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運,讀音yán yùn,漢語詞語,指食鹽的運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鹽運
- 讀音:yán yùn
- 注音: ㄧㄢˊ ㄧㄨㄣˋ
- 解釋:食鹽的運輸
鹽運,讀音yán yùn,漢語詞語,指食鹽的運輸。
鹽運,讀音yán yùn,漢語詞語,指食鹽的運輸。...... 《晉書·杜預傳》:“預 乃奏立藉田……興常平倉,定谷價,較鹽運,制課調,內以利國,外以救邊者五十餘...
鹽運使指的是官名。始於元代,明清沿之,其全名為“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簡稱“運司”。設於產鹽各省區、掌鹽務。北洋軍閥及國民黨政府亦設鹽運使,部分產區...
(清代鹽運使)編輯 鎖定 李昭慶(1835~1872),李文安六子,李鴻章幼弟,合肥東鄉人。1835年(道光乙未年)5月30日丑時生,派名章昭,字子明,又字眉叔,號幼荃,國...
以鹽運鹽,淮北場垣商因資本不足所採用的一種約定俗成的運鹽辦法。即在其所運鹽斤中,任船戶偷賣一定數額鹽斤,垣商則少給運費。 ...
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是官名,始置於元代,設於產鹽各省區。明清相沿,簡稱為鹽運使或運司。...
鹽運同,拼音yán yùn tóng,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意思為鹽運使屬下的地區鹽務官員。...
兩浙都轉鹽運使,鹽官名。元代設兩浙都轉運鹽使司。明代沿襲。清承明制,於順治二年(1645)設兩浙鹽運使。康熙四十九年(1710)改鹽運使為鹽驛道。乾隆四十四...
都轉鹽運使,鹽官名。清初於長蘆、山東、兩淮、兩浙、兩廣等產鹽省份設立。主管該省鹽務。元明兩代設都轉運鹽使,清改為都轉鹽運使。 ...
兩廣都轉鹽運使,鹽官名。使署駐廣州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裁兩廣驛鹽道,設立兩廣都轉鹽運使,掌管兩廣鹽政鹽法。 ...
四川都轉鹽運使,鹽官名。明襲元制,設四川茶鹽轉運司。清康熙十三年(1674)設四川1督糧道兼管鹽茶輸運事務。康熙二十五年(1686)改歸按察司兼理。雍正五年(...
山東都轉鹽運使鹽官名。衙署駐濟南。元中統四年(1263)設定,以中書左右部兼任。至元二年(1336)復設轉運司。六年改轉運司為都轉鹽運使司。至正十九年(1359)...
奉天鹽運使,鹽官名。盛京鹽行銷奉天、錦州二府,由奉天府尹兼理,轄場二十,以州縣佐雜官兼司。清同治六年(1867年),遼鹽始榷厘,以州守尉兼理。光緒三年(1877...
兩淮鹽運使署,鹽務管理機構。駐揚州城。民國元年(1912)設定。總理淮北、淮南鹽政鹽務,以鹽運使領銜。所屬機構有通屬、泰屬總場長署,呂四、余中、豐掘、拼角...
兩廣鹽運使署,鹽務管理機構。駐廣州城。民國元年(1912)設。總理兩廣鹽政鹽務,以鹽運使領銜。所屬機構有墩白、碧甲、電茂、博茂、烏石、白石、三亞、大洲、淡水...
鹽運東路位於淮安市淮陰區,道路起訖點沿鹽河北邊,淮海路東側,緊靠鹽河北側古代運鹽而得名鹽運東路。1 ...
兩浙鹽運使署,鹽務管理機構。駐杭州城(今屬浙江)。民國元年(1912)設定。總理兩浙鹽政鹽務,首長為鹽運使。所屬機構有寧屬各場辦事處,紹蕭、台州、溫處、徽州...
明代山東鹽運管理,明初,山東沿海地區轄19個鹽場,年產鹽14.3萬多大引(1大引等於400斤)。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實行“開中法”,即出榜招商運輸米、麥、豆...
運鹽司,中國古代朝廷的地方機構之一,在清朝,其上為都轉鹽運使司,為省州府建制下的分支鹽務機構,主管該地方之鹽法政令,司內設運副,主管業務。1910年代,清朝...
鹽道(即鹽法道與鹽巡道),清朝負責食鹽管制和檢驗的官員。順治二年(1647年),清廷在揚州設立兩淮巡鹽察院署和兩淮都轉鹽運使司。兩淮都轉鹽運使司的長官稱兩淮...
清初鹽法沿襲明制,基本上實行封建的引岸制度。鹽商運銷食鹽,必須向鹽運使衙門交納鹽課銀,領取鹽引(運銷食鹽的憑證),然後才可以到指定的產鹽地區向灶戶買鹽,...
運同,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yun tong,是清代官名,鹽運使司或鹽法道或轄鹽務分司長官,掌督察各鹽場,輔助鹽運使或鹽法道管理鹽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