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運使指的是官名。始於元代,明清沿之,其全名為“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簡稱“運司”。設於產鹽各省區、掌鹽務。北洋軍閥及國民黨政府亦設鹽運使,部分產區...
鹽運使司,鹽務管理機構。其名稱始於元太宗六年(1234)。太宗十二年(]240)改立提舉榷鹽所。中統四年(1263)又改為都轉運鹽使司。明洪武二年(1369)設都轉運鹽...
都轉鹽運使司,官署名。中國清朝地方機構之一,主要處理各地鹽務事宜。...... 都轉鹽運使司,官署名。中國清朝地方機構之一,主要處理各地鹽務事宜。該使司設定運鹽...
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是官名,始置於元代,設於產鹽各省區。明清相沿,簡稱為鹽運使或運司。...
鹽運使司知事是清代鹽運使司屬官。掌稽校文書等事。...... 官名。清代鹽運使司屬官。掌稽校文書等事。兩淮、廣東鹽運使司各置一人,秩從八品,例由縣主簿...
兩浙都轉鹽運使,鹽官名。元代設兩浙都轉運鹽使司。明代沿襲。清承明制,於順治二年(1645)設兩浙鹽運使。康熙四十九年(1710)改鹽運使為鹽驛道。乾隆四十四...
元在產鹽各省區設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簡稱運司,又稱轉鹽運使,專司鹽運。轉運使明清 明、清亦有轉鹽運使,是專管鹽務的長官。...
兩淮都轉鹽運使,鹽官名。元明均置兩淮都轉鹽運使司,清因之。總理兩淮鹽政鹽務:嚴察場灶戶丁,稽核派銷鹽引,徵收稅厘,疏銷積鹽,兼轄行鹽地方該管州縣,...
奉天鹽運使,鹽官名。盛京鹽行銷奉天、錦州二府,由奉天府尹兼理,轄場二十,以州縣佐雜官兼司。清同治六年(1867年),遼鹽始榷厘,以州守尉兼理。光緒三年(1877...
四川都轉鹽運使,鹽官名。明襲元制,設四川茶鹽轉運司。清康熙十三年(1674)設四川1督糧道兼管鹽茶輸運事務。康熙二十五年(1686)改歸按察司兼理。雍正五年(...
各省鹽官,自鹽運司以下,皆受命於督撫。長蘆、兩淮、兩浙、廣東設鹽運使司。河東初設鹽運使司,嘉慶時改以河東道兼辦鹽法事務。福建初為鹽驛道,後改為鹽法道...
明代監察御史(正七品)奉命出巡鹽務時即稱為巡鹽御史, [5-6] 初為臨時差遣,明英宗以後逐漸制度化,其實際地位、職權也逐漸提高,凌駕於都轉鹽運使司之上。 [1...
巡撫為掌握行政、軍事、監察大權的高級地方官員,布政、按察兩使為督、撫的屬...從八品 五官摯壺正、典簿 訓導、鹽運司知事 委署親軍校、委署護軍校、委署...
閣直大學士淮海公秦觀(少游)八世孫,江浙行省中書省儤使、中書省肅政廉訪使秦知柔之孫,國子監學錄、下沙鹽運使司監稅官、浙西道榷鹺使秦良顥之子,與其弟...
文職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
清初定廣東提舉一員,鹽課大使十三員。康熙八年(1669)改廣東巡海道為廣肇道管理鹽法,次年以驛傳道並鹽法道改為驛鹽道,三十二年又改驛鹽道為鹽運使司,各...
運同,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yun tong,是清代官名,鹽運使司或鹽法道或轄鹽務分司長官,掌督察各鹽場,輔助鹽運使或鹽法道管理鹽務。 ...
唐代前期,與中央主管名稱基本一致,叫鹽鐵轉運使,後期改稱鹽鐵使。元、明、清三代大體都叫“轉鹽運使司鹽運使”,簡稱“鹽運司”。...
鹽道(即鹽法道與鹽巡道),清朝負責食鹽管制和檢驗的官員。順治二年(1647年),清廷在揚州設立兩淮巡鹽察院署和兩淮都轉鹽運使司。兩淮都轉鹽運使司的長官稱兩淮...
運署街位於濟南市泉城路以北,按察司街以東,因明洪武元年街上興建鹽運使司署衙而得名。署衙舊址即原濟南一中校址。清末此街東首城牆處開了新東門,這條街道逐漸...
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四品典儀、二等護衛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黃至筠與晚清著名富商胡雪岩一樣同為“紅頂商人”,正二品頂戴,欽賜鹽運使司鹽運使,即選道加十四級,誥授資政大夫。因屢次捐資朝廷賑災及軍費開支,曾兩次獲得進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