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潭枇杷

三潭枇杷

三潭枇杷,安徽省歙縣特產,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三潭枇杷果形圓潤,色澤艷麗;果面潔淨,茸毛完整,光滑細膩;皮薄肉厚,甜酸適度;柔嫩多汁,細膩化渣,清香爽口。

2015年10月,三潭枇杷成功獲批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潭枇杷
  • 外文名:Santan Loquat
  • 產地名稱:安徽省歙縣
  • 品質特點:果形圓潤,色澤艷麗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2015年第115號
  • 批准時間:2015年10月12日
產品特點,歷史淵源,產地環境,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特點

三潭枇杷果形圓潤,色澤艷麗;果面潔淨,茸毛完整,光滑細膩;皮薄肉厚,甜酸適度;柔嫩多汁,細膩化渣,清香爽口。
三潭枇杷三潭枇杷

歷史淵源

宋淳熙二年(1175年),羅願所撰《新安志》中有三潭枇杷記載。
三潭枇杷三潭枇杷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許承堯著《歙縣誌》提到瀹坑、瀹潭、章潭、綿潭一帶出產枇杷最多,富岱及打獵黃村亦產之,移栽數次則肉厚核小。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歙縣枇杷》記載,歙縣枇杷產量多時,大有供過於求之勢。
民國十八年(1929年)冬,天氣奇寒,著果大樹,多被凍死,全區所產不及擔,損失極巨。
1978年,徽州地委提出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營,三潭枇杷生產得以快速恢復和發展。

產地環境

三潭枇杷主產於歙縣境內新安江沿岸的漳潭、綿潭和瀹潭三個自然村,故名。稱為“三潭”,是因為這三個自然村一帶,群山環抱著三個大面積的深水潭,冬暖夏涼,山巒環抱,“三潭”特有的小氣候,終年雲霧縈繞,雨量充沛的氣候,為枇杷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三潭枇杷三潭枇杷

生產情況

截至2017年底,三潭枇杷”種植面積1.2萬畝,有大紅袍、光榮種等20多個優良品種,豐產年份產量超過1萬噸,年產值約2000萬元。
三潭枇杷三潭枇杷

產品榮譽

2015年10月,三潭枇杷成功獲批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稱號。
三潭枇杷三潭枇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三潭枇杷產地範圍為安徽省歙縣新安江流域的3個鄉鎮11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具體包括深渡鎮的漳嶺山村、綿潭村、漳潭村、三源村、漳村灣村、淮源村、深渡社區;坑口鄉的瀹潭村、金龍潭村、薛坑口村;徽城鎮的南源口村、南屏村。
三潭枇杷生長環境三潭枇杷生長環境

質量技術要求

品種
紅肉類:大紅袍、光榮、朝寶、金水等;白肉類:白花、鴨子白等;黃肉類:黃袍、東來等。
立地條件
土壤類型為紅壤或黃壤,土壤質地為砂壤土;pH值5.5至7.0;有機質含量≥1%。
栽培管理
苗木繁育:本砧嫁接育苗。
栽培技術:
定植時間:分春植和秋植。春植2月下旬至3月上旬;秋植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
栽植密度:≤44株/667m。
施肥:年施有機肥≥30t/hm。
花果管理:每個花穗大果型留2至3個果,中果型留3至5個果,小果型留5至7個果。
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採收
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紅(黃)肉類果實轉黃、白肉類果實轉淡黃時分批採收;雨天禁止採收。
理化指標
項目
指標
可溶性固形物
紅(黃)肉類≥9%
白肉類≥11%
總酸量
紅(黃)肉類:≤0.7g/100mL果汁
白肉類:≤0.6g/100mL果汁
固酸比
紅(黃)肉類≥16:1
白肉類≥20:1
單果重
≥20g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