歌了愛國志士英雄殺敵的英雄氣概,是我國第一座表現抗日題材的紀念碑。
劉開渠 1979年作 花卉 鏡心劉開渠 1979年作 花卉 鏡心
1944年,作《川軍抗日英雄紀念像》、《孫中山先生坐像》等作品。
1945年,他創作的大型浮雕《農工之家》、《李家鈺騎馬銅像》,是我國現代雕期史上第一次表現農工題材的優秀作品。
1952年至1956年,他領導並參與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以及大型浮雕的創作,並創作其中的《勝利渡過長江》、《解放全中國》、《支援前線》、《歡迎解放軍》等浮雕。
從1956年至1959年,他還受中共中央編譯局委託,為馬克思、恩格思、列寧、史達林選集作封面浮雕像設計。先後完成了《毛澤東主席像》、《工農紅軍像》,及《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列寧選集》《史達林選集》等書封面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的浮雕像等。
1976年以後,創作了《周恩來總理像》、《蕭友梅紀念像》等。在他所創作的眾多作品中,有《抗日陣亡將士王銘章紀念碑》、《抗日陣亡將士無名英雄紀念碑》、《孫中山紀念碑》、《蔡元培紀念碑》等紀念性雕塑,還有表現任弼時等革命領袖和杜甫劉禹錫魯迅梅蘭芳等文化名人的肖像。

文集

先後編撰出版有《中國古代雕塑集》、《劉開渠雕塑選集》、《劉開渠美術論文集》、《劉開渠雕塑集》。等。

成都雕塑

1939年,為王銘章塑像,立於少城公園。
王銘章塑像王銘章塑像
1939年,為川軍將領饒國華塑像,立於中山公園(解放後的勞動人民文化宮)。
1939年,為蔣介石塑立像,立於北校場內當時成都軍校。塑像高8米,基座5米。解放後被銷毀,1969年,在原塑像舊址立毛澤東水泥塑像。
1943年,為尹仲熙、蘭文斌、鄧錫侯塑肖像,立於少城公園。
1944年,為無名英雄塑像,立於東門城門洞內。
1945年,為川軍陣亡將領李家珏塑騎馬塑像,立於少城公園。
1948年,為孫中山塑像,立於春熙路。這是為孫中山第二次塑像,第一次,1928年立的中山裝立像,這一次,由劉開渠設計為長袍馬褂手持開國檔案的坐像。
解放後,為杜甫塑像,立於杜甫草堂。
晚年為成都塑的最後一尊塑像:李劼人塑半身胸像,立於李劼人故居。

親屬成員

妻子
子女
劉微娜
劉米娜
劉沙平
資料:

人物評價

中國現代作家郁達夫:他的雕刻,完全是他這個人格的再現;力量是充足的,線條是遒勁的,表情是苦悶的……尤其在他的Designs(設計圖)里,可以看得出來,疏疏落落的幾筆之中,真孕育著多少的力量,多少的生意。
劉開渠《蔡元培坐像》 1986年劉開渠《蔡元培坐像》 1986年
中國博物館協會名譽理事長呂章申:劉開渠以畢生的精力將西方的雕塑觀念和技巧與中國的民族精神和審美形式相融匯,創造了許多代表20世紀中國雕塑最高成就的作品。他以自己的實踐顛覆了明清以來中國雕塑塑造泥菩薩的傳統,將中國雕塑引入到國家層面的公共空間,並成為20世紀公眾喜愛的公共藝術形式。他以富有獨特氣質的雕塑語言謳歌了中國人民的民族精神和英雄氣概,創立了中國雕塑的現代風範,形成了樸素、洗鍊、沉穩和重於內在生命表現的藝術風格,為中國現代雕塑開渠、奠基。
中國雕塑學會名譽會長曹春生:中國的雕塑事業發展很不容易,如果沒有劉開渠,可能進程會晚很多年。
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遠:作為享有國際聲譽的一代雕塑宗師,劉開渠堅忍不拔、勤奮好學、穎悟的天性和名師益友輩出的時代機遇造就了他。他將自己毫無保留地獻給了這個時代,先給人民和他熱愛的雕塑事業。

人物紀念

劉開渠紀念館,坐落在安徽淮北市國家4A級風景區相山風景區內。劉開渠紀念館坐北朝南,建築在南低北高的山的懷抱中既有現代建築的新穎特色。紀念館占地4977平方米,是由三部分組成的長方形庭院。前面左右對稱的兩棟兩層小樓構成了紀念館懂得石門,中間四棟兩層樓房首尾相接是展覽廳,後院為大師的陵園。青松翠柏環抱著開渠大師的墓石。古樸的半圓形墓碑石上,鐫刻著全國政府副主席趙朴初題就的“人民藝術家雕塑宗師劉開渠之墓”的金字。蹊蹺的是在竣工數年之後,在開渠兩字之間堅硬的石面出現一道類似小渠的清晰裂紋——與“開渠”兩字契合。
劉開渠紀念館劉開渠紀念館
劉開渠紀念館收藏陳列著大師大量的珍貴作品和信件以及一些寶貴的影像、書報資料。紀念館自1995年4月5日,正式對外開放以來,幕名而來參觀的海內外人士絡繹不絕。1995年5月,安徽省委、省政府確定劉開渠紀念館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