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變烈士陵園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位於皖南涇縣城郊的水西山。1990年初,為紀念皖南事變新四軍將士殉難五十周年而修建,占地十五公頃,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皖南事變烈士陵園
  • 地點:皖南涇縣城郊的水西山
  • 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
  • 占地面積:十五公頃
基本簡介,陵園組成,陵園建築,建築藝術,標記物,皖南事變,烈士墓,紅色旅遊區,

基本簡介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涇川,鄰城區,環境優美,入口跨公路建有7米高石闕,形成壯觀的入口空間。進入陵園,沿台階行約30米,有一小型廣場,正對面擋土牆上鑲嵌葉飛題寫“皖南事變烈士陵園”字碑。從小廣場右轉,經50米長神道,拾級而上,通過兩個石闕形成的神門,進入主碑紀念廣場。廣場由紀念碑、紀念廊、無名烈士墓等組成。從山頂俯視,紀念廣場與外圍的花圃組成一獻給烈士的巨大花圈;從遠處眺望,紀念廊和名人題字廊高低錯落,形態各異,白色馬頭牆簇擁著巨大紀念碑身。碑高12.36米、寬27米,碑面鑲鄧小平“皖南事變死難烈士永垂不朽”題詞。碑下方為一漢白玉雕刻的花環,環周白色紀念廊內,鐫刻著新四軍軍歌及《皖南事變烈士紀念碑碑記》。碑後為無名烈士墓,墓室四壁鋼筋水泥澆鑄,中間為墓池,池中有潔白大理石石棺,池後是祭壇,壇上燃燒著常年不息的火焰,象徵著先烈們革命精神永不熄滅。整個陵園莊嚴、肅穆、凝重。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皖南事變烈士陵園

陵園組成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由入口紀念碑、主題廣場、主碑紀念廣場和無名英雄烈士墓四個紀念性空間序列配以皖南事變史料陳列室有機組合而成,整座陵園以鄧小平題寫的“皖南事變死難烈士永垂不朽”紀念主碑為中心,結合山形地勢,將各紀念建築組成一個完整有序、莊嚴肅穆的有機整體。陵園的入口利用兩邊的高崗形成了相對的兩個“土闕”,成為陵園的天然門戶。入口跨公路建有四座七米高具有皖南特色的石闕,四座廠闕以數字寓意新四軍的四,七米高隱喻皖南事跡悲壯慘烈的七天七夜,形成了紀念性空間的第一序列。 進入陵園後,沿台階向上約三十米,是一個不規則的小型廣場。正對面的擋土牆上鑲嵌著葉飛題寫的“皖南事變烈士陵園”字碑,點明陵園的主題,形成了紀念性空間的第二序列。從廣場右轉,是一條五十米長的神道,神道正對著由兩個石闕形成的神門,神道的石階寬度逐步縮小成梯形,加強了透視感,使人們在感受覺上延伸了神道的長度。神道有九十級台階分成三個層次,喻意當年九千新四軍將士成三路縱隊東進抗日。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皖南事變烈士陵園

陵園建築

主碑紀念廣場由紀念碑、紀念廊、憑弔廣場和無名烈士墓組成。從山頂俯視,主碑紀念廣場和外圍的花圃組成一個獻給烈士們的巨大花圈。從遠處眺望,紀念廊和名人題字碑廊的一組組高低錯落,形態各異的馬頭牆簇擁著紀念碑巨大的碑身。馬頭牆是皖南村落中最常見的民居構件,用它來象徵著皖南的山山水水,村村鎮鎮,寓意先烈們雖然壯烈殉國五十周年了,但他們奮鬥不息的革命精神仍然活在皖南的千家萬戶,先烈膠的光輝業績將永遠成為皖南人民心底的豐碑
紀念碑位於紀念廣場和神道的中軸線上,高12.36米,寬27米,黑色磨光花崗石碑面,鑲嵌著鄧小平皖南事變死難烈士永垂不朽”的題詞,碑身弧形,舒展高聳,以簡潔巨大的形體象徵著先烈們磊落坦蕩的胸懷,崇高偉大的獻身精神。巨碑下方為一尊漢白玉雕刻的花環。四周白色紀念廊內,鐫刻著《新四軍軍歌》、周恩來題詞及碑記等歷史文獻。紀念廊里圈排列著九根具有皖南傳統特色的圓形巨柱,其中只有兩根是完整的,餘下的都是高低不同的半截殘柱。寓意當年新四軍九千健兒從雲嶺出發,東進抗日,遭到國民黨頑固派的陰謀圍殲,致使這批民族精英大部分遇難,巨柱摧折令人痛心淚下,而突圍出來的兩千健兒,在鬥爭中逐步成長為國家和民族的棟樑,就好像這兩根雄偉屹立的擎天柱和柱上的巨梁 ,七個單元的紀念廊和九根紀念柱,還象徵著皖南事變後,新四軍不斷壯大發展為七個師九萬餘人的抗日隊伍。
緬懷先烈緬懷先烈
巨柱的里圈是斜置的花壇,上面種植蒼翠的常青灌木,象徵著當年烈士們血染的土地上,今天已開創了萬古長青的社會主義事業,烈士們的遺願已變成今天的現實。憑弔廣場為一個五50米內徑,四面有開口的紀念廊和主碑圍合的圓形空間。數字五十寓意紀念皖南事變新四軍將士殉難五十周年。主碑向陽,光潔向上的碑身,白色的環廊,圍合的巨柱造就了廣場肅穆的氣氛。

建築藝術

主碑和無名烈士墓組合在一起,在透視上形成巨大向上的雙曲拋物線型碑身,嗇了紀念碑的感召力,同時利用碑身的巨大體量和建築空間,形成了第四個紀念性空間序列。無名烈士墓的墓室四壁為鋼筋混疑土澆注,中間是一個直徑七米的圓形黑色磨光花崗石墓池,墓池中是潔白的大理石石棺,墓池後邊是祭壇。祭台上燃燒著常年不息的火焰,象徵著先烈們的生命之火永不熄滅。墓池上方為一個三米直徑的圓孔,光線從上面灑下來,象徵著先烈雖然壯烈殉國了,但他們的革命精神卻與日月同輝,光照千秋。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皖南事變烈士陵園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及紀念碑的革命浪漫主義精神,採用了象徵和隱喻的手法,來銘記皖南事變這一千古奇冤的悲壯事件。著重於一系列紀念性空間的渲染,豐富構思的內涵,提取皖南建築文化中典型的、最有特色的“語言”。例如採用改造和簡化了的馬頭牆,黑色和白色提煉淨化後的柱礎、柱身和雀替,用現代意識和簡化了的皖南典型的建築構件建構的石闕,來表現建築的特定的地域環境。力求體現出陵園及紀念碑明確的地方性,又有所創新,體現出建築的時代氣息,突出皖南事變烈士陵園及紀念碑鮮明的個性和紀念性,充分表達這一特定的歷史主題。
陵園西側為皖南事變史料陳列室,室內有前主席江澤民和前總理李鵬為紀念皖南事變五十周年的題詞:“青山埋忠骨,精神育後人”、“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皖南事變殉難烈士浩氣長存”。
陵園自開發以來,共接待來自全國各地心臟國際友好人士、海外僑胞近百餘萬人,近千名新四軍老戰士來陵園憑由殉難戰友。陵園已被授予“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全國中國小百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榮譽。

標記物

“皖南事變”主戰場標記物,由紀念廣場、立體字樣和背牆等組成,占地近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平方米。標記物主體工程為大理石砌鑄而成的立體形“41.1.7”字樣,蒼然雄渾,壯嚴肅穆,表示“皖南事變”發生的時間。標記物後邊是大理石砌成的由左向右逐漸增高的背牆,象徵著一面紅旗,牆體記載“皖南事變”的經過,整個紀念廣場拾梯而上。廣場背景是巍峨的東流群山、莊嚴的魁山飛雄塔烈士墓。西側是紅七軍團長尋淮州烈士紀念亭,遠近景物交融,頗為壯觀。
在茂林之東,巍然屹立的東流山,懸崖峭壁,山高林密,幽谷邃深,雄峻瑰麗,左右曲澗流泉,環繞田疇,景色秀麗。“皖南事變”中,新四軍戰士在這裡浴血奮戰七天七夜,抗擊國民黨頑軍。後人可在此觀景,探尋革命先烈的遺蹟由鎮區東南前行二十五華里,有赤坑山、雪山狹谷,山勢險危。“皖南事變”中,我新四軍副軍長項英、副參謀長周子昆隱蔽于山上的蜜蜂洞中,伺機突圍,後遭叛徒出賣被殺害。這裡已成為後人憑弔先烈追憶往事的歷史遺址。

皖南事變

1940年10月,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共為顧全抗日大局,決定將皖南新四軍移至長江以北。
1941年1月4日,新四軍9000餘人,奉命自軍部涇縣雲嶺出發,擬繞道蘇南北移,6日行至茂林地區,突遭國民黨軍7個師8萬多人包圍襲擊。
新四軍被迫自衛,激戰七天七夜,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大部分壯烈犧牲或被俘。
軍長葉挺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副軍長項英突圍隱蔽中遇害,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
中共代表周恩來曾以“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悲壯題詞進行抗議。
周恩來題詞周恩來題詞

烈士墓

新四軍抗日殉國烈士墓位於涇縣雲嶺鄉新四軍軍部司令部舊址東2.5公里山崗上。山崗名黃龍崗,又名“半邊月”。新四軍軍部在雲嶺期間,前方陣亡將士遺體葬此山上。皖南事變後,當地百姓自發組成“孤墳會”,為烈士守墳看墓。解放後,將墳歸葬,修起一座高大的烈士墓。墓前有石碑,碑尾落款是柳松林等51位當地農民。墓周青松蒼勁挺拔,顯得莊嚴肅穆。

紅色旅遊區

陵園自1991年建成開放以來,共接待參觀瞻仰者140餘萬人次,成功完成了李瑞環吳邦國李貴鮮等十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來陵園視察的重大接待任務,還有千餘名新四軍老戰士及烈士家屬、子女等來陵園追悼犧牲的戰友和前輩。 陵園曾先後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5年)、全國中國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1年),而今陵園又被列為全國百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成為社會各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重要場所。
緬懷先烈緬懷先烈
十餘年來,陵園始終堅持“褒揚烈士,教育民眾”的辦園宗旨,堅持以“培育愛國之情,激發報國之志”為己任,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教育,對中小學生進行的有組織的集體活動,給予免票參觀,注重社會效益,立足教育後人,取得很明顯的效果。陵園不僅成為社會各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更成為涇縣乃至全省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視窗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