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水系水文,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礦產資源,國土資源,人口,政治,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交通,運輸,社會事業,科技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體育事業,衛生事業,社會保障,環境保護,安全生產,歷史文化, 綜述,文保,非遺,方言,戲曲,節令,廟會,藝術,宗教,文化村鎮,風景名勝,地方特產,特色飲食,著名人物,古代,近現代,榮譽稱號,對外交流,
歷史沿革
上古
山西省自古就有人類活動的跡象,並為
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考古表明,遠古時代,山西南部是人類初曙的起源地。
運城垣曲縣“
世紀曙猿”化石的發現,把
類人猿出現的時間向前推進了1000萬年。約在18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原始人群就在山西晉南地區繁衍生息,其中運城
芮城縣西侯度文化遺址(243萬年前)發現的火燒骨,把中國範圍內發現的人類用火歷史向前推進了100萬年;約在10—2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期,在山西
汾河兩岸和
大同、
朔州一帶,已出現比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新石器時代晚期,山西南部已經成為當時諸多
邦國的中心。對
臨汾襄汾縣陶寺遺址發現和研究成果表明,這裡是
帝堯都城所在地,也是最早的中國所在區域。這使大致在距今4500年前後中國史前傳說的
堯舜禹時代由傳說成為信史,中華5000年文明史由此得到證實。
商
山西南部在其“邦畿千里”之內,其餘地方則散布著十幾個
方國部落。
晉國發展強大,逐步兼併了周邊小國,成為
春秋五霸之一。晉國極盛時期的疆域,大約包括今山西中南部、
河北西南部、
河南西北部和
陝西東部,設定有50餘縣,其中山西境內有10餘縣。晉國是
郡縣制的起源地,後來秦將這種制度推廣向全國。
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晉國卿族趙、魏、韓三家三分晉國,史稱“
三家分晉”。趙、魏、韓三分晉國,成為實際上的三家諸侯國。在山西,
趙國轄中部、東北部、東南部少部,
魏國轄西南部、東南部少部,
韓國轄東南大部和西南少部。起初,趙國的都城在
晉陽(今
太原晉源區東北),韓國的都城在
平陽(今臨汾
堯都區),魏國的都城在安邑(今運城夏縣北),後來隨著疆域的擴大移向河南、河北。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東周天子正式承認趙、魏、韓三家為諸侯,中國歷史由此開始進入戰國時期。山西分屬趙、魏、韓三國領地。
基本沿襲秦代郡縣制,地方實行州郡縣制,全國劃分為13州。今山西及周邊陝西、河北、內蒙古一帶為
并州、
幽州、
司隸州(京畿長安範圍)3州領屬,並歸太原、上黨、雁門、西河、代、河東6郡分轄,其中西河、代2郡治所不在山西,山西境內置有90餘縣。
地方建制基本沿襲西漢。西漢末東漢時期,北方少數民族
匈奴、羌、
鮮卑逐步內遷進入山西,並發展強盛起來。到東漢中期,山西北部、中部、西部成為多民族聚居地區。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北魏統一
黃河流域,結束了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山西為北魏領地。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為
東魏、
西魏,山西絕大部分為東魏領地,南部餘部為西魏領地。後來,
北齊取代了東魏,
北周取代了西魏。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周滅北齊,山西統一為北周領地。
高祖
李淵起兵太原,建立了
大唐王朝,山西被唐高祖認為是“龍興”之地,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
宋
山西是中國北方的主要發達地區。
全國共11個
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並稱為元朝“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
明
洪武二年(1369年)四月,設山西等處行中書省,治太原路。
清
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後,山西的經濟、文化發展受到嚴重破壞。
山西作為革命老區,在民國十年(1921年),中國早期的
馬克思主義者
高君宇在太原組建社會主義青年團,開展革命活動。
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後,
毛澤東率領紅軍主力渡河東征(詳情見:
紅軍東征),在晉西、晉中、晉南各地遍撒革命火種。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山西全省解放。同年9月,成立
山西省人民政府。
行政區劃
截至2023年9月,山西省共轄11個地級市,市轄區26個、縣級市11個、縣80個。省會
太原市居山西省中部,其餘10個市從北到南分別是:
大同、
朔州、
忻州、
陽泉、
呂梁、
晉中、
長治、
晉城、
臨汾、
運城。山西省人民政府駐太原市小店區省府街3號。
| |
| |
| 位於山西省西北部。境內名勝古蹟眾多,有世界上最古老最高大的千年木塔應縣佛宮寺釋迦塔,有集中體現金代建築藝術成就的朔城區崇福寺,邊塞文化是朔州文化的一大特色。總面積10662平方千米,轄2區3縣1市: 朔城區、 平魯區、 山陰縣、 應縣、 右玉縣、 懷仁市。 |
| |
| 位於山西省中部東側。境內有萬里長城第九關、唐代平陽公主駐守的娘子關,有冠山書院、女作家石評梅故居、中山國古長城等。總面積4451平方千米,轄3區2縣: 城區、 礦區、 郊區、 平定縣、 盂縣。 |
| |
| |
| |
| 位於山西省東南端。擁有古文化遺址63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6處。尤其是現存宋、金時期基本保存完好的木結構古建築46處。總面積9484平方千米,轄1區4縣1市: 城區、 沁水縣、 陽城縣、 陵川縣、 澤州縣、 高平市。 |
| |
|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山西省是中國內陸省份,位於
黃河中游東岸,
華北平原西面的
黃土高原上。東以
太行山為界,與
河北省為鄰;西、南隔黃河與
陝西省、
河南省相望;北以
外長城為界與
內蒙古自治區毗連。疆域輪廓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南北間距較長,縱長約682千米:最南端在
芮城縣南張村南,北緯34°34′;最北端在
天鎮縣遠頭村北,北緯40°44′。東西間距較短,寬約385千米:最東端在
靈丘縣南坑村東,東經114°33′;最西端在
永濟市長旺村西,東經110°14′。全省總面積15.67萬平方千米,占中國總面積的1.6%。
地形地貌
山西省地處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東翼,地貌從總體來看是一個被黃土廣泛覆蓋的山地高原,整個輪廓略呈由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地貌類型複雜多樣,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其中山地、丘陵占80%,高原、盆地、台地等平川河谷占20%。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000米以上,與其東部華北大平原相對比,呈現為強烈的隆起形勢。最高處為東北部的五台山葉斗峰,海拔達3058米,是華北最高峰;最低處為南部邊緣運城垣曲縣東南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僅180米。境域地勢高低起伏異常顯著。
山西省境內山巒疊嶂,丘陵起伏,溝壑縱橫,總的地勢是“兩山夾一川”,東西兩側為山地和丘陵隆起,中部為一列串珠式盆地沉陷,平原分布其間。東部是以太行山為主脈形成的塊狀山地,由北往南主要有
恆山、
五台山、
繫舟山、
太行山、
太岳山和
中條山等,其山勢挺拔雄偉,海拔在1500米以上。西部是以
呂梁山為主幹的黃土高原,自北向南分布有
七峰山、
洪濤山和呂梁山脈所屬的管涔山、蘆芽山、雲中山、黑茶山、關帝山、紫荊山、龍門山等主要山峰,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關帝山海拔最高達2831米。中部由北而南珠串著彼此相隔的大同、忻州、太原、臨汾、運城等“多”字形斷陷盆地,東南部還有較為獨特的長治高原斷陷盆地。全省主體輪廓很像一個“凹”字形。
山西省境內中部及東南部的大同、忻州、太原、臨汾、運城、晉城、長治盆地,以及分布在東西太行呂梁山兩山之間的中小盆地及河流谷地,為省內人口密集和經濟發達的地區。
氣候特徵
山西省地處中緯度地帶的內陸,在氣候類型上屬於溫帶
大陸性季風氣候。由於太陽輻射、季風環流和地理因素影響,山西氣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光照充足、南北氣候差異顯著、冬夏氣溫懸殊、晝夜溫差大的特點。山西省各地年平均氣溫介於4.2—14.2℃之間,總體分布趨勢為由北向南升高,由盆地向高山降低;全省各地年降水量介於358—621毫米之間,季節分布不均,夏季6—8月降水相對集中,約占全年降水量的60%,且省內降水分布受地形影響較大。
水系水文
山西省境內共有大小河流1000餘條,主要特點是河流較多,以季節性河流為主,水量變化的季節性差異大。山西河流源於東西高原山地,向西向南流的屬
黃河水系,向東流的屬
海河水系。
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50條;屬於黃河水系的有
汾河、
沁河、
涑水河、
三川河、
昕水河、
丹河等142條,流域面積97138平方千米,占全省總面積的62%;屬於海河水系的有
桑乾河、
滹沱河、
漳河等81條,流域面積59133平方千米,占全省總面積的38%。黃河沿山西境界流程968千米,汾河是山西境內第一大河,幹流全長694千米。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山西省是
黃河與
海河兩大流域的分水嶺,省內黃河流域面積97138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積的62.2%,海河流域面積為59133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積的37.8%。除了流經省界西、南兩面長達965千米的黃河幹流以外,全省流域面積大於10000平方千米的較大河流有5條,分別是黃河流域的
汾河、
沁河,海河流域的
桑乾河、
漳河、
滹沱河;流域面積小於10000平方千米、大於1000平方千米的中等河流有48條;流域面積小於1000平方千米、大於100平方千米的小河流有397條。山西省河流屬於自產外流型水系,河流水源來自大氣降水,絕大部分河流發源於境內,向省外發散流出。山西是海河主要支流
永定河、
大清河、
子牙河、
漳衛河的發源地,因此也被譽為“華北水塔”。
截至2022年末,山西省大型水庫蓄水量15.9億立方米。
土地資源
截至2019年末,山西省主要地類數據如下:
一、耕地386.95萬公頃(5804.25萬畝)
其中,水田0.50萬公頃(7.53萬畝),占0.13%;水澆地104.78萬公頃(1571.73萬畝),占27.08%;旱地281.67萬公頃(4225.00萬畝),占72.79%。忻州、臨汾、呂梁、朔州、運城等5個市耕地面積較大,占全省耕地的61%。
位於一年一熟制地區的耕地273.00萬公頃(4095.04萬畝),占全省耕地的70.55%;位於一年兩熟制地區的耕地113.95萬公頃(1709.22萬畝),占29.45%。
位於年降水量600毫米以上地區的耕地3.77萬公頃(56.50萬畝),占全省耕地的0.97%;位於年降水量400-600毫米(含400毫米)地區的耕地257.04萬公頃(3855.55萬畝),占66.43%;位於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地區的耕地126.15萬公頃(1892.20萬畝),占32.60%。
位於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179.73萬公頃(2695.92萬畝),占全省耕地的46.45%;位於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41.60萬公頃(624.04萬畝),占10.75%;位於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83.70萬公頃(1255.47萬畝),占21.63%;位於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37.72萬公頃(565.80萬畝),占9.75%;位於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44.20萬公頃(663.03萬畝),占11.42%。
全省的坡耕地112.44萬公頃(1686.66萬畝),占全省耕地的29.06%;梯田耕地94.78萬公頃(1421.68萬畝),占全省耕地的24.49%。
二、園地64.09萬公頃(961.38萬畝)
其中,果園55.38萬公頃(830.63萬畝),占86.40%;茶園0.002萬公頃(0.02萬畝),占0.002%;其他園地8.71萬公頃(130.72萬畝),占13.60%。園地主要分布在運城、呂梁、臨汾等3個市,占全省園地的75%,其中臨猗縣園地面積最大,占全省園地15%。
三、林地609.57萬公頃(9143.50萬畝)
其中,喬木林地303.24萬公頃(4548.57萬畝),占49.75%;竹林地0.03萬公頃(0.43萬畝),占0.005%;灌木林地173.46萬公頃(2601.86萬畝),占28.46%;其他林地132.84萬公頃(1992.64萬畝),占21.79%。呂梁、臨汾、忻州、晉中等4個市林地面積較大,占全省林地的55%。
四、草地310.51萬公頃(4657.66萬畝)
其中,天然牧草地0.67萬公頃(10.01萬畝),占0.21%;人工牧草地0.48萬公頃(7.21萬畝),占0.15%;其他草地309.36萬公頃(4640.45萬畝),占99.63%。草地主要分布在忻州、大同、呂梁、晉中、臨汾等5個市,占全省草地的73%。
五、濕地5.44萬公頃(81.64萬畝)
濕地是“三調”新增的一級地類,全省涉及5個二級地類。其中,森林沼澤0.005萬公頃(0.07萬畝),占0.09%;灌叢沼澤0.09萬公頃(1.34萬畝),占1.65%;沼澤草地0.04萬公頃(0.53萬畝),占0.65%;內陸灘涂5.24萬公頃(78.55萬畝),占96.22%;沼澤地0.08萬公頃(1.14萬畝),占1.40%。濕地主要分布在忻州、運城等2個市,占全省濕地的46%。
六、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01.76萬公頃(1526.35萬畝)
其中,城市用地10.82萬公頃(162.23萬畝),占10.63%;建制鎮用地10.69萬公頃(160.42萬畝),占10.51%;村莊用地65.32萬公頃(979.78萬畝),占64.19%;採礦用地13.26萬公頃(198.84萬畝),占13.03%;風景名勝及特殊用地1.67萬公頃(25.07萬畝),占1.64%。
七、交通運輸用地26.98萬公頃(404.74萬畝)
其中,鐵路用地2.58萬公頃(38.67萬畝),占9.55%;軌道交通用地0.0002萬公頃(0.004萬畝),占0.001%;公路用地12.80萬公頃(191.95萬畝),占47.43%;農村道路11.39萬公頃(170.88萬畝),占42.22%;機場用地0.19萬公頃(2.89萬畝),占0.71%;港口碼頭用地0.001萬公頃(0.01萬畝),占0.003%;管道運輸用地0.02萬公頃(0.33萬畝),占0.08%。
八、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17.31萬公頃(259.62萬畝)
其中,河流水面9.76萬公頃(146.40萬畝),占56.39%;湖泊水面0.36萬公頃(5.43萬畝),占2.09%;水庫水面3.56萬公頃(53.41萬畝),占20.57%;坑塘水面1.07萬公頃(16.01萬畝),占6.17%;溝渠1.93萬公頃(28.91萬畝),占11.13%;水工建築用地0.63萬公頃(9.46萬畝),占3.65%。運城、呂梁、忻州等3個市水域面積較大,占全省水域的42%。
植物資源
山西省已知的維管植物有2700多種,其中,木本植物有463種。山西植被從南到北可分為:南部和東南部是以
落葉闊葉林和次生落葉灌叢為主的
夏綠闊葉林或
針葉闊葉混交林分布區,也是植被類型最多、種類最豐富的地區;中部是以
針葉林及中生的落葉灌叢為主、
夏綠闊葉林為次分布區,是森林分布面積較大的地區;北部和西北部是溫帶灌草叢和半乾旱草原分布區,森林植被較少,優勢植物是長
芒草、旱生蒿類和
檸條、
沙棘等。山西野生植物資源豐富,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
南方紅豆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
連香樹、
翅果油樹、
水曲柳、
核桃楸、
紫椴等。野生藥用植物有1000多種,廣泛分布在丘陵山地,比較著名的有
黨參、
黃芪、
甘草、
連翹等。2022年,山西省森林面積322.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0.6%。
動物資源
山西省野生動物以陸棲類為主,已知的有439種(含歷史記錄種)。屬於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有71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有17種:
褐馬雞、
金雕、
朱䴉、
白鸛、
黑鸛、
玉帶海雕、
白尾海雕、
虎頭海雕、
丹頂鶴、
大鴇、
胡兀鷲、
遺鷗、
虎、
金錢豹、
梅花鹿、
原麝、
林麝。二級保護動物有54種,包括鳥類42種,兩棲類1種,獸類11種。屬於省級重點保護的有
蒼鷺、
星頭啄木鳥等27種。屬於有益的、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野生動物315種。山西是中國擁有野生華北豹數量最多的省份,包括榆次、靈丘、五寨、寧武、和順、左權、陵川、陽城、沁縣、翼城、夏縣、平陸、交口、平遙、沁源,都發現了華北豹。2017年5月,山西省確定可識別
華北豹個體達80隻。
礦產資源
山西省已發現的礦種達120種,其中有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產63種。資源儲量居中國第一位的礦產有
煤層氣、
鋁土礦、
耐火粘土、
鎂礦、
冶金用
白雲岩等5種。保有資源儲量居全國前10位的主要礦產為
煤、
煤層氣、
鋁土礦、
鐵礦、
金紅石等32種。其中,
煤炭保有資源儲量2709.01億噸,占全國保有資源儲量的17.3%,居全國第三;煤層氣剩餘經濟可采儲量為2304.09億立方米,居全國第一;
鋁土礦資源保有儲量15.27億噸(礦石量),居中國第一,占全國保有資源儲量的32.44%;
鐵礦保有資源儲量39.37億噸,居全國第八位;
銅礦集中分布於山西省中條山區,保有資源儲量229.94萬噸(金屬量);
金紅石保有資源儲量426.38萬噸,居全國第二位。煤、鋁土礦等沉積礦產分布廣泛,鐵礦、銅礦等重要礦產分布相對集中,但是重要金屬礦產貧礦多、富礦少,共伴生礦多、單一礦少。
截至2022年底,山西省煤層氣探明地質儲量約為7604.27億立方米。
國土資源
2022年1月27日,山西省公布第三次國土調查(下稱“三調”)主要數據,包括耕地、園地、林地、草地、濕地、城鎮村工礦用地、交通運輸用地、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其中,全省耕地5800餘萬畝。山西全省耕地共5804.25萬畝。其中,水田7.53萬畝,占比0.13%;水澆地1571.73萬畝,占比27.08%;旱地4225.00萬畝,占比72.79%。忻州、臨汾、呂梁、朔州、運城等5個市耕地面積較大,占全省耕地的61%。
園地961.38萬畝,主要分布在運城、呂梁、臨汾等3個市,占全省園地的75%。林地9143.50萬畝,呂梁、臨汾、忻州、晉中等4個市林地面積較大,占全省林地的55%。草地4657.66萬畝,主要分布在忻州、大同、呂梁、晉中、臨汾等5個市,占全省草地的73%。
濕地全省涉及5個二級地類,共81.64萬畝,主要分布在忻州、運城等2個市,占全省濕地的46%。
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526.35萬畝。其中,城市用地162.23萬畝,占比10.63%;建制鎮用地160.42萬畝,占比10.51%;村莊用地979.78萬畝,占比64.19%;採礦用地198.84萬畝,占比13.03%;風景名勝及特殊用地25.07萬畝,占比1.64%。
交通運輸用地404.74萬畝,包括鐵路、軌道交通、公路、農村道路、機場用地、港口碼頭、管道運輸用地。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259.62萬畝,運城、呂梁、忻州等3個市水域面積較大,占全省水域的42%。
人口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山西省常住人口為34915616人。
截至2022年末,山西省常住人口為3481.35萬人,比上年增加0.88萬人,增長0.03%。2022年末,山西省常住人口中,出生人口23.51萬人,比上年減少1.13萬人;出生率為6.75‰,比上年下降0.31個千分點。死亡人口26.91萬人,比上年增加1.37萬人;死亡率為7.73‰,比上年上升0.41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98‰,比上年下降0.72個千分點。
截至2023年末,山西常住人口為3465.99萬人,比上年減少15.36萬人,減少0.44%。2023年全省出生人口21.31萬人,比上年減少2.20萬人;出生率為6.13‰,比上年下降0.62個千分點。死亡人口29.11萬人,比上年增加2.20萬人;死亡率為8.38‰,比上年上升0.65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25‰,比上年下降1.27個千分點。
參考資料來源
政治
經濟
綜述
2024年3月20日,山西省統計局發布2023年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初步核算,全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25698.18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88.86億元,增長4.0%,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5.4%;第二產業增加值13329.69億元,增長5.1%,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51.9%;第三產業增加值10979.64億元,增長5.0%,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42.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3984元,比上年增長5.2%;按2023年平均匯率計算為10499美元。
2022年,山西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為25642.59億元,繼2021年邁上“兩萬億”新台階後,首次突破2.5萬億;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1340.40億元,增長5.1%;第二產業增加值為13840.85億元,增長6.2%;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0461.34億元,增長2.7%。
2023年,山西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698.18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1388.86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為13329.69億元,增長5.1%;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0979.64億元,增長5.0%。
固定資產投資
2023年,山西省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下降6.6%。投資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工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高技術製造業占比提高0.6個百分點,裝備製造業占比提高0.5個百分點。
財稅收支
2023年,山西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479.1億元,比上年增長0.7%;其中,稅收收入下降5.2%,非稅收入增長21.8%。2023年,山西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6351.2億元,增長8.1%。12月末,全省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57863.3億元,比上年末增長7.9%,比年初增加4216.3億元;各項貸款餘額41944.1億元,增長11.3%,比年初增加4240.1億元。
人民生活
2023年,山西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24元,比上年增長6.0%;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9756元,增長12.7%。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27元,增長4.5%,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4524元,增長11.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77元,增長8.3%,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3684元,增長13.2%。全省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34,比上年縮小0.08。全省居民恩格爾係數為26.6%,其中城鎮為25.3%,農村為29.5%。
2023年,山西省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下降0.1%。分類別看,食品菸酒類價格下降0.2%,衣著類上漲0.3%,居住類同比持平,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上漲0.3%,交通和通信類下降2.0%,教育文化和娛樂類上漲0.4%,醫療保健類上漲0.9%,其他用品和服務類上漲2.4%。
參考資料來源
第一產業
2023年,山西省農作物種植面積3641.8千公頃,比上年增加30.1千公頃。其中,糧食種植面積3161.0千公頃,增加10.6千公頃;油料種植面積98.0千公頃,增加8.5千公頃;中草藥材種植面積101.7千公頃,增加2.2千公頃;蔬菜種植面積227.1千公頃,增加0.9千公頃。在糧食種植面積中,玉米種植面積1842.2千公頃,增加28.3千公頃;小麥種植面積535.9千公頃,增加0.8千公頃。果園面積380.3千公頃,減少3.6千公頃。
農業
2023年,山西省糧食總產量達到1478.1萬噸,比上年增長0.9%。其中夏糧產量247.1萬噸,增長0.8%;秋糧產量1231.0萬噸,增長1.0%。糧食畝產311.7千克,比上年增長0.6%。
畜牧業
2023年,山西省豬牛羊禽肉產量154.3萬噸,比上年增長8.3%。其中,豬肉產量99.5萬噸,增長7.7%;牛肉產量10.2萬噸,增長12.4%;羊肉產量12.0萬噸,增長7.1%;禽肉產量32.6萬噸,增長9.3%。禽蛋產量126.7萬噸,增長7.4%。牛奶產量147.1萬噸,增長3.0%。水產品產量5.5萬噸,增長4.5%。年末生豬存欄814.1萬頭,比上年末下降0.2%;全年生豬出欄1276.1萬頭,比上年增長7.6%。
第二產業
工業
2023年,山西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4.6%。從三大門類看,採礦業增長3.3%,製造業增長8.1%,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2.4%。從煤與非煤看,煤炭工業增長3.6%,非煤工業增長6.2%。從產品看,煤炭、電力、天然氣持續安全穩定供應。全省規上原煤產量135658.2萬噸,增長3.3%;非常規天然氣產量145.9億立方米,增長9.6%;發電量4376.1億千瓦時,增長4.6%,其中外送電量1576.0億千瓦時,增長7.7%。2023年,山西省規模以上工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9%,其中,節能環保產業增長32.9%;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增長65.6%,食品工業增長14.4%,均快於全省規上工業增速。2023年,山西省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比上年下降8.7%。其中,煤炭開採和洗選業價格下降14.7%,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下降17.6%,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下降11.3%,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下降1.4%。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下降5.3%。
2023年,山西省原煤產量137752.0萬噸,比上年增長4.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原煤產量135658.2萬噸,增長3.3%。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焦炭產量9571.6萬噸,下降2.4%;發電量4376.1億千瓦時,增長4.6%;非常規天然氣產量145.9億立方米,增長9.6%。
2023年,山西省發電裝機容量13304.1萬千瓦,比上年末增長10.1%。其中,火電裝機容量8010.7萬千瓦,增長2.2%;併網風電裝機容量2499.7萬千瓦,增長7.8%;併網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2490.5萬千瓦,增長46.9%;水電裝機容量225.1萬千瓦,增長0.3%。
2023年,山西省全社會發電量4461.0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6.6%。向省外輸送電力1576.0億千瓦時,增長7.7%。全社會用電量2885.0億千瓦時,增長6.0%;其中,第一產業用電25.5億千瓦時,增長11.3%;第二產業用電2147.9億千瓦時,增長4.6%,其中,工業用電2122.4億千瓦時,增長4.8%;第三產業用電405.6億千瓦時,增長13.7%;城鄉居民生活用電306.0億千瓦時,增長6.3%。
建築業
2022年,山西省建築業增加值1093.31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0%。全省具有總承包和專業承包資質的建築業企業共簽訂契約額14143.6億元,增長6.1%;完成總產值6145.5億元,增長8.2%;房屋施工面積22648.1萬平方米,下降2.9%。
第三產業
服務業
2023年,山西省服務業增加值10979.64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0%。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1663.28億元,增長3.4%;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335.86億元,增長7.4%;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251.98億元,增長14.9%;金融業增加值1390.20億元,增長6.0%;房地產業增加值1163.77億元,增長1.2%;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587.89億元,增長7.4%;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加值275.18億元,下降0.7%。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1.5%,利潤總額增長32.4%。
2023年3月24日,由山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主辦的2023山西省數位化轉型推進大會暨系列活動啟動會在山西太原舉辦。本屆數字大會以“數位化助力‘產業鏈、專業鎮’雙引擎加速運行”為主題,圍繞數位化賦能企業轉型升級和產業改造提升開展主旨演講,啟動山西省數位化轉型促進中心2023年服務產業鏈、專業鎮企業數位化專項活動和沿黃九省區數字經濟賦能高質量發展山西活動等4項系列活動。
國內貿易
2023年,山西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981.8億元,比上年增長5.5%。從城鄉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6588.0億元,增長5.5%;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393.8億元,增長5.6%。從消費形態看,商品零售7134.6億元,增長4.8%;餐飲收入847.2億元,增長12.2%。2023年,山西省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2800.6億元,增長5.1%。2023年,山西省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中,照相器材類零售額比上年增長7.9倍,新能源汽車零售額增長53.6%,可穿戴智慧型設備零售額增長44.5%。
對外經濟
2023年,山西省進出口總額1693.7億元,比上年下降7.4%。其中,出口額1050.3億元,下降12.3%;進口額643.4億元,增長2.0%。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額717.0億元,增長5.7%。其中,出口額364.6億元,下降7.9%;進口額352.4億元,增長24.9%。
招商引資
2022年,山西省新設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91家;按全口徑統計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8.3億美元,增長2.4倍。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契約額16.0億美元,下降45.2%;完成營業額17.3億美元,增長8.0%。
房地產業
2023年,山西省商品房銷售面積2352.9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4.3%;商品房銷售額1588.2億元,增長4.8%。
郵電通信
2023年,山西省完成郵政行業業務總量167.1億標準量,比上年增長33.8%。全年完成郵政行業寄遞業務量18.0億件,增長30.1%;其中,快遞業務量11.0億件,增長56.5%;快遞業務收入110.3億元,增長38.8%。全年完成郵政函件業務618.3萬件,增長9.5%。全年完成電信業務總量363.9億元,增長14.1%。年末行動電話基站數32.9萬個,其中4G基站16.3萬個,5G基站9.3萬個。年末行動電話用戶4214.6萬戶,其中,5G行動電話用戶2047.6萬戶。全省寬頻接入用戶1605.1萬戶,增長9.1%。全省移動網際網路用戶接入流量64.5億GB,增長14.0%。
旅遊業
2023年,山西省重點監測景區的接待人數8070.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6倍;門票收入26.9億元,增長2.2倍;經營收入45.3億元,增長2.0倍。
金融業
2023年末,山西省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57863.3億元,比上年末增長7.9%,比年初增加4216.3億元。各項貸款餘額41944.1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1.3%,比年初增加4240.1億元。年末全省農村金融合作機構(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人民幣存款餘額12881.0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0.5%,比年初增加1221.5億元;人民幣貸款餘額8129.6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1.1%,比年初增加811.8億元。
2023年末,山西省共有上市公司41家。全省轄區證券市場各類證券成交額86139.2億元,比上年增長0.6%。其中,股票成交額27952.1億元,下降9.0%;基金成交額1340.0億元,增長1.5%;債券成交額56802.1億元,增長6.1%。年末投資者證券賬戶開戶數647.0萬戶,增長8.8%。
保險業
2023年,山西省原保險保費收入1106.7億元,比上年增長9.3%。其中,壽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652.1億元,增長12.6%;健康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168.0億元,增長2.3%;意外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19.4億元,下降3.9%;財產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267.2億元,增長7.2%。全年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369.6億元,增長12.3%。
交通運輸
交通
截至2022年末,山西省公路通車裡程14.5萬千米,其中,高速公路5869.0千米。
公路
山西省公路密度87千米/百平方千米,“三縱十一橫十一環”高速公路網基本成型;96.3%的國道、85.5%的省道達到二級以上公路標準。實現農村交通“兩通一硬化”,具備條件的建制村實現了通水泥(油)路、通客車和街巷硬化“全覆蓋”;13%的鄉鎮政府所在地、6%的行政村通了公交。城市公交、計程車分別完成客運量13.2億人次和10.7億人次。太原市被列為首批國家“
公交都市”試點示範城市。2013年,太原、大同兩市分別被確定為42個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之一。
鐵路
航空
捷運
2018年2月28日,太原捷運全線實現“洞通”。
2019年7月16日,太原中鐵軌道交通建設運營有限公司成立;8月12日,車站主體結構全面封頂;12月31日,全線實現“軌通”“電通”。
2020年9月1日,太原捷運開始空載試運行;10月23日,初期運營行車方案通過評審和;11月1日,按開通載客標準進入“跑圖”模式;12月6日,太原市軌道交通2號線一起工程順利通過竣工驗收;12月19日,太原市軌道交通2號線一期工程通過初期運營前安全評估。
運輸
2023年,山西省旅客運輸量12378.7萬人,比上年增長97.3%。旅客運輸周轉量277.5億人公里,增長132.9%。貨物運輸量22.3億噸,增長5.3%。貨物運輸周轉量6877.4億噸公里,增長6.2%。民航旅客吞吐量1828.6萬人次,增長136.5%。全年全省新增公路通車裡程1076.2公里,年末公路通車裡程14.7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187.6公里。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23年,山西省專利授權量28463件,比上年下降13.9%。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6557件,增長30.5%。全年技術契約成交總額593.9億元。全省國家企業技術中心35家,比上年增加3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511家,增加42家。全省高新技術企業4155家,專精特新企業2392家。
截至2022年末,山西省有氣象台站109個,開展電話天氣自動答詢的台站11個。氣象系統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的單位107個,防雹、增雨累計受益面積為全省域內,增雨量40.7億立方米。有天氣預報服務Intel網站1個,衛星雲圖接收站4個。
截至2022年末,山西省有專業綜合地震台站5個,省級地震台網中心1個,省級數字測震地震台網1個。發生M3.0級以上地震7次,最大震級為M3.8級。
教育事業
2023年,山西省共有幼稚園6841所,國小3805所,國中1346所,普通高中510所,中等職業學校413所,普通、職業高等學校83所,成人高等學校8所。
2023年,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招生2.1萬人,在學研究生6.1萬人,畢業生1.6萬人。普通本科招生14.7萬人,在校生55.1萬人,畢業生13.8萬人。職業本專科招生13.8萬人,在校生41.2萬人,畢業生12.5萬人。中等職業教育招生13.8萬人,在校生41.6萬人,畢業生13.5萬人。普通高中招生21.2萬人,在校生67.8萬人,畢業生22.1萬人。國中招生37.1萬人,在校生112.2萬人,畢業生34.9萬人。國小招生39.9萬人,在校生231.8萬人,畢業生37.9萬人。特殊教育招生0.4萬人,在校生2.0萬人,畢業生0.4萬人。學前教育在園幼兒91.8萬人。
文化事業
2023年末,山西省共有文化館129個,文化站1299個。公共圖書館127個。出版報紙53種(不含高校校報)、20億份,各類期刊198種、1527萬冊,各類圖書3474種、11723萬冊。廣播電視台112座,中短波轉播發射台15座,調頻、電視轉播發射台172座,一百瓦以上調頻、電視轉播發射台146座。全年全省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業收入450.4億元,比上年增長5.0%。
體育事業
2023年末,山西省有體育場地面積9189.7萬平方米;體育場地121364個,基礎大項場地數量為6238個,球類運動場地65254個,冰雪運動場地63個,體育健身場地44786個,大型體育場館64個。全年全省運動員在國內外重大比賽中獲金、銀、銅牌分別為117枚、104枚和91枚(包括非奧運項目比賽)。全年全省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1334萬人,開展全民健身項目100項。全年全省銷售中國體育彩票59.4億元,比上年增長37.3%。
衛生事業
2023年末,山西省共有醫療衛生機構(含診所、村衛生室) 3.8萬個,床位23.2萬張。專業公共衛生機構417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29個。全省醫療衛生機構共有衛生技術人員29.7萬人。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2.5萬人,其中,農村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2.3萬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衛生技術人員1.4萬人,專業公共衛生機構衛生技術人員1.7萬人,婦幼保健院(所、站)衛生技術人員1.0萬人。
社會保障
2023年末,山西省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1102.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6.3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1623.2萬人,減少5.0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753.9萬人,增加14.4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2434.3萬人,減少26.2萬人;參加失業保險553.4萬人,增加21.9萬人;參加工傷保險669.6萬人,增加4.6萬人;參加生育保險490.6萬人,增加10.5萬人。
2023年,山西省得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救濟人數16.0萬人,全年共發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資金10.3億元。年末全省農村五保供養12.4萬人。
2023年末,山西省城鎮有各種社區服務設施21347個,其中,綜合性社區服務中心833個。各類收養性單位床位數103719張,收養人數42877人。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1.9萬人。全年銷售福利彩票32.5億元,籌集社會福利資金9.8億元,接受社會捐贈款1420.5萬元。
環境保護
截至2022年末,山西省按《環境空氣品質指數(AQI)技術規定(試行)(HJ633—2012)》評價,11個地級城市環境空氣達標天數範圍在219—327天之間。PM2.5平均濃度38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例達到74.5%。
2022年,黃河、海河流域山西段共監測93個斷面,達到Ⅲ類以上(包括Ⅰ、Ⅱ、Ⅲ類)水質標準的斷面占87.1%,達到Ⅳ類水質標準的斷面占11.8%。
2022年,山西省環境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為4.49,同比下降2.4%;優良天數比例為74.5%,同比提高2.4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6%。2022年,山西省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87.1%,同比上升14.8個百分點。
印發《山西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2021—2030年)》。強化數字賦能,加快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建設,開展PM2.5與O3協同控制監測網路建設,完成11個市揮發性有機物監測網路建設,建成9個大氣顆粒物組分網監測站,開展揮發性有機物走航巡查執法,最佳化調整大氣、水、土壤環境監測點位設定。提升城鎮生活污水治理能力,改造雨污合流制管網2583.1千米,新開工625個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461個行政村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新增完成17個國家監管農村黑臭水體整治。
安全生產
2022年,山西省共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亡人事故562起,下降18.0%;死亡653人,下降16.7%。山西省煤炭百萬噸死亡率為0.049。2022年,山西省各類自然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0.2億元,較上年減少82.6%;農作物受災面積37.2萬公頃,減少67.9%,其中,絕收面積2.3萬公頃,減少85.9%。
歷史文化
綜述
山西是人類和華夏文明發祥的最早起源地和中心區域之一。考古表明,遠古時代,山西南部是人類初曙的起源地。運城垣曲縣“世紀曙猿”化石的發現,把類人猿出現的時間向前推進了1000萬年。考古還表明:最早約在180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原始人群就在山西晉南地區繁衍生息,其中運城芮城縣西侯度文化遺址(243萬年前)發現的火燒骨,把中國範圍內發現的人類用火歷史向前推進了100萬年;約在10—2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期,在山西汾河兩岸和大同、朔州一帶,已經出現了比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進入新石器時代,約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山西南部的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已達到相當發達的水平;約在45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山西南部已經成為當時諸多邦國的中心。史傳“堯都平陽(今臨汾堯都區),舜都蒲坂(今運城永濟市西南),禹都安邑(今運城夏縣西北)”,記載的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中華民族最早的英雄們在汾河下游創業建都的歷史。今臨汾市堯都區南部有堯廟、東部有堯陵,運城市鹽湖區北中部有舜帝陵廟。《禹貢》載夏禹治水“導河積石,至於龍門”,龍門又叫禹門口,在今山西河津市西北和陝西韓城市東北一帶。近年來,對臨汾襄汾縣陶寺遺址新的發現和研究成果表明,這裡是帝堯都城所在地,也是最早的中國所在區域。這使大致在距今4500年前後中國史前傳說的堯舜禹時代由傳說成為信史,中華5000年文明史由此得到證實。約公元前2070年,禹去世後,其子啟繼位,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的氏族奴隸制的夏王朝。它的建立標誌著中國古代原始公社的解體和奴隸社會的開始,開啟了中華文明發展的新紀元。
文保
山西省素有文物大省的美譽,在國務院公布的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下簡稱“國保單位”)名單中,山西新增79處,“國保單位”達531處,數量穩居全國第一。
山西省“國保單位”以其質量高、種類全、年代跨度久遠、保存原貌完好而著稱於世,蘊含文化多元,涵蓋古遺址、古建築、古墓葬、石窟寺和石刻、近現代革命遺址等相關類型。這些文物資源是中華民族的共同文化遺產。在山西目前的531處“國保單位”中,古建築數量最多,為421處,占比79.3%;古遺址46處,占比8.7%;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28處,占比5.3%;古墓葬20處,占比3.8%;石窟寺及石刻15處,占比2.8%;另有其他類一處,為稷山大佛。按類型劃分,古建築高居第一位,其次為古遺址和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分別對應代表了不同類型的特色文化。
山西省共11個地市均分布國保單位,其中,山西運城達103處,為數量最多的地級市,其後是長治74處、晉城72處、晉中70處、臨汾54處、呂梁39處、太原38處、忻州37處、大同32處(含跨縣一處)、陽泉11處、朔州6處,跨區域2處。
山西省是中國現存古建築最多的省份,保存完整的古建築群數量達1848處,單體古建築可能達三十多萬處,其中國保單位420處,約占中國古建築國保單位的五分之一,占山西省國保單位總數的五分之四。山西古建築不僅數量豐富,其年代之久遠更是其他省份無法比擬的。
非遺
截至2022年末,山西省共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名錄項目182項,省級非遺代表性名錄項目537項,市級非遺代表性名錄項目2103項,縣級非遺代表性名錄項目5089項,國家、省、市、縣四級名錄體系基本形成。
方言
戲曲
山西省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被稱為“戲曲搖籃”。漢代時山西大地就出現了戲曲萌芽;北宋年間,山西各地活躍多種
土戲——這些土戲是中國戲曲的雛形;元代時山西成了全國戲曲藝術的中心,全國所發現的元代戲台基本都在山西(晉南);至明代時,山西蒲州、陝西同州、河南陝州一帶的民間藝人把北雜劇唱腔進行改革,演變出了“蒲州梆子”戲;蒲州梆子後分別與晉中、晉北、晉東南等地的土戲相結合,逐步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黨梆子。清朝中葉,中國戲曲開始了“花部”(即梆子戲)和“雅部”(即崑曲)之爭,山西民間賽戲之風也盛行開來,大村鎮往往同時邀兩個戲班演出,唱“對台戲”。1980年普查顯示,山西地方劇種達54個,占300多個劇種的六分之一。
大戲
山西省地方劇種中的“
大戲”即人稱“
山西四大梆子”的
蒲劇、
晉劇、
北路梆子和
上黨梆子,其中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同根異枝。
梆子戲的曲體結構是首創的“兩句式”“板腔體”劇種。蒲劇又稱蒲州梆子,因起源於蒲州(今永濟)而得名,形成於明末,盛行於清代,是山西四大梆子戲中最古老的劇種,劇目多達1000餘個;蒲州梆子傳到晉中,與當地的
秧歌及
說唱藝術融合,形成了
中路梆子,清同治以後,隨著
晉中地區經濟的繁榮,中路梆子名氣愈益響亮,以“晉劇”稱名於世;明朝末年,二次大規模移民使大量晉南人遷居晉北,移民喜聞鄉音,使蒲劇在晉北漸漸傳播開來,受到蒲劇傳播的影響,晉北產生了聲腔激越的北路梆子;上黨梆子起源於古上黨郡澤、潞二州,由明清時期外地傳來的羅羅戲、卷戲和地方小戲俗曲,融匯從晉南、晉中流入的梆子戲而成。
小戲
節令
山西省是歲時節日民俗最早出現的地區之一。中國歷史上長期奉行夏曆,而夏曆是歷史上夏王朝使用的曆法。山西省的南部地區是夏代的發祥地之一,北部地區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胡漢雜居,形成了地方特色節令民俗。
添倉節
添倉就是預祝農家糧倉里添滿糧食。
添倉節在每年農曆正月的二十五日,實際含意是要往糧倉里添東西,指望當年增產增收。到了添倉節,山西的講究是喜進厭出:囤里要添糧,缸里要添水,門口放些煤炭以鎮宅;上了年紀的居民習慣在添倉日購米買面,以兆全年豐衣足食。
六月六節
六月初六日,晉南地區稱為“
回娘家節”。六月六日前後,小麥已經收打完畢,正處在一個農閒階段,是探親的絕佳時期,民間遂有“六月六,走罷麥”的俗語。六月初六日,在山西許多地方演化成了廟會。
廟會
山西人通過
廟會上的商貿交易,將多餘的農產品出售,換回自己不能生產的物品如農器之類,同時也參與鑼鼓、秧歌、車船轎、閣蹺、燈火等各種民間社火文藝表演。山西民間古廟會代表:太原動物園廟會;晉祠古廟會;鄉寧縣四月初八“油糕會”;洪洞廣勝三月十八古廟會;芮城縣三月三古廟會。
藝術
| 山西省的鼓品種達數十種,其中代表為 山西威風鑼鼓。威風鑼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臨汾一帶的民間廣場藝術,特色是“威風”:從鑼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隊的組織、表演、著裝,都在展示威風。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 李世民在霍州大戰劉武周部,擊鼓迎戰,鳴鑼收兵,取得勝利,於是流傳下威風鑼鼓。 | |
| “廣靈窗花”以造型寫實、刻制精巧著稱。原料是一種單一的雪白宣紙,工具是幾把刀刃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刻刀。先用刀刻出剪紙成品,再點染著色。民間巧匠非常講究刀工刻法和著色技藝,採取陰刻為主,陽刻為輔的辦法制出成品。著色時用上好白酒調色,調配較深的顏色可加少量白礬。 | |
| 山西省民間麵塑主要是對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禱,是生活理想的體現。麵塑在造型意識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棗山,祭供灶神的叫飯山、花糕,形制都較大,謂之米麵成山。 | |
| 生旺火是山西省北部地區的一種風俗習慣。每逢除夕和元宵節,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裡面放柴,外面貼上大紅字條,上寫“旺氣沖天”等字。單等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 | |
| 炕圍畫的形式構成有一套固定的程式。以上下兩組邊道,按照一定的規格布置而形成其主體框架,中間等距離安排以各種畫空。既具完整對稱的裝飾形式,又具簡繁對比的表現內涵。炕上部分是其主體,鍋台畫、灶頭畫、看牆畫是其外延部分。 | |
宗教
山西省境內有
佛教、
道教、
伊斯蘭教、
天主教、
基督教5個宗教團體,信教民眾約185萬人。全省經認定備案宗教教職人員6386人,全省宗教活動場所2844處,各級宗教團體共221個。
佛教
東漢時期,佛教傳入山西境內。南北朝時期山西佛教盛行,據《魏書·釋老志》記載,北魏太武帝討滅北涼後,將信奉佛教的
沮渠牧犍宗族及吏民3萬戶遷徙到平城(今大同),由於鮮卑人在中原建立政權後亟需安撫漢人,所以具有麻痹作用的
佛教在北魏境內興盛起來。唐朝是山西佛教發展的極盛時期,佛教的各個宗派如紛紛來到山西建立基地,以五台山為中心的山西佛教社會地位越來越高。
道教
東漢時期,道教在山西基本形成,少數地方修建了道教廟觀。《清涼山志》記載:東漢永平年間五台山境即有道士,道教稱五台山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南北朝是山西道教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北魏王朝統治下的山西是北天師道的策源地和活動中心,山西道教進入了第一個歷史高峰期。唐朝統治者欲借用老子李聃鞏固統治地位,山西道教進入又一個歷史興盛時期。清朝尊佛抑道,道教各派均有所停滯。
文化村鎮
截至2016年3月,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先後公布了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山西省共有8個鎮、32個村上榜。
風景名勝
地方特產
特色飲食
著名人物
古代
近現代
榮譽稱號
稱號 | 城市 |
---|
| |
| |
| 太原市、大同市、晉中市、忻州市、長治市、侯馬市、永濟市、晉城市、運城市 |
| |
| 長治市、晉城市、太原市、潞城市(現長治市潞城區)、侯馬市、陽泉市、孝義市、介休市、大同市、朔州市、永濟市 |
| 壺關縣、懷仁縣(現懷仁市)、武鄉縣、襄垣縣、屯留縣(現長治市屯留區)、平順縣、黎城縣、長子縣、靈石縣、古縣、沁源縣、陽城縣、左權縣、昔陽縣、洪洞縣、應縣、靜樂縣 |
| |
| 長治市、晉城市、潞城市(現長治市潞城區)、孝義市、介休市、原平市、侯馬市、忻州市 |
| |
| |
| |
| |
| 太原市、大同市、晉中市、忻州市、運城市、長治市、臨汾市、晉城市 |
| |
| 澤州縣、臨猗縣、平定縣、運城市鹽湖區、晉中市榆次區、孝義市、清徐縣、陽城縣、介休市、沁源縣、太原市小店區、新絳縣、襄垣縣、汾陽市、長治市上黨區、長治市屯留區、洪洞縣、原平市、長子縣 |
| 2020年12月25日,山西省和太原市、大同市、忻州市、長治市、晉城市、朔州市、運城市、臨汾市、呂梁市、陽泉市、晉中市被國家衛生健康委等授予“無償獻血先進省(市)獎”。 |
對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