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隸(舊省名)

直隸(舊省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直隸,中國舊省名,特指今河北省

所謂“直隸”地區,在封建時代往往特指天子腳下的心腹之地。“直隸”二字最早見於宋朝,宋朝以州領縣,其直屬京師者被稱為“直隸”。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明代的南北直隸,清代的直隸省,行政區劃,天津府,順天府,保定府,通 州,霸 州,涿 州,昌平州,薊 州,祁 州,安 州,易州,河間府,滄州,正定府,定州,冀州,趙州,順德府,廣平府,大名府,開 州,永平府,灤 州,延慶州,保全州,衛所,古今名人,古代,近現代,

歷史沿革

直隸地名郵戳:南苑直隸地名郵戳:南苑
直隸,就是直接隸屬的意思。在明、清時期,“直隸”一詞更多的是作為一個地名,代表著京師周邊府、州、縣等地,在明代更是直接隸屬於中央朝廷的一大片區域。清廷入關不久,直接成立直隸省,成為現今北京郊區縣、河北、天津等地的一個統稱。明顯不同於“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名之處在於,“直隸”並不是一個正兒八經的地名,而是一種以“官稱”代替地名的稱法,它是明、清時期中央對地方實行行政統轄的一部分,是一種行政制度。
因為最為靠近京師,使得該地對於京師的安全關係重大,所以明、清統治者們歷來極為重視,以期將此區域牢牢掌控在手心,生怕稍有閃失便對京畿重地構成不利。
明朝時期稱直接隸屬於京師的地區為直隸,明朝洪武初年建都南京(後改稱京師,永樂初年復改南京。在今南京市),以應天府等府為直隸。永樂十八年移都北京(今北京市)後,又稱直隸於北京的地區為北直隸,簡稱北直,相當於今北京、天津兩市、河北省大部和河南、山東的小部地區;直隸於南京的地區被稱為南直隸,簡稱南直,相當於今江蘇、安徽、上海兩省一市。清朝初年以南直隸改稱江南省,北直隸改稱直隸省,轄境依舊。雍正、乾隆以後,逐漸在今河北省承德市、張家口市北部、內蒙古自治區西拉木倫河以南、遼寧省大凌河上、中游,西河上游以北和內蒙古自治區奈曼、庫倫二旗等原蒙旗部分設定州、縣,劃歸直隸省,轄境逐漸擴大。1914年劃長城以北改屬熱河察哈爾兩個特別區域。1928年改省名為河北省。
清史稿》卷一一六《職官志三》載:“順治五年,置直隸山東河南三省總督,駐大名。十五年,改為直隸巡撫。十七年,徙真定。”這是“直隸巡撫”的第一次出現。順治十五年(1658)為直隸建省之始,大名府為直隸省第一個行政中心。
順治十七年(1660)直隸巡撫移駐真定,真定成為直隸省的第二個行政中心。
順治十八年(1661),設直隸總督,駐大名府,苗澄為總督。
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隸巡撫移駐保定府

明代的南北直隸

明初立國,太祖朱元璋先是沿襲元代舊制,於中央朝廷設立中書省,各地方分別設立行中書省,行中書省下又設立府與州縣來層層統轄地方。然不久之後,太祖即下令“乃盡革行中書省,置十三布政使司,分領天下府州縣及羈縻諸司”,從此在中央革除中書省,廢除丞相,而設立六部分別處理國政機要,又改行中書省為浙江等十三布政使司。自後明代中央朝廷為統轄地方,基本上都是遵照“中央朝廷———布政使司(行省)———府———州縣”的四級行政統轄制度。其中有州跨過府這一級,直接隸屬於布政使司(行省)的,則稱之為直隸州,同理,明代的南北直隸地區中的各府州縣,則跨越布政使司(行省)這一級,直接由中央朝廷來管理,直隸六部,簡稱之為直隸,以期牢靠掌握京師或京都相關區域,保證京城的安全。
終明之世,為直隸者二:曰京師,曰南京。南京以應天府為首,統府十四,直隸州四,屬州十七,縣九十有七。直隸南京六部的十四府分別是:應天府、鳳陽府、廬州府、淮安府、揚州府、蘇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鎮江府、徽州府、寧國府、池州府、太平府、安慶府。北直隸以順天府為首,共有府八,直隸州二、屬州十七、縣一百一十六。直隸中央朝廷即六部的八府分別是:順天府、永平府、保定府、河間府、真定府、順德府、廣平府、大名府、延慶州、保全州。
明代有兩個直隸是因為明代成祖於永樂年間遷都之後,一直實行兩京制度,分別是京師(北京)與南京。明太祖洪武元年八月建南京,罷行中書省,以應天等府直隸中書省。十一年正月改南京為京師。十三年正月罷中書省,以應天府所領直隸六部。永樂元年正月再次改稱之為南京。成祖朱棣時期,成祖以北平為其龍興之地,登基後不久就開始實施其遷都計畫。《明史地理志》記載成祖於“永樂元年正月建北京於順天府,稱為行在”,與南京應天府遙相對應。永樂元年“二月罷北平布政使司,以所領直隸北京行部;罷北平都指揮使司,以所領直隸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十九年正月改北京為京師。罷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直隸後軍都督府,罷北京行部,直隸六部”。永樂十九年正月初一,成祖詔令以北京為京師。雖然成祖之後的明仁宗在洪熙年間又將北京改稱行在,並延續至正統六年,直到明英宗正統年間再次定北京為京師,兩京直隸地區卻沒有變化,仍因其地理位置不同被稱之為北直隸、南直隸。

清代的直隸省

在地理區劃上,明代以京師統領直隸,直隸歸屬京師。清代則不同,統治者將直隸地區劃分為省,以便於統轄管理。《清史稿》地理志中記載:“直隸:禹貢冀、兗二州之域。明為北京,置北平布政使司、萬全都指揮使司。清順治初,定鼎京師,為直隸省”。順治元年,世祖定鼎建都,以順天府為首的府州縣,及宣府鎮直隸京師。康熙三十二年改宣府鎮為宣化府,雍正元年改真定府為正定府。二年,升正定府之定、冀、晉、趙、深五州為直隸州。三年升天津衛為直隸州,升河間府之滄州為直隸州,九年升天津州為府,以滄州為屬州,十一年於熱河建承德州,十二年晉州仍屬正定府,升保定府之易州為直隸州,以山西之廣昌縣來屬。乾隆七年,於熱河改設同知,裁承德州,八年,升順天府之遵化州為直隸州,四十三年,升熱河廷為承德府,凡府十一,直隸州六。自後清代直隸所轄府及直隸州分別是:順天府、保定府、永平府、河間府、天津府、正定府、順德府、廣平府、大名府、宣化府、承德府、遵化州、易州、冀州、趙州、深州、定州。
在行政統轄上,清代也不同於明代的管理。清代初期,清廷於直隸一地的官員設定比較繁雜,以區區一省之域,不僅設有總督,還設定有順天、保定、宣府等數位巡撫,“清順治初……(直隸)置總督一,曰宣大。駐山西大同,轄宣府。順治十三年裁。巡撫三:曰順天,駐遵化,轄順天、永平二府。康熙初裁。曰保定,駐真定,轄保定、真定、順德、廣平、大名、河間六府。順治十六年裁。曰宣府。駐宣府鎮,轄延慶、保全二州。順治八年裁。五年,置直隸、山東、河南三省總督。駐大名。十六年,改為直隸巡撫。明年移駐真定。康熙八年,復移駐保定。

行政區劃

天津府

天津縣(如今的天津市大沽鎮,府、知同駐)
鹽山縣(今河北省鹽山縣)
青縣(今河北省青縣)
慶雲縣(今山東省慶雲縣)
南皮縣(今河北省南皮縣)
靜海縣(如今的天津市靜海縣)
滄州(今河北省滄州市)

順天府

大興縣
倚郭[府東偏]。
宛平縣
倚郭[府西偏]。西南有盧溝巡司,西偏北有王平口巡司,西北沿河口城西南有石港口、齊家莊巡司。
良鄉縣:
固安縣
元為固安州[無倚郭]。洪武元年末(1369)降為固安縣,仍屬北平府。
東安縣
元為東安州[無倚郭]。洪武元年末(1369)降為東安縣,仍屬北平府;三年(1370)徙治縣東二十六里。
香河縣
元屬漷州。洪武十年(1377)省入漷州;十三年(1380)復置香河縣,直屬北平府。

保定府

雄 縣:元為雄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歸信縣入州;七年(1374)降州為雄縣,仍屬保定府。
容城縣:元屬雄州。洪武七年(1374)省入雄縣,十三年(1380)復置容城縣,直屬保定府;景泰二年(1451)自拒馬河南徙治拒馬河北。
唐 縣:西北恆山東麓有岳嶺口巡司;又有倒馬關巡司,後遷縣西為橫河口巡司;西北有周家鋪、軍城鋪二巡司。
慶都縣:
博野縣:洪武元年(1368)徙今治(舊治後屬蠡縣),並改屬祁州,六年(1373)復直屬保定府。縣境有永安鎮巡司,東南有鐵燈盞巡檢司
蠡 縣:元為蠡州[無倚郭]屬真定路。洪武二年(1369)改屬保定府,八年(1375)降為蠡縣,仍屬保定府。
完 縣:元為完州[無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為完縣,仍屬保定府。
遂 縣:元遂州[無倚郭]。洪武元年(1368)降為遂縣,仍屬保定府,八年(1375)省入安肅縣。

通 州

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潞縣入州。東南有張家灣巡司,西南有弘仁橋巡司。
三河縣
西有泥窪鋪巡司,後遷縣西夏店鋪。
武清縣
元屬漷州。洪武十二年(1379)改屬通州。東北有河西務巡司,東南有直沽、楊村巡司。
漷 縣
元為漷州[無倚郭]。洪武十四年(1381)降為漷縣,改屬通州。
寶坻縣
元直屬大都路。洪武十年(1377)改屬通州。東南有蘆台巡司。

霸 州

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益津縣入州。東南有苑家口巡司。
保定縣:洪武七年(1374)省入霸州,十三年(1380)復置保定縣,仍屬霸州。

涿 州

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范陽縣入州。
房山縣
北有磁家務巡司。

昌平州

元為昌平縣景泰二年(1451)自縣西白浮圖城徙治永安城(長陵衛),正德元年(1506)升為昌平州,三年末(1509)復降為昌平縣,仍屬北平府,九年(1514)復升為昌平州。
順義縣
元為順州,洪武元年末(1369)降為順義縣,仍屬北平府;正德元年(1506)改屬昌平州,三年末(1509)復直屬順天府,九年(1514)復改屬昌平州。
懷柔縣:元末置懷柔縣為順州倚郭。洪武元年(1368)省入順州;同年末(1369)析密雲、昌平二縣另置懷柔縣,直屬北平府;正德元年(1506)改屬昌平州,三年末(1509)復直屬順天府,九年(1514)復改屬昌平州。
密雲縣:元為檀州,元末置密雲縣為倚郭。洪武元年(1368)省密雲縣入州,同年末(1369)降州為密雲縣,仍屬北平府;正德元年(1506)改屬昌平州,三年末(1509)復直屬順天府,九年(1514)復改屬昌平州。

薊 州

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漁陽縣入州。
平谷縣
洪武十年(1377)省入三河縣,十三年(1380)復置平谷縣,仍屬薊州。保定府:元為保定路。洪武元年(1368)改置保定府,同年屬河南分省,二年(1369)改屬行省。
清苑縣
倚郭。滿城縣南偏西有方順橋巡司,嘉靖十三年遷本縣南為張登巡司。
滿城縣
洪武十年(1377)省入慶都縣,十三年(1380)復置滿城縣,仍屬保定府。
安肅縣
元為安肅州[無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為安肅縣,仍屬保定府。
定興縣
元屬易州。洪武六年(1373)直屬保定府。南偏西有河陽巡司,後遷縣西南固城鎮
新城縣
元屬雄州。洪武元年(1368)改屬北平府,六年(1373)改屬保定府。西南有巨河鎮巡司。

祁 州

祁 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蒲陰縣入州。
束鹿縣:天啟二年(1622)自縣北故城徙今治。南偏西有百尺口巡司(兼屬寧晉縣)。

安 州

安 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葛城縣入州,七年(1374)降州為安縣,仍屬保定府,十三年(1380)復升為安州
高陽縣:洪武三年(1370)自縣東故城徙今治;六年(1373)直屬保定府,尋改屬蠡州,八年(1375)省入蠡縣,十三年(1380)復置高陽縣,復改屬安州。
新安縣:元直屬保定路。洪武七年(1374)省入安縣,十三年(1375)復置新安縣,改屬安州。

易州

易 州:洪武元年末(1369)省倚郭易縣入州。縣境有安座嶺巡司,西有金陂鎮巡司,西偏南有五回嶺巡司,西偏北有奇峰口、塔崖口巡司。
淶水縣:北有乾河口巡司,西北有黃兒莊巡司。

河間府

河間府:元為河間路。洪武元年(1368)改置河間府,同年屬河南分省,二年(1369)改屬行省。
河間縣:倚郭。東偏南有景和鎮巡司。
獻 縣:元為獻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樂壽縣入州,八年(1375)降州為獻縣。東南有單家橋巡司。
阜城縣:元屬景州。洪武七年(1374)直屬河間府。
任丘縣:元屬莫州。洪武七年(1374)直屬河間府。
交河縣:元屬獻州。洪武八年(1375)直屬河間府,十年(1377)省入獻縣,十三年(1380)復置交河縣,仍屬河間府。東偏北有泊頭鎮巡司。
青 縣:元為清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會川縣入州,八年(1375)降州為清縣,直屬河間府,同年更名青縣
興濟縣:元屬清州。洪武元年(1368)省,十三年(1380)復置縣,仍屬河間府。
靜海縣:元為靖海縣屬清州。洪武元年(1368)更名靜海縣,八年(1375)改屬北平府,十年(1737)改屬河間府。
景 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蓨縣入州。東有安陵巡司,西有宋門巡司。
東光縣:洪武七年(1374)省入阜城縣,十三年(1580)復置東光縣,仍屬景州。

滄州

滄 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清池縣入州,二年(1369)自縣東南徙治長蘆。北有長蘆巡司。
慶雲縣:元為(西)無棣縣。洪武六年(1373)更名慶雲縣。
莫 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莫亭縣入州,七年(1374)省莫州入任丘縣。

正定府

真定府:元為真定路。洪武元年(1368)改置真定府,同年屬河南分省,二年(1369)改屬行省。
真定縣:倚郭。
井陘縣:元屬廣平路威州。洪武二年(1369)改屬真定府。
靈壽縣:西北有義頭鎮巡司,後遷縣西北慈峪鎮
藁城縣:
欒城縣:洪武初年自縣北故城徙今治。
無極縣:元屬中山府。洪武元年(1368)省入中山府,四年(1371)復置無極縣,仍屬定州,七年(1374)直屬真定府。
平山縣:西有十八盤、下口村巡司。
行唐縣:元屬真定路。洪武二年(1369)改屬定州,正統十三年(1448)復直屬真定府。西北有兩嶺口巡檢司。

定州

定 州:元中山府。洪武二年(1369)降為定州,三年(1370)省倚郭安喜縣入州。北偏東有清風店巡司。
新樂縣:
曲陽縣:元屬保定路。洪武二年(1369)改屬定州。

冀州

冀 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信都縣入州。
南宮縣:成化十六年(1480)自縣西北故城徙治飛鳳岡。東南有董家廟堡巡司。
晉 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鼓城縣入州。

趙州

趙 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平棘縣入州。
隆平縣:洪武六年(1373)省入柏鄉縣,十三年(1380)復置隆平縣,仍屬趙州。
贊皇縣:西北有黃沙嶺巡司。
寧晉縣:東北有百尺口巡司(在束鹿縣境)。
深 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靜安縣入州,永樂十年(1412)自縣南故城徙治吳家莊。東南有傅家池巡司,後廢。
衡水縣:永樂十三年(1415)自縣西南故城徙治范家疃。

順德府

順德府:元為順德路。洪武元年(1368)改置順德府,同年屬河南分省,二年(1369)改屬行省。
邢台縣:倚郭。西偏北有西王社巡司。
沙河縣:弘治四年(1491)自沙壅徙治西山小屯,十八年(1505)復徙舊治。
任 縣:
廣宗縣:洪武十年(1377)省入平鄉、鉅鹿二縣,十三年(1380)復置廣宗縣,仍屬順德府。

廣平府

廣平府:元為廣平路。洪武元年(1368)改置廣平府,同年屬河南分省,二年(1369)改屬行省。
永年縣:倚郭。西北有臨洺鎮巡司。
成安縣:元屬磁州。洪武元年(1368)廢,四年(1371)復置成安縣,直屬廣平府。
威 縣:元威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洺水縣入州,並降州為威縣,仍屬廣平府。
邯鄲縣:元屬磁州。洪武元年(1368)直屬廣平府。
清河縣:元屬大名路。洪武六年(1373)改屬廣平府。

大名府

大名府:元為大名路。洪武元年(1368)改置大名府,同年屬河南分省,二年(1369)改屬行省;三十一年(1398)徙治府東八里。
元城縣:倚郭。洪武三十一年(1398)隨府徙治府東八里。東北有小灘鎮巡司。
大名縣:元倚郭。洪武十年(1377)省入魏縣,十五年(1382)復置大名縣,仍為倚郭,三十一年(1398)隨府徙治府東八里,永樂九年(1411)徙舊治,去倚郭名目。
魏 縣:洪武三年(1370)自縣西徙治五姓店。
清豐縣:元屬開州。洪武七年(1374)直屬大名府。
內黃縣:元屬滑州。洪武七年(1374)直屬大名府。西北有回龍廟巡司。
濬 縣:元為濬州[無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為濬縣,仍屬大名府,並自浮丘山之西徙治浮丘山東北平坡,嘉靖二十九年(1550)徙治浮丘山巔。西南有新鎮巡司。
滑 縣:元為滑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白馬縣入州;七年(1374)降州為滑縣,仍屬大名府。東南有老岸鎮巡司。

開 州

開 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濮陽縣入州。
長垣縣:洪武二年(1369)自縣東北徙治古蒲城。東南有永豐里巡司駐永豐里,後遷縣東南竹林,再遷縣東南為大岡巡司。
東明縣:洪武元年(1368)徙治縣西東明集,十年(1373)省入長垣縣,弘治三年(1490)於東明集東十五里復置東明縣,仍屬大名府;萬曆年間復改屬開州。南有杜勝集巡司。

永平府

永平府:元為永平路。洪武元年(1368)屬山東行省,二年(1369)改置平灤府,同年改屬行省;四年(1371)更名永平府。
盧龍縣:倚郭。
遷安縣:
撫寧縣:洪武六年末(1374)自陽河西徙治陽河東,十三年(1380)徙治兔耳山東。

灤 州

灤 州:洪武二年(1369)省倚郭義豐縣入州。萬曆四十三年遷樂亭縣西南新橋海口巡司為榛子鎮巡司,駐本州西偏北。
樂亭縣:

延慶州

慶州:元為龍慶州[無倚郭]屬大都路。洪武元年(1368)改屬永平路,三年(1370)復改屬北平府,後廢;永樂十二年(1414)於隆慶衛置隆慶直隸州,直屬六部;隆慶元年(1567)更名延慶直隸州。
永寧縣:永樂十二年(1414)於永寧衛城置永寧縣,來屬延慶州。

保全州

保全州:元[無倚郭]屬上都路順寧府,洪武四年(1371)廢,並廢倚郭永興縣;永樂十三年(1415)於保全衛城復置保全直隸州,直屬六部;景泰二年(1451)自涿鹿山下徙治東北雷家站,三年(1452)析山西蔚州柴溝堡來屬。

衛所

後軍都督府屬北直隸在外衛所:洪武二年(1369)置燕山衛,三年末(1371)升置燕山都衛,治北平府,八年(1375)改置北平都司,建文年間增置河北都司,永樂元年(1403)俱廢,所屬衛所直屬後軍都督府。
真定衛:洪武三年(1370)置真定衛於真定府。
定州衛:建文四年(1402)置定州衛於定州。
永平衛:洪武三年(1370)置永平衛於永平府。
山海衛:洪武十四年(1381)置山海衛於撫寧縣東山海關
撫寧衛:永樂三年(1405)置撫寧衛於撫寧縣北。
盧龍衛:永樂四年(1406)置盧龍衛於永平府。
薊州衛:洪武四年(1371)置薊州衛於薊州。
遵化衛:洪武十一年(1378)置遵化衛於遵化縣。
密雲中衛:洪武四年(1371)置密雲衛於密雲縣,三十年(1397)更名密雲中衛。
密雲後衛:洪武十一年(1378)置密雲守御千戶所(古北口千戶所)於密雲縣東北古北口,三十年(1397)升置密雲後衛。
武清衛:永樂四年(1406)置武清衛於武清縣
涿鹿衛:明初置寧國衛,屬河南都司;永樂七年(1409)更名涿鹿衛,徙治涿州,直屬後軍都督府。
涿鹿左衛:永樂七年(1409)置涿鹿左衛於涿州。
涿鹿中衛:永樂十七年(1419)置涿鹿中衛於涿州。
天津衛:永樂二年末(1405)置天津衛於靜海縣北直沽。
天津左衛:永樂二年末(1405)置天津左衛於靜海縣北直沽。
天津右衛③:洪武初年置青州右衛于山東青州府,屬山東都司;永樂四年(1406)更名天津右衛,徙治靜海縣北直沽,
直屬後軍都督府。
河間衛:永樂十年(1412)置河間衛於河間府。
通州左衛:永樂年間置通州左衛於通州。
通州右衛:永樂年間置通州右衛於通州。
延慶衛:初置居庸關守御千戶所於延慶州東南居庸關,建文四年(1402)升置隆慶衛,隆慶元年(1567)更名延慶衛。
神武中衛:建文二年(1400)置神武中衛於通州。
神武右衛:宣德五年(1430)置神武右衛於真定府。
忠義中衛:永樂元年(1403)置忠義中衛於遵化縣。
東勝左衛:元為東勝州[無倚郭]屬大同路。洪武四年(1371)廢。
並置東勝衛;二十五年(1392)分置東勝左、東勝右、東勝中、東勝前、東勝後五衛,屬山西行都司,二十六年(1393)東勝中、前、後三衛廢;永樂元年(1403)徙東勝左衛治永平府,直屬後軍都督府。同年置東勝中、東勝前、東勝後三守御千戶所於懷仁縣等處,正統三年(1438)復廢。
東勝右衛:洪武二十五年(1393)分東勝衛置東勝右衛於東勝城,屬山西行都司;永樂元年(1403)徙治遵化縣,直屬後軍都督府。
鎮朔衛: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鎮朔衛于山西牡羊城,屬山西行都司;永樂元年(1403)徙治薊州,改屬北平都司。
定邊衛: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定邊衛于山西靜邊城,屬山西行都司;永樂元年(1403)徙治通州,改屬北平都司。
開平中屯衛: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開平中屯衛於沙峪,屬北平行都司;永樂元年(1403)徙治真定府,直屬後軍都督府,尋徙治灤州西故石城縣
大同中屯衛:建文四年(1402)置大同中屯衛,永樂初年徙治河間府。
瀋陽中屯衛:洪武三十一年(1398)置瀋陽中屯衛於遼東瀋陽城,屬遼東都司,建文年間廢;洪武三十五年(1402)復置瀋陽中屯衛於河間府,改屬北平都司,後直屬後軍都督府。
興州左屯衛:洪武四年(1371)置興中左屯衛於興州城西南,屬北平行都司;永樂元年(1403)徙治玉田縣東南,直屬後軍都督府。
興州右屯衛:洪武四年(1371)置興州右屯衛於興州城,屬北平行都司;永樂元年(1403)徙治遷安縣,直屬後軍都督府。
興州中屯衛:元為興州[無倚郭]屬上都路。洪武三年(1370)改屬北平府,五年(1372)廢。
洪武四年(1371)置興州中屯衛,屬北平行都司;永樂元年(1403)徙治良鄉縣,直屬後軍都督府。
興州前屯衛:洪武四年(1371)置興州前屯衛於興州城,屬北平行都司;永樂元年(1403)徙治豐潤縣,直屬後軍都督府。
興州後屯衛:洪武四年(1371)置興州後屯衛於興州城,屬北平行都司;永樂元年(1403)徙治三河縣,直屬後軍都督府。
德州衛(在山東):洪武九年(1376)置德州守御千戶所於德州,二十三年(1390)升置德州衛,屬山東都司,後改屬後軍都督府。
德州左衛(在山東):永樂五年(1407)置德州左衛於德州。
寧山衛(在山西):明初置寧山衛於澤州附近,屬河南都司,後改屬後軍都督府。
興州中護衛:[待考],永樂年間廢。
梁城千戶所:永樂六年(1408)置梁城守御千戶所於寶坻縣東南。
潮河千戶所:弘治十七年(1504)置潮河守御千戶所於密雲縣東北潮河關。
渤海千戶所:弘治年間置渤海守御千戶所於昌平縣東北黃花鎮,萬曆元年(1573)徙治懷柔縣慕田峪,四年(1576)復徙故治。
滄州千戶所:成化十八年(1474)置滄州守御千戶所於滄州。
倒馬關千戶所:景泰元年(1450)置倒馬關守御千戶所於唐縣西北倒馬關。
白洋口千戶所:景泰元年(1450)置白洋口守御千戶所於昌平縣西。
鎮邊城千戶所:正德十年(1515)置鎮邊城守御千戶所於昌平州西鎮邊城。
寬河千戶所:洪武二十二年(1389)置寬河守御千戶所於寬城,屬北平行都司;永樂元年(1403)徙治遵化縣,直屬後軍都督府。
順德千戶所:明末置順德守御千戶所於順德府。
沿河口千戶所:明末置沿河口守御千戶所於宛平縣西沿河城。
武定千戶所(在山東):洪武元年(1368)置樂安守御千戶所於棣州,屬山東都司,宣德元年(1426)更名武定守御千戶所,改屬後軍都督府。
萬全都司:元直屬中書省。宣德五年(1430)置萬全都指揮使司,治宣府左衛
宣府左衛:倚郭。元為順寧府,屬上都路。洪武二年(1369)屬行省,四年(1371)廢,並廢倚郭宣德縣。
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宣府左衛,屬山西行都司;二十八年(1395)更名宣府左護衛(屬谷王府),洪武三十五年(1402)復更名宣府左衛,徙治保定府,直屬後軍都督府,宣德五年(1430)徙故治,改屬萬全都司。
弘 州:元[無倚郭]屬大同路。洪武元年(1368)廢,天順四年築順聖川西城。
順聖縣:元屬上都路順寧府。洪武年間廢,天順四年築順聖川東城
宣府右衛:倚郭。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宣府右衛於宣府衛城,屬山西行都司;二十八年(1395)更名宣府右護衛(屬谷王府),洪武三十五年(1402)復更名宣府右衛,徙治定州,直屬後軍都督府,宣德五年(1430)徙故治,改屬萬全都司。
宣府前衛:倚郭。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宣府前衛於宣府衛城,屬山西行都司;永樂元年(1403)直屬後軍都督府,宣德五年(1430)改屬萬全都司。
蔚州衛(在山西):洪武三年(1370)置蔚州衛于山西蔚州,屬山西行都司;宣德五年(1430)改屬萬全都司。
永寧衛:洪武十二年(1379)置永寧衛於神峰鄉佛爺頂南,屬北平都司,永樂元年(1403)直屬後軍都督府;宣德五年(1430)改屬萬全都司。
龍門衛:元為望雲縣屬上都路雲州,洪武初年廢。
宣德六年(1431)置龍門衛。
延慶左衛:洪武二十年(1387)分大寧衛置大寧左衛於大寧衛城,屬北平行都司,二十八年(1395)更名營州左護衛(屬寧王府);永樂元年(1403)更名隆慶左衛於昌平縣西北居庸關,直屬後軍都督府;宣德五年(1430)徙治永寧縣,改屬萬全都司;隆慶元年(1568)更名延慶左衛。
延慶右衛:洪武二十年(1387)分大寧衛置大寧右衛於大寧衛城,屬北平行都司,二十八年(1395)更名營州右護衛(屬寧王府);永樂元年(1403)更名隆慶右衛於居庸關北口,直屬後軍都督府;宣德五年(1430)徙治懷來衛城,改屬萬全都司;隆慶元年(1568)更名延慶右衛。
萬全左衛:元為宣平縣屬順寧府,洪武四年(1371)廢。
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萬全左衛,屬山西行都司;洪武三十五年(1402)徙治山西蔚州,永樂元年(1403)徙治通州,直屬後軍都督府;宣德五年(1430)復徙治萬全衛城,改屬萬全都司。
萬全右衛: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萬全右衛於萬全衛城,屬山西行都司;洪武三十五年(1402)徙治山西蔚州,永樂元年(1403)徙治通州,直屬後軍都督府,二年(1404)徙治德勝堡,宣德五年(1430)改屬萬全都司。
懷安衛:元為懷安縣屬興和路,洪武三年後屬山西大同府,尋廢。
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懷安衛,屬山西行都司,永樂元年(1403)直屬後軍都督府,宣德五年(1430)改屬萬全都司。
威寧縣:元屬興和路。洪武年間廢。
保全衛:明初置天策衛,直屬前軍都督府(在京衛),永樂十二年(1414)分置保全衛,徙治保全城,改屬後軍都督府,宣德五年(1430)改屬萬全都司,景泰二年(1451)徙治雷家站。
保全右衛:明初置天策衛,永樂十五年(1417)分置保全右衛於順聖川西城,直屬前軍都督府,十七年(1419)徙治西沙城,二十年(1422)徙治懷安衛城,宣德五年(1430)改屬萬全都司。
懷來衛:元為懷來縣屬龍慶州,洪武二年(1369)改屬平灤府,三年(1370)改屬北平府,尋廢。
洪武三十年(1397)置懷來千戶所,屬山西行都司;永樂十五年(1418)升置懷來左衛,十六年(1419)更名懷來衛,直屬後軍都督府,宣德五年(1430)改屬萬全都司。
開平衛:元為上都路。洪武二年(1369)改置開平府,屬行省,尋廢,並廢倚郭開平縣。
並置開平衛,屬北平都司,後改屬北平行都司;永樂元年(1403)徙治京師,直屬後軍都督府(在京衛),四年(1406)復徙治開平城(在外衛),宣德五年(1430)築獨石堡(直屬萬全都司);同年徙開平衛來治,改屬萬全都司。
寧昌路:洪武年間廢,並廢倚郭寧昌縣。
泰寧路:洪武年間廢,並廢倚郭泰寧縣
德寧路:洪武年間廢,並廢倚郭德寧縣。
桓 州:元[無倚郭]屬上都路。洪武年間廢。
松 州:元[無倚郭]屬開平路。洪武年間廢。
四海冶千戶所:洪武十三年(1380)置廣昌守御千戶所于山西廣昌縣,屬山西行都司;宣德五年(1430)改屬萬全都司,天順八年(1464)於永寧縣東築四海冶堡,成化二十年(1484)更名四海冶守御千戶所,徙治四海冶堡。
興和千戶所:元為興和路。洪武三年(1370)改置興和府,屬行省,四年(1371)以後廢,洪武中廢倚郭高原縣。
洪武三十年(1397)置興和守御千戶所,屬北平行都司;永樂元年(1403)直屬後軍都督府,二十年(1422)徙治宣府衛城,宣德五年(1430)改屬萬全都司。
集寧路:洪武年間廢。並廢倚郭集寧縣。
寶昌州:元[無倚郭]屬興和路。洪武年間廢。
美峪千戶所:永樂二年(1404)置美峪守御千戶所於保全州南美峪嶺,直屬後軍都督府,十六年(1416)徙治州西董家莊,宣德五年(1430)改屬萬全都司,景泰二年(1451)復徙故治。
長安千戶所:永樂九年(1411)置長安嶺堡(宣德五年直屬萬全都司),弘治二年(1489)置長安守御千戶所。
新軍千戶所:元為雲州[無倚郭]屬上都路,洪武三年(1370)改屬北平府,五年(1372)廢。
宣德五年(1430)置雲州堡(直屬萬全都司),景泰五年(1454)置新軍守御千戶所(又名雲州千戶所)。
龍門千戶所:宣德六年(1431)置龍門守御千戶所於李家莊。
雕 鶚 堡:宣德五年(1430)置鵰鶚堡,直屬萬全都司。
赤 城 堡:宣德五年(1430)置赤城堡,直屬萬全都司。
馬 營 堡:宣德七年(1432)置馬營堡,直屬萬全都司。
松 樹 堡:
半壁店堡:
張家口堡:
柴 溝 堡:
深 井 堡:
大寧都司:元屬遼陽行省。洪武二十年(1377)置大寧都指揮使司,治大寧衛;二十一年(1378)更名北平行都指揮使司,永樂元年(1403)復更名大寧都指揮使司,徙治保定府。
保定左衛:倚郭。永樂元年(1403)置保定衛於保定府。
保定右衛:倚郭。永樂元年(1403)置保定右衛於保定府。
保定中衛:倚郭。永樂元年(1403)置保定中衛於保定府。
保定前衛:倚郭。永樂元年(1403)置保定前衛於保定府。
保定後衛:倚郭。永樂元年(1403)置保定後衛於保定府。
茂山衛:永樂七年(1409)置茂山衛於保定府,景泰元年(1450)徙治易州。
**大寧中衛:見在京衛所·後軍都督府在京衛所。
惠和縣:洪武年間廢。
武平縣:洪武年間廢。
和眾縣:洪武年間廢。
富庶縣:洪武年間廢。
金源縣:洪武年間廢。
高 州:元[無倚郭]。洪武年間廢。
利 州:元[無倚郭]。洪武年間廢。
營州左屯衛: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營州左屯衛於營州前屯衛城,永樂元年(1403)徙治順義縣。
營州右屯衛:元為建州[無倚郭]屬大寧路。洪武年間廢。
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營州右屯衛,永樂元年(1403)徙治薊州。
營州中屯衛:元為龍山縣屬大寧路。洪武年間廢。
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營州中屯衛,永樂元年(1403)徙治平谷縣西北。
營州前屯衛:元為興中州[無倚郭]屬大寧路。洪武年間廢。
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營州前屯衛,永樂元年(1403)徙治香河縣。
營州後屯衛: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營州後屯衛於營州前屯衛城;永樂元年(1403)徙治三河縣。
新城衛:洪武二十年(1387)置新城衛於青城哈喇河套,永樂元年(1403)廢。
榆木衛:洪武二十年(1387)置榆木衛於????,永樂元年(1403)廢。
全寧衛:元為全寧路。洪武年間廢,並廢倚郭全寧縣。
洪武二十二年(1379)置全寧衛,永樂元年(1403)廢。
應昌衛:元為應昌路。洪武年間廢,並廢倚郭應昌縣。
洪武二十二年(1379)置應昌衛,永樂元年(1403)廢為清平鎮
開平左屯衛: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開平左屯衛於七合營,永樂元年(1403)廢。
開平右屯衛: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開平右屯衛于軍台,永樂元年(1403)廢。
開平前屯衛: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開平前屯衛於偏嶺,永樂元年(1403)廢。
開平後屯衛: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開平後屯衛於石塔,永樂元年(1403)廢。
紫荊關千戶所:景泰元年(1450)置紫荊關守御千戶所於易州西紫荊關。
宜興千戶所:元為宜興州[無倚郭]屬上都路。洪武二年(1369)改屬永平府,三年(1370)改屬北平府,五年(1372)廢。
洪武二年(1369)置宜興衛於宜興州,五年(1372)降為宜興守御千戶所,永樂元年(1403)廢。
====================================================================================================
明代部分地名考:
武清縣楊村巡司:津市武清區; 永年縣臨洺鎮巡司:今永年縣;
山海衛:今秦皇島市山海關區; 東勝衛(東勝城):今托克托縣
鎮朔衛(鎮朔衛城):今左雲縣;定邊衛(定邊衛城):今右玉縣
密雲後衛:密雲區古北口鎮; 開平中屯衛(沙峪):
開平中屯衛(廢石城縣):今唐山市開平區; 延慶衛:今昌平縣南口鎮居庸關;
興州中屯衛(興州城):今隆化縣北境; 興州左屯衛(興州城西南):興州中屯衛西南5里;
興州左屯衛(玉田縣東南):玉田縣東南140里; 天津衛:如今的天津市;
撫寧衛:今撫寧縣北境;
寬河所(寬城):今寬城縣: 梁城所:今寧河縣寧河鎮;
潮河所:今密雲區古北口鎮潮河關; 渤海所(黃花鎮):今懷柔區渤海鎮渤海所村;
渤海所(慕田峪):今懷柔區渤海鎮慕田峪村; 倒馬關所:今唐縣倒馬關鄉
牡羊口所:今昌平區流村鎮牡羊城村; 鎮邊城所:今懷來縣雞鳴驛鄉鎮邊城村;
沿河口所:今門頭溝區沿河城鄉沿河口村
開平衛(開平城):今正藍旗上都鎮東17公里; 開平衛(獨石堡):今赤城縣獨石口鎮;
隆慶左衛(居庸關):今昌平區南口鎮居庸關; 永寧縣/永寧衛/隆慶左衛(永寧):今延慶縣永寧鎮;
隆慶右衛(居庸關北口):今昌平區南口鎮北口;
萬全左衛:今懷安縣左衛鎮; 保全右衛(順聖川):今陽原縣
保全右衛(西沙城):今懷安縣; 龍門衛:今赤城縣龍關鎮
保全衛(雷家站):今保全縣新保全鎮
四海冶所:今延慶縣四海鎮; 興和所(興和城):今張北縣
美峪所:今涿鹿縣南美峪嶺; 新軍所:今赤城縣雲州鄉
長安所:今赤城縣長安嶺驛; 龍門所:今赤城縣龍門所鎮
赤城堡:今赤城縣;
大寧衛:今寧城縣大明城; 會州衛:今平泉縣五十家子鄉會州城;
新城衛: 榆木衛:
富峪衛:今平泉縣黃土梁子鎮三家村,一說寧城縣甸子鄉黑城村;
全寧衛:今翁牛特旗; 應昌衛:今克什克騰旗達爾罕蘇木;
營州前屯衛:今朝陽市; 營州右屯衛:今朝陽縣大平房鎮;
營州中屯衛(龍山城):今喀左縣白塔子鎮; 營州中屯衛(平谷縣境):今平谷縣王辛莊鄉;
開平左屯衛: 開平右屯衛:
開平前屯衛: 開平後屯衛:
紫荊關所:今易縣紫荊關鎮; 宜興所:今灤平縣大屯鄉興州

古今名人

古代

近現代

注①:一說,元末無懷柔縣,洪武十三年(1380)析昌平、密雲二縣置懷柔縣。
注②:一說,元末無密雲縣,洪武元年末(1369)降檀州為密雲縣,直屬北平府。
注③:一說,天津右衛原為山東都司青州右護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