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晉縣

寧晉縣

寧晉縣是河北省邢台市轄縣,位於河北省中南部、邢台市北部,行政區域面積1107平方公里,轄1個街道、11個鎮、5個鄉,常住人口78.14萬人(2014年)。縣人民政府駐鳳凰鎮天寶東街23號。

寧晉縣地處太行山東麓沖積平原,地勢低平開闊,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洨河滏陽河老漳河北澧河泜河等11條河流匯集於此,素有“九河下梢”之稱。屬暖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區。礦產資源有石油天然氣岩鹽地熱等。

寧晉縣是傳統農業大縣,種植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特產雪花梨鴨梨食用菌。工業形成了以單晶矽太陽能電池鹽化工、紡織服裝、生物製藥、電線電纜、機械製造為主的產業體系,有寧晉經濟開發區、寧晉鹽化工園區、東城工業園等經濟功能區。2016年,寧晉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38.2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8.1億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寧晉縣
  • 別名鳳凰城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河北省邢台市
  • 下轄地區:1個街道、11個鎮、5個鄉
  • 政府駐地鳳凰鎮天寶東街23號
  • 電話區號:0319
  • 郵政區碼:055550
  • 地理位置:河北省中南部,邢台市北部
  • 面積:1107平方公里
  • 人口:78.14萬人(2014年)
  • 方言北方方言-冀魯官話-石邢片
  • 氣候條件: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區
  • 著名景點民樂園、四季公園、汪洋溝公園、農業生態園、雲台寺、小南海
  • 車牌代碼:冀E
  • 特產寧晉鴨梨泥坑酒寧晉工筆畫
  • 行政區劃代碼:130528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構造,地形地貌,氣候,水文,土壤,自然災害,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公路,水路,社會事業,教育,文化,衛生,歷史文化,名勝古蹟,牌坊文化,寧晉工筆畫,特產名吃,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遠古時期,寧晉境域稱楊地,又稱楊紆
唐堯時,屬九州中的冀州
時,分天下為十二州,冀州分為幽、並二州,楊地屬并州
二代,幽州并州合併,楊地屬冀州
周代屬邢國。春秋末期歸晉國戰國趙國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滅趙國,置巨鹿郡,楊氏邑屬巨鹿郡。
西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置楊氏縣(治所楊氏城邑位於今城關)、廮陶縣(治所位於楊氏城南14.5公里處),於楊氏縣東北部封置禾成侯國,均屬巨鹿郡;
文帝九年(前171年),廢禾成侯國;神爵四年(前58年),置歷鄉侯國(故城在今縣城東12.5公里處歷城),屬巨鹿郡;西漢末期,廢歷鄉侯國。
新莽始建國二年(公元9年),楊氏縣改稱功陸縣。
東漢,復將楊氏縣、廮陶縣歸屬冀州刺史部巨鹿郡,郡治由巨鹿(今平鄉縣)遷至廮陶。建安十七年(212年),廮陶縣改屬冀州魏郡,不久復屬巨鹿郡。
曹魏黃初二年(221年),廮陶縣還屬巨鹿郡;黃初七年(226年),巨鹿郡改為巨鹿國;太和六年(232年),國徙為郡,郡治廮陶(今寧晉南)。
西晉太康年間(280—289年),廢楊氏縣,併入廮陶縣,屬冀州巨鹿國。
北魏,巨鹿郡分設為北巨鹿郡和南巨鹿郡,廮陶縣屬北巨鹿郡,郡治廮陶縣(今寧晉南),屬殷州。
永安二年(529年),置廮遙縣,縣治楊氏舊城(今城關),屬殷州南巨鹿郡。
北齊,廢廮陶縣,併入廮遙縣,屬趙郡。
開皇六年(586年),廮遙縣更名為廮陶縣,屬趙州趙郡。開皇十六年(596年),析廣阿縣境(今寧晉、隆堯縣部分轄區)置大陸縣,屬趙州,縣治位於今南、北魚台村;析趙州置欒州,廮陶縣屬欒州。大業二年(606年),廢欒州,併入趙州,廮陶縣復屬趙州;廢大陸縣,併入象城縣(原廣阿縣),象城縣更名為大陸縣。大業三年(607年),趙州改為趙郡,廮陶縣屬趙郡。
武德元年(618年),趙郡改為趙州,廮陶縣屬之。武德四年,趙州治所遷平棘,廮陶仍屬之。天寶元年(742年),因“廮陶”諧音“應逃”不吉利,以“安寧晉福”之意更名為寧晉縣,隸屬趙郡(趙州)未變。
五代,置河北路,寧晉縣屬河北路趙州。
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河北路分為東、西兩路,趙州屬河北西路,寧晉縣隨屬之。宣和元年(1119年),趙州改為慶源府,寧晉縣屬之。
天會七年(1129年),慶源府改為趙州;天德三年(1151年),趙州改稱沃州,寧晉縣屬之。
蒙古初年,沃州復名趙州,屬真定路;太宗六年(1234年),廢趙州,置永安州,寧晉縣屬之;太宗七年(1235年),廢永安州,復名趙州,寧晉縣屬之。
元末明初,寧晉縣曾一度改稱寧昌縣。
明洪武二年(1369年),寧晉縣屬直隸中書省趙州。後改中書省為京師,改路為府,寧晉屬京師趙州。
清初,仍屬趙州。雍正二年(1742年),趙州升為趙州直隸州,寧晉縣屬之。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為避宣宗名諱“旻寧”,改“寧晉”為“甯晉”。
民國二年(1913年),復名“寧晉”,為中等縣,屬直隸省冀南道,縣衙改稱縣公署。
民國三年(1914年),屬大名道。
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除“道”行政建制,寧晉縣直屬河北省,縣公署改稱縣政府。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寧晉縣屬河北省第十三督察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0月,國民黨縣政府南逃,寧晉縣處於無政府狀態;日軍占領縣城,扶植地方士紳組建維持會(日軍急於南下,未駐紮)。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月,八路軍東進總隊占領縣城,解散維持會,地方士紳推舉出縣長;9月,中共領導的寧晉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駐縣城東關,寧晉縣屬冀南區四專署;10月,縣抗日政府撤離縣城,活動在孟村、薛莊、梁家莊一帶,後轉移到北圈裡一帶;11月,日軍侵占縣城,偽縣公署成立;12月,國民黨寧晉縣政府(俗稱流亡縣政府或二政府)重新設立,府無定址,多活動在農村。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4月,析寧晉縣南部置寧南縣,成立寧南縣抗日民主政府。寧晉縣屬冀中區七專區(為晉察冀邊區轄境),寧南縣屬冀南區十一專區(為晉冀魯豫邊區轄境)。
民國三十年(1941年),寧晉縣與趙縣、元氏縣連壤區組成趙元寧聯合縣,和寧晉縣同隸冀中區七專區;寧南縣仍屬冀南區十一專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6月,撤銷趙元寧聯合縣;寧晉縣改屬冀中區六專區,寧南縣改屬冀南區四專區;8月,寧晉縣、寧南縣抗日民主政府改稱民主政府;9月,寧晉縣城解放,寧晉縣民主政府遷駐縣城;10月,國民黨寧晉縣流亡政府成立。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7月,寧晉縣改屬冀中區十一專區;寧南縣仍屬冀南區四專區。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邊區即行撤銷,寧晉縣、寧南縣分別隨冀中十一專區和冀南四專區劃歸華北行政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10月,寧南縣與寧晉縣合併為寧晉縣,屬河北省邢台專區
1958年4月,撤銷邢台專區,寧晉縣劃歸石家莊專區;12月,撤銷新河縣趙縣,併入寧晉縣。
1960年5月,撤銷石家莊專區,寧晉縣屬石家莊市
1961年5月,恢復邢台專區,寧晉縣劃歸邢台專區;7月,析寧晉縣復置趙縣、新河縣。
1970年,邢台專區改稱邢台地區,寧晉縣屬之。
1993年7月,邢台地區與邢台市合併,改屬邢台市管轄。
2015年2月,寧晉縣被確定為第二批省直管縣(市)體制改革試點縣(行政區劃隸屬關係不變,仍屬邢台市);9月,取消第二批省直管縣改革試點,寧晉縣重新劃歸邢台市管理。

行政區劃

寧晉縣地圖(2012)寧晉縣地圖(2012)
截至2016年,寧晉縣轄1個街道、11個鎮、5個鄉。縣人民政府駐鳳凰鎮天寶東街23號。
街道、
鎮、鄉
行政區劃代碼所轄社區、行政村
寧北街道
130528001
王村、曹家莊村、果村、小王莊村、大王莊村、北塔莊村、南塔莊村、小及村、大及村、小棗村、石柱村、孫家莊村、李史莊村、谷家莊村、楊家莊村、黃退一村、黃退二村、黃退三村、北樓下村、荊里莊村
130528100
上城華府社區、晶龍社區、東城社區、上城嘉苑社區、紫金名苑社區、頤和綠洲社區、水榭花都社區、世爵公館社區、鳳凰城社區、得勝村、解放村、光復村、團結村、繁榮村、幸福村、民主村、新寧村、南關村、書院村、永興莊村、亭子頭村、西王里村、東王里村、王家場村、郭家寨村、漫柳莊村、辛寨村、南魚台村、北魚台村、中曹村、孫村、焦家莊村、大柳莊村、小柳莊村、敏村、路前村、南曹村、劉路村、孟村、薛莊村、八里莊村、趙莊村
寧晉經濟開發區(西城區)代管:東南汪村、西南汪村、北留村、南留村、前張孟村、後張孟村、閆家莊村、魏家莊村、張化莊村、北董村、北沙良村
130528101
河渠村、褚家莊村、薛家營村、堤里村、漳北村、馬房村、油房村、南蘇村、喬家寨村、前濁南村、後濁南村、白候村、大召村、北陳村、大北里村、小北里村、東里村、大南里村、小南里村、西里村、內章村、馬家莊村、南樓下村、趙村、李家營村、中近村、北近村、巴家莊村、張召村、南近村、固下村、小北蘇村、大北蘇村
130528102
北河莊一村、北河莊二村、北河莊三村、北河莊四村、北河莊五村、東沙良村、西沙良村、南河莊村、西河莊村、高莊村、柏房村、范家莊村、東河莊村、素邱一村、素邱二村、素邱三村、東陳一村、東陳二村、東陳三村、東陳四村、塔底村、翟村、小曹莊村、西趙村、中興村、東孟村、西孟村、北孟村、侯家莊村
130528103
耿莊橋村、楊家台村、劉家台村、馬家台村、史家台村、趙家台村、曹家台村、後辛立莊村、前辛立莊村、孫家堯村、耿趙莊村、楊豐頭村、劉豐頭村、新豐頭村、史家咀村、馮家台村、孟莊橋村、杜賈莊村、孟家莊村、西官莊村、北官莊村、南官莊村、畢家莊村、趙家莊村、孫家口村、長路村、孫家莊村、李單莊村、西周家莊村、北周家莊村、東龐莊村、閆莊村、賈莊村、南莊村、崔官莊村、西龐莊村、大疙瘩村、南周家莊村
130528104
東汪一村、東汪二村、東汪三村、東汪四村、東汪五村、東汪六村、南丁曹一村、南丁曹二村、南丁曹三村、北丁曹村、艾辛莊一村、艾辛莊二村、艾辛莊三村、鋪頭村、洨口村、小河口村
130528105
小劉村、朱家莊村、白木村、連邱村、東黃兒營村、西黃兒營村、延白村、大營上村、賈家口村、小河莊村、歷城村、東候高村、西候高村、馮家莊村、東馬家莊村、曹家樓村、堯台一村、堯台二村、堯台三村、神堂村、蔡家莊村
130528106
四芝蘭村、三芝蘭村、南遷善村、北遷善村、北趙家莊村、北齊家莊村、北辛莊村、前辛莊村、西曹固村、南白豆村、北白豆村、大楊莊村、邸亮莊村、屈家莊村、佃戶營村、韓家莊村、南齊家莊村、北圈裡村、南圈裡村、北侯莊一村、北侯莊二村、北侯莊三村、南侯莊村、荊邱村、北孟莊村、侯家佐村、東曹固村、李家莊村、段家莊村
130528107
大陸村一村、大陸村二村、大陸村三村、大陸村四村、鎮邱村、金家莊村、趙平邱南村、趙平邱中村、趙平邱北村、雷家莊村、常家莊一村、常家莊二村、常家莊三村、雷李莊村、武家莊村、東張家莊村、草廠村、周家莊村、陳家莊村、東閻家莊村、南梁家莊村、北梁家莊村、東魏家莊村、東王莊村
130528108
換馬店村、秦邱村、大康莊村、藏莊村、小康莊村、邊村、寨子村、曹伍町一村、曹伍町二村、東棗村、西棗村、北棗村、米家莊一村、米家莊二村、米家莊三村、武家橋村、西村、胡谷村、樓底村、南及橋村、西及橋村、北及橋村
130528109
蘇家莊村、趙羊杯村、孫羊杯村、畢家寨村、湯家寨村、小楊莊村、段羊杯村、段木莊村、司馬村、王家莊村、北朱家莊村、浩固村、李羊杯村、疙瘩頭村、高莊合村、東丁村、西丁村、南高李村、北高李村、東馬莊村、西馬莊村、伍烈霍村
130528110
唐邱一村、唐邱二村、唐邱三村、唐邱四村、胡岳村、裴家莊村、岳家莊村、兼場村、南馬莊村、雙井村、郝莊村、孔小營一村、孔小營二村、孔小營三村、孔小營四村
130528200
侯口一村、侯口二村、侯口三村、東曹莊村、城北村、陶禮村、高口村、香亭村、曹伍莊村、邢朱莊村、營台村、邱頭村
130535202
紀昌莊一村、紀昌莊二村、紀昌莊三村、講理村、清善橋村、清善頭村、磚河村、百尺口村、橋河東村村、橋河西村村、東林子村、西林子村、東和睦村、西和睦村、鄭家窯村
130535204
北魚一村、北魚二村、北魚三村、黃趙台村、郭家台村、於家台村
130535205
徐家河村、老王莊村、劉家場村、宋家莊村、泊里莊村、榆樹莊村、鹽廠前村、鹽廠後村、張家莊村、賈家莊村、魚灘頭村
130535206
大曹莊東鎮村、大曹莊南鎮村、大曹莊西鎮村、大曹莊北鎮村、大曹莊中鎮村、小馬村、周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寧晉縣位於河北省中南部,邢台市東北部,東與新河縣、衡水市冀州區石家莊市辛集市交界,西與柏鄉縣相連,南與隆堯縣巨鹿縣接壤,北與石家莊市趙縣晉州市毗鄰。縣域介於東經114°46′—115°15′,北緯37°24′—37°48′之間,東西最大距離43.4公里,南北最大距離44.5公里,行政區域面積1107平方公里。
寧晉縣

地質構造

寧晉地區屬冀中台陷,近贊皇穹斷束、寧晉斷凸區,為八個IV級構造單元之一。千百萬年來受太行山沖、洪積,窪地湖相沉積影響,沉積了較厚的黃土、沙層,新生界地層總厚度2000米。第三系廣泛隱伏於地下,蘊藏有石油、天然氣、油頁岩、石膏、薄煤層、熱水等資源;上第三系厚500—1350米,下第三系大部分缺失。第四系沉積主要有鬆散的亞粘土輕粘土粉砂粗砂等,一般厚500—600米,垂直向上由老到新依次為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全新統
寧晉縣跨居臨清坳陷三級構造單元上, 由於強烈構造差異運動,基層發育有北北東向晚近期活動斷裂,割裂成束鹿斷陷、 隆堯凸起、巨鹿凹陷兩個四級構造單元。受新生代區域應力場作用,新舊斷層形成束鹿、百尺口、柏鄉三條斷裂帶斷層主要由北盤上升、南盤下降的北東向大斷層組成。束鹿斷裂帶(太行山前斷裂帶)自辛集入境,經四芝蘭、東汪、耿莊橋向南出境,入隆堯縣牛家橋,近代地震活動較頻繁。百尺口斷裂帶北起辛集市南智邱,經百尺口、艾辛莊,向南出境,入隆堯、巨鹿、寧晉三縣交界處,北東走向,近代地震活動僅次於束鹿斷裂帶。柏鄉斷裂帶北起晉州市,南至柏鄉縣,北東向,被衡水斷裂帶和隆堯南斷層切斷,近代地震活動一般。據1990年中國地震裂度區劃圖,寧晉縣城50年超越機率10%的地震烈度為7度。據2001年的《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寧晉縣城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5g,地震動反應譜特徵周期為0.4s。

地形地貌

寧晉縣地處冀中平原中南部,屬太行山東麓沖積平原,地勢低平,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地面自然坡降1/4000。全境最高海拔36.5米(米家莊),最低海拔24.4米(孟家莊),高差12.1米。受諸多自然條件影響,境內形成西部扇緣沖積平原、東北部河流沖積平原、東南部滯洪窪地三個地貌單元。
  • 西部為扇緣沖積平原,洨河、北沙河沿東側向東南窪地縱流,與窪地交接;地勢較高,崗丘稀少,地面緩平;耕種歷史悠久,歷來為糧棉高產地域。
  • 東北部為河流沖積平原,受歷史上滹沱河、百尺溝、鹼河多次泛濫、沖刷、改道的影響,泥沙沉積,形成沙灘、沙丘、沙崗、沙坑等地貌,土壤次生鹽鹼,已治理改造為宜林宜糧宜棉土地。
  • 東南部為滯洪窪地,地勢最低,歷史上為寧晉泊大陸澤水域,道光十九年(1839年)乾涸後為季節性滯洪區,河道縱橫,新沖積物逐漸填充、覆蓋,地面加高;地多鹽鹼,經治理皆成沃土良田。

氣候

寧晉縣屬暖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區,大陸性氣候顯著,四季分明,春季乾旱多風,夏季高溫高濕,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12.8℃,極端最低氣溫-23.3℃(1966年2月22日),極端最高氣溫43.2℃(2002年7月15日);年平均降水量449.1毫米,降水季節、年際差異大,全年約70%的降水分布於夏季,年最大降水量946.5毫米(1963年),最小降水量177.3毫米(1972年);年平均總日照時數2538.1小時,5月日照時數最多,11月最少;無霜期平均198天,初霜日平均在10月21日,終霜日平均在4月4日;年平均風速2.3—2.7米/秒,全年南風頻率最高,北風次之。
汪洋溝公園汪洋溝公園

水文

古代
寧晉縣地勢低洼,歷史上縣域東南部有寧晉泊,其前身為大陸澤,黃河曾流經此地,公元前602年黃河改道後,發源於太行山的多條河流注入大陸澤。宋代,大陸澤位於今隆堯、巨鹿、任縣境內,由於河水灌淤,湖底抬高,積水循滏陽河向下游相對低洼的寧晉縣境移動。後因滹沱河屢次泛濫,泥沙淤積,17世紀初大陸澤分為南泊、北泊兩部分,其中北泊湖體平淺、散漫,河湖交錯,因主要位於寧晉縣內,又名“寧晉泊”。17世紀中葉後,由於滹沱河南徙入寧晉泊,又引導南泊之水北泄,寧晉泊急劇擴大,直到1839年滹沱河向北改道後,寧晉泊失去穩定水源,加之圍湖造田,湖泊逐漸萎縮。清代中後期,寧晉泊東西寬度自北魚村至史家咀村20餘里,南北長度自南魚村至素邱、東汪、魚台、趙莊長30餘里,有環泊村莊18個,泊中村莊10個,窪地雖初步墾為耕田,但仍有漳、澧、滏、七里、沙、洨、泜、槐、午等9條河道匯集於此,有“九河下梢”之稱,多洪澇災害。1939年洪水時寧晉泊南北長度僅14公里,枯水季節已不顯泊形,最終乾涸消失。
歷史上,境內河流縱橫交錯,河道遷徙多變,河多水大,洪澇頻發,害多益少;且河源複雜,河流淤塞、改道、消失頗多。較大河流有滹沱河、漳河、滏陽河、洨河等。
  • 滹沱河流出太行山後,其中一股向東注入寧晉泊,河道善淤、善決、善徙,有“小黃河”之稱;1868年北徙後遠離縣境,但每遇洪水仍向南泛濫。
  • 漳河在西漢以前屬黃河水系,新莽時黃河南徙,屬清河支流,隋朝為南運河支流,屬海河水系;唐代以來漳河改道頻繁,遷徙分南、中、北三個河道,北道自東南入境,匯入寧晉泊。清代中期,漳河並行三道,入滏陽河一支稱新漳河,至新河南入寧晉泊一支稱老漳河。
  • 滏陽河自耿莊橋村南入境,北流至小河口村南,橫穿澧河,呈十字河形,後北流淤塞,滏澧合流,改向東經艾辛莊、侯口東出境;經歷代疏浚,曾為邯鄲至天津水路航道。鹼河、沙河、七里河、澧河原為滏陽河支流,後皆被滹沱河沖淤,壅塞失形,或四散漫流,或改道。泜河槐河午河為澧河支流。
  • 洨河經欒城、趙縣,自邊村入境;明崇禎年間河道淤塞,改至南關廣濟橋南流,散漫平地,不顯河形;1946年將洨河自小馬村北匯入北沙河,舊河遂廢。
此外,漢代境內有太白渠(運糧河、綿水),漢永平元年(公元58年)開通漕船,自元氏西北經趙縣北晉村向南入境,再經張孟、高莊入寧晉泊。久已失形。
現代
寧晉縣屬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境內共有大小河流11條,多為季節性河流,冬春季節乾枯,夏秋季節行洪排澇。河流總長170.32公里,河網密度0.16公里/平方公里,年徑流總量31.54億立方米,年排澇量0.08億立方米,年最大排澇量7.88億立方米。
寧晉縣主要河流概況
河流境內長度
(公里)
設計流量
(立方米/秒)
年平均徑流量
(萬立方米)
縱坡備註
滏陽新河
4.5
3340
——
1/10000
1967年新辟,為河北省南部大河之一,
寧晉縣第一大河,有6條河流匯入
老漳河/
滏東排河
10.3
432
1536.9
1/15000
以孫家口涵洞為界,以上稱老漳河,
以下稱滏東排河;1949年後多次整修
北澧河
13.2
300
4287.5
1/10000
至小河口與洨河、北沙河匯流(十字河)入滏陽新河,為滏陽新河上游最大支流
洨河
14
665、700
9940
1/2200—1/4000
自邊村入境,與北沙河合流匯入滏陽新河
北沙河
29.9
460、560
1668.2
1/1600、1/4000
匯入滏陽新河;源短流急,善淤、善決
泜河
10.26
130
1092
1/8000
自郭家台入境,在曹家台西匯人北澧河
午河
4.3
80
355.6
1/7000
自北魚村西入境,至徐家河關帝廟匯入泜河
小漳河
10.23
80
342.4
1/10000
自耿趙莊入境,至孫家口涵洞入滏東排河
滏陽河
26.5
35、150
241
1/10000
自耿莊橋入境,在小河口處匯入滏陽新河
地下水方面,除寧柏隆漏斗區與地形呈反向外,境內地下水由西向東流動。全境相對可分為四個含水組,其中第二含水組為主要開採層。以徐家河、東汪、大陸村、四芝蘭一線為界,西部520平方公里為全淡水區,礦化度小於2克/升,東部509平方公里為鹹水區。鹹水區內,微鹹水區域310.9平方公里,礦化度2—3克/升;半鹹水區域191.4平方公里,分布於百尺口、營台、侯口、艾辛莊、孟家莊、長路一帶,礦化度3—5克/升;鹹水區域面積95.7平方公里,主要分布於徐家河、侯口一帶,礦化度大於5克/升。由於地下水超采,水位持續下降,形成寧柏隆漏斗區,至2007年底漏斗區面積擴大到1060平方公里。

土壤

寧晉縣境內的土壤有1個土類(潮土類),4個亞類(典型潮土、褐土化潮土、鹽化潮土、濕潮土),10個土屬,59個土種。
寧晉縣土壤亞類概況表寧晉縣土壤亞類概況表
寧晉縣耕地土壤各項養分指標均低於臨界水平的土壤;受缺水、乾旱影響,次生鹽化現象嚴重;東北部沙質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經過改造,鹽化土和沙荒土已生產出糧、棉。

自然災害

氣象災害
寧晉縣氣象災害以洪澇、乾旱為主。春旱十年九遇,初夏旱平均十年三遇,伏旱平均四年一遇,秋旱平均五年一遇。洪澇以秋澇為主,縣境地勢低洼,為“九河下梢”之地,汛期多條河流的洪水匯集於此,極易發生洪澇災害;建國後通過水利建設,水災明顯減少,較大的有1956年、1963年、1996年、2016年水災。其他氣象災害有乾熱風、大風、暴雨、冰雹。歷史上蝗災多發,1964年後無蝗災發生。
地震
寧晉縣處於地質構造複雜、構造運動強烈的華北地震區,有三條斷裂帶過境,大地震約百年或數百年一遇。1966年3月8日05時29分,寧晉縣耿莊橋至隆堯縣牛家橋、馬欄一帶發生6.8級地震,震中烈度9度,全縣死亡1156人,傷7788人。3月22日16時11分和19分,東汪附近先後發生6.7級和7.2級地震,震中烈度10度,極震區面積137平方公里,房屋全部倒塌,全縣死亡431人,傷2022人,是近百年較大的一次地震。3月26日23時14分和19分,百尺口、束鹿、冀縣交界處先後發生5.2級和6.2級地震,震中房屋倒塌十之七八。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寧晉縣多年地表水資源量748.7萬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水可利用量5696.8萬立方米,年地表水可利用量4438.9萬立方米(保證率75%);地下水資源量5788萬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總補給量6847.9萬立方米,淺層地下水可開採量7672.9萬立方米;多年平均可供水量1.0759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僅183立方米,畝均水資源量僅107立方米。
寧晉縣地表水用水主要是河道、閘涵,在汛期攔截河流洪水;工業、生活主要開採地下水,農業用水除沿河鄉鎮外大部分靠開採地下水進行灌溉,平水年需水量2.17億立方米,缺水1.09億立方米,水資源嚴重缺乏,地下水年超采量約1億立方米,淺層地下水枯竭。

土地資源

截至2009年,寧晉縣土地總面積154.82萬畝,其中農業用地129.09萬畝,占總面積的83.38%;非農業用地25.73萬畝,占總面積的16.62%。
寧晉縣土地利用情況(2009年)
土地利用類型面積(萬畝)占土地總面積比例
耕地
98.8
63.82%
園地
19.52
12.61%
林地
0.81
0.53%
城鎮村工礦用地
14.52
9.38%
交通運輸用地
4.90
3.17%
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
2.50
1.62%
未利用地
3.81
3.81%

礦產資源

石油、天然氣
寧晉縣的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晉-45斷塊、晉-105斷塊、晉-89斷塊、晉古-2斷塊,位於四芝蘭、蘇家莊、大陸村3個鄉鎮。荊邱油田位於寧晉縣境內,1966年勘探,於1979年開發,是華北油田南部油區主力油田之一。荊邱油田原油為半稠油;李羊杯至四芝蘭斷塊為稠油,尚未開採。截至2008年,寧晉油區地下儲量100餘萬噸。
在四芝蘭鎮北孟莊村南約300米處,荊邱油區地下擁有鹽礦資源,該區域在2929—3170米之間214米的厚度中,屬於膏鹽層,即含有石膏礦鹽。據華北油田地質學家推測,晉古45至106井南面的晉古55井含鹽層厚,含鹽高,地下含鹽面積可覆蓋荊邱油區,鹽區面積在22平方公里以上,儲存量約1000億噸。該鹽礦屬鈣鹽型,氯化鈉平均品位達92%,硫酸鈣5%以下,是中國國內罕見的富礦,開採價值很高。
地熱
寧晉縣地處雄縣—寧晉高溫帶,境內有地熱的地下山體呈東低西高特徵,地熱水儲量約600億立方米,水質屬於弱鹼類。其中李羊杯晉7號自流井和畢家寨晉18號井年產地熱水40.15萬立方米。地熱水中含等元素,矽酸偏硼酸達到具有醫療作用濃度。

人口

明代洪武初年,寧晉縣僅有310戶,2754人。清光緒四年(1878年)增長至43005戶,226499人。1949年,寧晉縣有96295戶,374315人。1955年人口達到40萬,1972年突破50萬,1987年增長到60萬,1998年超過70萬。
寧晉縣主要年份人口數據
年份總戶數總人口男性人口女性人口
1950年
96011
377414
190467
186947
1960年
105864
415670
208944
206726
1970年
116720
486905
248105
238800
1980年
128398
543177
276573
266604
1990年
150314
653700
332962
320738
2000年
177066
711962
360550
351412
2010年
196367
764828
387650
377178
2014年,寧晉縣總戶數229281戶,戶籍人口791570人,其中男性409930人,女性381640人;18歲以下202932人,18—35歲217891人,35—60歲252589人,60歲以上118158人;全縣常住人口738250人,其中城鎮人口285549人,城鎮化率38.68%。2014年出生12636人,人口出生率16.42‰,出生人口性別比112:100,死亡5627人,人口死亡率7.31‰;自然增長7009人,人口自然增長率9.11‰。
註:以上數據不包括大曹莊農場(管理區)。

經濟

綜述

1978年以來主要年份寧晉縣經濟指標
年份國內生產總值
(億元)
三次產業比重公共財政預算
收入(億元)
固定資產投資
(億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
(元)
1978年
1.14
69.3:17.2:13.5
0.11
0.14
63
1985年
3.13
54.8:28.8:16.4
0.13
0.29
353
1990年
6.20
38.5:45.7:15.7
0.30
0.34
437
1995年
19.64
44.7:35.3:20.0
0.81
4.00
1480
2000年
35.00
22.2:40.6:37.3
1.46
11.84
2688
2005年
72.87
17.5:61.4:21.1
4.09
33.83
3606
2010年
134.88
16.4:60.8:22.8
4.70
123.45
6200
2015年
195.25
17.2:56.5:26.3
6.57
207.60
11323
2015年,寧晉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95.2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4年增長7.8%;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17.2:56.5:26.3;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207.6億元,比2014年增長10.9%;財政收入12.65億元,比2014年增長9.1%,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57億元,比2014年增長9.4%;財政預算支出23.01億元,比2014年增長6.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62元,比2014年增長9.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23元,比2014年增長9.6%。
2016年,寧晉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38.2億元,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12:64:24,公共財政預算收入8.15億元,稅收占GDP比重達到5.8%。

第一產業

綜述
寧晉縣第一產業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在市場經濟作用下,呈畜牧業比重上升、種植業比重下降的發展趨勢。全境農業區劃分為4個區域:西部糧棉區277.77平方公里,地處洪積沖扇積間平原,墾殖歷史悠久,水土條件好,以發展糧棉種植為主,林牧副結合;北部糧棉果區374.96平方公里,為河流沉積平原,土砂質輕,發展糧棉生產,果林業、畜牧業和油料生產,是縣內乾鮮果主產區;東部糧林牧區369.6平方公里,為寧晉泊地區,地勢低洼,土地鹽鹼,土壤質地較粘重,生產條件差,糧棉產量低而不穩,林牧業不發達;大曹莊農場地處交接窪地,地平土肥,以糧食生產為主。
2014年,寧晉縣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員172907人;有農業產業化龍頭經營組織21個、龍頭企業集團20個,農業產業化總量57.08億元,農業產業化經營率55%。2015年,寧晉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0.52億元,比2014年增長0.8%;第一產業增加值33.71億元,比2014年增長1.3%;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5.84億元,比2014年增長172.4%;第一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9.1%,拉動經濟成長0.7個百分點。
蘇家莊鎮麥收蘇家莊鎮麥收
農業
寧晉縣是傳統農業大縣,境內主要種植冬小麥玉米穀子高粱甘薯豆類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棉花花生食用菌蔬菜等。傳統耕作制主要為一年一熟制,20世紀70年代推廣一年兩熟制、兩年三熟制。1985年全縣劃為西部小麥棉花集中區、中部糧棉油雜綜合區、東部棉麥雜糧旱作區3個種植區。“七五”期間被確定為全國小麥商品糧基地縣。全縣大部地區(東南部除外)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棉花主要集中在東南部耿莊橋、侯口、紀昌莊,花生等油料作物分布在東北部蘇家莊、四芝蘭、大陸村的部分村莊,蔬菜、食用菌以城關、蘇家莊、唐邱、賈家口為主要分布區域。
2015年,寧晉縣糧食總產量73.93萬噸,比2014年增長2.1%(其中夏糧產量39.5萬噸,比2014年增長2.1%;秋糧產量34.43萬噸,比2014年增長2.2%),蔬菜產量41.76萬噸,食用菌產量6.7萬噸;實現農業產值39.27億元,比2014年增長1.3%。
寧晉縣林業區劃寧晉縣林業區劃
2014年,寧晉縣果園面積14860公頃,園林水果產量393849噸,實現產值9.77億元;其中梨園13629公頃,產量367627噸(其中雪花梨203441噸,鴨梨57137噸),蘋果園902公頃,產量20633噸,桃園226公頃,產量5119噸,葡萄園103公頃,產量470噸。全年人工造林580公頃,四旁(零星)植樹58.32萬株;育苗面積124公頃,苗木產量170.8萬株;生產商品木材1703立方米。2015年,寧晉縣實現林業產值2741萬元,比2014年增長13.5%。
畜牧業
寧晉縣畜牧業區劃表寧晉縣畜牧業區劃表
2015年,寧晉縣豬存欄25.25萬頭,牛存欄4.86萬頭;肉類產量38449噸(其中豬肉31544噸,牛肉2971噸,羊肉806噸,禽肉3046噸),禽蛋產量2.29萬噸,牛奶產量16.19萬噸;實現牧業產值18.29億元,比2014年下降0.9%。

第二產業

綜述
寧晉縣第二產業結構表寧晉縣第二產業結構表
寧晉縣第二產業以工業為主。2015年,寧晉縣第二產業固定資產投資166.83億元,比2014年增長13.3%;實現第二產業增加值110.24億元,比2014年增長8.9%;第二產業對經濟成長貢獻率為48.4%,拉動經濟成長3.8個百分點。
工業
清代,寧晉縣棉紡織業興起,以絲麻紡織為主,多為家庭手工,亦有小型作坊,未形成規模。民國年間,辦起麵粉廠、制酒廠。1949年,寧晉縣工業總產值104萬元,全為輕工業。1954年改造私營手工業。1958年大辦地方工業,全民所有制工業興起,有紡織、食品、機械、製鞋、金屬加工等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563萬元,重工業占45.8%,工業盲目發展,重產量不重質量。60年代初“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經濟布局趨於合理,工業生產發展。70年代,寧晉縣工業由國有工業、縣辦工業、鄉村工業組成,經濟成分以國有、集體公有制為主。
1978年,寧晉縣有工業企業128家,實現工業總產值5838萬元,工業產品主要有紙張、棉布、植物油、化肥、農具、小型拖拉機等,輕重工業比重為48.9:51.1。80年代初實行經濟體制改革,擴大企業自主權,調動企業積極性。1983年後,鄉鎮企業崛起,村及村以下集體和個體企業迅猛發展。1988—1993年,在國營工業企業推行企業承包責任制,進行企業勞動、工資和人事制度改革。90年代,逐步形成紡織、服裝、機械、食品、化工、電纜、建材等行業為主的多門類工業結構。1994—2006年開展國營工業企業產權制度改革,轉換經營機制。隨著民營工業企業發展壯大,單晶矽太陽能、電線電纜、紡織服裝、醫藥化工、機械、食品等逐步成為主導產業。到2008年,寧晉縣有工業企業3973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3家,實現工業總產值289.6億元,其中單晶矽產業比重占規模以上工業的40%。
2015年寧晉縣五大工業行業概況
行業產值(比2014年增長)利潤總額(比2014年增長)用電量(比2014年增長)
電線電纜
242.47億元(8.5%)
22.00億元(15.0%)
25665萬千瓦時(0.8%)
紡織服裝
55.74億元(-2.1%)
2.61億元(7.4%)
11638萬千瓦時(13.5%)
食品深加工
35.22億元(19.0%)
1.88億元(87.4%)
26990萬千瓦時(3.3%)
光伏產業
70.81億元(8.9%)
5.12億元(-8.5%)
42983萬千瓦時(-2.1%)
機械製造
23.05億元(9.7%)
0.70億元(7.1%)
5590萬千瓦時(26.4%)
2015年,寧晉縣工業發展形勢嚴峻,全縣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92家,其中虧損企業13家,企業經營困難;主營業務收入462.4億元,比2014年增長5.9%;利潤35.42億元,比2014年增長11.5%,效益有所上升;工業用電量持續走低,比2014年下降3.7%。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76.89億元,比2014年增長6.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0.22億元,比2014年增長10.3%;工業產品產銷率97.70%,工業產銷銜接較好。產業結構方面,高新技術產業支撐不足;電線電纜為支柱產業,有企業83家,其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50.7%;五大行業的21類產品中,液壓元件、光伏電池、紗、電力電纜、機械化農業及園藝工具等10類產品產量比2014年增長。
建築業
1952年建築工會成立,建築隊伍形成。1958年成立寧晉縣建築公司。1980年前,全縣年建築面積不超過1萬平方米。1986年寧晉縣城建局成立。1988年成立第二建築公司。1994年建築施工進入高峰期,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工程造價1.1億元,縣城內現代化公共建築相繼落成。2003年後,先後有省內外十多家建工集團來寧晉施工,超過10層、20層的住宅樓相繼建成。2014年,寧晉縣有建築業企業11家,從業人員2475人,建築業總產值4.73億元。
經濟功能區
寧晉鹽化工園區鳥瞰圖寧晉鹽化工園區鳥瞰圖
河北寧晉經濟開發區(西城區)地處城區西部,為省級經濟開發區、省級民營產業示範園區、全國單晶矽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控制面積12.59平方公里,以太陽能光伏、生物製藥、電線電纜、紡織服裝、裝備製造為支柱產業。2013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5.5億元,上繳稅金3.1億元,固定資產投資28.9億元。
寧晉鹽化工園區位於寧晉縣東部,是河北省政府批准設立的省級開發區、省級循環經濟示範園區,規劃面積20.7平方公里,區域內有千億噸高品位岩鹽資源,主要發展鹽化工業。
東城工業園位於城區以東,於2016年6月啟動建設,規劃面積40.34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建設區11.39平方公里。

第三產業

綜述
寧晉縣第三產業以交通運輸業、郵電業、批發零售餐飲業為主。2015年,寧晉縣第三產業投資額37.93億元,比2014年下降7.7%;第三產業增加值51.3億元,比2014年增長9.2%;六大新興服務業(金融業,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文體娛樂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26.6%;第三產業對經濟成長貢獻率為42.5%,拉動經濟成長3.3個百分點。
商業貿易
國內貿易方面,改革開放前,寧晉縣形成了以國營商業和供銷合作商業為主的商貿體制和流通服務網路。1985年全面推行流通體制改革。1996年,商業、物資、外貿三局合併,組建商貿發展總公司。1997年實現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全面轉變。2000年,縣商貿大廈開業。21世紀初,消費市場由過去國有商業企業單邊活動的局面轉變為多渠道、多層次、多種所有制的競銷格局。到2008年,寧晉縣形成了以專業市場為主體,大型超市為骨幹,個體私營商鋪為依託,農村集市為補充的多類型多功能的商貿流通體系和行銷網路;共有綜合性集貿市場49個,專業市場6個,年成交額18億元。2015年,寧晉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5.45億元,比2014年增長9.5%;批發零售業增加值10.8億元,比2014年增長10.2%;住宿餐飲業增加值1.2億元,比2014年增長8.8%。
對外貿易方面,1971年寧晉縣始有商品出口貿易,主要出口服裝、柳編製品、梨等。1977年成立外貿局,1983年改制為對外經濟貿易公司。出口額由1978年的22萬元增長至2008年的4.47億美元。1998年後,單晶矽(太陽能電池片)成為主要出口產品。2015年,寧晉縣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2.48億美元,比2014年下降32.6%,其中出口總值1.77億美元,比2014年下降26.6%;實際利用外資102萬美元,比2014年下降97.3%。
房地產業
1988年,寧晉縣出現商品房。1995年制定《寧晉縣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此後縣城住宅小區建設逐步展開。到2008年共建成住宅小區32個,房價由1988年的每平米207元升至2008年的2000元以上。
2015年寧晉縣房地產業概況
指標數據比2014年增長
4.72億元
65.9%
商品房施工面積
58.74萬平方米
151.2%
# 其中:住宅施工面積
51.06萬平方米
212.1%
商品房銷售面積
18.19萬平方米
34.3%
# 其中:住宅銷售面積
17.16萬平方米
27.1%
商品房銷售額
4.55億元
4.1%
# 其中:住宅銷售額
3.96億元
-9.1%
2015年,寧晉縣房地產業投資17.22億元,比2014年下降0.5%;房地產業增加值完成6.48億元,比2014年增長6.8%。
金融業
銀行成立時間銀行成立時間
中國人民銀行寧晉縣支行
1948年12月
2008年6月
中國農業銀行寧晉縣支行
1979年2月
邢台銀行寧晉支行
2009年9月
中國建設銀行寧晉縣支行
1979年9月
寧晉縣民生村鎮銀行
2011年11月
中國工商銀行寧晉縣支行
1984年1月
河北銀行寧晉支行
2014年7月
中國銀行寧晉縣支行
1992年12月
寧晉縣農村商業銀行
2014年11月
1996年12月
邢台農村商業銀行寧晉支行
2016年5月
2015年,寧晉縣金融市場運行平穩,實現金融業增加值8.4億元,比2014年增長18.9%。截至2015年末,金融機構存款餘額224.32億元(其中住戶存款172.4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32.43億元,廣義政府存款19.49億元),比2015年初增長16.3%;金融機構貸款餘額124.35億元(其中住戶貸款29.85億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94.50億元),比年初增長14.7%。

交通

公路

寧晉縣境內有高速公路1條,國道1條,省道3條,縣道2條,鄉道17條,村道212條。
G20青銀高速公路寧晉段於2006年通車,過境長度30.745公里,雙向四車道。
308國道(青島—石家莊)由新河縣界入境,經東汪、鳳凰、換馬店3鎮入趙縣界,境內長31.2公里。
234省道(定魏線,定州—魏縣)過境全長44.358公里,路面寬12米。
393省道(鄭昔線,衡水鄭口—山西昔陽)全線修建於1997年,境內長42.056公里,路面寬12米。
233省道(安新線,安國—新河)原為始建於1977年的縣道辛新線(辛集—新河),1996年升級為省道,境內長8.373公里。
縣道趙寧線(趙家圈—寧晉)寧晉段起自辛集市界,止於寧晉縣城,境內長29.728公里。
寧雞線(寧晉—雞澤)寧晉段起自鄭昔線,止於寧晉隆堯交界處,境內長10.706公里。
主要鄉道有司荊線、蘇黃線、高長線、雙曹線、寧米線、大於線、寧於線、司寧線、百大線、曹河線、寧河線、農大線、趙泊線、大賈線、徐北線、講金線、耿鋪線等。
2016年,寧晉縣城區道路總里程達188公里,形成了“九縱八橫”的路網框架。

水路

寧晉縣河流縱橫,現代以前,水運為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境內的航道有洨河、滏陽河、澧河,其中洨河在宋、元、明代為運糧河,滏陽河於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通航,澧河水流平緩,適宜航運,建國前後是縣內水運主要航道之一。清代,境內有北魚碼頭、白木村橋碼頭、十字河碼頭、侯口碼頭,民國年間新設艾辛莊碼頭、耿莊橋碼頭。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疏通滏陽河,開始水運。清嘉慶五年(1800年)至十三年(1808年)兩次開挖河道,使商、民船隻暢駛,“上自臨水(磁州),下達津沽,來往商船,帆檣如林”。1906年在十字河設船捐局。民國初年,豐水季節來往船隻如梭,水運繁忙。1937年後,滏、澧河一度民船斷絕,只有日軍押送貨船行駛。1945年9月,寧南縣組織民船運輸,在耿莊橋、十字河、艾辛莊、侯口等地設屯貨點或貨棧。1949年,滏陽河、澧河沿岸有從事航運的木船20度艘,年航運期260天,貨運量6.5萬噸。1958年,縣交通局在耿莊橋設立航運站。1961年成立寧晉縣航運指揮部。1965年,因河流斷流,貨源不足,航運機構撤銷。豐水季節,尚有航船行駛。1972年大旱,此後水路停運。

社會事業

教育

古代,寧晉縣內有孔廟學宮、蒙泉書院、洨濱書院、正學書院等教育機構,還辦有若干社學、義學和私塾。宋代至清代,寧晉縣共產生文、武進士83人,文、武舉人229人。1903年洨濱書院改為官立高等國小堂。到1905年全縣有國小堂109所。1930年開辦樹德中學,1937年停辦。1949年,寧晉縣有高級國小21所,初級國小273所。1951年成立寧晉縣初級中學,1956年增設高中班,更名為寧晉中學。1956年始辦幼稚園。“文革”時期,寧晉縣幾乎村村有國小和國中,呈“小而全、小而亂”的局面,教學質量低下。1979年,有國小374所,國中268所,高中76所。改革開放後對中國小教育進行調整與整頓,壓縮撤併學校。1988年,四芝蘭中學更名為寧晉二中。1995年,開辦第一所民辦學校(第一私立學校);當年,全縣有國小343所,國中47所,高中2所。1997年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因生源減少,2002年起對學校進行撤併。2014年,寧晉縣有幼稚園40所,在園兒童23619人;國小185所,在校生52764人;國中19所,在校生17884人;高中4所,在校生7594人。

文化

民國時期,縣城開辦有中華書局、世界書局、英華書店、維新書局、商務印書館等書店,城隍廟、火神廟建有戲樓,鄉村在廟會、年節臨時搭台演出。1925年興建七合茶園,1947年更名為寧晉戲院。1947年,民眾教育館成立,為縣文化館前身。1950年,成立新華書店,興建人民禮堂。1958年,《寧晉報》創刊,縣有線廣播站、電影管理站成立,各公社普遍建立電影放映隊。1963年建立縣圖書館。“文革”時期,文物古蹟損失嚴重。1971年,寧晉戲院拆建,改為人民劇場。80年代,新建了寧晉影院、縣圖書館、鄉鎮文化站、鄉鎮影劇院等文化活動場館。1986年,寧晉縣文化局和縣演出公司相繼成立。1987年,設立文物保護管理所,縣調頻廣播電台FM103.8開播。1989年,縣電視台試播。1993年開通有線電視。1996年起企業文化下鄉活動。2003年,人民劇場、演出公司合併為人民影劇院。21世紀初特別是2008年以來,工筆畫快速發展推廣,成為一項產業。2014年,寧晉縣有劇場、影劇院7個,體育場館2個,公共圖書館藏書72.8萬冊。

衛生

民國時期,西醫傳入,縣城有翟氏醫院、道生醫院、萬育堂、春景堂等中、西醫醫療機構以及廣昇堂等藥鋪。1942年霍亂流行全縣。1946年成立益民醫院。1949年縣紅十字會成立。1951年,益民醫院更名為寧晉縣衛生院。1953年建立婦幼保健站。1956年成立衛生防疫站。1958年,各公社普遍設立衛生所,全縣建立大隊醫療衛生保健站231個。1961年,寧晉縣衛生院更名為寧晉縣人民醫院。1969年始辦農村合作醫療。1972年,寧晉縣人民醫院更名為寧晉縣醫院。1973年縣衛生局成立。1979年,婦幼保健站與縣計生門診部合併更名為寧晉縣婦幼保健院。1990年,寧晉縣中醫院成立,1994年更名為寧晉縣中西醫結合醫院。1995年建立寧晉縣精神病院和寧紡職工醫院。2000年,實行農村醫療機構“一村一室”,全縣共有村衛生室326個。2005年,寧晉縣被確定為河北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2006年,39所鄉鎮衛生院合併為14所。2011年,寧晉縣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7個,其中二級甲等醫院2所(縣醫院、縣中西結合醫院),疾病控制中心1個,衛生院14所;全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01.08萬人次,住院手術4.82萬台次;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255.48/10萬,居民人口平均期望壽命72.5歲。2014年,寧晉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總數2597張,醫務人員1727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830人。

歷史文化

名勝古蹟

古遺址
廮陶城遺址、王舍寺遺址、安上村遺址、堯台遺址、曹皇后梳妝樓遺址、雲台寺遺址、小南海奶奶廟遺址、風台遺址、柏房遺址、北魚遺址、東陳遺址、延白遺址
古墓葬
北樓下戰國墓、西南汪墓群、楊駿墓、段德隆墓、張翀墓、潘底古墓、劉文程墓、老漳河古墓群、曹彬墓、塔底墓群、劉文炳墓、曹鼐墓、南塔莊晉墓、長路墓群、董文燦墓、馬輪墓、高文豪墓、楊如霖墓、孟旋吉墓
古建築
古丁橋、廣濟橋
古石刻
孫莊經幢、開元寺碑、福壽寺碑、文廟碑、鐘樓石柱、重修天神廟碑、創建天仙觀碑、換馬店造像、北陳村造像、光福寺造像、北魚村造像、南海奶奶廟石刻、聖旨碑、會善橋碑、重修天仙聖母廟碑、重修福勝寺碑、獻鯉坊碑、舍田修路碑記、“與謨定命”碑
近現代史跡
吳維億先生碑、王懷慶祠堂碑、張偉業墓、抗戰建國紀念塔、抗戰殉國烈士紀念碑亭、唐邱村烈士亭、北近烈士亭、烈士陵園
狀元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東王里村東。為明代狀元曹鼐衣冠冢,今遺存石人、石馬、神道碑等古蹟。
雲台寺雲台寺
堯舜禪讓台: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簡稱堯台,相傳為堯帝禪讓舜帝時修築的高台,秦始皇以磚瓦建亭紀念,明代建成廟宇,清末凋落,今留遺址。
小南海奶奶廟: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孟家莊。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皇家為紀念皇太后李艷妃在天仙觀的基礎上擴建而成,有大皋、正殿、三皇殿及二皋等古建築群。損毀於近代,遺有殘碑、柱石、石獅子等。1980年重建。
雲台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柏房村南。建於唐開元年間,有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王殿、天王殿及兩旁廊房七十二間。興盛於宋,毀於元、明戰火。1997年後重建大雄寶殿、天王殿等。
廣濟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縣城南關村南。為明代三孔古石橋,橫跨汪洋溝之上。

牌坊文化

寧晉縣過去是“牌坊縣”,寧晉縣城是“牌坊城”,明清兩代為牌坊建造的頂峰,據考證,清末時遍布寧晉城鄉的牌坊有150多座,其中在不足2平方公里的縣城內就有30多座,尤其是石坊南路不到800米的街上有11座之多。寧晉牌坊從材質上可分為木柱坊、木瓦結構坊、木石結構坊、石坊及當代鋼筋水泥五種,從表意方面大致分為官爵坊、科第坊、誥敕旌表坊、旌表善舉坊、孝賢貞烈坊、府衙寺廟坊、歷史典故坊、墓地坊八類。縣城12座跨街石坊最具代表性,多為四柱三門式,採用高浮雕手法,人物、龍鳳、花草等栩栩如生。牌坊既是一種建築,也是一種歷史文化的載體,起到彰顯功德、名垂後世、維護封建禮教的作用。到1966年地震前尚存30餘座牌坊,多為石坊,極少木坊,後毀於“文革”的“破四舊”運動,全被燒灰鋪路。改革開放後,陸續新建“安寧晉福坊”“慈善坊”“鳳凰來儀坊”“寧紡集團坊”以及黃兒營、小河莊、堯台村口坊等20餘座,立在城鄉各處。
官爵功名坊
狀元坊、大學士坊、都諫坊、黃堂坊、進士坊、御史坊、洨濱書院坊、正誼明道坊、敦義崇道坊、有道之士坊、德學耆儒坊、清朝耆碩坊、正學書院三石坊、清忠耀華坊、諫議坊、太史坊、總憲坊、監察御史坊、兩世司農坊
建築門前坊
太和元氣坊、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坊、仁育·義正坊、顯佑伯坊、古丁橋坊、大中丞坊
義民賢孝坊
王瑄義民坊、高文炳義民坊、王聰啟孝子坊、王浡義士坊
節烈坊
高泰妻孫氏貞節坊、孫昌谷妻張氏貞烈坊、王家乾妻高恭人貞節坊、孫纘妻王氏貞節坊、王三極妻張氏貞節坊、鄭天祥妻梁氏節孝坊、王明嗣妻張氏貞節坊、石柱王氏家族五節烈坊、北河莊李門趙氏貞節坊、南河莊李氏貞節坊、荊里莊趙三聘妻李氏貞節坊、北及橋黃鵲作歌坊、清標彤管坊、換馬店樊氏貞節坊、黃退閆家孟家尚家貞節坊、東陳張瑄妻陳氏貞節坊
墓地坊
狀元曹鼐墓地坊、李氏先塋坊、范氏先塋坊、王經邦墓地坊、刑部尚書馮英墓地坊、鄭家墓地坊
現代坊建
安寧晉福坊、寧紡集團坊、幸福坊、鳳凰來儀坊等

寧晉工筆畫

工筆畫是以精謹細膩的筆法描繪景物的中國傳統繪畫表現方式。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中國現代工筆畫的復興,寧晉農民工筆畫漸露頭角,2000年以後快速發展。寧晉工筆畫繼承中國工筆畫的傳統和繪畫技法,使用“盡其精微”的手段,注重細節和寫實,力求形似,“取神得形,以線立形,以形達意”,獲取神態與形體的統一。工筆畫一般先要畫好稿本,覆上有膠礬的宣紙或絹,先用狼毫小筆勾勒,再隨類敷色,層層渲染,達到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寧晉工筆畫題材涉及現代人物、傳統仕女、釋道神像、翎毛花卉、走獸魚蟲、青綠山水等,在京津被稱為“河北派”。2010年,河渠鎮被中國工筆畫協會授予“中國工筆畫之鄉”稱號。2011年,寧晉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工筆畫)。到2014年,寧晉縣形成了以河渠鎮為中心,輻射城關、換馬店、北河莊等鄉鎮,遍布全縣三分之一村莊的工筆畫產業帶,從畫室、基地、學校到市場的完整產業鏈,產品銷往全國和日韓、東南亞。工筆畫成為寧晉縣的一張文化名片。

特產名吃

寧晉鴨梨:果實呈倒卵圓形,果形端正,鴨頭狀突起明顯;單果重≥200g,果皮綠黃色,表面光潔,果點小;果皮薄微有蠟質,肉質細,脆、石細胞少,酸甜適中,具清香味。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5%,固酸比≥70。2007年被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2014年產量5.7萬噸。
寧晉雪梨:個大味甜、潔白如玉,又稱“象牙梨”。其肉甘甜清香,質地清脆多汁。高產、優質、早熟、耐儲藏。單梨平均重225至300克,含可溶性固形物12%~16%,可溶性糖6.4%,可滴定酸0.08%。並含有脂肪、蛋白質、礦物質、碳水化合物和各種維生素,甜脆可口。2014年產量20.3萬噸。
食用菌:1982年起民眾自發種植,2001年後達到規模生產。以平菇為主,有金針菇草菇等十幾個品種,年產3萬多噸,銷往國內外。
泥坑酒:始產於1916年。以優質紅糧為原料,具有清澈透明、窖香濃郁、醇香柔和、回味悠長之特點。泥坑酒釀造技藝為河北省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宮面:清末民國時期原產於褚家莊,為特製手工掛麵,麵條細而且空心,色白而微青,柔韌而晶亮,開鍋下面,一滾即熟,口感爽滑筋道,嚼之有彈性、韌性。
餄餎:用蕎麥麵和面,將一塊麵團放在漏床上擠壓出一根根餄餎條,直接落進鍋煮,煮熟後撈在碗裡,澆上清湯、肉鹵,撒上香菜即成。其特點是筋道,耐嚼,清香。
煎餅卷盤匴:為寧晉傳統小吃中較受歡迎的一種。把小米、黃豆用水泡漲,加茴香上石磨磨漿,在鏊子上攤成薄餅,卷上盤匴(特製的油炸食品)即成。

著名人物

紀昌,紀昌莊人,春秋時期神射手,飛衛弟子,《列子·湯問第五》有“紀昌學射”典故。
李左車,小南里村人,秦末漢初謀士。初依附趙王武臣,封廣武君。後歸附韓信,為西漢開國功臣。
尹賞,字子心,楊氏縣(今寧晉縣)人,西漢酷吏。任長安令、江夏太守期間,因整頓治安、捕殺盜賊而聞名。
曹彬(931—999),字國華,延白村人,北宋開國名將。率軍征伐北漢南唐,官至檢校太師、同平章事,拜樞密使
曹皇后(1015—1079),延白村人,祖父曹彬。景佑元年(1034年)冊封為皇后,歷經仁宗、英宗、神宗三代,歷為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
曹佾(1018—1089),延白村人,曹彬之孫,曹皇后之弟。俗稱曹國舅,為民間傳說的“八仙”之一。官至護國軍節度使、檢校太師、守太保、開府儀同三司充太一宮使、濟陽郡王。卒贈太師,追封沂王
曹利用(971—1029),字用之,趙州寧晉人。北宋重臣。奉命與契丹和議,訂立“澶淵之盟”。官至樞密使同平章事
董錫,字伯祿,東南王村人。歷任監察御史,嘉議大夫,保定路清工匠提領,河南路總管,工、兵、刑部尚書。
曹鼐(1402—1449),字萬鐘,別號恆山先生,東王里村人。明宣德七年(1432年)中狀元。歷任泰和縣典史、經筵講官、侍講學士、翰林學士、吏部左侍郎兼學士等職,入值文淵閣參與機要事務十年。在土木堡之變中遇難。
蔡靉(1496—1572),百尺口村人,明朝御史,巡察浙江、南直隸、河南等地,後被罷官,回鄉興辦教育。
王懷慶(1875—1953),字懋宣,南塔莊人,北洋軍將領。參加甲午戰爭、抗擊八國聯軍、鎮壓灤州起義、鎮壓外蒙古叛亂、直奉戰爭等戰事。官至北洋步軍統領、北京衛戍總司令、熱察綏巡閱使兼熱河都統。
李桂雲(1910—1988),女,號丹秋,小柳莊人,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京梆藝術創始人。
陳強(1918—2012),徐家河人,電影表演藝術家。
陳佩斯(1954— ),陳強之子,籍貫寧晉縣徐家河,喜劇演員,表演藝術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