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絳縣,史稱古絳,因“縣北絳山為名也”。據清乾隆《絳縣誌》:“絳山在縣西北二十里,……一名紫金山。草木不生,土色俱赤,且以此取名焉。”
歷史沿革
周安王二十五年(前377年),韓、趙、魏滅晉,三分其地,晉亡。絳屬魏曲陽地。
西漢高祖元年(前206年),縣境東北為
翼城縣,西南為
聞喜縣。屬河東郡。
東漢建武十一年(35年),改絳縣為絳邑縣,屬河東郡。
魏正始八年(247年),屬平陽郡。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復置絳縣(今翼城縣),屬
正平郡。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置南絳縣(今
澮河以南),北絳縣(今澮河以北),南絳縣治所車廂城。仍屬正平郡。北魏建議元年(528年),置
南絳郡,治所澮交川(今大郡村),屬正平郡。轄南絳、小鄉二縣。西魏大統五年(539年),僑置建州於郡。二十年(554年),去南宇,為絳郡絳縣。北周
建德六年(577年),改絳郡絳縣為絳縣,屬正平郡。
隋開皇元年(581年),屬絳郡。
隋開皇三年(583年),郡廢,絳縣屬
絳州。隋大業三年(607年),州廢,絳縣屬絳郡。唐武德元年(618年),絳縣治所由車廂城遷至今治,屬澮州。四年(621年)澮州廢,屬絳州。五代時期,絳縣屬
河東道絳州。
宋乾德元年(963年),絳縣為中等縣,屬
河東路絳州。金天會五年(1127年),絳縣屬河東南路絳州。元中統三年(1262年),絳縣為下(小)縣,隸屬同上。明
洪武二年(1369年),絳縣屬平陽府絳州。清順治元年(1644年),絳縣屬平陽府直隸絳州。
中華民國(以下簡稱民國)3年(1914年),絳縣屬河東道。
民國26年(1937年),屬山西省第七行政公署。
民國32年(1943年)春,屬晉冀魯豫邊區太岳區第四行政公署。
民國34年(1945年)12月,屬晉冀魯豫邊區太岳區第二行政公署。
民國37年(1948年),屬晉冀魯豫邊區太岳區第四行政專署。
1949年3月22日,屬翼城臨時專屬。
1949年9月13日,屬運城專署。
1950年,屬運城專屬。
1958年11月,絳縣建制撤銷,東部歸翼城縣,西部歸聞喜縣,縣境隸屬同上。
1961年5月,縣建制恢復,隸屬晉南專署。
1970年,晉南專署分為臨汾、運城兩專署(後改為行政公署),絳縣屬
運城行政公署。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絳縣位於山西省南部,運城市東北部,縣境東部和南部由
中條山環抱,西部和北部由平川和盆地構成,東部與翼城縣毗連,西部和聞喜縣接壤,南跨中條山與
垣曲相鄰,北部自東向西由翼城、曲沃兩縣和侯馬市環繞。
地理坐標為:東經110°24′—110°48′,北緯35°20′—35°38′。轄區東西長49.1公里,南北寬35.4公里,總面積993.49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絳縣東南高峻,西北平緩,素有“七山二嶺一分川”之稱。轄區處於
中條山東段西北坡傾斜部分,中條山橫亘縣境東南部。境內海拔在550—750米之間,最高海拔2047米(
么里鎮垣址坪村),最低481米(
南樊鎮堯都村)。山區面積670.61平方公里,占67.5%;
丘陵、台塬面積178.83平方公里,占18%;
平川面積144.06平方公里,占14.5%。
水文
境內按
澮河水系和
涑水河水系分為塬上和塬下兩大部分:塬上有衛莊、陳村、古絳、冷口、橫水、郝莊6個鄉鎮,面積619.78平方公里,占總面積62.38%;塬下有南樊、大交、安峪、么里4個鄉鎮,面積373.71平方公里,占總面積37.62%。
氣候
絳縣屬
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溫暖乾燥多風;夏季高溫,日照充足;秋季涼爽,雨量充沛;冬季寒冷,雨量稀小。年平均氣溫11.4度,最冷一月,均溫-4度;最熱七月,均溫25度,年均降雨量630毫米。霜凍期十月至次年三月,無霜期190天。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絳縣礦產資源主要有金、銀、銅、鐵、花崗岩等;石灰石、
石英石、
雲母片岩儲量較大;
原煤有一定儲量。金屬銅礦資源豐富,已取得
探礦權的約20萬
金屬噸,未開採的區域蘊藏有70到80萬金屬噸,主要分布於冷口鄉橫嶺關、小峪村及里冊峪一帶;金屬鐵礦主要為
磁鐵礦,
礦石品位低,分布於冷口鄉小峪村、橫嶺關、陳村鎮紫家東峪、衛莊鎮裡冊峪、么里回馬嶺一帶;石灰岩礦主要分布於絳、聞交界
焦山,以及古絳鎮東山、北牛,衛莊鎮裡冊、任村,么里峪、續魯峪、大交鎮與翼城交界山樑一帶。
水利資源
絳縣境內有涑水河系、澮水河系兩大水系,河流總長度160餘公里,年均徑流量0.7立方米/秒,地下水總儲量約12.65億立方米。“引黃入絳”工程每年可為絳縣供水6400萬方,其中農業用水3500萬方,城市及工業用水2900萬方。轄區共有水利設施1704處(眼),其中萬畝以上
灌區5處,
小型水庫14座,小型機電灌站31處,小型水利工程344處,水井1132眼,農村飲水工程248處。有效灌溉面積20.5萬畝,保澆面積13萬畝,節水面積12.96萬畝。渠道總長度1190公里,防滲732公里。管灌總長度585公里,水利設施利用率達85%。水資源開發利用量為7278.7萬立方米/年,其中地表水1361萬立方米,地下水5917.7萬立方米。
人口民族
2012年
人口抽樣調查顯示,轄區共有36429戶,戶籍總人口為284669人,其中,城鎮人口136979人,鄉村人口147690人。戶籍人口中,男性人數為145268人,女性人數為139401人。從業人員有16516人,在崗職工有16470人。
交通運輸
經濟概況
2013年,絳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57.4億元,同比增長10.3%;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7.8億元,同比增長13%;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3.1億元,同比增長18.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3億元,同比增長14.8%;外貿
進出口總額1100萬美元,同比增長23%;
財政總收入2.21億元,同比增長19.9%;
一般預算收入9754萬元,同比增長31.6%;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45元,同比增長12.9%;農民人均純收入6652元,同比增長13.9%。9項主要
經濟指標實現了兩位數增長。
第一產業
絳縣以建設“農業特色縣”為目標,立足本地優勢,培育了以牛、鹿為主的畜牧業、以山楂為主的
林果業、以中藥材為主的種植業等三大特色產業,是農業綜合開發縣、農業科技綜合示範縣、山楂基地縣、
商品糧基地縣,是華北最大的
梅花鹿養殖、
大櫻桃種植縣,是山西省的藥物培植基地。絳縣擁有1家省級龍頭企業,12家市級龍頭企業;山楂種植面積10萬畝、大櫻桃種植面積1.1萬畝、中藥材種植面積5萬畝、各類苗木種植面積4.5萬畝、梅花鹿8900餘頭。
維之王、金絳、金甲等
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不斷壯大,農副產品的加工轉化率不斷提高。2012年,糧食總產量完成1.57億公斤;大力發展“
一村一品”,新增“一村一品”示範專業村16個,總數達到33個;新增經濟林(作物)近4萬畝,總面積突破22萬畝;新建規模養殖場8個;農林水事務支出1.84億元,同比增長24.08%。2013年,糧食總產量完成1.665億公斤,超出任務30.08%。
第二產業
絳縣以建設“工業強縣”為目標,立足傳統優勢,以“一增三優”為主攻,實施了
炭黑濕法造粒、重型汽車離合器、前車橋、鋼鐵冶煉、
煤焦油深加工、水泥增容改造、矽鐵爐改造等一批技改項目,培育了宇進、飛鷹、晉星、金甲、志信、遠征、飛龍、明邁特第一批優勢企業。初步形成了
焦油化工、機械製造、
精密鑄造、冶鍊冶金、
食品加工、建築材料六大支柱產業。境內有大型企業
中信機電製造公司和
山西華信經濟技術開發區。2012年,引進項目34個,總投資83.5億元,到位資金32.5億元。2013年,引進了通用航空製造項目;建設了安峪工業園區;德生公司二期、天潤風電、中國風電、亞博商貿洗煤等一批項目落地。
第三產業
2012年絳縣三產發展勢頭強勁,起草了《絳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啟動明清民居城項目;完成
絳北大峽谷風景區漂流項目;太陰寺、紫雲寺納入運城“
一卡通”景點;旅遊接待23.37萬人次,同比增長20.7%。農村便民
連鎖商店實現全覆蓋。
家電下鄉銷售網點達到66家,銷售額2.4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18.77億元,同比增長10.3%。
社會事業
社會保障
至2012年,轄區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現了全覆蓋,
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列入國家級試點縣,60歲以上老人均領上了
養老金;全年支付各項社會保險待遇2.7億元;新農合年人均補助標準提高到240元,城鄉低保平均保障標準分別提高到308元、148元;優撫對象待遇全部落實;城鎮新增就業6654人,
農村勞動力轉移12300人;完成了
低收入農戶冬季取暖用煤發放任務;建成
保障性住房200套,改造農村
危房700戶、貧困殘疾人危房29戶,完成“暖房子”工程120萬平米。
科教文衛
2012年轄區申報科技項目13項,
專利申請21項。縣醫院住院大樓基本建成;
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全面實施,藥價同比下降15%;
公共衛生服務特殊人群管理6.9萬人、特殊病種患者管理2.2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免費實現了全覆蓋。
農家書屋、文體活動場所實現全覆蓋;深入開展送書、送戲、送電影下鄉活動;獲得“山西省老年書法先進縣”稱號。
柔力球榮獲全國邀請賽集體銀獎、山西省第四屆老運會交流賽金獎;完成了九龍廟修繕和太陰寺元碑碑亭保護工程。
基礎設施
2012年,衛莊至翼城
一級公路完成投資1億元,路基工程完成90%;農村巷道硬化完成1410公里,實現了全覆蓋;完成34個村、10所學校的26處飲水安全工程,解決了12000名民眾和4000名師生的飲水困難問題;安峪220KV
變電站土建工程完成90%,開發區110KV
智慧型變電站投入使用;投資515萬元對城市主街道進行了整體加鋪;澮水環城路完成規劃設計;天然氣管網鋪設40公里;投資2000多萬元完成了城西
生態公園的主幹道路建設和80%的園區綠化。
陳村鎮成為首批“百鎮建設”重點鎮,完成農民公園、山區移民區等工程。
旅遊名勝
周家莊遺址
周家莊遺址位於
橫水鎮周家莊村北,發現於上世紀50年代,總面積500餘萬平方米,包含
仰韶中晚期、
廟底溝二期、二里頭期和二里崗期等多個時期的遺存,以龍山期聚落面積最大。發現的遺存、遺蹟有
灰坑、墓葬和壕溝等。遺物主要是陶器。1965年被山西省政府公布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陰寺
太陰寺位於
衛莊鎮張上村,始建於唐永徽元年(650年),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元大德元年(1297年)以及明清基都曾進行過大修。太陰寺坐南向北,因原上寺建於
太陰山(也稱東華山)上,因而得名“太陰寺”。寺記憶體有最大的獨木雕臥佛,是金
大定二十年重修太陰寺、雕印《
趙城金藏》時刻的一尊佛祖涅槃像,同時雕刻的還有三士佛像。太陰寺1986年被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景雲宮
景雲宮位於
橫水鎮灌底堡村景雲國中院內,坐北向南,占地面積223平方米。據《聞喜縣誌》記載,創建於唐
貞觀八年(634年),明
嘉靖年間進行過大修,清
乾隆十年(1745年)再次進行修葺。1984年由山西省古建研究所進行搶救性維修,2009年由國家文物局撥款進行重點修繕。原建築規模宏大,有一門六殿,布局緊密,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戲台、獻殿、三清殿、玉皇殿等。民國二十二年(1933)宮內建築毀於火,現僅存元代建築玉皇殿。殿內現存唐貞觀八年
元始天尊像碑一通。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董封戲台
董封戲台又稱泰山廟戲台,位於
安峪鎮董封村中部,坐南向北,東西長32米,南北寬38米,占地面積1216平方米,屬原黃飛虎廟(又叫泰山廟)中的一單體建築,
元代建築風格,重建於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修葺。2001年山西省古建所曾
落架大修。2010年山西省文物局撥專款再次維修。磚構台基,高0.9米,台身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歇山頂。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橫北倗國墓地
橫北倗國墓地位於
橫水鎮橫北村北約1000米處。墓地南北長約200米,東西寬約175米,面積約35000平方米。2004年12月至2007年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主持進行了大面積發掘,共發掘墓葬1326座,其中西周早期偏晚到西周晚期墓葬1299座。在發掘區域內共發現西周時期的車馬坑或馬坑35座。2004年被運城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絳縣文廟
絳縣文廟位於絳縣縣城,據清乾隆版《絳縣誌》和有關碑文記載,絳縣文廟始建於後唐長興三年(932年)。元、明、清歷代分別進行了重修和擴建。原廟自南向北連續五進,分別建有欞星門、大成門、鄉賢祠、名宦祠、過廳、戲台、獻殿、大成殿、明倫堂、麟經樓、敬一亭、崇聖祠、射圃亭、文昌閣等。現僅存“大成殿”和“明倫堂”。廟宇南北長95米,東西寬44米,占地面積4180平方米。大成殿為元代建築風格,明倫堂為清代遺構。
長春觀
長春觀位於
陳村鎮東荊下村,始建於元延祐七年(1320年),占地面積大約1739.5平方米,建築面積347平方米。坐北向南,現存獻殿、混元寶殿、配殿、東廊房。獻殿為清代建築,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抬梁式構架。混元寶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長春觀曾被改建成村辦學校。2009年,山西省文物局撥專款進行了全面維修。2004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樊石牌坊
南樊石牌坊位於
南樊鎮西堡村,建於清嘉慶九年(1804年),是時任山東
鹽運濱樂分司司運的賈宗洛奉旨
旌表為其祖母
誥封中憲大夫賈凝端、繼妻李
恭人所建的
節孝牌坊。牌坊為石質仿木構結構,南北向,雙面六柱五門三重檐,高12米,闊8.50米。1996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喬寺碑樓
喬寺碑樓位於
橫水鎮喬寺村,建於清道光十七年(1873年),是周氏家族為
資政大夫周萬鐘所建的功德碑樓。坐西朝東,單體建築,平面長方形,碑樓石砌台基長17米,寬2.60米,高1.50米,樓身約高15米。樓身六間,單檐歇山頂。保存完整。
南柳泰山廟
南柳泰山廟位於南樊鎮南柳村西南約1000米處,坐北朝南,分布面積為7342.8平方米。具體始建年代不詳,現存有正殿、道士房、后土殿、牛龍馬王廟、閻王殿、虎頭門、聖母殿、火神殿和娘娘殿。正殿脊剎1996年曾失盜,後被追回。南柳泰山廟是保存較完整的元、明、清古建築群。1985年被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