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七巧燈是流傳於邢台市寧晉縣的一種傳統燈舞藝術。它以燈為主要道具,由“八仙人”和“七巧燈”兩部分組合而成,多在夜間表演,常和其他民間花會聯合演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八仙七巧燈
- 地理標誌:邢台市寧晉縣
特點,歷史,評價,
特點
八仙七巧燈燈會,一般由29人左右組成。即:持燈者7人,扮“八仙”者16人,樂隊4人(堂鼓1人、大鑼1人,鈸1人,手鑼1人),放煙火者1人,打旗者1人。出會時,由打三角旗的會首引路,持七巧燈的7人組成牌樓隨後,8名“仙人”一手提燈,一手持各自的寶物,隨著鑼鼓的節奏,邊扭邊走。後邊是“獅子”、“龍”、“海螺”等花會組織。
表演時,八仙七巧燈大都和“獅子”、“燈龍”合演,自己單獨演出的時候較少。每到一寬闊處,“七巧燈”組成的牌樓圖形占居演出場地的中心,“獅子”舞會的兩頭雄獅蹲在牌樓兩側,煙火起處,“龍燈”花會中的持珠者揮舞而出,寶珠引處,龍頭探出,放煙火者即用火扇燃放煙火,但見火光閃出,龍頭起舞,隨即又縮回牌樓之內,如此三四次後,火龍即騰躍而出,盤旋起舞,貌似真龍。接著是“八仙”、“海螺”等由牌樓下相繼而出,場面顯得極其生動、熱鬧。當所有花會全部出場之後,兩隻雄獅才開始表演。這些熱鬧、紅火的場面結束後,八仙七巧燈便開始表演。
“八仙人”的“底座”,多是20-30歲左右的男性演員,而扮演八仙的則以10周歲左右的兒童為宜。這是與該舞的特定形式分不開的,因兩層人表演之,則要求馱八仙者年富力強,而被馱者年少體輕。
“七巧燈”的舞蹈特點則與之相反,持燈者多用細碎輕快的“台步”、“跑場”來組織圖形,每組成一圖形,七人則繞場一周,讓圍觀民眾都能看到。所組圖形千變萬化,常見的有鳥、魚、荷花、船、橋等以及人的各種勞動姿勢,生動地反映人民生活。
當“七巧燈”組成牌樓時,“八仙人”即用“蹲步”由牌樓下邊舞邊出。“八仙”自報姓名後,配以煙火,大有騰雲駕霧之勢。持燈者組成“五行山”時,“八仙”則立於山凹之處,火光閃處,煙火升騰,好像雲霧中的“八仙”俯瞰人間的燈火盛會一般。
歷史
“七巧燈”圖形的組合是由“七巧板”演變而來,“七巧板”則又是由《燕几圖》演變而來。《燕几圖》為宋代黃長睿所撰,初為六幾。有一定尺寸,稱“骰子桌”,後增一小几,合而為七,易名“七星”,縱橫排列,形成各種幾何圖形,按圖設席,以娛賓客。“七巧板”即由此演變而來。據《七巧燈圖解》一書載,所組圖形千變萬化,可達數百種。
由《燕几圖》、《七巧板》演變成“七巧燈”,其間共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歷史。
評價
“八仙人’和“七巧燈”的基本步子、動作和風格雖然迥異,但民間藝人卻巧妙地把它們結合在一起,既形成了鮮明對比,又形成了一個完美、統一、和諧的藝術整體。
八仙七巧燈,突出了一個“巧”字;而矯健有力做“八仙人”部分突出了一個雖拙實巧的“拙”字,兩部分結合起來,形成了自己鮮明獨特的文化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