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商品糧基地
- 拼音:shāng pǐn liáng jī dì
- 概念:糧食生產基地
- 條件:糧食商品率較高等
具備條件,類型,分類,第一類,第二類,第三類,第四類,中國分布,基本思路,指導思想,建設目標,建設內容,建設布局,鞏固發展,組織管理,優勢,原因,
具備條件
①糧食生產條件較好,高產穩產農田比重較大,餘糧較多;
②人均占有糧食數量多,商品率高,增產潛力大,且投資少而見效快的地區;
③糧食生產集中連片,自然條件和生產條件基本類似,便於統一規劃、建設和布局生產;
④以糧食生產為中心,糧食生產用地與經濟作物和其他作物生產用地矛盾不大,交通運輸方便。
類型
後者如遼寧盤錦墾區,內蒙古的大青山南北,河北石家莊地區,山西汾河谷地,山東膠東地區,河南豫北平原,江蘇的里下河地區,浙江金衢盆地,安徽皖中平原,福建的建陽和龍溪地區,湖北的襄北地區,湖南的湘南地區,廣西的南寧、欽州地區,雲南中部壩子,四川的長江谷地,陝西關中盆地,漢中盆地,青海的湟水谷地,甘肅的河西走廊,寧夏河套平原,新疆的伊犁河谷地和天山北麓平原,西藏的雅魯藏布江谷地等。
分類
第一類
第一類,是南方原有高產商品糧基地,包括長江三角洲、江漢平原、鄱陽湖平原、洞庭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5片。這類基地人多田少,地處亞熱帶,自然條件優越,農作物生長季節長,可一年多熟;又有悠久耕作歷史,勞動力充裕,有精耕細作傳統,農田基本建設有一定基礎,水利、肥料等生產條件較好,糧食單產一般每公頃可達6000千克~8250千克,比全國糧食平均單產約高一倍;糧食商品率為29%,每年提供的商品糧占全國13片基地商品糧的60%以上,因此是我國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素有中國“米倉”之稱。今後要進一步加強建設,逐步提高農業的現代化水平,做到以糧為主,多種經營,互相促進,增產商品糧仍有較大潛力。
第二類
第二類,新發展的淮河平原商品糧基地,包括蘇北和皖北兩片,它們處於黃淮海平原南部,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地下水條件較好,又處在暖溫帶向北亞熱帶的過渡地區,降水量、熱量和無霜期低於長江以南而高於黃河以北,是我國重要的水旱輪作糧食產區。新中國成立以來,由於水土條件改善,擴大了基本農田,糧食單產每公頃已達4065千克,糧食商品率19.6%。今後應進一步加強以治水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繼續改善土、肥條件,提高精耕細作水平,仍將有相當可觀的糧食增產潛力。
第三類
第三類,水平尚低、發展潛力最大的東北商品糧基地,包括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吉林中部平原及遼寧中部平原三片。東北地區人少地多,緯度較高,熱量條件不如南方,只能一年一熟,生產條件和原有基礎均不如前二類地區,農業經營粗放,糧食單產水平尚低,一般每公頃僅為1875千克~1950千克,但國營農場多,糧食總產量高,糧食商品率為35.2%,其中國營農場商品率高達40%~60%。每年向國家提供的商品糧,數量占13片商品糧基地的1/5以上。這裡還有大量宜農荒地,開墾擴耕有較大餘地。今後應大力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改善水利、肥料等狀況,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改進耕作技術,把提高糧食單產和開荒擴耕結合起來,逐步實現糧食的穩產高產。這裡增產商品糧的潛力,在各類商品糧基地中將是首屈一指的。
第四類
第四類,是西北乾旱區商品糧基地,包括河西走廊、內蒙古和寧夏河套地區三片。這裡深處內陸,年降水量不足250毫米,氣候乾旱,作物生長季也短,一年僅可一熟。寧夏河套地區糧食單產水平較高,每公頃可產糧3750千克左右,糧食商品率為20%;內蒙古河套地區土地雖較多,但勞力不足,耕作粗放,土壤鹽漬化和風沙危害較重,糧食生產水平較低,商品率約22%。今後,這些地區應興修水利,改造鹽鹼地,擴大灌溉面積,糧食增產潛力很大。
中國分布
基本思路
指導思想
豐收的田野
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培育農業生產力為重點,著力實行科教興農,推行名牌戰略,推進農業產業化,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建設目標
將商品糧基地建設成為能穩定提供商品糧的骨幹縣、先進農業技術的示範縣、現代化農業的帶頭縣。
建設內容
堅持良種繁育、農業技術推廣、小型農田水利、農業機械四項內容的建設,且要在建設質量上下工夫。同時增加人力資源培訓、農產品質量檢測、市場信息、可持續發展等內容。
建設布局
實現普通糧食品種向優質、專用型品種轉化,實現基地建設由東中部向中西部轉移,實現基地糧食生產的結構調整。
鞏固發展
以鞏固和完善老基地為主,發展與農業直接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對己建基地進行完善配套,走技術改造的路子。
組織管理
完善和制定商品糧基地建設管理方法,從項目的申報審批、組織管理、實施與監督、效益考核、竣工驗收等方面明確有關單位的責任、權利與義務。
建國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取得很大成就,但是因為人口眾多,人口增長又快,糧食供應至今只能維持在一個較低水平上,商品糧的供需矛盾還沒有徹底解決。為了充分發揮地區優勢,重點使用國家投資,大力改善糧食作物生產條件,儘快增產糧食,滿足人民生活和各項經濟建設對糧食的需要,保證經濟作物生產和林牧副漁各業的全面發展,必須加強商品糧基地的建設,這也是農業生產社會化、專業化和商品化的重要途徑。
優勢
由於耕地減少的趨勢不可逆轉,人增地減的矛盾將日益突出。我國中長期糧食供需平衡形勢不容樂觀,現有糧食生產能力與巨大的需求潛力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優勢商品糧基地的概念是針對我國糧食安全長遠發展戰略提出的。
1、優勢商品糧基地的概念與內涵
“商品糧基地”是在農業區域分工過程中形成的,是以糧食作物生產為主,以提供商品糧為基本功能的農業專業化區域。“優勢商品糧基地”則指條件好、面積大、商品率高,其專業化及產業化生產水平高、增產潛力大、綜合效益好,能長期穩定提供優質食用安全商品糧的大型商品糧基地。優勢商品糧基地選建的標準一般條件包括以下5條:(1)資源稟賦好,(2)生產規模大,(3)商品率較高,(4)基礎設施強,(5)發展後勁足。商品糧基地的優勢度是衡量其穩定提供商品糧能力大小的綜合指標,主要涉及商品糧基地的生產與調出規模、商品率及主導品種產量等因素。
2、優勢商品糧基地的布局原則
要確保實現糧食生產的優質化、健康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大型優勢商品糧基地的區域布局需要依據以下原則。
--區位優勢原則。糧食生產不僅要受自然資源氣候條件與地理區位的制約,而且糧食生產還受到社會經濟實力、科技發展水平、市場發育情況、物流設施基礎與生產者組織化程度及經營管理機制的影響。要綜合考慮資源條件、生產基礎、物流環境等方面的因素,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加快優勢地區商品糧基地布局建設,以形成商品糧生產帶的綜合比較優勢。政府要推動資源、人力、財力向優勢與相對優勢商品糧產區集中,優先建設競爭優勢顯著、並具有一定基礎的大中型優勢糧食商品基地。
--地區協同原則。加強糧食主產區建設,保護和提高其糧食生產能力,是實現全國糧食安全的基礎。優勢商品基地建設的核心主體是中部糧食主產區,但如果只要求中部地區抓商品糧生產,中部糧食安全的擔子太過沉重。要確保遭遇特大自然災害等非常時期國家的糧食安全,商品糧基地的發展必須堅持地區協同的原則,東部和西部地區的區域性糧食主產區,也要分擔部分國家糧食安全的任務或責任,保持一定的糧食生產能力。
1、優勢商品糧基地的概念與內涵
“商品糧基地”是在農業區域分工過程中形成的,是以糧食作物生產為主,以提供商品糧為基本功能的農業專業化區域。“優勢商品糧基地”則指條件好、面積大、商品率高,其專業化及產業化生產水平高、增產潛力大、綜合效益好,能長期穩定提供優質食用安全商品糧的大型商品糧基地。優勢商品糧基地選建的標準一般條件包括以下5條:(1)資源稟賦好,(2)生產規模大,(3)商品率較高,(4)基礎設施強,(5)發展後勁足。商品糧基地的優勢度是衡量其穩定提供商品糧能力大小的綜合指標,主要涉及商品糧基地的生產與調出規模、商品率及主導品種產量等因素。
2、優勢商品糧基地的布局原則
要確保實現糧食生產的優質化、健康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大型優勢商品糧基地的區域布局需要依據以下原則。
--區位優勢原則。糧食生產不僅要受自然資源氣候條件與地理區位的制約,而且糧食生產還受到社會經濟實力、科技發展水平、市場發育情況、物流設施基礎與生產者組織化程度及經營管理機制的影響。要綜合考慮資源條件、生產基礎、物流環境等方面的因素,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加快優勢地區商品糧基地布局建設,以形成商品糧生產帶的綜合比較優勢。政府要推動資源、人力、財力向優勢與相對優勢商品糧產區集中,優先建設競爭優勢顯著、並具有一定基礎的大中型優勢糧食商品基地。
--地區協同原則。加強糧食主產區建設,保護和提高其糧食生產能力,是實現全國糧食安全的基礎。優勢商品基地建設的核心主體是中部糧食主產區,但如果只要求中部地區抓商品糧生產,中部糧食安全的擔子太過沉重。要確保遭遇特大自然災害等非常時期國家的糧食安全,商品糧基地的發展必須堅持地區協同的原則,東部和西部地區的區域性糧食主產區,也要分擔部分國家糧食安全的任務或責任,保持一定的糧食生產能力。
原因
我國是人口大國,因此建設穩定的出售糧食的基地成了問題。建設商品糧基地,有助於穩定的農業生產,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