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浙都轉鹽運使,鹽官名。元代設兩浙都轉運鹽使司。明代沿襲。清承明制,於順治二年(1645)設兩浙鹽運使。康熙四十九年(1710)改鹽運使為鹽驛道。乾隆四十四...
都轉鹽運使,鹽官名。清初於長蘆、山東、兩淮、兩浙、兩廣等產鹽省份設立。主管該省鹽務。元明兩代設都轉運鹽使,清改為都轉鹽運使。 ...
明沿元制,於兩淮、兩浙各地分設,置都轉運使一人,從三品。下轄各場鹽課司、鹽倉等諸機構,共受巡鹽御史或鹽法道之監督。清代又作都轉鹽運使司,設於奉天、...
兩浙鹽運使署,鹽務管理機構。駐杭州城(今屬浙江)。民國元年(1912)設定。總理兩浙鹽政鹽務,首長為鹽運使。所屬機構有寧屬各場辦事處,紹蕭、台州、溫處、徽州...
鹽運使司,鹽務管理機構。其名稱始於元太宗六年(1234)。太宗十二年(]240)改立提舉榷鹽所。中統四年(1263)又改為都轉運鹽使司。明洪武二年(1369)設都轉運鹽...
官名。宋朝諸路置轉運使,如五品以上官充任,則為都轉運使,掌經度一路財賦,...清朝為都轉運使司鹽運使省稱,從三品,奉天、直隸、山東、兩淮、兩浙、廣東、...
授兩浙都轉鹽運使,歷戶部尚書,轉漕閩海。至正二十二年(1362)召為秘書郎。 他生性倜儻,形貌偉岸,以文學知名當時,為元朝“名高一代,文明千古”的顯赫人物。...
20、大理司平、兩浙都運坊為明大理寺評事鄭崇建。因是太平路南端第一坊,俗稱“頭亭”。鄭崇曾任大理寺司務、評事,及兩浙都轉鹽運使。21、七俊坊...
贈兩浙都轉鹽運使、上輕車都尉、追封天水郡侯、謚懋康。詞條標籤: 政治人物 V百科往期回顧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4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創建者:...
紫陽書院原名紫陽別墅,始建於康熙四十二年間(1703年),由兩浙都轉鹽運使高熊征及鹽商汪鳴瑞等捐資建造,初名“紫陽別墅”...
(4)元兩準、兩浙、福建等處都轉運鹽使司鹽運使的佐官有同知。明朝時,都轉運鹽使司都轉運使的佐官亦有同知。清代的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有佐官同知,俗稱...
因是太平路南端第一坊,俗稱“頭亭”。鄭崇曾任大理寺司務、評事,及兩浙都轉鹽運使。十相留聲坊位於鄭厝巷口。泰山北斗、十相留聲坊原在義安路,建於明代...
清光緒十二年(1886),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季邦楨、原津海關道周馥、天津道萬...有三子,其長公官兩浙鹽運分司,其次公官長蘆鹽運使。曾祖父季芝昌(1791--...
1369年都轉運鹽使司的設立 初於兩淮設都轉運司,吳元年(1367)於杭州設兩浙都轉運司。設都轉運使(正三品)、同知(正四品)、副使(正五品)、運判(正六品)、...
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年),在下沙設鹽監,管理鹽的生產、運銷、課稅等鹽政;置兩浙都轉鹽運使司松江分司,管轄吳淞江以北的江灣、大門、南蹌、黃姚、清浦等...
南宋建炎年間(1127年~1130年),設立鹽監,置兩浙都轉鹽運使司松江分司。元代至明代中期,下沙鹽場達到鼎盛,是中國沿海地區34個大鹽場之一,為浙西27個鹽場之冠...
下沙人民歷盡千年滄桑,熬波製鹽,稱著於世;改造灘田,造福後人;抵禦外敵,前赴...南宋建炎年間(1127年~1130年),設立鹽監,置兩浙都轉鹽運使司松江分司。...
紫陽書院原名紫陽別墅,始建於康熙四十二年間(1703年),由兩浙都轉鹽運使高熊征及鹽商汪鳴瑞等捐資建造,初名“紫陽別墅”,主要招收商人子弟。鹹豐十一年(1861年...
四川按察使司副使分巡川北道、河南按察使司副使備兵睢陳、河南左布政使、都察...[6] 、杭州知府 [7] 、兩浙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8] 、南京管操署指揮同...
清光緒十二年(1886),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季邦楨、原津海關道周馥、天津道萬...有三子,其長公官兩浙鹽運分司,其次公官長蘆鹽運使。季厚鎔曾祖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