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地貌,氣候,交通,一級路,二級路,三級道路,歷史文化,再思處碑,樓鼓底下,洨濱書院,歷史沿革,旅遊景點,雲台寺,福壽寺,普潤寺,正覺寺,玉佛寺,上元醮會,歷史傳說,文物古蹟,集市廟會,集市,廟會,地圖信息,
地理環境
寧晉縣位於河北省中南部,地處滏陽河中游。東鄰辛集、冀州,西連柏鄉縣,北靠趙縣、晉州,南接隆堯、巨鹿、新河縣。轄10個鎮、4個鄉364個行政村:
鳳凰鎮、河渠鎮、東汪鎮、北河莊鎮、耿莊橋鎮、賈家口鎮、四芝蘭鎮、大陸村鎮、蘇家莊鎮、換馬店鎮、侯口鄉、唐邱鄉、北魚鄉、紀昌莊鄉。總面積104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23.4萬畝,總人口73萬,絕大部分屬於農業人口。縣城距省會石家莊64公里,距北京365公里。高速公路已修通,至今還沒有通鐵路,距京廣鐵路、石德鐵路、京深高速公路30公里,東臨京九鐵路,距北京、天津均在單日往返里程之內。國道308線橫貫全縣,境內公路縱橫,交通便利,縣城功能完備,環境優越,是國家對外開放縣(市)之一。
地貌
寧晉系太行山東麓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地形自西北向東南緩降。海拔最高米家莊36.5米,最低孟家莊24.4米,高差12.1米。
氣候
寧晉屬東部季風暖溫帶半乾旱區,四季分明,春季乾旱多風;夏季高溫高濕;秋季秋高氣爽,溫度宜人;冬季寒冷乾燥,雨雪稀少。年平均總日照時數為2538.1小時,年平均氣溫為12.8攝氏度,年降水量平均為449.1毫米,初霜日平均在10月21日,終霜日平均在4月4日,無霜期天數平均198天。
交通
清代,縣城主街有南北大街、東西大街,城區南部有小街四道,胡同五條;西北部有小街三道,胡同四條;東南部有小街三道,胡同三條;東北部有小街五道,胡同十條;西部有胡同五條。
民國年間,縣城街道無大的變化,多為參差不齊,凹凸不平土路。
建國後,縣城街道逐日增多,1978-1995年,縣城相繼開通環城西路、迎賓街、環城南路、環城北路、解放街、永安街、月城中路、九河大街、建設街、車站街、整修、加寬取直石坊南路,石坊北路、鼓樓東街、鼓樓西街,主街達14條。
2004年7月,通過了《寧晉縣城區主要街路名稱調整和命名方案》,對城區主要街道進行了更名和命名。
一級路
(寬度在30米以上,具有相當長度,為縣城人流物流主幹道)
1、天寶東(西)街:為縣城主幹道,因唐天寶元年,取“安寧晉福”之意,始稱“寧晉”而得名。
2、新興路:處於開發區,企業眾多,有“興盛、興旺、發達”之寓意。
3、環城北路:縣城最北端,為國道308的一部分。
4、鳳凰路:傳說寧晉城為鳳凰城,由此得名。
5、狀元路:紀念嘉靖年間的狀元曹鼐,且實驗一小在此,寓意狀元的搖籃,取人才輩出之意。
6、平安路:是國道308和定魏線交匯處,車輛較多,取平平安安之意。
7、晶龍路:由世界最大的單晶矽生產基地-晶龍集團在此而得名。
8、興寧街:興寧寺舊址,故名。
9、九河大街:寧晉境內有著名的“寧晉泊”,九條河貫穿全境,由此得名。
二級路
(一般寬度在20米以上30米以下為次幹道,承擔分流主幹道的作用)
1、吉祥路:取吉慶祥和之意。
2、石坊路:在這主要的縱橫近五里的十字街上,有歷代朝官所建的跨街石牌坊十三座,由此得名。
3、月城路:古城東城門舊址,拱形,狀似月牙。由此得名。
4、東、西關街:古城有一城三關之說,沿用至今。
5、鼓樓東、西街:明朝曹鼐中狀元後,在此建鼓樓,由此得名。
6、寧紡路:寧紡集團在此而得名。
7、田園路:臨近郊區而得名。
8、古丁橋街:古丁橋舊址,由此得名。
9、西鳳街:在鳳凰路西而得名。
10、茂才街:臨近縣實驗二小而得名。
三級道路
(為胡同、巷、寬度在20米以下,供居民出入家門的道路,死胡同通稱為“里”)
1、新命名的三級道路(79)
以“東”字打頭的:因是東城門舊址而得名。分別是:東華巷、東月巷、東蘭巷、東玉巷、東阜巷、東閣巷、東義巷、東城巷、東元巷、東合巷、東文巷、東光巷。
以“富”字打頭的:因臨富強小區而取“富”字,分別是:富裕巷、富華巷、富安巷、富同巷、富晉巷、富成巷、富泰巷、富遠巷、富強小區。
以“文”字組詞的:此處是魁星閣舊址,分別是:文津巷、文朔巷、文宗巷、文淵巷、文昌巷、文翠巷、魁文巷、溢文巷、崇文巷、芳文巷、苑文巷。
以“恆”字打頭的:恆山舊址在此,而取“恆”字分別是:恆文巷、恆信巷、恆立巷、恆康巷、恆祥巷、恆進巷、恆發巷。
以“廣“字打頭的:廣陽巷、廣元巷、廣通巷、廣武巷。
以“鳳”字打頭的:因臨鳳凰路而取“鳳”字,分別是:鳳翔胡同、鳳悟胡同、鳳西巷。
2、保留原名的三級道路有:
和睦巷、永茂巷、興隆巷、建新巷、長虹胡同、康樂巷、利民巷、祥和巷、文明巷、泰安巷、光明巷、康寧巷等。
歷史文化
古老的土地,孕育了燦爛的文化,悠久的歷史蘊藏著慷慨激昂、催人奮進的故事,古往今來,寧晉幾多德才兼備的仁人志士,譜寫了寧晉一段又一段輝煌的時代壯歌,流傳在當地的幾句民謠,彰顯了寧晉深厚的文化底蘊:神農嘗百草,漁耕大陸澤;唐堯禪位舜,典禮堯台村;紀昌學射激勵後人,之棟放糧恩惠鄉里。狀元曹鼐為官清正名聞鄉里;御史蔡璦創辦書院育棟才;將軍左車智謀超人成漢業;宰相德隆至孝至善聲震九洲。
紀昌學射的故事是我國著名的古代寓言故事之一:春秋戰國時期,飛衛是一名射箭能手。有個叫紀昌的人,想學習射箭,就去向飛衛請教。開始練習的時候,飛衛對紀昌說:“你要想學會射箭,首先應該下功夫練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個目標,不能眨一眨!”紀昌回家之後,就開始練習起來。妻子織布的時候,他躺在織布機下面,睜大眼睛,注視著梭子來回穿梭。兩年以後,紀昌的本領練得相當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針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會眨一下。
紀昌對自己的成績感到很滿意,以為學得差不多了,就再次去拜見飛衛。飛衛對他說:“雖然你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你的眼力還不夠。等到練得能夠把極小的東西,看成一件很大東西的時候,你再來見我吧!”紀昌記住了飛衛的話。回到家裡,又開始練習起來。他用一根長頭髮,綁住一隻虱子,把它吊在視窗。然後每天站在虱子旁邊,聚精會神地盯著它。那隻小虱子,在紀昌的眼裡一天天大起來,練到後來,大得竟然像車輪一樣。取得了這樣大的進步,紀昌趕緊跑到飛衛那裡,報告了這個好訊息。飛衛高興地拍拍他的肩頭,說:你就要成功了!”於是,飛衛開始教他怎樣開弓,怎樣放箭。後來,紀昌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紀昌學射的地方後來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了這個村莊,即寧晉縣紀昌莊村,同時也將勤學苦練、堅持不懈的精神流傳給了寧晉人民。
李左車是秦漢時大謀略家。趙國名將李牧之孫,秦末,六國並起,李左車輔佐趙王歇,為趙國立下了赫赫戰功,被封為廣武君。(縣西南20餘里小南里村即廣武君封地)趙亡以後,韓信曾向他求計,李左車提出:“百戰奇勝”的良策,才使韓信收復燕、齊之地。李左車給後世留下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之名言,他還著有《廣武君》兵書一部。
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漢高祖劉邦派大將韓信、張耳率一萬餘新召募的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挺進,攻打項羽的附屬國趙國。李左車和趙軍統帥成安君陳余集中20萬兵力於太行山區的井陘口(今河北井陘東),占據有利地形,準備與韓信決戰。李左車認為,漢軍千里匱糧,士卒飢疲,且井陘谷窄溝長,車馬不能並行,宜守不宜攻。只要嚴守,就可以萬無一失。於是,他向趙國主帥陳余陳述其利害,並自請帶兵3萬,從間道出其後,斷絕漢軍糧草。陳余不以為然,不嚴守井陘,堅決主戰。
韓信迅速挑選2000輕騎,半夜從小路迂迴到趙軍大營側翼,隱伏待擊。次晨,韓信和張耳率主力出井陘口,並在綿河東岸擺下“背水陣”,引誘趙軍出擊。果然,趙軍傾巢而出,追擊漢軍。漢軍伏兵乘虛搶占了趙軍營寨。趙軍見此大亂。漢軍乘勢前後夾擊,大敗趙軍。韓信斬陳余,擒趙王,滅亡了趙國。
趙亡後韓信懸賞千金捉拿李左車。不久,即有人將李左車綁送到韓信帳前。韓信立刻為他鬆綁,讓他面朝東而坐,以師禮相待,並向他請教攻滅齊、燕方略。李左車認為,現在漢軍士卒疲憊,戰鬥力大減,如果和齊、燕軍隊硬拼,勝負很難預料。不如按甲休兵,鎮趙安民,派人以兵威說降,齊燕可定。韓信採用李左車計,燕果然不伐而降。李左車在民間很有聲望,被尊為雹神。如今在小南里村還有一座小小的雹神廟,裡面供奉著的就是雹神李左車,說也奇怪,自從這裡有了雹神廟,周圍一帶就沒有遭受過雹災。
曹鼐 (1402-1449年)字萬鐘,號恆山,寧晉縣東王里村人是我縣唯一的一位狀元公,而且是全國唯一一位犧牲疆場的文狀元,他少年時就以孝道聞名鄉里。兩次中舉,明宣德八年,考中狀元,明正統五年入閣參政,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學士,位至首輔。正統十四年(1449年)殉難於“土木之變”。朝廷感其功勳,於1449年在其故鄉東王里為他建了衣冠冢。如今東王里村的曹鼐墓是省級文化保護單位。
他的一生集中體現了忠孝節義的傳統美德,並因考中狀元而開寧晉風氣之先,使得明清時期我縣人才輩出。明代蔡靉御史感佩曹鼐精神,為曹鼐置祭田,重修墓地,並建洨濱書院等,寧晉的教育也由此名揚四方。
寧晉牌坊也是寧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牌坊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勳、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築物。因曹鼐高中狀元後,寧晉人民崇尚教育,使得寧晉縣明清兩代人才輩出,先後考中80餘名進士,200多名舉人,功德性建築就成為寧晉一景,舊城中在面積不足2平方公里的城圈內就有大小牌坊30多座,縣城外還有可查的牌坊120多座,牌坊林立,世所罕見,自古就有“北京看樓房,寧晉看牌坊”的美稱。但是經歷了1937年日軍轟炸,1966年地震和十年文革,寧晉縣的古牌坊消失殆盡,為寧晉人民留下了無法彌補的創傷和遺憾。
“去城裡頭”和“上街里”
過去,同樣是到南北街商店去買東西,現在的光復村、解放村、新寧村和繁榮村的人,那時說“上街里”,東西北關、月城村的人卻說去城裡頭(城留)。更別說城外村裡的人了。
說法上的區別,和寧晉城的布局有關。
寧晉城內城包括現在的光復、解放、新寧、繁榮四個村。現在的西環路路東的房子就是原來的西城牆。南城牆就在現在的興寧街街北。城建局、防疫站就座落在原來南城牆上。南門口就在現在的防疫站與南廠之間。東城牆已經由光復村、繁榮村及社中蓋了房。東城門原來在現在的鼓樓東街與月城路交叉的路口偏南約7米處。北城牆在戲院、商場以南,現在的繁榮村小吃店與新寧村的那條小街就是原來北城牆下的舊街。北門洞就在商場與廣升堂藥店之間。西城牆沒有城門。據說:寧晉城建城時,經堪輿人看的風水是:西邊不能有城門,有的話,笸籮大的蠍子往城裡爬,於是就沒有修西門。
這些城牆才是城牆,後來北三關那些城牆實際上是郭牆。
城裡就是這四個村:解放、新寧、光復和繁榮。因此這些村的人本就在城裡,他們買東西就說去到大街上去。而這四個村以外的地方人,到城裡大街上買東西就得進城,他們就說去城裡頭。
再思處碑
現在的寧晉賓館,原來是寧晉縣衙。大門朝南,門兩邊有一對獅子。沖門是大堂,大堂上方有一橫匾,上書“問心愧否”。
縣衙門西有一塊石碑,50年代還有上半截露在地面,碑上橫刻“再思處”三個大字,下邊豎刻幾行字,到底幾行我也想不起來了,好像是四行,每行都是“和了好”。據說,過去到衙門去告狀,縣太爺先讓告狀的跪在石碑前,讀讀石碑上的碑文,想想還告不告狀,打不打官司。我想,那“和了好”下邊一定還有內容,可惜的是那內容沒有傳流下來。有朝一日重修大街時,能把那塊石碑挖出來,真是功德無量。
這再思碑有個傳說。相傳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父母去世了,倆人也都成家立業。天下哪有不散的筵席,弟兄總有分家另過的時候。就找來家族中的長輩,分割家產。老人一生勤謹省儉,給他們兄弟兩人留下了不菲的家產。分家後,就老人留下的家產,也夠他們過一輩子的。可是,分家後,老二的媳婦總覺得分家時長輩們偏袒老大一家,家產分的不公,就慫恿丈夫去縣衙告狀。老二也是個軟耳根的人,架不住媳婦一天到晚的嘟囔,就一紙狀子告了他的哥哥。說他分家時欺負弟弟,家產分割不公。要是老大聽說弟弟告了自己,說是分家不公,找弟弟問問,不行就讓他三分,這事也就結了。可是,老大媳婦也不是省油的燈,攛掇丈夫和老二打官司。兩家人為了打贏官司,爭著給縣官送禮,僱請訟師。這官司從縣裡打到州里,從州里打到府里,幾年折騰下來,弟兄倆原有的一點產業幾乎用光了。這時才有些覺悟。官司也不打了,經族人調解,兩兄弟重歸於好。回想那幾年打官司的事,覺得很後悔,就讓人刻了一塊石碑,立在衙門前,勸說那些為不大的事去打官司的人們。
這就是再思處碑的來歷,雖為傳說,卻也值得深思。
樓鼓底下
寧晉有句俗話:南門口北門口,鼓樓底下寺前頭。是說寧晉城裡曾經熱鬧的地方。現在,雖然還有一點點痕跡,但就多數人來說,已不知道這些地方原有風貌和曾有的繁華。
今天,只說說鼓樓底下。
鼓樓底下,就是寧晉城裡十字大街那地方。嚴格說應該是跨街的鼓樓下的門洞。現在說起鼓樓底下往往指十字街那一片地方。
現如今,十字大街那裡,有新華書店,有生產門市,有郵電局的大樓,還有一個小水果攤,唯獨鼓樓遺蹟不存。
曾聽老人們說,你看,附近那個縣裡有鼓樓,就咱寧晉有。那是咱縣裡出了個狀元,曹狀元!不出狀元就不讓蓋跨街鼓樓。
鼓樓創建於何時,查縣誌沒有記載。明代嘉靖時的一位老先生叫蔡靉,他有一篇文章,叫《寧晉縣重建麗譙記》,其中說麗譙樓嘉靖中重建,這麗譙樓就是我們俗稱的鼓樓。依據這篇文章所說,這座鼓樓當創建於嘉靖之前。由此也可知鼓樓的名稱叫“麗譙”。
明代正德《直隸真定府趙州志》記載:寧晉有八景,其中之一是“譙樓暮鼓:樓居城之中,其勢高聳,更漏在上,暮夜鼓聲響震內外。”
鼓樓坐落在現在的郵電局與街東的水果攤之間,橫跨南北大街。鼓樓下有門洞可以通行,西邊有上鼓樓的台階,很窄,僅能讓一個人上下。樓上正中安放著大鼓,鼓很大,可以在上邊睡四個人。樓上一邊還有一間小屋,那是讓敲鼓的人休息的地方。
鼓樓底下,門洞中東西兩邊有兩家火燒鋪,東邊火燒鋪掌柜的叫王黑旦,西邊的曾是王老傻。鼓樓附近店肆一家挨著一家,其中,鼓樓東街路北緊挨鼓樓有一家飯鋪,鼓樓西街路南有一家澡堂子。白天,買的、賣的,人來人往,煞是熱鬧。即使平常日也如過集一般。夜晚,那報時的鼓聲能讓幾里外的村莊都聽得到。昏黑的油燈下,火燒鋪里,師傅打著火燒,摔面的聲音清脆的很,“啪、啪、啪,啪啪啪”,站在南門口都能聽得見。剛打出的火燒,外脆里嫩,餅花焦黃。邊上豁開個口子,再裝進裡邊炸魚,真是美味可口,讓人饞涎欲滴。
很可惜,據說日寇占領寧晉後,鼓樓被拆掉了。但,鼓樓卻留在了人們的心中。說到十字街那地方,總還是說鼓樓底下,雖然鼓樓不存在了。
洨濱書院
寧晉縣城南環路以南、尊師路以西,有一個小小的村莊。這個小村叫書院村。村名來源於這裡曾有過的一所書院———洨濱書院。書院建於明朝嘉靖年間,院主是人稱洨濱先生的蔡靉。
一、建書院接引後進
嘉靖八年,三十四歲的蔡靉考中三甲六十五名進士,授行人司行人,繼之升為浙江道監察御史。嘉靖十四年上書言事,觸怒權貴,罷官回鄉。嘉靖二十一年二次起用,任河南道監察御史。嘉靖二十二年受楊爵案牽連被捕入東廠獄,在獄中與楊爵、劉魁一別,回歸故里。那還是嘉靖二十四年,蔡靉又一次被罷官。回歸故里,回想先後十幾年的官場生活,他,再也沒有了當初的那股銳氣。朝中的傾軋打碎了他兼濟天下的夢想。這次回鄉,已屆知天命之年,他再也無意仕途。還是家鄉好,還是田園生活愜意,東籬採菊的陶潛,是心中的偶像。平時潛心讀書,農忙時乾乾農活,閒暇時探親訪友、或到郊外一游,倒也覺得暢快。他甘心隱居林下,結廬讀書,但畢竟蔡先生的道德風範、學識才華已名聞遐邇,這樣的生活沒過多久,慕名前來向他求學的紛至沓來,不下二三百人。學子的殷殷之情使他按捺不住了,他收留了他們,並開始了自己一種新打算:建書院接引後進。
為弘揚湛甘泉的“江門心學”,為發展家鄉的教育,蔡先生要在洨河邊上修建書院。他在自己《津橋二首》(《洨濱蔡先生文集》卷九)詩中說:“自築書堂洨水濱,風光常駐四時春。只因一水無船渡,多少徘徊問路人。” “多少徘徊問路人,園亭在望到無因。新成略彴(小木橋)堪來往,趁此春風好問津。”
二、設施齊全的書院
寧晉城東南城角有一座魁星樓,離魁星樓一百多步原來有一座小橋——文橋。文橋東邊洨水北岸環境幽雅,遠離城鎮的喧囂。書院就建在這裡,故取名洨濱書院。
從嘉靖二十四年開始興建,到嘉靖二十六年洨濱書院已初具規模。這一年他致函湛甘泉先生,信中寫到“靉也,近依洨水陽岸也,傍有齋廚,與同志者三百餘人日游其中。以夫子之教言與夫子之成書日相研窮,要在躬行,不尚言語。惟夫子垂仁,賜之教言,鐫之貞石,與同志者持循焉。幸也。”(《洨濱蔡先生文集·卷十一·〈洨濱書院記〉》)湛若水應洨濱先生之請,給他寄來了《息存箴》《洨濱書院記》。嘉靖二十七年,洨濱書院基本修築完善。書院面積10餘畝,當時縣學中生員也僅有200人,而洨濱書院中就有三百餘人,真可謂規模可觀。
為表彰蔡靉興建書院,真定府知府在書院門口為之修建了一座石牌坊,牌坊橫額匾書“洨濱書院”四字。書院門往西路北一字擺開還有五座牌坊,分別是“正誼明道”“敦義崇道”“有道之士”“德學耆儒”“清朝耆碩”坊。
書院大門口是瓦門樓,上覆青瓦。一副黑漆大門,門楣榜書四個大字“洨濱書院”。
大門走進去不遠,又有一重門。這是書院的二門,平時二門緊閉,讀書聲從裡邊傳出,才知道裡邊有學子學習。如果讀書聲停下來,便只聽見風聲、蟬聲、鳥叫聲。
進了二門,是景泉堂。從堂名就可看出,蔡先生對他的老師湛甘泉的景仰之心。
景泉堂後面是二堂,教規、名士題詠置於其中。這裡也是書院議事講學的地方。蔡先生會講時就在這裡。
二堂後面是息存堂。堂內有石刻,上邊刻有湛甘泉送來的《息存箴》。
景泉堂、二堂、息存堂前,各有東西廊房。
息存堂後建一小亭,名“養真亭”。養真亭內矗立著一通石碑,碑首雕龍,碑上鐫刻著湛甘泉先生應蔡先生之請寫的《洨濱書院記》。
東邊有庖廚齋舍幾十間,諸生平時在這裡讀書生活。
西邊有蔡先生住的西樓,這裡既是洨濱先生的書齋又用來藏書。
西樓下,有一池塘名“雲母池”,經由小渠與洨河、城壕連線起來,池塘里遍栽荷花,流動的水中魚兒自由自在的游著。
西樓北有“三先生祠”,裡面祭祀著蔡洨濱先生的三位恩師:湛甘泉、韓苑洛、張恆山。
三、環境幽雅四時春
清澈的洨水緩緩從書院前流過;微微南風吹來,挾帶著潮潤而溫暖的氣息;兩岸垂柳在微風中輕拂;遠處望去,大陸澤碧波蕩漾,不見際岸; 駕一小舟,便可穿行在荷葉蘆葦之中。書院周圍田野上,禾苗鋪滿一地;小路上晚歸的農夫、牧童,或輕哼著小調,或大大咧咧的呼喊著。西北不遠處,東南城角上的魁星樓與書院裡的西樓相映成趣。與這個大環境相配合的洨濱書院,一律青磚灰瓦,造型簡潔莊重,較少雕飾彩繪,點綴素雅,顯示出樸實自然之美。正像當時的知縣陳文岡在《洨濱書院記》中說的“嚴以不華,儉以有度,名欲孚實”(《洨濱蔡先生文集·卷十一》。
春季來臨,殘雪消融,“雲母池開碧玉漿,小溪柳色染鵝黃。”(《洨濱蔡先生文集·卷九·〈立春〉》)書院外,洨水岸邊垂柳長出新葉,河水淙淙東流去;書院內,西樓一邊的“雲母池”已經解凍,院內春草萌生,“白玉團生菜,黃金拂柳絲,和風回春色,微雨潤花枝。”(《洨濱蔡先生文集·卷七·〈早春〉》) 陽春三月,池塘內,魚兒自由自在的游著;柳絮飄飛,似霧似煙;牡丹等花卉,枝繁葉茂,萬紫千紅。
夏季到來,書院裡池水盈盈,荷花盛開;花草繁盛,樹木鬱鬱蔥蔥;小鳥婉轉鳴叫,蟬聲不斷。雖是盛夏酷暑,院內卻也清爽幽靜。
秋天,黃菊滿籬,桂樹飄香,修竹茂密。尤其晚上,趁中天明月,斟兩杯濁酒,彈一首琴曲,閒坐西樓,在清風吹拂下,心如止水,倒也自在。
三冬來臨,萬木凋零,似乎讓人有一種寒意。可是,遇到下雪時,窗外雪花飛舞,窗內書桌上沏一杯清茶,或低吟淺唱,或精心思索,或邀客暢談,自有一番情趣;晴日夜晚,簾外溶溶月色,簾內書童煮酒,火盆里暖暖炭火,彈一曲古箏,吟一首小詩,“心在紅塵外”,“身疑在滄州(滄州:濱水之處,古稱隱者所居)”(《洨濱蔡先生文集·卷九·〈寄興二首〉》)
幽雅的環境,不僅給學子們以幽靜的學習條件,更能使這些學子精神上得到陶冶,還使洨濱先生內心滿足。幽雅的環境,引來了瑞鳥仙鶴,洨濱先生喜不自勝,隨即寫下了一首小詩《書院來鶴》“物外陶情一弄琴,偶來玄鶴佇苔陰。癯形野態清如此,道骨仙風迥不群。老去得君為伴侶,興來助我一閒吟。雲林煙水渾相似,莫動西風萬里心。”(《洨濱蔡先生文集·卷八》)
四、贍田三千濟諸生
書院建起來了,要開展包括藏書、讀書、教書、講學、校書、著書、刻書等各種活動,需要必要經費。蔡先生很清楚這一點。
為籌措辦書院的資金,蔡先生“日用服食必從儉素”,通過省吃儉用,最終不僅建築了教學設施完整的書院,還為書院置備了3000畝贍田。在他的《書院贍田訓》中說到:“書院先有田以給諸生,常苦不繼,續置地三十頃為書院贍田。”(《洨濱蔡先生文集·卷一》)
有贍田後,蔡靉把侄子、兒子、孫子叫在一起,囑咐他們說:“汝知此贍田之置乎?非得給諸生,一以祀先和族;一以周給親故;一以教誨後人;鹹於此取足,故曰:贍田。” “本族子弟讀書具令在書院,其延師之禮、飲食之類悉出所貯,務足其用;外族子弟來就書院者亦同一供給;門生及故舊子弟有家貧來就書院者,亦同一供給。常使此地英賢萃止,師友講明,以淑後人,為益多矣。” “外此,書院之修葺,器物書籍之補置,悉出於此。”“若歲久積有贏餘,益當增置贍田,田益增,則用亦充足矣。”(《洨濱蔡先生文集·卷一·〈書院贍田訓〉》)
贍田置備,幾乎耗去了洨濱先生的全部積蓄。卻也給書院的正常活動提供了經濟保障。作為一所注重德育教育的學校,也給學生樹立了一個樣本。
五、傳承甘泉薪火
洨濱書院,在明代嘉靖時期,與縣學並存,一方面為更多的田舍郎登入朝廷廟堂提供了機會,另一方面,或說更重要的一個方面是紹續當時私人講學之風,弘揚江門心學。
明代晚期科舉制度下,學子競相以學求仕,不求自身修養。洨濱先生看到這種狀況,如同當時的有識之士一樣,把恢復儒學生命作為己任,極力倡導“正學”。他在《正學書院記》中明確指出:“君子之學一也。所謂正學者,對世俗之學言之也。縭章繪句競為進取,顧於身心之學漫不加意;以儒為宗,以“六經”、“語”、“孟”為訓,及仕而棄其所學若筌蹄。然,居家未聞孝友,出而用世,又安望其忠良直道有益於上下耶?諸生涵養於此,果能尊予所聞於甘泉師者,體認天理,無惑間斷,使動靜交養,內外相孚,體用合一,通天地萬物於一體,是為有本之學。學斯正矣。”(《洨濱蔡先生文集·卷一》)
他強調學習首先應該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進而“維風範俗”,有益於地方精神風貌建設。其次才是科考求仕。既使出而用世,也以“體認天理,無惑間斷,使動靜交養,內外相孚,體用合一,通天地萬物於一體,”為準則。他在《送張道隆赴輝縣丞》一詩中寫道“官無大小廉為貴,政到公平始謂明。莫負所學求盡職,歸來方好見先生。”(《洨濱蔡先生文集·卷八》)
洨濱先生還把弘揚甘泉學說當作自己的一種追求,以傳播、弘揚師說為己任。他繼承並發展了湛先生的江門心學的學術主張和思想體系,他在給甘泉先生的信中說:“以夫子之教言與夫子之成書日相研窮,要在躬行,不尚言語。” 在書院中始終強調他的老師湛甘泉提出的“隨處體認天理”的命題。主張動與靜、心與事合一,隨時隨地去發現“本心”、踐履“天理”。他在《書館誨言》中說:“吾人之所謂道者,原於天命,具於人心,古今天下之所共由也。……夫聖人之教,本以淑世,君子學道,實資踐履。……道必有本,學貴知要……心者,天地萬物之本,能定其心,則萬理皆應。身者,家國天下之本,能修其身,則萬化皆順。孝弟者仁道之本,一德言而萬善從之,始於家邦,終於四海矣。是則理本諸心,化本諸身,仁道至大,本諸至近。此三者,匪誠弗固,匪敬弗存。蓋誠者,聖躬之本,而敬,則聖學始終之要也。……昔受學於甘泉湛先生,先生教予體認天理,予以一心觀萬心,以一理觀萬事,處處體認,處處天理。合內外,徹人己,無大小,無遠近,萬殊一本,無不相通也。又曰二業合一,學以資乎仕,仕以行其學,窮養達施,豈有二道。……必二業合一,斯為君子儒矣。又曰知行並進,夫學以志道,知行者,體道之功。……學者必知行並進,斯內外合一,事理渾融,而無偏廢之失矣。”(《洨濱蔡先生文集·卷一》)
洨濱先生在教學中注重弟子人格的養成,注意培養學生的完善道德人格,把學習當做自我完善的過程。他在《答諸生問學》中寫道:“為學在務本,孝弟為之先。敬立德不孤,義修行可全。”(《洨濱蔡先生文集·卷七》)具體指出學習和自我完善的途徑。為達到這一目的,誦溫書籍主要以舉業所需的“四書”、“五經”、“性理大全”、“史記”、“五倫書”為主,還有湛甘泉寫的書籍,一般不準讀仙、佛、莊、列的書,這也是湛先生的要求。只不過洨濱先生在《洨濱蔡先生語錄·卷十五·諸子》中對各種學派的得失述說後,說道:“諸子立言行世,各成一家,後世觀者在所擇取。夫惟六經、語、孟、曾子、子思之言,帝王周孔傳心之要,天下古今之常道也。諸子之言,稱述道德,各出意見,其學有純駁,富強權術刑名固其下矣。而談道義述周孔者,其立言未免得失相雜。君子之學,當體認六經四子,先定其心,然後涉獵諸家,以廣見聞。取其純粹,戒其謬妄,庶幾權度不差,知行合一,聖賢之學有可幾矣。”顯然,洨濱先生對學子所讀書的要求上,與湛先生多少有所不同。
讀書的順序大體是先論語、次大學、次中庸、次孟子。讀書不先看訓釋傳注,以免拘泥成說。當讀有所得或讀有未通時,才看訓釋傳注。
在教學方法上,首先,重視禮儀、禮節的訓練。每天諸生起床,來到學舍,衣冠整齊,相互作揖,各自把上一天學習的疑問和體會談一談,接著自修;初一、十五洨濱先生還親自帶領諸生到三先生祠,謁見三位先生。每年春秋二祭,分別在二月、八月的上丁日。這一天醜前五刻蔡先生率領諸生,備置牛、羊、豬等祭品,到祠堂祭祀。祭祀時,前後行三跪九叩首禮,中間三獻、讀祭文。蔡洨濱先生親自致祭文。其對湛甘泉的祭文是“於惟先生,道德之宗,教澤無窮,展也大成,牲醴既盈,童冠充庭,修此禮容,喁喁頌聲,瞻之企之,惟其格斯”(《洨濱蔡先生文集·卷十》)。 對張先生的祭文是“於惟先生,道際文明,烺烺有聲,畿輔化行,抗直在公,遁若冥鴻,陶冶諸生,位嗇德豐,薦之仰之,惟其歆之”(《洨濱蔡先生文集·卷十》)。對韓先生的祭文是“於惟我師,道述孔姬,忠孝大儒,道範明時,雲胡不思,俎豆斯宜,亦既慕只,亦既戒只,惟其饗只”(《洨濱蔡先生文集·卷十》)。每月初一、十五,蔡先生還率領諸生恭恭敬敬地去祠中行禮謁見。蔡靉在這裡不僅僅是對先師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更多的是,通過實際行動,對學子進行道德規範的言傳身教。通過具體過程養成學生的習慣。 其次,講授與自修相結合而以自修為主。每日雞鳴而起,以寅卯辰三時誦書,以已午時看書,以未時作文,申酉二時默坐思索,戍亥二時溫書。”
每月先生講授一次,在初一、十五,先生登堂講書一章或二章,講完之後,學生再輪流講書一章,以考察每個人理解的情況,並鍛鍊其口頭表達能力。
書院對學生的學習督導也很嚴格,每月考察一次,時在二十六日,考試採取命題作文的形式,對試卷只批點可否,要求學生自己去分析批點,並自行改正。考察不分等次,以避免引起學生的爭強好勝之心。每次會講的時候,都要仔細詢問學生們自己學習的情況。一旦有學業不求長進的,他都嚴加督責。
書院的管理既嚴格又具人性化。清晨,有沒有起來讀書的,先生便率領諸生前往探望,如並非有病,則嚴加訓斥。兩廊各輪流一人覺察勤惰,人人要讀到二更盡,有惰者戒飭之,甚至有鞭策者。
學習空隙、勞累時,學子們或在養真亭周圍、雲母池畔稍事休憩,或到野外、洨水邊一游。有時洨濱先生還和學子們一起郊遊。
跟隨洨濱先生的學子能弄清楚的有:李和(駙馬都尉),張道隆,張九衢,陳微,張九疇,劉聘(通許縣訓導),商科(曹州訓導),張道行,黃汝登,李君珍,胡汝詢,王子觀,劉尚敬,王時順,石文燦,張道顯,韓汝登,喬子禎,商汝登,劉席珍,王嘉言(杞縣人,舉人),劉炎光(江都人),徐自得(杞縣人,給事中)等。還有李登雲(鈞陽人,進士,工部左侍郎),吳三樂(洛陽人,山西左布政使),陸柬(大梁人,大理寺副),李遷(蟠峰,南昌新建人,巡撫都御史,工部右侍郎),溫如璋(洛陽人,御史),冀國(輝縣人,吏部主事),陳東光(平岡,鈞州人,雲南按察使),孟淮(祥符人,副都御史),周鎬(汲縣人,按察副史),李凌雲(鈞州人,參政)等。
這些人,有的成為明代重要官吏,政聲很好。有的雖未考中,卻能風範鄉里。
蔡先生還邀請當時有名氣的管復齋先生,鄭松峰先生到書院講學。
歷史沿革
遠古時期,寧晉始稱楊地,又稱楊紆。《
水經注》載:“楊紆,
大陸澤地。古有楊城,澤流紆迴城下,因曰楊紆”。唐堯時,分天下為九州。《尚書·堯典》載:堯時,楊地屬冀州之域。舜時,分天下為十二州,冀州分為幽、並二州,楊地屬并州。
夏商二代,幽州、并州合併,楊地屬冀州。春秋時為晉文侯屬邑,《太平寰宇記》有“春秋時晉楊氏邑”記載,屬晉國地。戰國時,屬趙國之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推行郡縣制,“廢分封,設郡縣”,全國分為三十六郡,楊氏邑屬
邯鄲、鉅鹿(治所今
平鄉縣西南)二郡地。
西漢,高祖十一年(前196),置楊氏縣,楊氏城南14.5公里處置廮陶縣,均屬鉅鹿郡。楊氏縣東北部封置禾成侯國,文帝九年(前171)廢。神爵四年(前58),城東25里置歷鄉候國,屬鉅鹿郡。新始建國元年(9),王莽新政,楊氏稱功陸。
東漢(25),光武中興,復將楊氏縣、廮陶縣歸屬冀州刺史部,(鉅鹿郡併入前漢廣平國)郡治廮陶。建安十七年(212),廮陶縣更隸冀州魏郡(治所今臨漳縣西南)。
三國魏時,楊氏、廮陶兩縣仍屬冀州鉅鹿郡。黃初七年(226),廢郡封國。太和六年(232)國徙為郡,郡治廮陶。
晉代,泰始元年(265),晉武帝司馬炎“封諸王以郡為國”。鹹寧六年(280),西晉統一天下,分全國為十九州,楊氏縣、廮陶縣屬冀州。太康年間,楊氏併入廮陶縣,屬冀州鉅鹿國治、領。
北魏,永安二年(529)州縣“析置合併”,楊氏舊域置廮遙縣、縣治楊氏舊城,屬南鉅鹿郡。
北齊,(550—577)設州廢郡,廮陶縣併入廮遙縣,屬趙郡(今趙縣)。
隋代,隋文帝改州、郡、縣制為州縣制。開皇三年(583),廮遙復名廮陶,治楊氏城,(廮遙縣名使用54年廢)改屬欒州。開皇十六年(596)析廣阿縣(今
隆堯縣),置大陸縣,屬欒州。大業三年(607),隋楊帝復將欒州改趙郡。廮陶屬趙郡。
唐代,廮陶縣先屬趙州。武德五年(622),屬欒州。貞觀元年(627),唐太宗分全國為十道,廮陶縣屬河北道趙州。天寶元年(742),唐王朝避“廮陶”諧音“應逃”不祥,取“安寧晉福”之意,改稱寧晉,屬河北道欒州(今欒城縣)。史載,天寶元年,唐王朝直轄州321,邊疆羈縻州800,海內晏安富庶,行者萬里,不恃兵器,為唐王朝極盛時期。這一年玄宗李隆基因避諱更改州縣名17個,寧晉為其中之一。
宋代,寧晉屬趙州。大觀三年(1109),趙州改稱慶源節度,寧晉屬之。宣和元年(1119),慶源節度改為河北西路慶源府,寧晉屬之。
金代,天會七年(1129),慶源府復稱趙州。天德三年(1151),慶源府改稱沃州,寧晉屬之。
元代,太宗六年(1234),屬真定路永安州,太宗七年(1235)廢永安州,屬真定路趙州。
明代,洪武二年(1369),屬直隸中書省真定路趙州。後改中書省為京師,改路為府,寧晉屬京師真定府(今正定)。清初,仍屬趙州。雍正二年(1724)升趙州為直隸州,寧晉屬之。嘉慶二十五年(1820)為避宣宗名諱旻寧,改寧為“寗”(音同)。
民國二年(1913),廢州設道,屬
直隸省冀南道,“寗”字復寧。民國3年(1914)屬大名道。民國17年廢道,寧晉直屬河北省。
民國25年屬河北省第十三督察區。民國26年(1937)7月,日軍入侵,處無政府狀態。民國27年(1938)9月,寧晉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冀南區四專署。
民國29年(1940)4月,寧晉縣南部(縣城南關以南)析出,置寧南縣,屬晉冀魯豫邊區十一專署。寧晉縣屬晉察冀邊區冀中區七專署。
民國30年(1941)7月,寧晉西部與趙縣接壤區同趙縣、元氏縣部分村莊,組建趙元寧聯合縣,屬晉察冀邊區冀中區七專署。
民國34年(1945)6月,廢趙元寧縣,復原轄區劃。寧晉縣改屬冀中區六專署。寧晉縣改屬冀南區四專署。民國35年(1946)7月,寧晉縣改屬冀中區十一專署。
民國37年(1948)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寧晉、寧南屬之。
民國38年(1949)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寧南縣併入寧晉縣,屬河北省邢台專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寧晉縣屬邢台專區。
1958年4月,改屬石家莊專區,11月,新河、趙縣併入寧晉縣。
1960年5月,改屬石家莊市。
1961年5月,新河、趙縣析出,復屬邢台專區。
1970年,邢台專區改稱邢台地區,寧晉屬之。
1993年7月,邢台地區併入
邢台市,寧晉縣改屬邢台市。
旅遊景點
雲台寺
雲台寺又名雲台庵,古人稱蠍子山,位於寧晉縣柏房村南。
公元24年,
劉秀來到此處,為了觀星拜天完成統一天下目的,奠基了這座雲台,古人稱之雲台庵。第二年六月,劉秀在鄗(今柏鄉縣北郝村)稱帝,後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雲台庵上建立了寺廟,住上了僧人。唐朝開元年間,雲台庵進行了重修和擴建,從而雲台庵被雲台寺取代。那時寺里擁有逾百畝地,數十間莊園。“雲台寺,蠍子山,松柏樹,萬萬千,兩邊樓房七十二間”的歌謠廣為流傳。元朝末年,爆發了紅巾軍起義,雲台寺被毀。明永樂年間再次重修。清康熙七年寧晉縣發生強烈地震,雲台寺全部倒塌。
1998年2月18日,經省市主管部門批准,雲台寺被寧晉縣政府定為佛教合法活動場所。2003年從山東德州請來郭秀萍居士,在寧晉縣委、縣政府大力支持下,經過宗教局、佛協及十方居士大德的努力,雲台寺大雄寶殿、天王殿先後於2005年和2007年11月8日落成並開放。
福壽寺
位於東魏家莊。
普潤寺
位於寧晉縣四芝蘭鎮南遷善。
正覺寺
位於寧晉縣北魚鄉,於家台村,寺鄰公路,交通方便。正修道場。
玉佛寺
位於四芝蘭村南市場,寧辛路南,玉佛是用一塊重八噸的緬甸玉曆時半年雕刻而成,佛高三米,高貴莊嚴。
上元醮會
營台古鎮上元醮會位於寧晉縣營台村,是集佛道儒三教的宗教場所,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歷史上和營台村村南的大廟極為興盛。每年正月初九開始過五天都會有戲班或歌舞團助興。
歷史傳說
尋史溯源,寧晉歷史上有“鳳凰城”之美譽。相傳公元前25世紀,在寧晉古大陸澤之濱有一棵高千丈的桑樹,葉紅椹紫,一萬年才結一次果實。鳳凰吃到成熟的果實後,引頸高歌,聲音悠遠,招得百鳥前去朝拜。看到如此情景,黃帝後代少昊就在這棵桑樹下居住下來,發展生產,後稱“窮桑帝”。鳳凰飛走後,人們依照鳳凰伏臥的形狀,修建了一座城邑,取名鳳凰城。即寧晉城的根基。據說,縣城南關是鳳頭,街南口有對圓口井,是鳳凰的兩隻眼,南門口到南關是鳳凰的脖子,南門到北門是鳳凰的身子,東、西、北三點成品字形,是鳳凰的尾巴。後來又在城東修了一個月城(形如半月),是鳳凰展開的左翅。少昊稱帝後,遷移到了山東,在曲阜建都。從此,寧晉鳳凰城成為福地,名人賢士紛紛前往,像舜、禹、湯、姜尚、重耳等均在寧晉建業立功,成就大器。
因此,《詩經·大雅》中寫道:“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高歌鳳凰啼鳴,靈音招賢引才,秉承佳時興盛的祥瑞之情。歷史長河悠遠,鳳凰故事不斷。民間傳說,鳳凰在寧晉每投下一個鳳凰蛋,寧晉就會出一個官員。鳳凰投下了九十九個蛋,寧晉也就出了九十九個官。到明朝時,寧晉除了皇帝和獄官外,滿朝的官都出全了,上至名相,下至知縣一堂。如今,寧晉人傑地靈,興天盛地,大業鵬程,不斷書寫歷史宏篇。
文物古蹟
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塔底村 塔底村古墓 古墓葬 1982年7月23日東王里村
曹鼐墓 明 古墓葬 1993年7月15日
邢台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仙觀遺址 明 耿莊橋鎮孟家莊村
堯台遺址 賈家口鎮堯台村
雲台寺遺址 明 北河莊鎮柏房村
古丁橋 明 鳳凰鎮南關村
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集市廟會
集市
集市
| 日期
| 堯台
| 一、四、七
| 固下
| 三、九
| 雷家莊
| 五、十
| 翟村
| 五、十
|
縣城
| 三、六、九
| 小劉村
| 三、八
| 褚家莊
| 一、四、八
| 伍烈霍
| 四、九
| 辛寨
| 三、八
|
白侯
| 五、十
| 紀昌莊
| 二,四、七,九
| 魚灘頭
| 一、六
| 北魚
| 一、六
| 前濁南
| 三、九
|
河渠
| 二、七
| 百尺口
| 二、七
| 宋家莊
| 三、六、九
| 南丁曹
| 四、七、十
| 北及橋
| 二、八
|
東陳
| 四、八
| 四芝蘭
| 五、十
| 大南里
| 一、六
| 雙井
| 一、六
| 磚河
| 一,六
|
李家營
| 五、十
| 大陸村
| 二、七
| 北陳
| 三、九
| 邊村
| 一、七
| 西林子
| 一,六
|
徐家河
| 四、七、十
| 唐邱
| 四、八
| 南蘇
| 四、八
| 小棗村
| 二、七
| 邸亮莊
| 三,八
|
素邱
| 二、七
| 大楊莊
| 一、六
| 曹伍疃
| 四、八
| 郝莊
| 五、十
| 北圈裡
| 二,七
|
耿莊橋
| 二、五、八
| 司馬
| 一,三、六,八
| 荊里莊
| 一、六
| 賈家莊
| 四、九
| 北孟莊
| 一,六
|
大曹莊
| 一、四、八
| 換馬店
| 五、十
| 西沙良
| 三、六、九
| 東魏家莊
| 一、六
| 鹽場前
| 三、六,九
|
長路
| 四、七、十
| 北河莊
| 五、十
| 劉路
| 五、十
| 張家莊
| 五、十
| 東曹固 | 四、九 |
孟家莊
| 一、四、六、九
| 小河莊
| 二、七
| 孟村
| 二、八
| 佃戶營
| 四、九
| 辛寨 | 三、八 |
艾辛莊
| 三、七、十
| 米家莊
| 二、七
| 高莊
| 二、七
| 黃兒營
| 四、九
| 荊邱 | 四、九 |
東汪
| 二、五、八
| 北近
| 四、八
| 小馬
| 五、十
| 孔小營
| 一、六
| | |
侯口
| 五、十
| 蘇家莊
| 四、九
| 南魚台
| 五、十
| 西丁村
| 一、六
| | |
營台
| 一、六
| 清善頭
| 三、八
| 馮家台
| 三、七、十
| 喬家寨
| 一、六
| | |
賈家口
| 五、十
| 大北蘇
| 一、六
| 高莊窠
| 三、八
| 油房
| 五、十
| | |
廟會
廟會
| 日期
| 長路
| 初四
| 畢家莊
| 廿四
| 小河莊
| 廿四
|
雙井
| 正月十五
| 東曹莊
| 十六
| 北魚
| 十一月十五
| 黃兒營
| 廿四
|
濁南
| 初六
| 固下
| 初八
| 唐邱
| 廿五
| 漳北
| 七月初七
|
堯台
| 初七
| 侯口
| 初十
| 鋪頭
| 廿八
| 中孟
| 十三
|
柏房
| 初八
| 東汪、河渠、崔官莊
| 十五
| 東陳
| 廿九
| 河渠
| 九月十二
|
內章
| 初九
| 小馬
| 十六
| 西及橋、張家莊
| 四月初一
| 換馬店
| 二十
|
中近、東陳、喬家寨
| 十二
| 劉豐頭、北河莊
| 十九
| 榆樹莊
| 初七
| 東陳
| 廿四
|
馬莊、西沙良、八里莊
| 十五
| 荊里莊、侯家莊
| 十九
| 小劉村、柏房、趙村
| 初八
| 四芝蘭
| 廿五
|
北陳、東龐莊、魚灘頭
| 十六
| 薛家營
| 廿五
| 白侯、魚灘頭
| 初十
| 縣城、小劉村
| 十月初三
|
西南汪、孫家莊
| 十八
| 城北
| 廿八
| 孟家莊、塔底、秦邱
| 十五
| 長路、蘇家莊
| 初四
|
油房、賈家莊
| 十九
| 北官莊、大北蘇、堯台
| 三月初三
| 東汪、大曹莊
| 十八
| 榆樹莊
| 初七
|
大召
| 二十
| 西村、小河口
| 三月初三
| 南蘇、北河莊
| 立夏
| 北河莊
| 十五
|
素邱、孫家口、賈家口、東南汪
| 廿五
| 大南里
| 三月初六
| 大楊莊、賈家口
| 立夏
| 大北蘇
| 十六
|
| | 侯口、南魚台
| 初十
| 北河莊
| 五月初五
| 鹽場前
| 正月十五
|
翟村、中曹
| 廿六
| 艾辛莊
| 十一
| 秦邱
| 十三
| | |
唐邱
| 廿七
| 宋家莊
| 十二
| 孟家莊
| 六月初一
| | |
北董
| 二月初一
| 褚家莊、周家莊、邱頭
| 十五
| 小南里
| 十五
| | |
高莊、荊邱
| 初二
| 長路
| 十八
| 大陸村
| 十七
| | |
地圖信息
地址:鳳凰鎮天寶東街14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