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絳縣

新絳縣

新絳縣古稱絳州,為山西省運城市下轄縣。新絳縣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汾河下游臨汾盆地西南邊緣,北靠呂梁山,南依峨嵋嶺,汾、澮二河穿境而過。

絳州是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時曾為晉都,戰國時屬魏。隋開皇三年(583年)州治從玉壁遷至今縣城處,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新絳小手工業發達,交通便利,民間有“七十二行樣樣有”、“水旱碼頭,交通樞紐”和“南絳北代”的讚譽。

至2015年,縣域國土面積593.39平方千米,下轄8個鎮、1個鄉、1個區,全縣總人口34萬。新絳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鼓樂之鄉、中國楹聯文化縣、中國果菜十強縣。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貌,水文,氣候,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水利資源,地熱資源,人口,經濟,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民生改善,基礎設施,法制建設,文化,旅遊,絳州州衙,新絳文廟,白台寺,福勝寺,稷益廟,龍興寺,新絳天主教堂,特產,絳州木版年畫,絳州澄泥硯,雲雕漆器,絳州刻瓷,

歷史沿革

西周時期,武王封文王第十七子為郇侯轄今新絳地,為侯國。春秋時期,郇國為晉所滅,地屬晉。
新絳縣新絳縣
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後,地屬魏,稱汾城,隸屬河東郡
秦仍屬河東郡。漢高祖時,封御史杜恬為長修侯,為侯國。東漢改為長修鎮。
三國時屬魏,置臨汾縣,隸平陽郡。西晉時,臨汾縣屬平陽郡。
南北朝時,北魏太武帝始光四年(427年)於柏壁鎮置東雍州,分臨汾縣為太平縣和南太平縣。太和十一年(487年)置正平郡。北周明帝武成二年(560年)改東雍州為絳州,徒聞喜縣龍頭城(今禮元鎮龍興堡)。武帝時復移於柏壁。建德六年(577年)再徒稷山縣玉壁。
隋開皇三年(583年)州治從玉壁遷至今縣城處,廢正平郡,改為絳郡,領正平(今新絳)、龍門、太平、曲沃、翼城、稷山、絳、垣曲等8縣。
武德元年(618年)置絳州總管府,轄絳、潞、蓋、建、澤、沁、韓、晉、呂、澮、秦、蒲、虞、芮、邵等十五州,絳州領正平、太平、曲沃、聞喜、稷山等5縣。武德三年(620年)罷總管府稱雄郡,領正平、翼城、曲沃、聞喜、垣曲、太平、絳等7縣。貞觀中,絳州屬河東道,領治仍舊。五代襲唐制。
宋為雄州,置絳郡防禦,轄正平、曲沃、翼城、太平、稷山、絳、垣曲等7縣。
金置絳陽軍節度使。興定二年(1218年)升為晉安府,總管河東南路兵馬。興定三年(1219年)又置河東南路轉運司,領正平、翼城、曲沃、聞喜、垣曲、太平、絳、平水等8縣。
元初為中州,置絳州行元帥府,轄河、解二州各縣。後罷元帥府,仍為絳州,隸平陽路,領正平、翼城、曲沃、聞喜、垣曲、太平、絳等7縣。
明為絳州,屬山西布政司,隸平陽府,領稷山、垣曲、絳等三縣。
清初屬領仍舊。雍正二年(1724)改為直隸絳州,領稷山、河津、聞喜、垣曲、絳等5縣。
民國元年5月,廢州改縣,取鹹與維新之義,又兼與鄰近的絳縣相區別,始改稱新絳縣,屬河東道。1927年(民國16年)廢道,直隸省府。1937年(民國26年)新絳縣屬山西省第九專員公署。1939年(民國28年)民國縣政府移駐鄉寧縣下川村,1945年(民國34年)遷回。日偽縣政府仍駐舊城。1945年(民國34年)5月,新絳縣抗日民主政府公開(屬晉冀豫邊區太岳三專署),駐文侯村。同年8月,改稱新絳縣民主政府,仍駐文侯村,兼轄聞喜北塬28村。
1947年(民國36年)4月,新絳縣城解放,成立新絳縣人民政府。以汾河為界,南為絳南縣,屬太岳三專力量,駐文侯村,仍轄聞喜北塬一帶;北為新絳縣,屬晉綏呂梁十專署。1948年8月,絳南縣併入新絳縣,同屬晉綏器梁十專署,專署與縣治均駐今縣城。
1949年2月,成立晉南行政公署,駐新絳,下設3個分區。新絳分區轄新絳、稷山、河津、曲沃、鄉寧、吉縣、汾城等7縣。1949年6月屬晉南專署。1949年底屬運城專署。
1958年11月,新絳併入侯馬市,屬晉南專署。1961年11月,從侯馬市析出,恢復新絳縣建置,仍屬晉南專署。
1971年,晉南專署分為臨汾、運城兩個地區,新絳屬運城地區
1979年,運城地區改稱運城行政專員公署,新絳仍屬之。
2000年,運城地區改稱運城市,新絳仍屬之。

行政區劃

至2014年,新絳縣轄8個鎮、1個鄉、1個區,分別是:龍興鎮三泉鎮澤掌鎮北張鎮古交鎮萬安鎮陽王鎮泉掌鎮橫橋鄉商貿經濟開發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新絳縣位於山西省西南部,運城地區北部,東臨侯馬市,西接稷山縣,南連聞喜縣,東北與襄汾縣接壤,西北與鄉寧縣相鄰。縣境輪廓呈不規則四邊形,總面積593平方公里,南北最長41公里,東西最寬處25公里。

地貌

轄區南北高中間低,縣境北部為呂梁山區,南部為峨眉嶺丘陵區,中部為汾河高低階地構成的沖、湖積平原區。總的地形是南北兩側高,中間低,東部高,西部低。全縣一般海拔為400~600米,最高處為縣西北的姑射山峰,海拔1438.4米。最低處為萬安鄉的趙村渡,海拔為381.9米。根據地質構造、地貌特點,岩性及成因類型,全境可分為四大地貌單元

水文

境內有汾河澮河等兩條主要河流。汾河屬過境河流,自縣境東北南梁村入境,流經店頭、柳泉、城關、橫橋、古交、萬安等6鄉鎮39村,至縣西周流村出境,境內長22.5公里,河床寬200米左右,多年平均流量48.7立方米/秒,年徑流量達15.4億立方米;澮河屬過境河流,於縣境南中村北入境,西北流至縣城西三林鎮東匯入汾河,境內長11.5公里,河床寬30米左右,年徑流量0.83億立方米,積水面積0.345平方公里,最大流量1710立方米/秒,最高洪峰為396.9米(1958年),1959年上游澮河水庫落成後,常年斷流。

氣候

新絳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3.8℃;年平均降水量為496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649.3毫米;年平均氣溫為27℃;年積溫4838.6℃;無霜期為194天。1949年以來,降水最多為946.9毫米(1958年),降水量最少為305.8毫米(1997年);極端最高氣溫為41.5℃(1990年7月15日),極端最低氣溫為﹣21.3℃(1990年2月1日)。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新絳縣國土面積59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3萬畝。2011年轄區國有建設用地供應總量中,商服用地13.33公頃,占總量的5.55%;工礦倉儲用地46.13公頃,占19.22%;住宅用地34.4公頃,占總量的14.33%;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30.60公頃,占總量的12.75%;交通運輸用地89.07公頃,占總量的37.12%;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19.8公頃,占總量的8.25%;特殊用地6.67公頃,占總量的2.78%。

生物資源

植物
喬木類已查明27科,92種。
灌木類已查明23科,41種。
藥材類可利用的有200多種。
草本植物有:黃花苜蓿蘆葦、甘草、白草馬唐稗草等。
動物
獸類狐狸、獾、野貓黃鼠狼松鼠野羊蝙蝠等。
禽類有雕、雁、燕、鴿、貓頭鷹喜鵲布穀鳥啄木鳥鵪鶉畫眉黃鶯、鷺鷥等。
蛇蟲類有青蛙、蛇、壁虎、螞蚱、蜻蜓螳螂、蟋蟀、蝴蝶、土蜂,螞蟻、蠍子等。
水生類有鯉魚鯽魚鰱魚鯿魚黃鱔、蚌、蝦、蟹、鱅魚魴魚羅非魚等。

水利資源

轄區2007年全年降水總量32008萬立方米,平均降水深523.0毫米,相應頻率47.2%,屬平水年。全縣地表水資源量為2062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為5721萬立方米,兩者總量567萬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為7216萬立方米。年取水總量8019.70萬立方米,其中地下水6122.70萬立方米,泉水656萬立方米,河水1241萬立方米。用水類別為農田灌溉取水量6822萬立方米,工業取水量599.45萬立方米,農村人畜生活用水384.25萬立方米,城市生活用水及其它214萬立方米。

地熱資源

新絳縣有豐富的地熱資源。主要地熱點有:
北池地熱區,位於陽王鎮的北池、董村一帶,面積約20平方公里,熱儲層埋深130~180米,水位埋深80~130米,水溫30~82℃,單井水量500~1000立方米/日。
西馬地熱區,位於萬安鄉西馬村一帶,熱儲層埋深40~300米,水位埋深10~20米,水溫26~45℃,分布面積約60平方公里,單井水量500~1000立方米/日。
城關地熱區,分布於城關鎮西關、段家莊、橋東一帶,面積120平方公里,熱儲層埋深700~800米,水溫40~45℃,單井水量500~1000立方米/日,水壓噴水可高出地表5~50米。
古堆地熱區,分布於九原山一帶,井口溫度23~24℃。

人口

2012年人口抽樣調查顯示,轄區共有96735戶,戶籍總人口為336627人,其中,城鎮人口124915人,鄉村人口211712人。戶籍人口中,男性人數為171880人,女性人數為164747人。從業人員有13376人,在崗職工有12754人。

經濟

2012年新絳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63.5億元,同比增長13.6%;財政收入完成5.01億元,同比增長15.1%;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8億元,同比增長24.4%;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7億元,同比增長27.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8.9億元,同比增長22.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8.2億元,同比增長22.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946元,同比增長14.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991元,同比增長13.4%。2013年,新絳縣在提高農業科技化水平、推動土地流轉的同時,大力發展“四園一區”、農民創業園、“一村一品”,走產業支撐、產城融合的城鎮化發展之路。

第一產業

2012年新絳縣大力推進“一村一品”,220個村確立了自己的主導產業,其中62個村被確定為了”一村一品”專業村。發展設施蔬菜1萬畝,生物技術推廣面積不斷擴大,蔬菜年產銷量達到14.2億公斤,農民人均蔬菜收入達到4614元。專業村從事主導產業生產經營的農戶達到48%以上,主導產業生產經營收入占農民人均收入的比重達到51%以上,從業人員達到15萬人。轄區2012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83485萬元,其中農業產值201427萬元,林業產值2877萬元,牧業產值63028萬元,漁業產值154萬元。

第二產業

新絳縣實施“1411”工程,圍繞產業結構調整,緊抓投資上大項目;圍繞產業升級,緊抓循環經濟發展。在工業強縣方面,立足建材、煤化工、輕紡、數控工具機四大產業,加快新型工業化發展步伐;在具體發展方面,一是實施了園區化發展模式,二是以規模化、高科技化為重點提升傳統產業,三是“以化促化”,即,以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企業信息化促進新型工業化。圍繞這三個環節,新絳縣先後建成了以提升傳統產業為重點的輕紡工業園區和以發展新型煤焦產業為重點的煤化產業循環經濟示範園區。2012年轄區規模以上企業31家,工業銷售產值1235292萬元,資產總計907599萬元,主營業務收入1194525萬元,利稅總額172387萬元,利潤總額144990萬元。

第三產業

在文化產業開發方面,新絳縣突出地方資源特色,把絳州鼓樂打造成世界級文化品牌;編排蒲劇精品劇目,搶占市場份額;以古城內為依託,打造絳州一日游線路;利用油桃產業基地舉辦桃花節,開闢油桃自由採摘區;積極發展“農家樂”。2011年轄區22個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企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7億元,增長17% ,全縣運輸企業發展到20餘家,營運車輛2900輛左右,從業人員6400餘人,運輸行業納稅3400萬元,同比增長21.5%。
絳州澄泥硯絳州澄泥硯

社會

民生改善

2012年轄區新建、改建星級衛生室163個,被評為全國中醫藥工作先進縣。城鎮新增就業6920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3536人,農村養老保險企業養老保險、城鎮基本醫療保險等覆蓋面不斷擴大,全縣參保人數達到30餘萬人。保障性住房新上項目全部開工,續建項目有序推進,完成了第一批廉租住房分配。“五個全覆蓋”工程順利完成,8萬餘噸低收入農戶暖心煤供暖前保質足量發放到位,縣體育場、殘疾人康復中心等民生重點工程順利完工。

基礎設施

2012年新絳縣統籌推進城鄉建設,強力實施“大縣城擴容提質”戰略。籌建了絳州文化園和絳州鼓樂藝術培訓中心,澄泥硯文化園一期工程主體基本完工,啟動實施了李毓秀故居修復工程,全面實施“三樓大堂”景區二期工程,城隍廟二期復建工程順利竣工,常家胡同基礎設施改造及傳統古民居修繕工程開工建設。完成了14公里旅遊公路建設。
新城建設
完成了旅遊路、荀子路建設工程;實施了主幹道路綠化、亮化、美化和鳳凰嶺生態森林公園建設工程;完成了新絳中學新校區、新城區人民醫院住院樓建設;國土、計生、環保等單位工程全面竣工;住宅小區累計建成封頂50萬平方米。
老城保護
完成了城壕路護崖、綠化及工業路、正平街主體改造;新建了文廟菜市場;新絳中學整體搬遷,新絳二中和西街學校搬遷有序推進。
城鄉發展
新蘇線小聶——北蘇村公路改造、新鄉路小聶——華靈廟山區公路改造等一批工程竣工通車;深入開展“百局包百村、百企幫百村、萬名幹部進農戶”和城鄉環境衛生大整治活動,通過山西省第一批農村環境衛生連片整治示範縣項目驗收。

法制建設

2012年,轄區共辦理人大代表建議76件,政協委員提案142件,基本滿意率均達到98%以上;不斷暢通信訪渠道;積極開展“兩代表一委員”密切聯繫民眾活動,累計接待民眾1300餘次,為民眾解決困難530餘起,辦理實事好事690餘件;持續強化安全生產監管,各類事故明顯下降;深入開展食品安全創建工作,被評為食品安全放心城市;不斷完善應急管理機制,預防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能力顯著提高。

文化

新絳唐代以來是重要的手工業產品集散地,又是民族戲曲和民間藝術之鄉,地上地下文物豐富,隋唐古城格局俱護完好,1994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轄區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處,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處。縣城存有石建築和明清民居33處,古彩塑20餘尊。主要歷史遺存有:四大名帖之一“絳帖”,以“懸塑”出名的唐代“福勝寺”,以古代農業為題材的明代《秸益廟壁畫》,創建於元明的“絳州三樓”,金代天德三年鑄造的萬斤巨鐘,館藏文物“戰國玉壁”、“金代鈔版”等。
絳州鼓樂為世界三大鼓種之一,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中心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名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絳州鼓樂藝術團編排的《鼓韻龍騰》曾登上2012龍年春晚的舞台。
新絳古城舊稱“臥牛城”,依其臨川籠丘的地形特點,建築格局不同於一般州縣城的“方城十字、對稱中軸”,其街、樓、塔、園,據高就低,隨地勢制宜,三關五坊、兩門62巷皆依其自然。
新絳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總序號分序號公布批次類別文物名稱年代備註
38
1
7
古墓葬
馮古莊墓地
西周
144
89
7
古建築
明至清
145
90
7
古建築
北池稷王廟
明至清
146
91
6
古建築
金至清
147
92
7
古建築
148
93
4
古建築
合併
5
古建築
149
94
5
古建築
元、明
150
95
6
古建築
元至清
151
96
5
古建築
152
97
6
古建築
元至民國
153
98
6
古建築
元至清
154
99
6
古建築
表格資料來源

旅遊

古城南臨汾河,北沿丘陵,據高就低隨地勢制勝。“絳州三樓”、“絳州大堂”、哥德式“天主教堂”、唐代“寶塔”從西至東,雄居高垣之上,成為古絳州的重要標誌。創建於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的“絳守居園池”,是目前全國唯一的時間最早的官家園林;創自於唐代的“絳州大堂”,曾是大唐名將張士貴的《帥府堂》;龍興寺內的“唐代寶塔”,塔頂曾多次持續數日騰煙,為千年未解之謎。
新絳新絳

絳州州衙

絳州大堂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絳州大堂、絳州二堂、絳州三樓絳守居園池組成,位於新絳縣城的新絳中學園內,是絳州州府的主體建築。始建於唐代,為歷代州府理事之所,唐太宗李世民曾命張士貴在此設帳募軍,故又名“帥正堂”。“薛仁貴從軍”等故事即源於此。

新絳文廟

新絳文廟系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新絳縣城內四府街,占地面積10670平方米,創建年代待考。現存建築中軸線依次為照壁、泮池、欞星門、大成殿、西廂房數間等。其明倫堂、尊經閣、樹齡數百年的柏樹等在解放前和“文革”中遭到毀滅性破壞。

白台寺

白台寺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新絳縣城西北20公里的光馬村西南。寺院建在雨水沖刷的溝壑的中間台地上,寺院創建年代不詳,唐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重修。金世宗完顏雍、章宗完顏璟大定、明昌年間(公元1161——1190年)亦有重修。元、明、清皆有補修。現存主要建築有法藏閣、東西耳殿、釋迦殿、後大殿及西廂房等。

福勝寺

福勝寺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新絳縣澤掌鎮光村北。該寺為唐貞觀年間太宗李世民敕建,金大定三年賜名“福勝院”,宋、元兩代曾予補葺,明弘治十六年又加以重修。中軸線有山門、天王殿、彌陀殿、後大殿等四進院落,鐘鼓二樓雄峙兩側,並襯以廂房、配殿,排列進然有序。天王殿、娘娘殿等建築尚存,但彩塑已全毀,清代建有義學小牌樓一座。
福勝寺福勝寺

稷益廟

稷益廟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新絳縣西南部的陽王鎮。現存舞台、正殿為明代建築。舞台五間,正殿五間,殿內東南西三面滿布壁畫,面積130平方米,壁畫保存基本完好,東西兩壁以台階式布局,寬8.23米,最高處達6.18米。
稷益廟稷益廟

龍興寺

龍興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新絳縣城龍興路北端高阜之上。始建於唐,原名碧落觀,唐高宗鹹亨元年改稱龍興寺。宋時,太祖趙匡胤寓居於此,改寺為宮,後僧人占居,恢復龍興寺之名。
龍興寺龍興寺

新絳天主教堂

新絳天主教堂為運城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新絳縣城正平街中段北部,占地面積1560平方米。1937年原絳州教區荷蘭籍傳教士孔昭明監牧出資,於1943年落成。正面歐洲哥德式建築,兩邊高約43米的鐘樓對峙,中間三角屏風,教堂內無支柱,代之為高22米跨度25米的九道巨型拱券,與上海、廣州、青島教堂並稱中國四大哥德式教堂
新絳天主教堂新絳天主教堂

特產

絳州木版年畫

絳州木版年畫發端於宋金,興盛於明清,最早見於北宋《佛說北斗七星經》之雕版插圖,至明中葉,雕版畫在內容上擴展到百姓生活領域,絳州亦成為年畫的主要生產基地。清道光、鹹豐時達到鼎盛期,其時絳州城有“三大家、七小家年畫作坊”之說。

絳州澄泥硯

絳州澄泥硯端硯歙硯洮硯齊名,並稱中國四大名硯。它的製作工藝可追溯到漢,興於唐而盛於宋,歷代奉為貢品。清乾隆帝曾御筆賦詩,並編入《四庫全書·西清硯譜》。澄泥硯具有發墨快、質細、性堅而不燥、潤筆不損毫等特點,歷代為貢品。

雲雕漆器

雲雕始於元代,相傳出自浙江嘉興府名漆匠張成、楊茂之手,後來失傳。1915年,薛仙基等三人各自開辦油漆鋪,生產簡單的雲雕漆器製品。上世紀50年代以後,一民族工藝得到很大發展。

絳州刻瓷

絳州刻瓷是運用特製的刀具在燒制好的瓷面上進行雕刻的技藝,人們將其比作“瓷器上的刺繡”。刻瓷藝術集書法、繪畫、篆刻等諸多藝術為一體,採用鑿、刻、研、刮、擦等技法,使無光的畫面與有光的釉面,相互映襯。2009年,絳州刻瓷列入“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詞條部分圖片來源於“中國·絳州”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