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縣

井陘縣

井陘縣位於河北省西部邊陲,冀晉結合部,太行山東麓,北鄰平山縣,東部和東南部與鹿泉、元氏、贊皇三縣毗連,西部和西南部同山西省盂縣、平定、昔陽三縣接壤。井陘素有“太行八陘之第五陘,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稱乃冀通衢要衝,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是冀晉陝三省物資交流集散地,年交易額高達10億元,是華北西部軍事經濟文化重鎮,馳名中外的韓信背水之戰,著名的百團大戰,井陘都是主戰場。“井陘拉花”在中國舉辦的秧歌大賽中獲四項大獎,並榮獲國家級最高獎—群星獎金獎,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井陘縣總面積1381平方公里,折207.48萬畝,其中耕地34.3萬畝,占總面積16.5%。2010年11月1日有人口總數為309882人。石家莊市井陘縣榮獲“省級文明縣城”榮譽稱號。井陘縣被《河北省縣城建設目標體系》確定為河北省A類縣城。2019年1月9日,憑藉井陘拉花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井陘縣
  • 外文名稱:Jingxing County
  • 別名:井陘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河北·石家莊
  • 下轄地區:轄10個鎮、7個鄉
  • 政府駐地:微水鎮
  • 電話區號:0311
  • 郵政區碼:050300
  • 地理位置:河北省西陲,太行山東麓
  • 面積:總面積1381平方千米
  • 人口:309882人(2010年11月1日)
  • 方言:北方方言晉語區張呼片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蒼岩山,仙台山,掛雲山,秦皇古驛道
  • 車牌代碼:冀A
  • 拼音:Jǐngxíng Xiàn,Jingxing Xian
  • 代碼:130121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人口民族,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土地,氣候,自然資源,經濟,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社會事業,交通,通訊,教育,衛生,社會保障,文化,名勝古蹟,歷史遺址,特色景點,歷史名人,榮譽,

建制沿革

井陘歷史悠久。在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冶河下游的東元村就有古人類生息。
井陘縣井陘縣
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境內測魚、胡家灘、天長鎮一帶,已有人類原始居民聚居。據對胡家灘、呂家、段莊、馬村等地發現的陶器、石器等物考證,為新石器時代文物。這表明最遲在原始社會晚期,井陘境內已有人類聚居。相傳,陶唐時區別寰宇,北曰冀州,井陘為冀地。虞舜分冀為幽、並,井陘為并州地。
三代時,井陘為冀州地。春秋時屬鮮虞國。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井陘為真定府屬縣。
清,井陘為直隸省真定府屬縣。雍正元年(1723年),因避世宗胤禛諱,改真定為正定。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井陘為直隸省正定府屬縣。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井陘為直隸省范陽道屬縣。民國三年(1914年),改范陽保定,井陘為保定道屬縣。
1928年6月28日,改直隸省為河北省,為河北省屬縣。同年6月,獲鹿從井陘劃出單設獲鹿縣,為石家莊市橋西區所轄。1961年5月,獲鹿再次併入井陘縣;1962年復分為井陘、獲鹿二縣。
1937年10月14日,日軍侵入井陘,井陘以鐵路為界分設路南、路北二(區)縣。
1948年3月,井陘路南、路北合併,為晉察冀北嶽行政公署第4專區所轄;是年5月,井陘為華北政府北嶽區行政公署所轄。
1949年1月,井陘為華北人民政府建屏專署轄縣;同年8月1日,河北省政府在保定市成立,井陘為河北省石家莊專區所轄。
1958年11月5日,井陘、獲鹿合併,稱井陘縣,治所在微水;同年12月11日,井陘、獲鹿分立為井陘區、獲鹿區,為石家莊市所屬。
1960年3月,井陘、獲鹿二區復並為井陘縣,獲鹿再次併入井陘縣;1962年復分為井陘、獲鹿二縣。
1978年,石家莊市改為省轄市,地區改稱行政公署,井陘為石家莊地區行政公署屬縣。
1984年1月,井陘為石家莊市屬縣至今。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井陘縣在其中。

行政區劃

井陘縣轄10個鎮、7個鄉:微水鎮上安鎮天長鎮秀林鎮南峪鎮威州鎮小作鎮南障城鎮蒼岩山鎮測魚鎮吳家窯鄉北正鄉於家鄉孫莊鄉南陘鄉辛莊鄉南王莊鄉。縣政府駐微水鎮建設南路3號。

人口民族

2010年人口總數30.98萬人,每平方公里232人。漢族人口居多。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井陘縣地處太行山東麓,河北省西陲。北鄰平山縣,東部和東南部與獲鹿、元氏、贊皇三縣毗連,西部和西南部同山西省盂縣、平定、昔陽三縣接壤;位於北緯37°42′-38°13′,東經113°48′-114°18′之間。縣城微水鎮東距省會石家莊市40公里,東北距首都北京350公里。
井陘縣

土地

井陘縣域面積1381平方公里(207.15萬畝),其中耕地36萬畝,占總面積17.4%。

氣候

井陘縣境內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季風氣候,降水主要源於東南季風,每年隨季風到來的遲早與強弱,呈現年際和季節降水量變化。境內氣溫年際變化不大。井陘氣象站觀測顯示,1985-2004年,多年平均氣溫13.1℃,年均氣溫最高的1998年達14.1℃,年均氣溫最低的1985年為12.1℃,年均最高最低氣溫相關2℃。

自然資源

井陘縣是河北乃至中國少有的非金屬資源大縣。截至2004年已探明的礦產49種,可開採利用的32種,其中“四石”(石灰石、白雲石、矽石、花崗岩大理石)、一土(陶瓷粘土)、一水(礦泉水)質優量大。石灰石儲量達130億噸,氧化鈣含量達55.19%,接近理論數值,儲量及品位均屬華北之首。井陘縣陶瓷粘土儲量達8000萬噸,其中紫砂儲量2000萬噸。

經濟

第一產業

井陘縣在農產品種植方面,推廣種植了中藥材、脫毒甘薯以及以“紅小豆”為主的小雜糧。在林果業發展方面,井陘縣優質果品種植面積達5萬畝,林果年總產量1.8萬噸。在畜牧業提高方面,全力打造奶牛、柴雞新型產業,積極培育蛋鴨、小尾寒羊、冷水魚特色產業,穩步發展蛋雞、瘦肉型豬傳統產業,變分散粗放養殖為集約型養殖。

第二產業

井陘縣東部上安、威州建材廠遍布,灰窯密集,北部辛莊、莊子頭石材雕刻業脫穎而出。石材雕刻產品已走出井陘大山,遠銷北京、天津、山西等地;石子、白灰、灰粉、灰窯企業達300餘家。陶瓷業以原火陶瓷為龍頭,生產的9大系列陶瓷名牌產品遠銷國內外,僅2004年完成工業產值16950萬元,實現利稅1050萬元。
井陘縣西依能源基地山西,工業和生活用煤來源廣,價格低。境內有省級煤炭市場,年吞吐量達130萬噸,年交易額13億元。縣境內有裝機容量11.5萬千瓦的河北微水發電廠和裝機容量為250萬千瓦的華能上安發電廠,設計裝機容量100萬千瓦的張河灣水庫抽水蓄能電站即將開工興建。此外,境內還有9座水電站。井陘為冀、晉雙網供電,可形成互補優勢,境內有220伏變電站二座,容量為12千伏安,110千伏變電站二座,容量為10.3萬千伏安,35千伏變電站7座,容量為6.33萬千伏安。
井陘縣
2004年底,井陘縣鈣鎂生產及配套企業已經遍及11個鄉鎮48個行政村,數量達113家,年總產量達到144.9萬噸,占中國總產量的約35%,榮獲中國無機鹽協會授予的“中國鈣鎂之鄉”殊榮,向“中國鈣都"的宏偉目標不斷邁進。
2004年井陘煤炭業和運輸業充分發揮毗鄰山西,石太鐵路、石青高速公路橫貫東西,交通便捷的區位優勢,井陘縣年煤炭轉運量達580萬噸,運輸業實現增加值59038萬元,井陘煤炭市場被中國工商聯合會命名為“中國煤炭批發市場第一名”。

社會事業

交通

井陘縣交通便利,石太電氣化鐵路橫貫全境,境內有9個火車站,6條鐵路專用線,350個貨位,鐵路總長182公里,鐵路年傳送量達1000多萬噸。石太(307國道)公路連線東西,宜沙、平涉公路縱貫南北,是晉煤外運的主要通道,石(家莊)太(原)高速公路,在井陘境內有三個上下口,從北京、天津乘車走京深、石太高速公路,2個小時即可到達井陘。地方公路四通八達,出境路口15個,公路總長520公里,實現了鄉鄉通油路。年貨運量1300萬噸,日過境機動車輛2萬餘輛次,形成了縱橫交錯的鐵路、公路網。

通訊

井陘縣通訊設施先進,縣內自動電話可直撥國際國內,可保障用戶電報電傳網際網路等多功能通訊需求,實現了鄉鄉通程控,無線電視覆蓋井陘縣各個鄉村,行動電話聯網覆蓋主要地區,有線電視覆蓋井陘縣。

教育

井陘縣2011年有各類學校361所,在校生達6萬人。

衛生

井陘縣2011年醫療設備30萬元以上增加到30台(件),100萬元以上增加到11台(件)。醫療病床由“十五”末的940張增加到1040張。井陘縣擁有醫療衛生技術人員2136人,千人醫生數達到4.68。17所鄉鎮衛生院,280個村衛生室,60%的居民建立了健康檔案。

社會保障

井陘縣
截止2011年底,井陘縣新增各類參保人員6157人,完成任務目標175.9%,完成量與2010相比新增1711人。其中企業養老保險新增1990人,企業職工工傷保險新增2959人,失業保險新增96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新增522人,生育保險新增680人。2001年井陘縣企業養老保險參保人員達24197人,參保企業253個;企業工傷保險19241人,參保企業403個;失業保險11386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173387人,生育保險16016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覆蓋率達90%以上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

文化

金燈節
井陘縣長崗村,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傳統的“金燈節”,從古至今,相沿成習。“金燈節”的來歷,眾說紛紜,但終究不外乎兩種:一說是搞“雩祭”,禱告一年四季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丁平安。二是說實習和演練之舉。
民間戲劇
井陘的民間戲劇流派繁多,劇目豐富。傳統的劇種有秧歌、絲弦、河北梆子、山西梆子、河南梆子、評劇、京劇、老調等。井陘俗稱“戲窩子”,井陘縣318個村,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曾有197個農村業餘劇團,盛極之時“村村鑼鼓響,處處有戲唱”,有些人口較多的大村莊,多者有三四個劇團,拼著勁地往好處辦。有些幾戶人家的小村莊,也有劇團,幾乎家家有唱戲的,有的戶全家參與。
跑燈
是在民間社火四角套子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場地燈會藝術。井陘“跑燈”一般僅在燈節期間的晚上活動。他們不僅在自己的村里跑,而且還要到鄰村跑一跑,這就起到了村與村之間聯絡感情、增進友誼的作用。
舊時井陘稱之為“放火”。放火與燈會是元宵節期間傳統的喜慶習俗。“放火”是井陘民間非常普遍的一種慶賀元宵佳節的習俗。井陘保留著最古老的“藥發傀儡”式的“斗火龍”,也有獨具一格的“點火竿”、“打鐵花”,更有令觀者傾倒的融“花會”與“焰火”為一體的“跑火馬”、“劃火般”等。
井陘方言
井陘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西部,縣城微水鎮距石家莊市中心約40公里,所以井陘方言和河北省其他方言一樣,都屬於北方方言。但是,由於井陘位於河北平原西部邊緣和太行山東麓交界之處,自古以來又是京、晉、陝、川交通要衝,官旅來往頻繁,因此語言受周圍環境影響很大,內部情況比較複雜。西部和南部山區測魚、蒿亭、固蘭三鄉和南峪鄉所屬的四個村(地都、王家岩、張家峪、岸底)說的完全是晉話。南陘、方山一帶說的話接近河北平山話。東部吳家窯、方嶺一帶說的話接近河北獲鹿話。其他如微水鎮、井陘城關、東西坪等各地區的方言也各有不同。

名勝古蹟

歷史遺址

井陘以地形而得名。其名著,一則曰“天下險塞”,再則曰“兵家必爭”。井陘又被稱為天下九塞之第六塞。歷史上著名的韓信背水列陣攻克趙國之戰,抗擊日寇的百團大戰的雄風,就發生在今微水鎮一帶。
仰韶文化遺址
1990年河北省舊石器調查小組在孫莊鄉東元村傍河台地發現了舊石器。著名舊石器考古專家謝飛研究員給出的鑑定結論是屬於山西河大石器文化系統。測魚、西葛丹等仰韶文化遺址的發現,揭示了先民們定居於斯、發展於斯的遺蹟。
龍山、先商遺址
石橋頭、楊樹嶺、微新莊、南良都、北嶺坡、威西街等十餘處龍山、先商遺址的發現,1992年專家已指出的井陘是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王朝的商先民曼族的族源地,是商文化起源的祖地之一,綿蔓水,蓋因曼族而得名。
蔓葭城
蔓葭城(今威州6410工廠處)是迄今已發現的井陘最早的古城,它是中山國都靈壽西南的首座重鎮,屬於王畿衛城。礦區天護城,乃肇基於戰國趙之“五陘”,是秦漢的井陘治所。
天長古城
天長古城的出現時間有唐代文獻可證,是唐天長軍,宋天威軍的塞城所在。東出土門,西度故關、娘子關, “車不得方軌,騎不能成列”的井陘口內古道,就是將上述三座古老的城池一線相穿,成為中國最為馳名的古驛道之一。漢初著名的“背水之戰”走的是這條古道;秦末始皇韞椋過井利用了這條古道;而直接導致中山國滅亡的戰國蔓葭之戰則開通了這條古道。至今,這條古驛道的遺蹟尚歷歷可考。
“蓽路襤縷,以啟山林”,井陘先民生息維艱,於家石頭民俗村,正如石罅生翠柏,是這方土地所孕育出的千古傳承的石頭文化的真實寫照和縮影。被譽為東方巨龍和民族脊樑的萬里長城,經查,其井陘段北起三縣(井陘平山盂縣)垴之達滴岩口,中經娘子關、故關屬段,南抵控扼甘陶河的楊莊口,長度近百公里,起修自明嘉靖,止於明崇禎,是明內長城的組成部分,可謂一直修到了明亡為止。
井陘窯
1989年開始發現的井陘窯,經1993、1998、1999、2000年幾次搶救發掘,漸漸露出了它的神秘面容。大家知道,白瓷的產生是世界制瓷史上劃時代的偉大創舉。距今一千四百年前的隋代,井陘窯燒造出了白瓷,顯示它同河北的邢窯、河南的鞏縣窯一併成為迄今所知中國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燒制白瓷窯口的三鼎足之一。
2010年,河北省井陘縣南障城鎮大梁江村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榮譽稱號。

特色景點

蒼岩山福慶寺
蒼岩山福慶寺,“長虹飲澗”、是世界知的趙州大石橋。
公主祠
公主祠殿內壁畫、彩塑,是民間千古奇傳。山半懸寺,山居石室,雞犬桑麻——“竅開別天”。
楊莊口攔河長城
“九江口地束火城”,根據創修碑文,實際是同山海關九門口水關長城結構完全相同的御守工事,是為防堵李自成義軍自晉人冀而築。就明長城史來說有著重要的補證價值。東方古典藝術奇葩之一的中國漢傳佛教文化,亦在這方土地留下了聖跡。龍窩石窟寺,當年驛道由寺中經過,其實可納入驛道文化加以考察。

歷史名人

李先(生卒年不詳)字容仁,北魏井陘人,魏書稱中山盧奴人。年95卒於內都大官。贈定州刺史、中山公,諡號文懿。
馮道(882~954),漢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東北)人。中國大規模官刻儒家經籍的創始人

榮譽

2017年12月13日,井陘縣獲評第一屆河北省文明縣城。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