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麥

冬小麥

冬小麥,在我國一般以長城為界,以北大體為春小麥,以南則為冬小麥,我國以冬小麥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冬小麥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亞門:被子植物亞門
  • :單子葉植物綱 Monocotyledoneae
  • :禾本目 Graminales
  • :禾本科 Gramineae
  • 亞科:早熟禾亞科 Pooideae
  • :小麥族 Triticeae
  • :小麥屬 Triticum
定義,中國三大產區,與國外的聯繫,用水措施,需水規律,灌水技術,節水灌溉,抗旱指標,田間管理技術,綜述,黃淮和北部,長江中下游,西北麥區,西南冬麥區,病害防治技術,

定義

冬小麥是稍暖的地方種的,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種,翌年5月底至6月中下旬成熟。比如華北及其以南是冬小麥。 在我國一般以長城為界,以北大體為春小麥,以南則為冬小麥。我國以冬小麥為主。
冬小麥

中國三大產區

1.北方冬小麥區,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北,長城以南,這裡冬小麥產量約占全國小麥總產量的56%左右。其中主要分布於河南、河北、山東、陝西、山西諸省區;
2.南方冬小麥區,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南。這裡是我國水稻主產區,種植冬小麥有利提高複種指數,增加糧食產量。其特點是商品率高。主產區集中在江蘇、四川、安徽、湖北各省。
3.春小麥區,主要分布在長城以北。該區氣溫普遍較低,生產季節短,故以一年一熟為主,主產省區有黑龍江、新疆、甘肅和內蒙古。

與國外的聯繫

1、美國中部農業區,有小麥帶和玉米帶,可以認為是一個平躺的“小”字,中間一豎為一根玉米棒(玉米帶),類似於我國的長城,兩旁即為小麥帶,北為春小麥,南是冬小麥;
2.澳大利亞的小麥--牧羊帶,因其緯度較低,氣候較為溫暖,因此種植的只能是與我國華北地區類似的冬小麥。

用水措施

需水規律

1、播種後至拔節前
在此期間,因植株小,溫度低,地面蒸發量小,耗水量占全生育期耗水量的 35%~40%,日平均耗水量為 6.0 m3/hm2左右。
2、拔節到抽穗期
在此期間,小麥已經進入旺盛生長時期,耗水量急劇上升。在此 25~30 d 時間內耗水量占小麥總耗水量的 20%~25%,日均耗水量為 33.0~51.0 m3/hm2。該期是小麥需水的臨界期,如果缺水會嚴重減產。
3、抽穗到成熟期
該期約 35~40 d,耗水量占總耗水量 26%~42%,日均耗水量比前一段略有增加。 尤其是在抽穗前後,莖葉生長迅速,綠色面積達一生最大值,日均耗水量約 60 m3/hm2
由此可見,小麥除播種時要求足墒下種外,在苗期和拔節前期耗水量較少,拔節後至抽穗前耗水量最多,其中挑旗期對水分反應最敏感,稱為需水 “臨界期” ;其次為開花至灌漿,有人稱之為 “第二臨界期” ;成熟階段的耗水量又有所降低。 因此,儘量大的滿足小麥需水臨界期的水分供應,對奪取小麥豐收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儘管小麥拔節以前耗水量較少,但此期的水分供應對實現苗全、 苗勻、 苗壯和盤根、 分櫱,搭好豐產架子至關重要。農諺: “麥收八、 十、 三(農曆月)場雨” ,就是廣大農民民眾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對小麥生產經驗的客觀總結。
不同生育時期小麥適宜的土壤含水量:
①出苗至分櫱期,土壤含水量為 80%左右。
②越冬期,土壤含水量為 55%~80%。
③返青至拔節期,土壤含水量為 70%~80%。
④孕穗到開花期,土壤含水量為 80%左右。
⑤灌漿期,土壤含水量為 60%以上。

灌水技術

正確的灌溉技術是保證麥田合理用水,把水適量及時送到田間,使灌水田塊受水均勻,既不產生地面流失、 深層滲漏等現象,又不破壞土壤結構,從而達到經濟合理用水,提高產量的目的。 目前,麥田灌溉主要有 4 種方式:地面灌溉、 噴灌、 滴灌和管道輸水與管道灌溉。
1、地面灌溉
麥田畦灌是我國勞動人民精耕細作創造的灌水方法。 畦灌是在平整土地的基礎上,在田間築起土埂,分隔成若干個長方形或正方形的畦,水從灌水壟溝引入畦內,在地面上形成很薄的水層,並沿地面的縱坡方向流動,在流動過程中逐漸濕潤土壤,達到提高土壤含水量的目的。
畦灌地面的適宜坡度為 l/1 000~3/1 000,地面坡度過大,灌水時易沖刷表土。 一般畦長以 30~50 m,畦寬 2~3 m,入畦單寬流量(每畦每米寬度的平均流量)3~6 L 為宜,可根據具體情況而定。當地面坡度較小,土壤透水較好,土地平整較差時,畦長易較短,入畦流量易較大,當地面坡度較大,土壤透水性較差,土地平整較好時,則可採用較大的畦長和較小的入畦流量。
2、噴灌
噴灌是利用專門的設備,將有壓水流噴射到空中,並散成水滴進行灌溉。該技術始於 20 世紀 70年代,是一種先進的灌溉技術,其主要特點是節水。 據研究,採用噴灌技術一般比地面灌溉省水 20%~40%,且噴灌不破壞土壤結構;而且噴灌適用範圍廣,不僅適用於平原灌溉,而且對山區、 丘陵和地面起伏、難以平整的土地尤為適宜。
噴灌分固定式、 半固定式和移動式 3 種。
固定式噴灌各組成部分基本固定不動,動力與水泵構成固定泵站,輸水管道埋入地下,噴頭裝在固定於田間的臥管上,只是噴頭用時裝上,用後卸下。
半固定式噴灌的動力,水泵與輸水管的乾管是固定的,而支管、 噴頭是可移動的。
移動式噴灌的動力、 水泵、 輸水管及噴頭都是可移動的,這樣可省去大量的輸水管道。
3、滴灌
滴灌是利用一套設備將水加壓、 過濾,通過各組管道與滴水裝置(滴頭)將水或溶於水中的化肥液體均勻而又緩慢地滴入至作物根部附近土壤,使作物主要根系活動層的土壤,經常保持在適宜於作物生長的土壤濕度下。
滴灌的主要優點有:
①節水,節能;②不破壞土壤,不板結土壤,土壤通氣良好,養分充足,適合於各種地形與土質條件。滴灌系統包括水源、 首部控制樞紐、 各級輸水管道和滴頭 4 部分組成。可分不固定灌溉和移動式灌溉 2 種,但目前這種灌溉方法套用於大田小麥生產的還不多。
4、地下管道輸水與管道灌溉
地下管道輸水與管道灌溉的主要優點有:
①輸水快,與土渠道相比,管道輸水 1 000m 距離僅用 3~5 min,而土渠需1~2 h;②省水、 省地,省勞力。 據研究,由於管道輸水減少了水分蒸發與滲漏,可節水 20%~40%,降低成本 30%左右,不僅節省勞力,而且管道占地少,省地。該套設施包括主水池、 輸水幹道、 分水建築物、 輸水支道、 出水建築物、 排氣孔、 沉沙池、 輸水毛渠等。

節水灌溉

小麥節水灌溉是指在麥田中以較少的灌水量獲得較高的增產和經濟效益。 它包括 2 個方面的內容:①防止大水漫灌,或盲目增加灌水次數,以合理的灌水量獲得高產,從而避免水資源的浪費,擴大灌溉面積;②限額灌水,並配合以適當的農藝措施,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水源,保證相當的產量水平。 冬小麥節水灌溉的主要措施如下。
1、播前較大定額地進行貯蓄灌溉
研究表明,小麥播前採用大定額灌水,使 50~200 cm 土層的土壤濕度達到田間持水量的 80%以上,有利於小麥根系下扎,增加深層根系比例。這樣小麥在生育期間不僅可利用土壤深層蓄水,而且可以減少因頻繁灌溉而造成的大量土壤蒸發。據研究,在土層深厚的地區,採用該方法,即使全生育期不澆水,小麥產量可達到 6000 kg/hm2 以上。
2、灌小麥關鍵水
根據小麥需水特性和小麥不同生育時期的水分效應,採用灌溉關鍵水的方法是一項有效的節水措施。據研究,在灌足底墒水的情況下(冬前墒情較好),灌冬水的效果較差,以灌拔節水和孕穗水的效果最好。在冬前墒情不好的情況下,以灌冬水和孕穗水效果較為顯著。 因此,在水資源較為短缺的情況下,保證小麥關鍵時期用水,是提高水分利用率、 實現高產、 高效的重要措施。
3、硬化水渠,以減少滲漏
平整土地,提高灌水質量;對骨幹水渠(溝)要加設防滲設施,努力做到滴水歸田。 在採用地面灌溉時,要平整好土地,因為土地的平整程度和畦式規格與灌水質量和灌水效率有很大關係。土地平整可提高灌水效率 30~50%,節約用水50%以上。
4、採用先進的灌溉技術
在水資源較為短缺、 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採用噴灌、滴灌、 滲灌及管道灌溉等先進的灌水技術,是節水的有效途徑。據研究,噴灌可比地面灌溉節水 20%~40%;其小麥耗水係數(生產 0.5 kg 籽粒所消耗的水量) 只相當於畦灌耗水係數的25%~30%;滲灌比畦灌節水 40%左右,滴灌可比畦灌省水 4~6 倍。不僅如此,這些先進的灌溉技術一般不易導致土壤板結及養分淋溶,有利於土壤水、 肥、 氣、 熱的協調作用和微生物的活動,促進養分轉化,從而提高小麥產量。
5、灌溉與其他農藝措施相結合
麥田灌水後,採取及時中耕鬆土、 地膜覆蓋等蓄水保墒措施,可以防止水分蒸發,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也能達到節水的目的。

抗旱指標

乾旱的條件下,作物要持續生長,必然會導致其生理生化方面的變化,如:相對含水量、自由水、束縛水、葉水勢、滲透勢、葉保水力、葉水分虧缺、呼吸、光合、氣孔擴散阻力、蒸騰、葉綠素含量、可溶性物質、SOD 酶、生物鹼、滲透調節等。
1、滲透調節能力
可靠簡便的鑑定方法是抗旱研究及其進行遺傳改良的必要手段。植物在乾旱脅迫下能夠維持正常的光合作用和生產能力的一個主要因素是它能維持植物的正常水分狀態能力,這種能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植物根系吸取深層土壤水分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植物允許維持最低水勢下一定膨壓的滲透調節能力。
小麥葉片滲透調節能力受乾旱速率的影響很大,快速乾旱下滲透調節能力喪失,緩慢乾旱能引導葉片產生一定的滲透調節。不同冬小麥品種在同等乾旱水平下所表現出的滲透調節能力存在差異,而且滲透調節與小麥的抗旱性呈正相關。
滲透調節能力是小麥適應水分脅迫的生理機制之一,且與小麥的抗旱性之間存在正相關的關係。不同冬小麥品種的滲透調節能力存在差異,冬小麥不同生育期的滲透調節能力也存在差異。同時,滲透調節能力是一種可以遺傳的生理特性,可以通過遺傳改良提高冬小麥的滲透調節能力,從而實現冬小麥的抗旱育種。
2、葉水勢和葉片相對含水量
小麥的生理耗水由氣孔失水和非氣孔失水兩部分構成,氣孔失水主要是通過蒸騰作用來完成,非氣孔失水則是角質層的失水和氣孔關閉狀態下的失水,即殘留蒸騰。非氣孔失水被視為無效的失水。
冬小麥的葉片水分狀況主要由兩個指標來描述,葉水勢和葉片相對含水量。葉水勢為測定植物水分脅迫常用的指標。乾旱條件下,葉水勢下降,因此,有人認為乾旱條件下維持較高水勢的小麥品種是抗旱品種。
不同供水處理的葉水勢明顯高於乾旱處理,其中拔節期供水處理葉水勢變化幅度的波動性較小,表明在小麥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旺盛期(拔節—孕穗期)對土壤水分的需求十分迫切。在此時段及時供水,既可滿足作物生理需水的要求,又可緩解水分虧缺在作物體內的發生和發展,從而使作物體內水分維持在一個較穩定的平衡狀態,為作物的正常生育提供了物質基礎。活體植株葉水勢可以分解為滲透勢和膨壓。膨壓維持為作物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可以通過提高葉水勢或降低滲透勢或者同時調節二者提高滲透調節能力來實現。
3、光合指標
水分脅迫通過抑制葉片伸展,影響或降低葉綠體光化學反應及生化活性等途徑引起植物光合作用減弱,是乾旱條件下作物減產的一個主要原因。
嚴重水分虧缺致使光合速率顯著降低,輕度水分虧缺對光合速率無明顯影響,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隨土壤水分脅迫的加劇光合速率下降”相符,與 以往“輕度水分脅迫導致冬小麥光合速率降低” 觀點不一致。在作物光合性能的研究中,灌水與光合速率的研究也屢見報導,但是灌水對光合速率作用效果的研究卻並不大一致。根據前人對自然大田栽培實驗的研究:拔節期限量灌水較顯著地減緩了冬小麥生育後期光合面積的衰減,群體和葉片光合速率均升高,改善了光合性能。輕度水分脅迫的條件下,光合作用下降的主要原因為氣孔限制,但在長時間的輕度以上水分脅迫下,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為非氣孔限制。
4、脫落酸
在植物對水分脅迫的適應反應過程中,植物激素起著轉導脅迫信號的作用。目前在乾旱脅迫信號轉導中研究最多的是脫落酸(ABA)。ABA 被認為是植物根部的脅迫信號,ABA 的積累可導致氣孔關閉,增進根對水的透性或增加離子向木質部的運輸,外源 ABA可促進游離脯氨酸的積累。在水分脅迫下,ABA 含量迅速增加,較正常時高出數 10 倍。植物水分狀況與 ABA 含量密切相關,其含量高低不僅反映了植株受乾旱脅迫程度,而且與氣孔運動、脯氨酸積累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密切相關。
5、脯氨酸
在水分脅迫下植物內源脯氨酸可能具有清除活性氧的作用。發現外源脯氨酸對活性氧也具有專一清除作用,同時脯氨酸作為細胞體內有機質,是調節細胞質滲透的重要調節物質,有研究表明滲透脅迫下脯氨酸累積與膜透性增大呈正相關。脯氨酸含量的高低與抗旱性之間的關係通常被認為是有爭議的,但是對在水分脅迫下植物體脯氨酸含量會增高的認識是一致的。研究表明,在乾旱脅迫下,儘管不同作物或同種作物的不同栽培品種之間脯氨酸積累表現出較大差異,但在相同時間內乾旱脅迫強度越大,作物積累游離脯氨酸越多;在脅迫強度相同的一定範圍內,隨著處理時間的延長游離脯氨酸積累量不斷增加。
6、保護酶
乾旱脅迫下,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為中心的活性氧代謝系統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抗氧化作用是植物適應性調節的一個重要方面。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物酶(POD)、過氧化氫酶(CAT)和脂氧合酶(LOX)是細胞抵禦活性氧傷害的酶保護系統,在清除超氧自由基、過氧化氫和過氧化物,阻止或減少氫自由基形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POD 對水分脅迫比較敏感,並由於其參與保護酶系統而受到重視。POD 以 H2O2作為電子受體,催化氧化反應中的多種底物,參與高等植物各生長發育時期和各組織的多種生理生化過程,具有重要的生理學功能,但就 POD 活性升高是植物受到傷害的一種標誌還是植物對水分的一種適應性反應仍存在分歧,其原因主要在於 POD 的作用具有雙重性,一方面作為細胞活性氧保護酶系統成員之一,另一方面還參與葉綠素降解、活性氧產生,並引發膜脂過氧化。

田間管理技術

綜述

針對小麥苗情特點,春季田間管理的技術路線是:突出“早”字,立足“防”字,以“一促四防”(促弱苗、防春旱、防凍害、防病蟲、防早衰)為重點,因地因苗,分類指導,科學運籌肥水,構建合理群體,搭好豐產架子。

黃淮和北部

部分地區秋播期間因乾旱影響播種,播後又遇持續陰霾天氣和提早降溫,造成冬前生長不足,弱苗比例大,群體不足,個體偏弱;除部分搶墒播種麥田底墒不足外,墒情總體較好。春季管理重點是:促弱轉壯,控旺保穩,合理運籌水肥,狠抓春季化除,抗旱防凍減災,構建合理群體,促穗足、增粒多、爭粒重。
(一)促控結合,肥水運籌。對水澆麥田,要因地制宜進行肥水調控。三類苗以促為主春季追肥分兩次進行,第一次於返青期5厘米地溫穩定在5℃左右時追肥澆水,畝施尿素8-10公斤和適量的磷酸二銨;第二次於拔節期進行,畝施尿素5-7公斤,提高成穗率,促進小花發育,增加穗粒數;對葉色和生長正常的晚播弱苗麥田,要控制早春澆水,以免降低地溫和土壤透氣性而影響麥苗生長。二類苗促控結合對地力水平一般,畝莖數60萬-70萬的二類麥田,在小麥起身期結合澆水畝追尿素10-15公斤。一類苗控促結合起身期噴施壯豐安等調節劑,縮短基部節間,控制植株旺長,防止生育後期倒伏。拔節期追肥澆水,畝追尿素13-15公斤。旺長苗以控為主。對無脫肥現象的,應早春鎮壓蹲苗,避免過多春季分櫱發生,在拔節期前後觀察分櫱開始消減時結合澆水畝追施尿素10-15公斤。
(二)防控病蟲,化學除草。今年冬前沒有化學除草的面積比較大,要強化春季化學除草。在春季日均溫穩定通過8℃以後,選擇晴好天氣,上午10點至下午4點,根據田間雜草種類,選擇對路除草劑,及時進行化除,並嚴格按照使用濃度、適宜時期和技術操作規程操作,以免發生藥害。要做好赤霉病、紋枯病、全蝕病、蚜蟲、麥蜘蛛、吸漿蟲等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指導農民科學選藥、安全用藥,早防早治,統防統治。
(三)澆水鎮壓,抗旱防凍。對墒情較差的麥田,早春土壤解凍後及時補灌,抗旱保苗,澆水過後及時劃鋤,提高地溫,破除板結,改善土壤墒情,防止或減輕凍害威脅。鎮壓與劃鋤結合進行,先壓後鋤,促進土壤上松下實,提墒保墒增溫。對播種時整地粗放、坷垃多和沒有水澆條件的麥田,早春土壤化凍後及時鎮壓,沉實土壤,彌合裂縫,減少水分蒸發,促進根系生長。早春小麥返青後對旺苗進行鎮壓,也是控旺轉壯的有效措施。
(四)鎮壓提墒,趁雨追肥。對沒有水澆條件的旱地麥,要將鎮壓提墒作為春季麥田管理的重點措施,提高小麥抗旱能力。早春土壤返漿或下雨後,用化肥耬施入氮肥,一般畝施尿素10公斤左右。對底肥沒施磷肥的配施磷酸二銨。
(五)預防凍害,及時補救。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在降溫之前及時灌水,改善土壤墒情,調節近地面層小氣候,減小地面溫度變幅,防禦早春凍害。凍害發生後,要及時追施適量氮素化肥,然後澆水,促進受凍小麥恢復生長。

長江中下游

去年秋季適播期內持續陰雨,造成稻茬小麥播種偏晚,晚播弱苗比例明顯大於常年,苗情偏弱,大部分地區土壤偏濕。部分地區受冬季寒潮影響,遭受凍害。春季管理重點是:促弱轉壯,施好拔節肥,清溝理墒,防止漬害,預防“倒春寒”,及時防治病蟲草害。
(一)施壯櫱肥,促弱轉壯。對基苗肥不足、群體偏小(畝莖櫱數小於30萬)的田塊,尤其是晚播弱小苗,早春要畝追施10-15公斤三元高效複合肥(N、P2O5、K2O各15%),對秸稈還田量大、苗情過弱的宜每畝再加施5公斤尿素,促進苗情轉化升級。
(二)施拔節肥,壯稈大穗。對群體莖櫱數適宜的一、二類苗麥田,在葉色正常褪淡,植株基部第一節間接近定長時追施拔節肥,一般畝施尿素5公斤和三元高效複合肥10-15公斤。對群體過大,葉色未正常褪淡的麥田,適當推遲施用拔節肥,防止倒伏。對群體過小、莖櫱數不足的三類苗和脫肥變黃嚴重的麥田,適當提早施用拔節肥。
(三)清溝理墒,防漬防旱。在早春,未開排水溝的麥田,要抓住晴天儘早開好麥田三溝,開溝泥土要均勻散開,避免損傷麥苗。已開溝的麥田,要及時疏通,保證排水暢通,做到雨止田乾、溝無積水,同時確保麥田外三溝暢通。
(四)防禦凍害,及早補救。在小麥凍害發生後2-3天調查幼穗受凍程度,對莖櫱受凍死亡率超過10%的麥田及時追肥。一般莖櫱受凍死亡率10%-30%的麥田,畝追施尿素4-5公斤;超30%的麥田,莖櫱受凍死亡率每增10個百分點,畝增施尿素2-3公斤,最高不超過15公斤。
(五)防病治蟲,化學除草。重點加強赤霉病、蚜蟲、白粉病、紋枯病和鏽病等病蟲害測報和防治,特別要在抽穗期和開花初期防治好赤霉病。各地要根據雜草種類及時進行化學除草,控制雜草危害。對群體過大、有倒伏風險的麥田,應適時鎮壓控旺或化控防倒。

西北麥區

苗情總體較好,墒情較足,但部分田塊底墒不足,存在春旱風險,個別地塊搶墒早播,出現旺長,小麥條鏽病見病早,菌源基數大。春季管理重點是:以保墒提墒和病蟲草害綜合防控為重點,確保穩產高產。水澆地小麥參照黃淮麥區進行,旱地麥管理如下: 
(一)頂凌耙耱,保墒提墒。“春耙麥梳頭,麥苗綠油油”。各類麥田都應頂凌耙耱,蓄墒保水,建立豐產苗架。
(二)頂凌追肥,促弱轉壯。對底肥不足、苗黃苗弱的麥田,結合頂凌耙耱或小雨後趁墒追肥,畝施4-5公斤尿素,促轉化升級。對冬前群體過大、土壤肥力較高的旱地麥田,返青期不宜追肥,可在起身至拔節期趁雨酌情追肥。
(三)鎮壓劃鋤,提墒增溫。早春小麥返青前後鎮壓可提墒保墒,促進小麥根系發育,並抑制小麥旺長。要在晴天中午前後鎮壓,切忌在寒冷地濕的早晨進行,以免壓折假莖和損傷葉片。劃鋤要因地因苗制宜,對晚播弱苗宜淺劃鋤,提高土壤溫度,促進弱苗轉壯,防止傷根和坷垃壓苗。
(四)防治病蟲,化學除草。做好小麥條鏽病、紋枯病、麥蚜等病蟲害預測預報和防治工作。同時,在返青期及時開展化學除草。對條鏽病發病較重的區域,大力推廣“準確監測,帶藥偵察,發現一點,控制一片”的防治經驗,早發現,早防治,提高防除效果。
(五)護膜護苗,嚴防啃青。對覆膜田塊,覆蓋不嚴的要及時壓土蓋嚴。要嚴防春季畜禽啃青,影響小麥光合面積和乾物質積累,造成減產。

西南冬麥區

本區苗情總體較好,土壤墒情適宜,稻茬田土壤偏濕,部分早播田塊出現旺長。部分地區遭受冬季低溫凍害,個別田塊分櫱凍死。春季管理重點是:科學施肥,控水降漬,防治病蟲,控旺防寒,一噴多防,增粒增重。 
(一)氮肥後移,科學肥水。該區小麥已進入拔節期,未施拔節肥的麥田要儘快追施5-8公斤尿素。平原稻茬麥區土壤濕度較大,可直接施入,控制灌水。丘陵旱地可開溝畝施5公斤尿素或純氮量與之相近的速效肥料。
(二)早查早治,防治病蟲。因冬季溫暖部分旺長麥田蚜蟲滋生蔓延較快,需儘早開展防治。同時,2月至3月中下旬是防治條鏽病中心病團的關鍵時期,要對中心病團(病株)的點片田塊噴藥防治,以防病害流行。赤霉病以“防”為主,抽穗至開花初期重點防治。要制定以赤霉病防治為重點的一噴多防措施,將預防赤霉病、條鏽病、蚜蟲等病蟲的藥劑混合在一起,一次性施用,省工節本,簡化高效。
(三)清溝排濕,防漬防寒。拔節至抽穗是小麥濕害的敏感時期。稻茬麥田溝渠配套差,漬害較重,要在春雨來臨前,開好邊溝、圍溝、排水溝,排除漬水,確保中後期小麥正常生長和籽粒灌漿。同時播種偏早、生育進程過快的麥田,應適情調墒,以水調溫,預防寒潮衝擊,有條件的也可噴施抗寒劑。

病害防治技術

(一)當前我國小麥病蟲害的發生特點和基本情況
1.在小麥病害中,主要有條鏽病、紋枯病、白粉病和赤霉病四種最為重要。條鏽病分布在西北地區(越冬越夏區)、西南的四川、長江中游(湖北北部),黃河以南的山東和河南的南部。發生面積在1500萬~2000萬畝左右。發生程度隨早春氣候的適宜程度而不同,由於病原菌生理小種的變化,部分品種抗銹性喪失,存在著大面積流行的危險。南北主要產麥區的紋枯病及白粉病呈加重為害的趨勢。赤霉病仍然是長江中下游麥區的主要威脅,並向北推移到黃河以南,東北麥區也有為害。此外,局部地區病毒病、穎枯病加重。
2.小麥蟲害,主要是穗期蚜蟲發生普遍,華北、西北麥區常年發生面積要超過2億畝。其次,在小麥返青拔節後(生長中期),特別是乾旱年份,小麥吸漿蟲,麥蜘蛛、麥葉蜂等在黃淮海麥區也需要防治。北方個別地區地下害蟲(螻蛄)和土蝗為害也重。
3.麥田雜草群落髮生變化,無論是闊葉草、禾本科雜草,在南北麥區均有嚴重為害需要加強除治。
(二)麥田病蟲草害的綜合治理策略
麥田病蟲害的綜合防治策略:一是,要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創造有利於小麥生長,不利於病蟲繁殖的環境條件,以合理使用化學農藥為主,輔以其它防治措施進行協調的防治。二是,要從麥田生態系出發,在小麥全生育期中重點抓好兩頭,一頭是播種期防治保全苗,促壯苗,另一頭是抓穗期防蟲保增產這兩個主要環節。此外,在小麥生長中期(返青拔節後?抽穗前),特別是乾旱年份,要加強蟲情監測,達到防治指標的,也要及時防治。
(三)關鍵防治技術措施
1.農業栽培措施。一是,推廣抗耐病蟲品種。在條鏽病常發區,要繼續壓縮高感品種洛夫林、綿陽系小麥品種的種植,擴種抗病新品種,以四川、甘肅、陝西等省為重點。黃淮海麥區要針對白粉病、紋枯病推廣耐病品種,如冀麥36,冀麥37,71-3等品種,表現出發病晚,耐病性強。還有豫麥21,魯麥14,中麥9號等抗性較好或耐病的品種。二是,注意作物布局,輪作倒茬、推廣免耕、少耕和秸稈、地膜覆蓋技術,搞好肥水管理等健身栽培措施,增強作物抵禦病蟲侵害的能力。
2.種子處理。藥劑拌種能有效防治土傳、種傳病害、降低秋苗發病,使用內吸性的藥劑,還能推遲白粉病、紋枯病的發生,生產上推薦的拌種藥有,20%粉銹寧(三唑酮)乳油,按種子重量的0.15%拌種;或33%的紋霉淨(多?酮混劑)可濕性粉劑;2%的立克秀乾拌種劑按種子重量的0.2%處理。40%的衛福懸浮劑或適時樂2.5%懸浮劑按種子的重量的0.1%~0.2%包衣種子,能控制鏽病、白粉病、紋枯病、根腐病、赤霉病及葉斑病的浸染為害。
3.返青拔節期(或春季防治)。在條鏽病常發區和黃淮海麥區,紋枯病、白粉病和根腐病混發區,要在搞好種子處理的情況下,繼續分別選用粉銹寧、紋霉淨、禾果利或敵力脫等農藥向小麥根部噴灑,防止病害向上擴散蔓延。
在乾旱年份,防治麥蜘蛛可用1.6%阿維菌素6000~8000倍噴灑(或用菊酯類農藥防治),防治麥葉峰,可用20%氰戊菊酯乳油,25%快殺靈(辛?氰乳油)2500~3000倍藥液防治。對小麥吸漿蟲可用5%辛硫磷乳油或50%敵敵畏乳劑150毫升,對水2~3千克,噴灑細土20~25千克,均勻灑施在麥壟中防治,或在小麥揚花期噴灑菊酯或敵敵畏防治成蟲。
4.穗期重點防治蚜蟲。在蚜蟲盛發期,噴施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等對天敵安全的農藥,效果顯著。也可採用粉銹寧、滅幼脲或抗蚜威混合施藥,兼防病蟲。還可以與噴施葉面肥(磷酸二氫鉀)結合起來進行。河南農民稱之謂“一噴三防(防病、防蟲、防早衰)”技術,增產作用明顯。
5.麥田化學除草。可分為春小麥區、旱作冬麥區及稻作冬麥區三個防治類型。
(1)西北、東北及華北北部春麥區,重點防治野燕麥等禾本科雜草,兼顧闊葉雜草。每畝可選用40%燕麥畏170~200克,於小麥播種前,結合耙翻土地將藥混入土壤處理。莖葉處理可選擇6.9%驃馬水乳劑40.7~58毫升,於春小麥3葉期至拔節期處理,闊葉雜草多的麥田增加75%的巨星或寶收0.5~0.6克。也可用72%2,4-D丁酯乳油50~60克、使它隆、百草敵等處理。
(2)黃淮海旱作冬麥區,重點防治闊葉雜草播娘蒿、田施花、藜、豬殃殃、刺兒菜等,可選用巨星,2,4-D丁酯,使它隆、百草敵等。在冬小麥返青或分櫱盛期至拔節前期,每畝用20%使它隆50~66.7毫升,加水20~30升,或用48%百草敵15~20毫升,每畝加水20~30升噴霧處理。
(3)南方稻作冬麥區,對看麥娘、日本看麥娘,硬草等禾本科雜草,在長江中下游冬小麥區,可選用75%異丙隆可濕性粉劑,每畝75~100克,於冬前麥播後苗前施藥。或用驃馬防治。對稻茬免耕麥田,可在播種前1~3天選用克蕪蹤、草甘膦等消滅老草後播種。在小麥播後出苗前或小麥三葉期,噴甲黃隆或綠黃隆防治看麥娘和多種雙子葉雜草效果很好,但要注意這兩種藥劑在土壤內殘留時期長,要避免對後茬作物可能造成藥害的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