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介紹
故絳是春秋時期的晉國曾經的都城,周惠王八年(前669年),晉獻公派大夫建都城聚,始將此地命為絳,定晉都於絳,命大司空修築絳城。周簡王元年(前585年),晉景公遷晉都於新田,命新田為絳,為區分新城,故叫故絳。現待考處為山西省絳縣縣城南車廂城遺址和襄汾縣趙康村東側的趙康古城遺址。從公元前11世紀中葉唐叔虞被封諸侯改唐為晉,到前376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晉國存在700年之久,前後遷址6次,定都7個地方。公元前669年,晉獻公率文武眾臣大張旗鼓,浩浩蕩蕩地由曲沃宗廟遷都故絳,開始了晉國歷史上最輝煌、最悲壯的85年。期間,先後經歷了8個君王,即 獻、惠、懷、文、襄、靈、成、景八公,滅了虢國、虞國等二十多個小國,疆域版圖拓展了數十倍,晉國由一彈丸之地小國一躍而為氣勢吞天的大國。
晉獻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51年),蕭蕭秋風掃落片片黃葉之際,瀕臨死亡的晉獻公把他最信任的老大臣荀息召見到病榻前,欲委他以託孤重任。荀息,這個晉武公時代就以足智多謀、忠心耿耿著稱晉國朝野的肱股大臣,此時面對奄奄一息的一國之君,卻痛苦矛盾得難以自拔。他本應感激涕零於獻公對自己的莫大信任,覺得應該竭盡所能,“盡忠盡孝”,萬死不辭。然而,他對年老昏庸的晉獻公聽信寵妃驪姬讒言逼死太子申生,逼得公子重耳和夷吾逃亡他國的行為,心內頗覺不平,畢竟違背了天倫之道。
“我將孤兒託付與你,你將如何?”荀息匍匐在地,慷慨悲壯地稽首答曰:“臣將竭肱股之力,加以忠貞,功成,君之靈也;敗,唯以死繼之!”
晉獻公露出欣慰的神色,遂拜荀息為相國,主持國政。白髮蒼蒼的荀息愴然接受了這副顯然是悖離民心的千斤重擔。
晉獻公死後,荀息全力扶持驪姬年僅11歲的兒子奚齊登上國君的寶座。晉國上下,民怨沸騰,危機四伏。朝中大臣里克借給晉獻公舉行治喪儀式之機,派人刺殺了奚齊,血濺宮廷。慘案就發生在荀息眼前。他惶恐,他自責,他知民心不可違,卻又不敢辜負先君的重託,於是又孤注一擲地扶立驪姬之妹少姬所生的卓子為國君。荀息的倒行逆施再次引起眾怒,里克、邳鄭串通晉大夫騅遄和屠岸夷等,聯合發動政變,殺死卓子、驪姬和少姬。回天乏力的國相荀息,深感有負獻公的重託,遂在未能踐行“君子一諾”的愧疚中,橫刀自刎,悠悠追隨獻公於地下。
荀息自殺身亡後,里克一乾朝臣奉迎夷吾回晉國繼承君位,是為晉惠公。晉惠公認為流亡翟國的重耳是他統治晉國的最大潛在危險,派人追殺重耳。重耳不得已繼續逃亡漂泊於齊、衛、曹、宋、鄭等諸侯國之間,受盡了白眼和欺凌。
在楚國,卻是另一番景象,楚成王自始至終對他們這一行流亡落魄之人盛情款待。一日,楚成王在酒酣耳熱之際問重耳:“今日,我待你如何?”重耳答曰:“甚厚!”楚成王又問:“他日你若返國,將作何報答?”重耳思忖一會兒,慨然作答:“若返國,皆君之福。倘晉、楚對戰於中原,我必然退避三舍,以報今日之恩!”
公元前632年,晉文公與楚成王為爭奪中原霸主,以晉國為首的晉、齊、秦、宋等國的中原聯軍和以楚國為首的楚、陳、蔡、鄭、許等國的南方聯軍,在陶丘(今山東定陶縣)形成對壘之勢。
楚國統帥成得臣盛氣凌人,意欲一鼓作氣拿下晉軍,便悍然發動進攻。晉文公信守當初諾言,命令三軍退避三舍。一直退到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才擺開戰陣,準備戰鬥。晉軍後撤,楚軍步步相逼,追到城濮,跟晉軍遙遙相對。成得臣驕橫跋扈,公然派大將斗勃向晉文公下戰書:“我欲與貴軍較量,你可扶車觀看。”並對部下狂傲聲稱:“一日內即可滅掉晉軍。”晉文公命晉欒枝謙恭答曰:“我主已知君意。楚王恩惠未敢忘,是以退到此地。對大夫您尚能退讓,又如何敢擋楚王之路?然貴國執意開戰,敢煩告將軍,請備戰車,翌日戰場上再見。”
城濮地區上空戰鼓通通、硝煙瀰漫,晉楚兩軍展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會戰。晉文公識破了楚中軍較強、左右兩翼薄弱的部署態勢,用“退避三舍”的戰略激發了楚軍統帥成得臣盲目自大、不諳虛實的驕傲輕敵情緒,果斷採取了先擊其翼側,再攻其中軍的作戰方針。一時間,刀光劍影鋪天蓋地,衝鋒吶喊聲響徹雲霄。晉國勝利的旗幟高高飄揚在天空。
晉文公重耳終在“退避三舍”的莊嚴一諾中,在將士排山倒海般的歡呼吶喊聲中,一舉將他的晉國推向了巔峰。
地理位置
故絳地理位置之考證:經後人多次考證,現有趙康說和絳縣說,例後人著《潛邱札記》亦載:“《史記》雲:獻公始都絳,絳即太平縣南晉城是。余親歷其地,遺址宛然,方史記載相吻合。今天的晉城遺址,是漢初在故絳幾經戰火、震災毀滅性破壞廢墟上重建的臨汾城(即今晉城遺址,非指今臨汾市),其遺址中產生上述情況,自屬必然現象。基於以上歷史記載,佐以考古報告,晉國遺址確是古晉國獻公所遷之都故絳城遺址,事屬昭然,此謂有考古報告可據。
遺蹟規模
晉城遺址規模宏偉:晉城遺址,規模宏偉,形勢壯麗,據《太平縣誌》記載:晉城為春秋晉國都城,城周計九里十八步。城牆及宮殿遺址尚存。原系晉獻公始遷之地,晉文公霸業實基於此。現存城堡九關八門,北城城牆遺址,雄偉壯觀,中有城闕,寬闊突高,乃城門遺址。城北二里許有古烽火台遺蹟,高聳突起,乃防衛京畿重要設施。西城底基猶存,城基底部寬約十一米左右,大部平面呈臼窩形,城牆夯土層厚度約四、五厘米。北、西城外均有水蝕壕溝遺蹟。壕溝寬15—20米,深10—15米不等,系原護城河遺蹟。文獻記載:春秋時獻公曾引城北十里汾陽嶺下焦泉水灌河護城,供應京都用水,以上設施,完全符合春秋時期周制”諸侯之城方五里”的都邑建城制度。此謂之有實址可證。
晉城遺址內晉國遺蹟累累:晉城遺址乃故絳城的有關晉國遺存比比皆是。址內晉城村有獻公鬥雞台,驪姬梳妝檯,文公點將台等遺蹟,原宮殿遺蹟仍隱約可見。附近泰山溝古稱龍溝有獻公觀龍亭,事出《左傳》“龍降絳郊”典故。址東原白馬寺遺址傳為獻公九層賞月台故址。址南里許史威、楊威村乃公元前635年,晉文公創立上、中、下三軍制時的示威、楊威兵營原址,後代改兵營為村落名史威、楊威。址西北里許趙康鎮,古名師莊,乃獻公太子申生、世子重耳、夷吾兄弟讀書習禮的書院,習禮村是晉大夫朝見國君時學習朝拜禮儀的禮堂,牛席村乃晉國儲備糧粟和圈養牛羊馬匹的國家倉庫,址西八里許九原山,古又稱九京,古代九原對峙,森林茂密,乃故絳防衛要地,為晉軍駐守要隘,址北十里有汾陽嶺,嶺高勢峻,為晉都通往蒲、屈、霍山要衝,皆晉都天然屏障,此謂之有旁證,可辨。
傑出人物
晉都故絳時期人才輩出:晉城作為獻公故絳之都,共歷八君85年,實乃晉國史上黃金時代。在此八君時期,名臣賢相,人才輩出,輔佐獻公開疆拓土,幫助文公共襄霸業,文獻記述者不勝其數,史傳獻公即位初,因患桓、莊之族為患而數日不食。時有祖朝者,乃上書獻策,公召而共語三日,乃無憂矣。址東北有東郭邑,乃祖朝故居,現存《祖朝傳》記其事。址西北有荀董村,因晉大夫荀息、史官董狐合祠而得名,宋代名臣司馬光有《荀息論》,《太平縣誌·鄉賢譜》有《董狐贊》,以評論褒揚。此外,歷代文人墨客有《韓厥贊》、《趙衰贊》等宏文,褒揚晉獻、文時名臣賢吏,歌頌獻、文時創業歷史功績。宋代司馬光曾作《故絳城》一首,盛讚晉文公曰:“文公恢霸略,征討輔周衰,奕世為盟主,諸侯聽會期。”千古詩文,傳之久矣。
《故絳城》是宋代詩人司馬光的作品之一。
文公恢霸略,征討輔周衰。
奕世為盟主,諸侯聽會期。
欲訪祁篪處,鄉人亦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