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角(東漢太平道創始人和黃巾起義領袖)

張角(東漢太平道創始人和黃巾起義領袖)

張角(?-184年),鉅鹿(秦治今河北平鄉、東漢治今河北寧晉)人。中國東漢末年農民起義軍“黃巾軍”的領袖,太平道的創始人。

他因得到道士于吉等人所傳《太平清領書》(即《太平經》),遂以宗教救世為己任,利用其中的某些宗教觀念和社會政治思想,組織民眾,約於靈帝建寧(168-172)初傳道。

中平元年(184),張角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自稱“天公將軍”,率領民眾發動起義,史稱“黃巾起義”。不久張角病死,起義軍也很快被漢朝所鎮壓。

基本介紹

  • 本名:張角
  • 別稱:天公將軍、大賢良師
  • 所處時代:東漢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鉅鹿
  • 去世時間:公元184年
  • 主要成就:創立太平道、發動黃巾起義
  • 信仰:太平道
  • 職業:黃巾軍首領、太平道教主
  • 兄弟張寶張梁
個人經歷,主要事件,創教活動,黃巾起義,背景,起義,漢室部署,反擊戰,剿滅餘敵,結果,點評,太平道,

個人經歷

張角是中國東漢時期(約公元2世紀)人,早期道教派別太平道的創始人。他與兩個兄弟張寶、張梁三人都信奉道教
東漢末年他們兄弟三人創立了太平道這一組織,主要受《太平經》的影響,加上早期流行的"黃老"思想,並把這種思想化為自己的教義,廣泛向信徒們宣傳。太平道的教義宣稱在天上有鬼神監視人們的行為,並根據人們行為的善惡來增加或減少他們的壽命,要求人們多行善事,少做壞事。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張角的太平道發展到中國的許多地方,教徒人數達到了幾十萬。而張角就以教主的身份來布道,據歷史記載,他布道的方式主要是以給人治病來擴大影響。張角還自稱"大賢良師",把自己看成大眾的先覺者。他把全國信徒按照地區,建立了軍政合一的組織"方",共設三十六方,各方首領稱"渠帥",在民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由於當時社會腐敗,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所以張角就順勢而起,提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發動了黃巾大起義。在起義失敗後,太平道也就基本上銷聲匿跡了。

主要事件

建寧年間(168---172),他帶著兩個弟弟,首先在災情特別嚴重的翼州一帶開始傳教活動。靈帝熹平年間(172---178),他在大量招收學生、培養弟子、吸收徒眾的基礎上,創立了太平道。 太平道為我國道教的早期教派之一,以推翻腐朽沒落的東漢王朝、建立太平社會為己任。其主要特徵是以《太平經》為主要經典,以“中黃太一”為其奉祀之至尊天神。太平道的綱領、目標、教義、稱號、教區組織、口號、宗教儀式、活動內容、傳教方式等,皆據《太平經》而來。
黃巾起義黃巾起義
他到處散布“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張角根據《太平經》“眾星億億,不若一日之明也;柱天群行之言,不若國一賢良也”,自稱大賢良師,為太平道的總首領;他的兩個弟弟,張梁張寶則自稱大醫,亦為太平道的首領之一。凡太平道成員及其信徒,若犯有過失,只要跪拜在首領面前,承認錯誤,保證不再犯,便給以寬恕。
張角常持九節杖,在民間傳統醫術的基礎上,加以符水、咒語,為人治病。並以此為掩護,廣泛宣傳《太平經》中關於反對剝削、斂財,主張平等互愛的學說、觀點,深得窮苦大眾的擁護。張角又派出弟子八人,到四面八方去宣傳教義。發展徒眾,“以善道教化天下”。十餘年間,太平道勢力遍布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徒眾達數十萬人。主要是窮苦農民,也有城鎮手工業者,個別官吏、甚至宦官。張角將教徒劃分為三十六方(教區組織),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設渠帥負責。在此基礎上,張角又按《太平經》中“順五行”的思維方法,按照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選定於甲子年甲子日、即靈帝中平元年(184)三月五日舉行大起義。張角還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響亮口號,欲說明按照萬物興衰、按照朝代演變的規律,漢王朝(蒼天)大數已盡,作為土德(土色黃)、黃天的代表,太平道應當取代漢王朝。在二月初,各方首領及信徒便已著手準備。他們用石灰在洛陽的市門及州郡官府牆上書寫“甲子”等標語口號。一大方的渠帥馬元義首先通知荊州、揚州的信徒數萬人,到鄴(河北臨漳)城集中,準備起義。於是,其分管的信徒們便已開始向鄴城集中。馬元義還多次到京城洛陽約定宦官中常侍封、徐奉為內應,在三月五日裡應外合,一道起義。
張角
大約在預定起義日期的前十天,即二月十五日前後,太平道的一個信徒、濟南人唐周上書官府告發起義之事。於是,朝廷緊急捕捉馬元義,車裂於洛陽;並緊急動員各種力量,捕捉誅殺張角信徒一千餘人;又通知冀州捕捉張角及其家人。
張角等發現事已敗露,即用各種方法星夜通知各方,立即起義。起義時,義軍首先將抓獲的貪官殺了祭天。起義時,張角軍皆頭裹黃巾(黃天的象徵),時人稱之“黃巾軍”。起義後,張角依據《太平經》中關於“有天治、有地治、有人治,三氣極,然後歧行萬物治也”的理論,自稱“天公將軍”,其弟張寶自稱地公將軍,其弟張梁自稱“人公將軍”。起義開始後,民眾紛紛回響,或入伍為信徒,或送糧送衣,義軍發展很快。義軍攻克城鎮後,往往燒毀官府,殺貪贓官吏,將其財產分給百姓。貪官污吏平時作威作福,一聞義軍到來,便嚇破了膽,如同喪家之犬,多已逃之夭夭。旬日之間,天下震動,京師震動。但由於黃巾軍的主體是農民,組織不夠嚴密,在政策和策略上普遍掌握不夠好。他們除了攻打官府外,還普遍攻打豪強、士家及各種有錢人家。於是,豪強、士家都迅速站出來,配合官府義軍。起義約十個月後,黃巾軍主力敗於官府、豪強的聯合。不久,張角也在這期間病死。
張角(東漢太平道創始人和黃巾起義領袖)

創教活動

《太平經》的問世,標誌著早期道教基本教義的初步形成,對漢代原始道教的創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太平道為早期道教的一支,它的理論基礎直接來源於《太平經》,張角是太平道的創始人。
張角,東漢時期冀州巨鹿(今河北巨鹿)人。家世不可考,生年也不詳。
他最初出現在農民大眾面前,是一個 善道教化 的 大賢良師.約在東漢靈帝建寧年間(公元168- 171年),張角開始其布道傳教活動。他通過為人符咒治病的方式廣泛地在社會上活動,大收徒眾,發展力量,擴大影響。
經過十餘年的努力,張角所創立的太平道發展成為遍布青、徐、幽、荊、揚、兗、冀、豫八個州,連結郡國,道徒達幾十萬的道教組織。
張角傳道的方式,在史書中有較多的記載。《後漢書·皇甫嵩傳》說: 初,巨鹿張角自稱' 大賢良師' ,奉事黃老道,畜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咒說以療病,病者頗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於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轉相誑惑。十餘年間,徒眾數十萬,連結郡自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遂置三十六方。方猶將軍號也。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人,各立渠帥。 又《三國志·張魯傳》注引《典略》說: 光和中,東方有張角,……角為太平道。……太平道者,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雲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則雲此人不信道。 從這些記載看出,張角的傳道活動,主要是以符水、符咒為人治病,同時還廣招弟子,派遣弟子八人奔赴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此外,張角對道徒所宣傳的教義中,溶合了《太平經》和黃老道的思想。
張角信奉《太平經》,他把自己創立的道教組織命名為 太平道 ,就是直接來源於《太平經》。所謂太平道,即 行太平之前 之義,因為 太平道,其文約,其國富,天之命,身之寶 ①。張角自稱 大賢良師 ,亦來源於《太平經》。卷九十: 今行逢千斤之金,萬雙之璧,不若得明師乎· 學而不得明師,知何從得發乎·治國欲樂安之,不得大賢事之,何以得一旦而理乎· 卷九十八: 眾星億億,不若一日之明也。柱天群蚑行之言,不若國一賢良也②。張角把自己稱之為 大賢良師 ,實際上是把自己看成是太平道的先知先賢,目的就是要行大順之道,以教救世賑民,實現天下太平。張角傳道的主要法術,是教人 叩頭思過 ,以符水治病。這 叩頭思過 ,也來源於《太平經》。在張角看來, 天以至道為行,地以至德為家,共以生萬物,無所匿,無所私 ③。人之過,是違天犯過所致,要治病,就得 跪拜首過 ,跪拜首過的方法是 常以除日於曠野四達道上四面謝,叩頭各五行,先上視天,回下叩頭於地。……解子過於天地也。後有過者,皆像子也 ④。天是看得見人間行為,聽得懂人間語言的,向天地跪拜,就是請求天神地祇寬恕自己,解除自己的罪過與痛苦, 所以當於曠野者,當於鮮明地;所以四達道上者,道者主通事;所以四達者,當付於四時。天之使氣也,且為子上通於天也。四時者,仁而生成,且解子過於天地也 ⑤。
張角(東漢太平道創始人和黃巾起義領袖)
張角傳道的另一重要法術,就是用符水咒說療病。符水療病亦稱吞符、吞精。《太平經》說得很清楚: 請問重複之字何所主,主導正,導正開神為思之也。……精者吞之,謂之神也。……以丹為字,以上第一,次下行將告人,必使沐浴端精,北面西面南面東面告之,使其嚴以善酒,如清水己飲,隨思其字,終古以為事身。……或見其字,隨病所居而思之,名為還精養形 ①。所謂 重複之字 即 復文 ,亦即最早道教的 神符. 吞精 即吞符。 以丹為字 即以朱筆書寫的神符,為一種筆畫屈曲、似字非字的圖形。
所謂 符水療病 ,就是把神符焚燒成灰,用酒或水和合飲下,即為吞符。
吞符就是使符存於心中,心有所思,符的神力就隨之發出,神力發出,百病被驅散,人就會恢復健康狀態,精神飽滿,所以《太平經》說: 今日吞吾字,後皆能以他文教,教十十百百而相應,其為道,須臾之間,乃周流八方六合之間,精神隨而行治病。 ②這就是張角的 符水療病.咒,亦作 祝 ,即神的言辭,它法力無邊,念念它,就可祛疾治病。
《太平經》卷五十《神祝文第七十五》稱咒語為 神祝 : 天上有常神聖要語,時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應氣而往來也,人民得之,謂之' 神祝' 也。
祝也,祝百中百,祝十中十,祝是天上神本文傳經辭也。其祝有可使神位為除疾,皆聚十十中者,用之所向無不愈者也。但以言愈病,此天上神讖語也。又說: 此者,天上神語也,本以召呼神也。相名字時時下漏地,道人得傳之,傳以相語,故能以治病,如使行人之言,不能治癒病也。 《後漢書·襄楷傳》注引《太平經》這段話說: 天上有常神聖要語,時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應氣而往來也,人眾得之謂神咒也。咒百中百,十中十,其咒有可使神為除災疾,用之所向無不愈也。 張角的 咒語療病 ,就是對病人念咒。咒文的本子叫祝讖書 ,它是神言要語,具有無上的法力,念一念神咒,百病就可以消除。
張角傳道, 師持九節杖為符祝.九節杖,即權杖之義,傳道之具,也來源於《太平經》。《太平經》卷四十二說: 治得天心意,使此九氣合和,九人共心,故能致上皇太平也。 所謂 九人 ,即 其無形委氣之神人,職在理元氣;大神人職在理天;真人職在理地;仙人職在理四時;大道人職在理五行;聖人職在理陰陽;賢人職在理文書,皆授語;凡民職在理草木五穀;奴婢職在理財貨.《太平經》卷七十一說: 道有九度。……一名為元氣無為,二為凝靖虛無,三為數度分別可見,四為神遊出去而還反,五為大道神與四時五行相類,六為刺喜,七為社謀,八為洋神,九為家先。
一事者各為九,九九八十一首,殊端異文密用之,則共為一大根,以神為使……其上三九二十七者,可以度世;其中央三九二十七可使真神吏;其下三九二十七其道多耶。 就是說,九節杖就是類似於權杖,既能招神又能劾鬼,持杖即職可理九人九氣之事,可以統攝天地萬物;可以度人得道。
張角(東漢太平道創始人和黃巾起義領袖)
張角事奉黃老道,在傳道的過程中,他以黃老 善道 教化天下。黃老道成了張角宣傳民眾、組織道徒的工具。其時,東漢朝野多有信黃老道者,許多統治者也都相信他是以 善道教民 ,以至 青、符、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或棄賣財產,流移奔赴 ①。經過十餘年的傳教,張角的教徒發展到幾十萬人。
張角所創立的太平道,其奉祀的神為黃老,也尊奉 中黃太乙. 太乙 又作 太一.《史記·天官書》說太一居紫微宮北辰: 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 張守節《正義》說: 泰一,天帝之別名也。 秦漢時期, 太一 被認為是紫微宮北極天帝或 天帝大皇 ,是天中央主宰四方的最高神。《史記·封禪書》說: 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 兩漢時期, 太一 又被視為比北斗神黃帝更高明的神仙。《漢書·王莽傳》引《紫閣圖》文: 太一、黃帝皆仙上天。 緯書《春秋合誠圖》又有 黃帝問太乙長生之道 之說。在《太平經》中也出現 太一 信仰,並有 太一 位於中央的觀念。《太平經》說: 然天地之道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守氣而不絕也。……乃上從天太一也,朝於中極,受符而行,周流洞達六方八遠,無窮時也。 ①太平道在 太一之前冠以 中黃 二字,當與 五德終始說 有關。東漢光武帝得赤符稱帝,以火德自居。五行相生說是以木- 火- 土- 金- 水的次序,火可生土,五行中土居中,色尚黃,黃為大吉之色。太平道以 土 為吉,信仰 中黃太一 ,崇尚黃色,隱含著主運土德的張角太平道即將取代主運火德的東漢王朝,建立 黃天太平 社會的願望。張角自稱 黃天 ,頭裹 黃巾 ,提出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的口號,奉 中黃太一 為尊神,原因就在這裡。
張角除了在家鄉冀州傳道以外,還派出八名弟子分赴到各地傳道。短短的十餘年間,全國十二個州當中就有八個州的百姓參加太平道,道徒達幾十萬人之多。為了便於組織和管理,張角把遍布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的道徒編為以 方 為單位的教區組織,全國共設三十六方,大方有萬餘人,小方有六七千人,各方均設渠帥總領其事。
這樣,張角經過十餘年的創教活動,終於建立了一個擁有幾十萬教徒,遍及全國三分之二以上州府的龐大的道教組織——太平道。

黃巾起義

背景

中國東漢末年,張角領導的一次有組織、有準備的全國性農民起義。因起義軍頭戴黃巾為標幟,史稱黃巾起義。東漢末年,社會危機日益深重,廣大農民與豪強地主及封建國家的矛盾激化。黃巾起義正是在農民鬥爭蓬勃開展的基礎上爆發的。 黃巾起義的領袖張角,冀州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人,太平道的首領,自稱“大賢良師”,以傳道和治病為名,在農民中宣揚教義,進行秘密活動。10餘年間,徒眾達10萬,遍布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分為36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設一渠帥,由他統一指揮。張角廣泛傳播“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讖語。又在各處府署門上用白土塗寫“甲子”字樣,作為發動起義的信號。中平元年(184,甲子年)初,張角命於三月五日同時起義。但預定起事前一月,因叛徒告密,張角派人飛告各方提前起義。於是36方“一時俱起”,眾達數十萬人。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弟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人公將軍”。旬日之間,天下回響,京師震動。靈帝慌忙調集各地精兵,進剿黃巾軍。各地豪強地主也紛紛起兵,配合官軍鎮壓起義,其中著名的有袁紹袁術公孫瓚曹操孫堅劉備等。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張角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張角
起義初期,黃巾軍的主力分散在巨鹿、潁川、南陽等地,他們各自為戰,攻城奪邑,焚燒官府,取得了很大勝利。與此同時,各地還出現了許多獨立的農民武裝。但黃巾軍各自為戰,缺乏戰鬥經驗,以致東漢王朝能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潁川、陳國、汝南、東郡和南陽的黃巾軍相繼失敗。冀州黃巾軍在張角病死後,由張梁統率固守廣宗。當年十月,皇甫嵩率官軍偷襲黃巾軍營,張梁陣亡。3萬多黃巾軍慘遭殺害,5萬多人投河而死,張角被剖棺戮屍。張寶也隨即於下曲陽兵敗陣亡,10餘萬黃巾軍被殺害。之後,黃巾餘部和各地的農民武裝,仍然堅持鬥爭。青州黃巾一度發展到擁眾百萬。後來因作戰失利,被迫接受曹操的收編。曹操平定冀州時,張燕領導的黑山軍也投降。黃巾起義和在它影響下的各族人民起義,持續了二十多年。由於起義農民本身的弱點,起義被殘酷鎮壓,但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腐朽的東漢王朝已名存實亡。

起義

184年(甲子年),張角相約信眾在3月5日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興兵反漢;“蒼天”是指東漢,“黃天”指的就是太平道,而且根據五德始終說的推測,漢為火德,火生土,而土為黃色,所以眾信徒都頭綁黃巾為記號,象徵要取代腐敗的東漢。張角一面派人在政府機關門上寫上“甲子”二字為記認,另一方面派馬元義到荊州、揚州召集數萬人到鄴準備,又數次到洛陽勾結宦官封胥、徐奉,想要裡應外合。可是在起義前一個月,張角一名叫做唐周的門徒告密,供出京師的內應馬元義,馬元義被車裂,官兵大力逮殺信奉太平道信徒,誅連千餘人,並且下令冀州追捕張角。由於事出突然,張角被迫提前一個月在二月發難,史稱黃巾起義或黃巾之亂,因為起義者頭綁黃巾,所以被稱為“黃巾”或“蛾賊”,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張寶、張梁分別為“地公將軍”、“人公將軍”在北方冀州一帶起事。他們燒毀官府、殺害吏士、四處劫略,一個月內,全國七州二十八郡都發生戰事,黃巾軍勢如破竹,州郡失守、吏士逃亡,震動京都。

漢室部署

漢靈帝見太平道如此厲害,慌忙於3月戊申日以何進為大將軍,率左右羽林五營士屯於都亭,整點武器,鎮守京師;又自函谷關、大谷、廣城、伊闕、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等各京都關口,設定都尉駐防;下詔各地嚴防,命各州郡準備作戰、訓練士兵、整點武器、召集義軍,如劉備就受到商人張世平、蘇雙資助組織起義軍投靠校尉鄒靖討賊立功。
皇甫嵩上諫要求解除黨禁,拿出皇宮錢財及西園良馬贈給軍士,提升士氣,而呂彊又對靈帝上言:“黨錮久積,若與黃巾合謀,悔之無救。(黨錮之禍積怨日久,若果與黃巾合謀,恐怕已經無救了。)”漢靈帝接納提案,在壬子日大赦黨人,發還各徙徒,要求各公卿捐出馬、弩,推舉眾將領的子孫及民間有深明戰略的人到公車署接受面試。
而另一方面又發精兵鎮壓各地亂事:盧植領副將宗員率北軍五校士負責北方戰線,與張角主力周旋;皇甫嵩及朱雋各領一軍,控制五校、三河騎士及剛募來的精兵勇士共四萬多人,討伐穎川一帶的黃巾軍,朱雋又又上表召募下邳的孫堅為佐軍司馬,帶同鄉里少年及募得各商旅和淮水、泗水精兵,共千多人出發與朱雋軍連軍。庚子日,張曼成攻殺南陽郡守褚貢,回響張角。
漢軍在首戰並未得利,於4月,朱雋軍就被黃巾波才所敗而撤退,皇甫嵩唯有與他一起進駐長社防守,被波才率大軍圍城,漢軍人少,士氣低落。又汝南黃巾軍在邵陵打敗太守趙謙,廣陽黃巾軍殺死幽州刺史郭勛及太守劉衛,黃巾軍並未因漢室的動作而有敗退的跡象。

反擊戰

184年5月,京師見皇甫嵩被圍,派曹操率軍救援。不過援軍未到時,皇甫嵩已心生一計,在傍晚時份吹起大風,皇甫嵩命士兵手持火把暗暗出城,利用黃巾軍營寨周圍的雜草,用火攻大破敵人,大呼進攻,城上亦舉出火把回響,皇甫嵩以鼓助戰,沖入敵陣,黃巾軍大亂,四處奔走。又遇上曹操的援軍,被皇甫嵩、朱雋和曹操三面夾擊,斬殺數萬人,漢軍大勝。
184年6月,南陽太守秦頡與張曼成戰鬥,斬殺了張曼成。黃巾軍便改以趙弘為帥,以十多萬人占據宛城。而皇甫嵩與朱雋軍繼續進擊汝南、陳國的黃巾,追擊波才到陽翟,最後在西華大敗彭脫,餘軍想逃到宛城,但孫堅登城先入,眾人蟻附般推進,大破敵軍,成功討平豫州一帶的黃巾軍。另一方面,盧植數戰間大破張角,斬殺萬多人。
張角唯有撤到廣宗,盧植建築攔擋、挖掘壕溝,製造雲梯,將可攻下城池。正值靈帝派左豐視察軍情,有人勸盧植賄賂左豐,但盧植不肯,左豐便向靈帝誣告盧植作戰不力。靈帝大怒,用囚車征盧植回京。京師唯有下詔再重新調整:皇甫嵩北上東郡;朱雋則攻南陽的趙弘;而以董卓代替盧植。而同樣宗教形式的五斗米道在巴郡叛變,領導人“五斗米師”張修攻打郡縣,但未受到漢室重視。

剿滅餘敵

朱雋與荊州刺史徐璆及秦頡共一萬八千兵圍攻趙弘,但6月至8月也不能攻克,京師有奏議征朱雋回師,幸而張溫上表說情,靈帝才不行。但朱雋仍急攻趙弘,趙弘被殺,由韓忠代替。朱雋又因兵少不敵,便擴大防圍、建築陣壘,堆砌土山觀望城內。朱雋軍鳴鼓攻打西南,黃巾軍被引開,朱雋則親率五千精兵掩殺東北,偷襲敵人後方,攻入城池,韓忠唯有退保內城。
黃巾軍受挫,士氣低迷,向漢軍乞降。張超徐璆秦頡都認為可以接受,但朱雋認為如接受的話,會給百姓有利為賊,無利乞降的錯誤觀念,便不接受並急攻敵軍,可是數戰也不能攻克,朱雋登上土山觀望黃巾軍,明白黃巾軍沒有退路,而盡力一戰,所以未能攻克。朱雋便解開圍軍,韓忠果然出戰,被朱雋大破,朱雋向北追擊韓忠數十里,斬殺萬多人,韓忠投降,秦頡一向與韓忠不和,便將他殺死。這舉動反令黃巾軍不安,又推孫夏為帥屯兵宛中城。朱雋再次急攻,於11月癸巳日,孫夏敗走,漢軍追至西鄂精山,又被大破,斬殺孫夏及萬多人,黃巾軍解散,平定宛城一帶。185年春天,班師回京。另一方面,於8月皇甫嵩到達東郡倉亭,大破、生擒卜己,斬殺七千多人。而董卓進攻張角不成功,無功而還,便在乙巳日要求皇甫嵩繼續北上。不過,張角已經病死,在10月於廣宗便和張梁戰鬥,張梁軍犟,於首戰不能攻克。在明日,皇甫嵩閉營與士兵休息,另一方面派人觀察敵軍舉動,黃巾軍戰意稍為鬆懈,皇甫嵩便乘夜率兵,在黎明時份突襲敵陣,戰至下午,成功大破敵軍,斬殺張梁及三萬多人,於逃走到河堤時溺死的也有五萬多人,焚燒車輜三萬多輛,虜獲人數甚多。而張角則被破棺戮屍,運首級回京師。11月,皇甫嵩與鉅鹿太守郭典攻打下曲陽,成功斬殺張寶,俘虜十多萬人。黃巾之亂平息。

結果

亂事雖被平息,但漢室威信遇上一次嚴重的打擊,但漢靈帝沒有改革,反而繼續享樂。於各地還不斷發生小形叛亂,產生許多分散的勢力,如黑山、白波、黃龍、左校、牛角、五鹿、羝根、李大目、左髭丈八、苦蝤、劉石、平漢、大洪、白繞、司隸、緣城、羅市、雷公、浮雲、飛燕、白爵、楊鳳、於毒等,勢力小的也有數千人,勢力大的甚至有百萬人,如張燕的黑山賊。188年,黃巾軍再次發生起義,黃巾餘部紛紛起事。2月,郭太等於西河白波谷起事,攻略太原郡、河東郡等地。4月,汝南郡葛陂黃巾軍再起,攻沒郡縣。10月,青州、徐州黃巾軍又起,攻略郡縣。11月,漢廷派遣鮑鴻進討聲勢最大的葛陂黃巾,雙方大戰於葛陂,鮑鴻軍敗。黃巾各部此伏彼起,聲勢雖然沒有第一次黃巾之亂般盛,但卻令漢室十分頭痛。為了鎮壓平亂,於188年3月,靈帝接受太常劉焉的建議,將部份刺史改為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擔任,讓其擁有地方軍、政之權,以便加強地方政權的實力,更易控制地方,有效進剿黃巾餘部。而正因漢靈帝下放權力,助長地方軍擁兵自重,各群雄互相攻擊,逐鹿中原,甚至東漢皇帝在軍閥手中如同無物,所以黃巾民變是促使東漢滅亡的導火線,也是三國時代的序幕。雖然如此,亂事仍造就了大赦黨人,令許多文人、官吏得以重新受任。

點評

在組成三十六方、確定起義日期上,張角的確這為黃巾軍起了帶頭作用,但後來卻失去了這種有計畫性的行動。他們並沒有統一的指揮,張角雖是太平道的領導,卻只在冀州轉戰,沒有為其他軍團作調控,沒有同一目標,只是占地死守或到處搶劫。加上當友方有難時,各軍都不會相救,漢軍就用此一個一個擊破。雖然黃巾起義,令天下震動,但因這些原因,黃巾軍未能成就推翻漢室的事業。並且黃巾之亂對於東漢末年的政局影響,由於儘快平定戰事,因此中央下放軍權至地方,使得黃巾之亂無法快速的蔓延至全國,減緩了東漢覆亡的時機。但是卻造成了地方輕視中央,使得具有野心的將領或是官員,藉著在黃巾之亂的兵力割據地方,為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揭開序幕,並為了三國分立種下遠因。

太平道

東漢末年,因朝廷和地方政令混亂不堪,農民生活困苦。有見及此,張角、張梁張寶兄弟三人於魏郡,用法術、咒語到處為人醫病,許多生病的百姓喝下他的符水後,都不藥而愈,張角被百姓奉為活神仙,張角又派出八使到外傳教。因此,追取的信徒愈來愈多,甚至高達數十萬人,遍及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大州,幾乎占了當時全國的四分之三。許多人為了投奔張角,不惜變賣家產,千里迢迢,爭先恐後,沿徒擠得水泄不通,據說半途被踩死就有萬多人。
張角在民間活動十多年,有三、四十萬人加入,張角見信徒漸多,便創建了“黃天泰平”,又稱“太平道”管理信徒,自稱“大賢良師”,他把勢力範圍分三十六區,稱為“方”,大方一萬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推一個領袖,全由張角控制,反抗漢室之聲日盛,不過信眾中不乏豪犟、官員、宦官等,所以漢室並未多加理會。
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震撼了東漢王朝的根基,直接導致了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進而演變為三足鼎立的局面。同時,它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由宗教領導的農民起義,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它也奠定了道教今後主要在社會下層傳播、發展的歷史格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