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渠

古代引綿蔓水(滹沱河支流,冶河)的灌溉渠道。渠首位於漢代蒲吾縣(今河北省獲鹿縣西北)。《漢書·地理志》記渠下游至下曲陽(今晉縣西)入斯洨水。斯洨水東至鄡(今束鹿縣東)入當時的漳水(約為今滏陽河道)。《水經·濁漳水注》記太白渠首段仍為綿蔓水,至樂陽故城(今石家莊西北)東南烏子堰分為兩支。正流東經今藁城南、欒城北、趙縣北,以下改稱斯洨水。斯洨水東積為陽糜淵,另一支經今晉縣南、束鹿縣南也匯入陽糜淵。淵水東北流,在今衡水縣西北入故漳河。東漢時還曾一度利用太白渠通航。唐代前期自平山(今縣東南)開大唐渠,引太白渠水灌獲鹿及石邑(今石家莊西南)農田;永徽五年(654年)在平棘(今趙縣)引太白渠水注入廣潤陂; 總章二年(669年)又自石邑西北開禮教渠,引太白渠水東北入真定 (今正定縣)界灌田; 天寶二年(743年)又自石邑引大唐渠東南回注太白渠。這一時期太白渠灌區遍及今獲鹿、石家莊、正定、藁城、束鹿等市縣。宋以後,太白渠便湮廢無聞了。元代至清代,為削減滹沱河洪峰,還多次沿太白渠舊道開冶河分洪河道,下入寧晉泊。
唐代前期在冀中一帶,除太白渠外,信都(今冀縣)有趙照渠、葛榮陂; 南宮(今縣西北)有通利渠,以及自巨鹿、堂陽(今新河縣西北)引水的灌區; 衡水有羊令渠; 寧晉有引洨水的新渠; 昭慶(今隆堯縣東)有灃水渠等。東面的河間縣有兩條長豐渠,西南的一條引滹沱水灌田五百餘頃,也可通航運。海河水系下游其餘各縣多半有堤防,也有些通漕和分洪排水的溝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