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平原

沿江平原

沿江平原,位於皖西丘陵山地、江淮丘陵台地和皖南丘陵山地間的長江兩岸,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沿江平原
  • 外文名:Plain along the river
  • 地理位置:安徽省
  • 包括安慶池州銅陵蕪湖宣城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所屬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介紹,組成,

介紹

沿江平原,位於皖西丘陵山地、江淮丘陵台地和皖南丘陵山地間的長江兩岸,在行政區劃上包括安慶、池州、銅陵、蕪湖、宣城、馬鞍山、巢湖、滁州、合肥諸地市的一部分或全部,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沿江平原,西狹東闊,大致在銅陵以西由於受皖西、皖南兩山地約束,寬度一般只30~50公里,成為谷地。在銅陵以東,則突見開闊。沿江平原,就總體而論,為一平原,但實際上有相當山地和丘陵散布,即使同為平原,各地的地貌特徵也有區別,故又可將其分為巢湖盆地、滁河平原、天長平原、大別山東南山前平原、江北丘陵帶、安慶谷地、和無平原和宣蕪平原等8個次級單元。

組成

巢湖盆地
巢湖盆地位於省境中部,四周丘陵、台地圍繞,形態相當完整。盆地有偏於東南隅的巢湖和寬窄不等的環湖平原組成。巢湖為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在水位為8米時,即水深2~3米時,湖面面積和儲水量分別達753平方公里和17.2億立方米。湖面廣闊穩定,對沿岸城市用水和農業灌溉的意義十分重大,同時也可用於發展淡水養殖和航運事業。環湖平原,主要由兩級階地和入湖各河的河漫灘及巢湖湖灘地所組成。河漫灘、湖灘地現已多築堤圍墾,成為良田。
滁河平原
滁河平原在滁州市境內,地貌類型主要可分為階地和河漫灘兩類。滁河平原由於滁河的乾支流皆源於丘陵、台地地區,水源不豐,且變化較大,河道淺窄,因此常易旱。
天長平原
天長平原位於安徽江淮地區的最東部的天長市境內,東瀕高郵湖,其地面除西、南、北邊緣地區有零星低丘和一些台地外,主要由階地和沿湖灘地所組成。階地,由於基本上不受洪澇災害影響,農業生產條件相當優越。沿湖灘地圩區,由於地勢低洼,洪澇災害較多。
大別山東南山前平原
大別山東南山前平原位於大別山南部山前,其地貌類型主要為階地,其次為台地與河湖灘地,此外,也攙雜一些丘陵。以階地為主的平原,本應少洪澇災害,但由於皖西山丘南部為省內水土流失最嚴重之處,各河出山口後,比降與流速頓減,大量泥沙便在河床中沉積,河床逐年抬高。如皖河和大沙河的部分河段,河床均已高出於兩岸階地,成了長江流域的小黃河,對沿岸地區,造成了極大的防洪壓力和極嚴重的洪水危害。1969年,大沙河河堤潰決,使10萬畝農田被淹,5萬間房屋倒塌,並使大片土地沙化。但在台地上,由於北有山地可阻擋或減弱寒潮,又有逆溫現象,從而成為省內不可多得的桔園發展之地。
江北低山丘陵帶
江北低山丘陵帶西起於宿松,東止於和縣,是平原中的一條低山丘陵帶,成北東——南西向的帶狀,約與長江北堤保持10~30公里的距離,並行延伸,並大致可以白湖為界,分為東、西兩段。其中東段,主要由海拔200~500米的高丘組成,其高程雖不大,但由於基岩主要為中、古生代的灰岩、砂岩,故地勢仍較陡險。如2000餘年前伍子胥所過的昭關,兩邊山丘不算高,且十分險峻。西段,主要為中生代花崗岩、正長岩、閃長岩等侵入岩和中生代凝灰岩、粗面岩、安山岩等噴出岩,以及古、中生代的灰岩、頁岩和砂岩等所組成的丘陵和低山。其中由各種侵入岩組成的山丘高度多較大。由各種噴出岩所組成的丘陵,高度多較小。但樅陽北部的浮山,山雖不高,且因凝灰岩的差異風化,形成半山洞百餘個,從而成為省內的名山之一。
安慶谷地
安慶谷地位於銅陵以西的長江兩岸,為夾峙於皖西、皖南兩山地丘陵間的狹長平原。平原上湖泊眾多,僅萬畝以上大中型湖泊即有龍感湖、大官湖、黃湖、泊湖、武昌湖、石塘湖、破罡湖、白盪湖、陳瑤湖、楓沙湖、黃泥湖、升金湖等10餘個。這些湖泊的形成雖或多或少皆與長江的擺動有關,但根本的原因則在於是,近代此處地殼的下沉。故近30年來圍湖造田,成功者固然有之,但就總體而言,效益甚差,得不償失。因此,其相當一部分圩區的退田還湖,看來是勢在必行。
和無平原
和無平原位於銅陵以東的長江北岸,在行政區劃上包括和縣、含山、無為諸縣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和無平原,雖也間有一些丘陵、台地,但主要由階地和河漫灘組成,其中,河漫灘占有相當面積。現這些河漫灘雖已築有堅固堤坊和圩堤擋防洪水,然而因大部分地面海拔在8米以下,一部分地面還僅5~6米,因此,每遇汛期,洪澇威脅便十分嚴重。
宣蕪平原
宣蕪平原位於長江以南的蕪湖、宣城一帶,為沿江平原中最重要的一塊平原,在其北、東、南三方面斷續有丘陵圍繞,故在巨觀上實為一馬蹄形平原。平原中心,如蕪湖和其鄰近地區,原為一湖沼地區,現之所以成為一片圩區,則是近1000~2000年來不斷圍墾的結果。有歷史記載可查的,起自於三國時代,如蕪湖東面的鹹保圩,即是在吳赤烏二年(239年)從古丹陽湖群中圍出。到了宋代,圍墾擴大,如在嘉勣六年(1061年)所擴大重修的萬春圩,便是當時江南最大的圩區,圩內耕地達10餘萬畝。宣蕪平原上的河湖灘地土質良好而肥沃,適當圍墾是應該的,必需的,但到了近代,過份的圍墾已嚴重導致了洪澇災害的形成。
沿江平原和淮北平原相比,雖較破碎,但氣候溫和,雨量充足,無霜期長,土壤肥沃,河湖眾多,水網發達,灌溉方便,故為省內農業生產水平最高之處,全省稻米歷來大部分皆出於此處,故蕪湖曾是中國的四大米市之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