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鼐

曹鼐

曹鼐,直隸寧晉(今河北省邢台市寧晉縣)人,明朝政治家,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癸丑科狀元,初授修撰,累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學士正統十一年七月至十四年八月(1446年-1449年)任當朝首輔。曹鼐大魁天下後,入翰林,授修撰。英宗即位後,充經筵講官,撰成《宣宗實錄》後,進侍講,錫三品章服。正統六年(1441)由宰相楊榮楊士奇推薦,入值文淵閣,參預機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曹鼐
  • 別名:字萬鍾,號恆山
  • 國籍:中國 明朝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北直隸寧晉(今河北省邢台市寧晉縣)
  • 出生日期:大明建文四年,西元1402年
  • 逝世日期:大明正統十四年,西元1449年
  • 職業:內閣首輔(宰相)
  • 代表作品:撰寫《宣宗實錄》
  • 諡號:文襄、文忠
  • 封贈:吏部尚書、太傅
個人簡介,生平事跡,曹鼐之墓,人物軼事,曹鼐不可,曹鼐不倦學,曹鼐列傳,曹鼐詩詞,中秋,題扉面荷花,

個人簡介

曹鼐(1402年-1449年),字萬鍾,謚文忠,明朝北直隸寧晉縣(今河北省邢台市寧晉縣東王里村)人。
曹鼐是北宋政治家曹利用的後人(此說法有待考證,據我族譜記載乃為北宋開國名將曹彬之後。),生於明建文四年(1402年),少年豪爽,有大志,博覽群書。宣德元年(1426年),中鄉試第二,任代州(今山西代縣)訓導,改派江西泰和縣典史[1]。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成癸丑科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初授翰林院修撰。[2]正統元年,充經筵講官正統五年,因楊榮楊士奇舉薦,進入文淵閣,參預機務。正統十年,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學士[3]。
正統十四年(1449年)隨英宗親征,遇土木堡之變,亂軍中被殺。明景帝繼位後,贈少傅、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謚文襄。英宗復位,加贈太傅,改諡文忠[4]。

生平事跡

他少年豪爽,有大志。聰穎好學,博覽群書,能詩善文,下筆千言,一揮而就。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癸丑科高中狀元,時年31歲。曹鼐大魁天下後,入翰林,授修撰。英宗即位後,充經筵講官,撰成《宣宗實錄》後,進侍講,錫三品章服。正統五年(1440)由宰相楊榮楊士奇推薦,入值文淵閣,參預機務。曹鼐為人“內剛外和,通達政體”,為政清廉,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楊榮死後,楊士奇常病不能視事,閣務多由曹鼐處理。”英宗因其賢德,進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學士。但英宗昏庸,奸閹王振擅權,“王爵天憲,悉出其口,生殺予奪,任己愛憎”,排斥異己,陷害忠良,壓制百官,其聚斂之金銀達60多庫,從此朝政日非,邊防也隨之空虛。
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北方蒙古族瓦剌部首領也先,以明朝削減馬價、拒絕求婚為藉口,舉兵入侵山西大同,王振竭力主張英宗“御駕親征”,同時擅自調集大軍。曹鼐和兵部尚書鄺埜、兵部侍部于謙認為朝廷毫無準備,不能倉促親征,但英宗不聽勸諫,在王振的挾持下親征。曹鼐等只好護擁英宗隨從,帶領50萬大軍向大同進發。時值北方雨季,道路泥濘,糧運不繼,“兵士已乏糧,殭屍滿路”,遂使軍隊失去戰鬥力。曹鼐等大臣一再勸阻,請英宗回兵,均遭王振拒絕。結果兵抵大同,遭到也先突襲,明軍大敗。八月,在退回北京途經土木堡(今懷柔縣東南)時,被敵軍包圍。在混戰中,曹鼐殉難,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之變”。
一年後,英宗被放回。英宗復位後,感念曹鼐忠直,為國捐軀,追贈太傅。曹鼐在閣任相十年,“明敏爽朗,臨事果斷,能言善辯。王振專權,人莫敢忤,楊士奇死後,唯鼐尚能隨事調護,所言多見從。”可見,曹鼐為相剛正不阿,敢於同權傾朝野的寵監抗衡,“土木之變”,以身殉國,不愧為狀元宰相。

曹鼐之墓

曹鼐墓位於邢台市寧晉縣,是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朝廷為他修建的衣冠冢,寧晉縣城內有他的狀元坊、大學士坊,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現存墓地文物是上世紀文革初期,曹氏族人冒著極大政治風險將其深埋地下保護下來的,是目前寧晉唯一存有地面實物的歷史名人墓地,1982年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定為邢台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康熙十八年《寧晉縣誌》載:明嘉靖御史蔡靉曾為曹鼐立神道碑、置祭田五十四畝,現今曹氏後人為狀元墓地留祭田三畝。

人物軼事

曹鼐不可

《續太平廣記·厚德部·曹鼐》載故事一則:曹鼐為泰和典史,因撲盜,獲一婦,甚美,目之心動,輒以片紙書“曹鼐不可”四字火之,如是者數十次,終夕竟不及亂;在寧晉城鄉廣為流傳的“曹鼐三不可”故事,更是婦孺皆知,家喻戶曉;北京國子監現有曹鼐進士碑、題名碑。

曹鼐不倦學

曹鼐中會試乙榜①,不受教職②,願得繁劇③一職自效。改泰和典史。公暇,輒進學不倦,復修舉之業。其尹誚之曰:“可作狀元。”曹曰:“不如是不休。”吳生曰:所謂有志者事竟成也。讀書者當觀此。
【注釋】
① 中會試乙榜:鄉試中舉人。
②教職:會試得中乙榜,可任教職,掌管教育、文書、修史等事。
③繁劇:舊時地方州縣,以地域、人口、政務有繁、雄、劇等次第,繁劇均為較重要的地方。這兒“繁劇一職”指到地方上去做官。

曹鼐列傳

明史列傳第五十五
○曹鼐
曹鼐,字萬鍾,甯晉人。少伉爽有大志,事繼母以孝聞。宣德初,由鄉舉授代州訓導,願授別職,改泰和縣典史。七年督工匠至京師,疏乞入試,復中順天鄉試。明年舉進士一甲第一,賜宴禮部。進士宴禮部,自鼐始。入翰林,為修撰
正統元年,充經筵講官。《宣宗實錄》成,進侍講,錫三品章服。五年,以楊榮楊士奇薦,入直文淵閣,參預機務。鼐為人內剛外和,通達政體。榮既歿,士奇常病不視事,閣務多決於鼐。帝以為賢,進翰林學士。十年進吏部左侍郎兼學士。
十四年七月,也先入寇,中官王振挾帝親征。朝臣交章諫,不聽。鼐與張益以閣臣扈從。未至大同,士卒已乏糧。宋瑛、朱冕全軍沒。諸臣請班師,振不許,趣諸軍進。大將朱勇膝行聽命,尚書鄺埜、王佐跪草中,至暮不得請。欽天監正彭德清言天象示警,若前,恐危乘輿。振詈曰:“爾何知!若有此,亦天命也。”鼐曰:“臣子固不足惜,主上系天下安危,豈可輕進?”振終不從。前驅敗報踵至,始懼,欲還。定襄侯郭登言於鼐、益曰:“自此趨紫荊,裁四十餘里,駕宜從紫荊入。”振欲邀帝至蔚州幸其第,不聽,復折而東,趨居庸。
八月辛酉次土木。地高,掘地二丈不及水。瓦剌大至,據南河。明日佯卻,且遣使通和。帝召鼐草詔答之。振遽令移營就水,行亂。寇騎蹂陣入,帝突圍不得出,擁以去。鼐、益等俱及於難。景帝立,贈鼐少傅、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諡文襄,官其子恩大理評事。英宗復位,加贈太傅,改諡文忠,復官其孫榮錦衣百戶。鼐弟鼎進士,歷吏科都給事中
秋七月,也先圖犯邊,其勢甚張。侍講徐呈語其友劉溥曰:“禍不遠矣!”亟命妻子南歸,皆重遷,有難色。徐呈怒曰:“爾不急去,不欲作中國婦耶!”乃行。八日,也先大舉入寇,兵鋒銳甚。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沒。邊報日至,乃遣駙馬都尉井源等四將,各率兵萬人出御之。源等既行,太監王振勸上親征。命下,二日即行,事出倉卒,舉朝震駭。命太師英國公張輔、太師成國公朱勇率師以從,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首輔曹鼐、張益等扈征。吏部尚書王直及大小群臣,伏闕懇留,不允。十七日,命太監金英輔成阝王居守,每旦於闕左門西面受群臣謁見。遂偕王振並官軍五十餘萬人,至龍虎台駐營。方一鼓,眾軍訛相驚亂,皆以為不祥。明日,出居庸關,過懷來,至宣府。連日風雨,人情洶洶,聲息愈急。隨駕諸臣連上章留,振怒,悉令掠陣。未至大同,兵士已乏糧,殭屍滿路。寇亦佯避,誘師深入。八月戊申朔,至大同。振又欲進兵北行,鄺埜請迴鑾,振矯旨令與王佐隨老營。鄺埜乘馬蹀躞而前,墜地幾殆。王佐竟日跪伏草中請還。欽天監正彭德清斥振曰:“象緯示警,不可復前。若有疏虞,陷乘輿於草莽,誰執其咎?”首輔曹鼐曰:“臣子固不足惜,主上系天下安危,豈可輕進!”振怒曰:“倘有此,亦天命也!”於是井源等報敗踵至。會暮,復有黑雲如傘罩營,雷雨大作,王振惡之。會前軍西寧侯朱瑛、武進伯朱冕全軍覆沒,鎮守大同中官郭敬密言于振,勢決不可行,振始有還意。明日班師,大同總兵郭登告首輔曹鼐等,車駕入,宜從紫荊關,庶保無虞。王振不聽。振,蔚州人,因欲邀駕幸其第;既又恐損其禾稼,行四十里,復轉而東。還至狼山,追騎且及。十三日庚申,遣朱勇等率三萬騎御之。勇無謀,進軍鷂兒嶺,敵于山兩翼邀阻夾攻,殺掠殆盡。是日,駕至土木,日尚未晡,去懷來僅二十里。眾欲入保懷來,以王振輜重千餘兩未至,留待之。鄺埜再上章請車駕疾驅入關,而嚴兵為殿。不報。又詣行殿力請,振怒曰:“腐儒安知兵事!再妄言必死!”鄺埜曰:“我為社稷生靈,何得以死懼我!”振愈怒,叱左右扶出。遂駐土木。旁無水泉,又當敵沖。十四日辛酉,欲行,敵已逼,不敢動。人馬不飲水已二日,饑渴之甚,掘井深二丈不得水。其南十五里有河,已為也先所據。也先分道自土木傍麻谷口入,守口都指揮郭懋拒戰終夜,敵益增。時楊洪總兵在宣府,或勸洪急以兵沖敵圍,駕可突出,竟閉城不出。十五日壬戌,敵遣使持書來,以和為言。遂召曹鼐草敕與和,遣二通事與北使偕去。振急傳令移營,鄺埜俞塹而行,迴旋之間,行伍已亂。南行未三四里,敵復四面攻圍,兵士爭先奔逸,勢不能止。鐵騎蹂陣而入,奮長刀以砍大軍,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殺。眾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宦侍、虎賁矢被體如蝟。上與親兵乘馬突圍不得出,被擁以去。英國公張輔,尚書鄺埜、王佐,首輔曹鼐、學士張益而下數百人皆死。
曹鼐之墓曹鼐之墓

曹鼐詩詞

中秋

曹鼐
風卷浮雲散九區,海天澄澈月輪孤。
三秋爽氣凌空碧,一點寒光照太虛。
狂客醉酣歌白薴,素娥起舞擊蒼梧。
何須更覓神仙術,我已藏身白玉壺.。

題扉面荷花

曹鼐
玉井芙蓉紅粉腮,何人移向月中栽。
高軒忽漫看圖畫,疑是昭陽鏡里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