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公元一世紀以前,雲縣屬
傣族先民建立的聯盟國家“勐達光”(漢譯“哀牢國”)。
公元69年,“勐達光”(哀牢國)歸附漢朝、其地設永昌郡;今雲縣屬永昌郡不韋縣。
公元225年,
蜀漢分建寧、越雋、永昌三郡地置
雲南郡,永昌郡不韋縣東南增設雍鄉縣、西南增設永壽縣;今雲縣屬永昌郡雍鄉縣。
公元271年,
西晉以建寧、雲南、興古、永昌四郡置
寧州;今雲縣亦屬永昌郡雍鄉縣。
公元420年,東晉滅亡,之後的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等中國
內地王朝逐步退出
雲南高原,陳(南朝)代梁(南朝)後,中國內地王朝徹底放棄
雲南高原;今雲縣成為傣族土目自治領地。
公元738年,“勐舍”(巍山盆地)傣族入主洱海盆地建立“勐舍龍”(漢譯“南詔國”);公元762年,“勐舍龍”(南詔國)仿唐朝制度在“勐掌”(保山盆地)設永昌節度、統轄瀾滄江以西地區;今雲縣屬永昌節度。
公元937年,前“勐舍龍”(南詔國)通海節度使
段思平入主洱海盆地建立
大理國,沿“勐舍龍”舊制在“勐掌”置永昌節度;公元1096年,大理國廢除
節度、
都督等軍事轄區,設八府、四郡、四鎮;雲縣先屬永昌節度、後為
永昌府慶甸。
公元1261年,
大蒙古國招撫瀾滄江以西各類土目設金齒等處安撫司;今雲縣屬金齒等處安撫司。
公元1271年,金齒等處安撫司分設東路
安撫使(鎮康路安撫使)、西路
安撫使(建寧路安撫使);今雲縣屬金齒等處安撫司東路安撫使。
公元1278年,
元朝(原大蒙古國)裁金齒等處安撫司,原東路安撫使轄地設鎮康茫施柔遠等路宣撫司,下轄鎮康、茫施、柔遠等路;今雲縣屬鎮康路。
公元1312年,“勐卯”(瑞麗江河谷盆地)的傣族土目兼併周邊地區、建立聯盟國家“勐卯弄”(漢譯“麓川國”);公元1316年,“勐卯弄”向東擴張、
鎮康路所屬土目歸附;今雲縣屬“勐卯弄”(麓川國)。
公元1326年,元朝復占瀾滄江以西部分地區、鎮康西境土目又附元朝;公元1327年,設順寧府(轄今昌寧縣北、鳳慶縣、雲縣)、冊封孟氏傣族土目為世襲知府;今雲縣屬順寧府寶通州。
公元1343年,“勐卯弄”(麓川國)擊敗元軍、趁勝追擊到“勐嶲”(漾濞江河谷),“勐谷”傣族土目(景東軍民府土知府)聞風歸附;夾在“勐卯弄”與“勐谷”之間的順寧府地被“勐卯弄”控制、後劃予“勐谷”節制;今雲縣屬“勐卯弄”(麓川國)。
公元1355年,“勐卯弄”(麓川國)歸附元朝、其地設平緬宣慰司;今雲縣屬平緬宣慰司。
公元1382年,“勐谷”傣族土目俄陶背叛“勐卯弄”(麓川國)歸附明朝、其地分設景東州、順寧州、威遠州的行政區;公元1384年,“勐卯弄”迫於壓力也歸附明朝、其地設麓川平緬宣慰司;同年,景東州、順寧州、威遠州分別升級為府;今雲縣屬景東府。
公元1385年,“勐卯弄”為懲罰俄陶的背叛、出兵征討“勐谷”,俄陶求救於明朝;公元1388年,“勐卯弄”軍隊在定邊之戰中敗於明朝軍隊,被迫與明朝講和;明朝仍設麓川平緬宣慰司、“勐谷”仍歸其節制,俄陶也在明朝的力保下回“勐谷”;今雲縣屬麓川平緬宣慰司。
公元1399年,麓川平緬宣慰使思倫法去世,“勐谷”傣族土目趁機脫離麓川平緬宣慰司,明朝復設景東府,但轄地較之前縮小;公元1403年,明朝析麓川平緬宣慰司地設大侯長官司;今雲縣屬大候長官司。
公元1428年,大候長官司改大侯御夷州;公元1439年,再次崛起的“勐卯弄”(麓川國)東征兼併大侯御夷州;今雲縣屬“勐卯弄”(麓川國)。
公元1441年、1442年、1448年,明朝傾半國之力“
三征麓川”,“勐卯弄”(麓川國)政權被逼到伊洛瓦底江以西地區(今緬甸克欽邦),
麓川之戰結束後,明朝復設大侯御夷州、上屬
雲南承宣布政使司;今雲縣屬大侯御夷州。
公元1597年,直隸大侯御夷州降為
散州、更名為
雲州,改屬順寧府。
公元1670年,清朝在行省之下設道,順寧府屬永昌守備道(後改迤西道),雲州屬順寧府。
公元1913年,
民國政府裁順寧府,改迤西道為滇西道、改雲州為雲縣,雲縣屬滇西道(後改騰越道)。
公元1929年,民國政府裁道、縣一級行政區由省府派出的行政督察專員管轄,雲縣先後歸第五區、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管轄。
公元1950年,雲縣成立人民政府,隸屬大理專區。
公元1956年,雲縣由大理專區劃入臨滄專區。
公元1959年,雲縣、鳳慶縣合併為雲鳳縣,幾個月後又各自恢復原建制。
公元1970年,臨滄專區改為臨滄地區,雲縣屬臨滄地區。
公元2004年,撤銷臨滄地區、設地級臨滄市,雲縣屬臨滄市。
行政區劃
2002年,茂蘭彝族布朗族鄉、涌寶彝族鄉、幸福彝族拉祜族傣族鄉、大寨鄉分別撤鄉設鎮。
2005年,頭道水鄉併入愛華鎮;糯灑彝族傣族鄉併入
涌寶鎮。
人口民族
據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雲縣總人口416507人,其中:
愛華鎮69737人,
漫灣鎮22334人,
大朝山西鎮20436人,茂蘭鄉38504人,
忙懷鄉19146人,
曉街鄉37624人,茶房鄉34172人,大寨鄉33395人,涌寶鄉31415人,
栗樹鄉21514人,
後箐鄉20614人,
糯灑鄉9859人,
幸福鄉42305人,
頭道水鄉15452人。
2010年,雲縣總人口為45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為22.5萬人,約占總人口的50%,境內有漢族、彝族、白族、傣族、
拉祜族、
布朗族、回族、
傈僳族和苗族等23個民族。
自然環境
位置境域
雲縣位於
大理、
普洱、臨滄3個州市的交界處,介於東經99°43′至100°33′和北緯23°56′至24°46′之間,南北最大縱距90.4公里,東西最大橫距84.2公里。國土面積3760平方公里。
地質構造
雲縣境內的地質構造主要有
褶皺、
斷裂構造及
岩漿活動3種。褶皺構造,主要分布在縣境東部的大朝山、栗樹、後箐、涌寶、忙懷、漫灣等地。斷裂構造,縣境內此類構造可分為南北向、南南西至北東東向、南東東至北北西向三組。其中南北向斷裂構造最大,分布在東面瀾滄江沿線和拿魚河、分水嶺、漫灣等地。走向由北向南、跨縣境並向縣境外延伸;南南西至北東東向斷裂,主要分布在盤河、勐底河谷一帶;南東東至北北西向斷裂,主要分布在大寨和幸福的邦別、乾坡、慢品一帶。岩漿活動,縣境熱液岩漿活動較為頻繁。有喜山期、
燕山期及華力西期的岩漿侵入和噴發活動,使原來老的沉積岩地層受到破壞、變質。由於構造的活動,岩體的侵入,縣境內形成了
震旦系、
寒武系、奧陶系等地層。
地勢地貌
雲縣地處滇西橫斷山系縱谷區南部,屬深度切割中山寬谷、峽谷區。是第四紀更新世初期喜馬拉雅運動大面積強烈的差別抬升所形成。山脈大多為西北—東南走向,地勢東西高,中部稍低,相對高差2350米。最高點為雲縣與臨滄縣交界的
大雪山,海拔3429米;最低點為幸福鎮邦洪村委會所駐地的
南汀河邊,海拔748米。
雲縣地貌大致分為3種類型:
河谷盆地、中切割中山寬谷區、深切割中山峽谷區。
山脈
雲縣境內山脈屬滇西橫斷山系
碧羅雪山南部伸延的支脈,為雪山、老別山的一部分。走向為西北—東南,北部最高點為茂蘭與漫灣分界的大丙山,西部最高點為雲縣、鳳慶交界的
黃竹嶺,南部最高點為大朝山境內與臨滄交界的
大雪山,東部最高點為由忙懷向栗樹延伸的樺竹林山。縣境內海拔高度在2000米以上的山脈有44座,其中海拔在2500米以上的有28座,主要有:大雪山、黃竹嶺、二雪山、萬明山、乾海子山、鼓凳山、大丙山、鑄錢山、大亮山、文頂山、根麻大山、張道山、大亮山、大爛壩山、樺竹林山、
老黑山、磨岩頭山、光山箐山、大中山、紅花山、山神廟山、石房山、
營盤山、太陽箐山、靈寶山、羊圈山等。
氣候
雲縣屬低緯高原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暖溫帶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19.1℃,最高氣溫26.9℃,最低氣溫13.8℃。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動物資源
礦產資源
截至2012年,雲縣有各類礦種17種,以銅礦、鐵礦、
錳礦、
葉臘石等為主。其中:葉臘石儲量273萬噸、石灰石810萬噸、大理石110萬噸、花崗石230萬噸、銅礦石150萬噸、錳礦石11萬噸、明礬石300萬噸。據國土資源大調查和商業性礦產勘察成果,雲縣潛在資源量為:銅20萬噸、鉛鋅礦石50萬噸,鐵礦石5000萬噸,錳礦石500萬噸。
水資源
雲縣年平均降水量為1367.2毫米,年平均降水總量為50.1626億立方米。年降水總量豐水年為56.6837億立方米,平水年49.664億立方米,偏枯年44.6447億立方米,枯水年37.622億立方米。年平均徑流深632毫米,年平均徑流總量23.1881億立方米。年徑流量豐水年為27.13億立方米,平水年為22.7243億立方米,偏枯年為19.7099億立方米,枯水年為15.7679億立方米。
雲縣年平均地下水深199.99毫米,年平均地下水量7.3375億立方米。地下水量豐水年為8.3648億立方米,平水年為8.1978億立方米,偏枯年為6.457億立方米,枯水年為5.5031億立方米。
經濟
綜述
2013年,雲縣實現生產總值82.8億元,較2012年增長13.4%;完成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64億元,較2012年增長37.2%;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8.54億元,較2012年增長20%,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05億元,較2012年增長24.4%;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1.71億元,較2012年增長10.7%;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7億元,較2012年增長12.5%;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28元,較2012年增長15.8%;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6711元,較2012年增長20.4%;單位
GDP能耗較2012年同比下降2%。
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29.8:47.8:22.4。
第一產業
2013年,雲縣實現農業總產值38.1億元,較2012年增長16.6%。全縣糧食產量20.4萬噸,較2012年增長5%;完成茶葉產量1.41萬噸,實現農業產值2.6億元;完成烤菸種植6.05萬畝,收購菸葉15.07萬擔;建成高優蔗園5萬畝,實現甘蔗農業產量66萬噸。共調減低價值農作物種植面積9萬畝。新植泡核桃10萬畝,咖啡4.13萬畝,澳洲堅果6萬畝。畜牧業實現產值14.7億元,較2012年增長14.4%。
第二產業
2013年,雲縣實現工業總產值71.9億元,較2012年增長33.7%;工業增加值32.2億元,較2012年增長19.8%;完成規模以上工業投資20.3億元,較2012年增長13.8%;新培育規模以上企業4戶,全縣規模以上企業達22戶。工業園區入園企業達45戶,投產運營28戶,實現工業總產值39.3億元,較2012年增長45.6%。
第三產業
2012年1-9月,雲縣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95040萬元,比2011年增長3.1%,占雲縣生產總值比重20.5%。其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2212萬元,比2011年增長15.9%。交通運輸業公路貨運量累計實現260萬噸,比2011年增長20.9%。旅遊業收入達28223萬元,比2011年增長30.1%。
2013年,雲縣旅遊、商貿、物流、信息、金融等實現增加值18.5億元,較2012年增長10.1%。2013年,第三產業稅收13207萬元,與2012年同期9790萬元相比增收3417萬元,增長34.90%;第三產業稅收占稅收總收入比例達到36.29%。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雲縣有
雲縣第一中學、
雲縣涌寶中學、雲縣幸福中學、雲縣後箐中學、雲縣栗樹中學、雲縣糯灑中學、雲縣涌寶分水嶺附中、雲縣新合附中、雲縣大寨中學、雲縣茶房鄉橋街附中、雲縣茶房中學、雲縣萬佑附中、雲縣曉街中學、雲縣忙懷中學、雲縣丙令附中、雲縣哨街附中、雲縣茂蘭中學、雲縣大朝山中學、雲縣漫灣中學、雲縣民族中學、雲縣愛華第一中學、雲縣頭道水中學等中學。
2010年,雲縣對12個鄉鎮中國小校舍、校址進行調查,共排查出D級危房297189平方米。截至2010年5月底,全縣校舍安全規劃的171個校點已全面動工。2013年,雲縣校安工程完成投資4.9億元,基本消除D級危房。
雲縣一中整體搬遷。
醫療衛生
雲縣人民醫院創建於1950年,是一所二級甲等綜合公立醫院。2012年,雲縣對雲縣人民醫院和雲縣中醫院兩家縣級公立醫院進行醫療資源整合,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管理模式;同時,在縣級公立醫院資源整合的基礎下,雲縣人民醫院對全縣12個鄉(鎮)衛生院實現一體化管理,全縣12個鄉(鎮)衛生院按“三點三片區”運行管理模式,分別加掛縣人民醫院分院的牌子,以縣人民醫院對各鄉(鎮)衛生院的託管和集團化管理。
2013年,雲縣人民醫院綜合大樓、雲縣婦幼保健院相繼投入使用。
社會保障
2013年,雲縣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23.4萬人,新農合參合率達97%。城鎮新增就業2813人。減少貧困人口0.9萬人,貧困發生率較2012年下降2.3%。
生態環境
2013年,雲縣共完成樹木種植101.44萬株,退耕還林3.45萬畝,建成林業產業化基地26萬畝,累計完成投資1.07億元。全縣森林覆蓋率達55.3%,活立木蓄積量達1248萬立方米。
交通運輸
祥臨高等級公路、214國道和省道羊耿線、雲保線貫穿縣境。2008年,雲縣完成通達工程建設任務253.2公里,全縣12鄉鎮農村客運站全面建成。2009年,新開通農村客運班線17條。
2014年,雲鳳一級公路(雲縣至
鳳慶)部分路段已完成;在建設規劃中的有雲縣至臨滄的高速公路(雲縣至臨滄)、
祥臨鐵路(
祥雲至臨滄)。
歷史名勝
雲州八景
古“雲州八景”即:“滄江明珠、神舟飛渡、文筆迎輝、溪虹渡翠、百里長湖、勐底溫泉或(茶馬古道)、象嶺雲霞、亮山天池”。
杜文秀部將府第
杜文秀部將府第是
杜文秀政權時期其部下將領
蔡發春一家在雲縣的居所,位於回營街改新巷10號,建於清朝中朝。房屋布局為三房一照壁,主體建築及原貌基本完整。1983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10月作為“民間建築”被臨滄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第一批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名錄。
川廟
川廟又稱“川主廟”,是原四川籍同鄉在雲州城建造的會館。位於象山東麓,原縣政府招待所院內,建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是一座占地160多平方米,單檐歇山頂式的古典建築。該建築除門窗被改造外,建築原貌保持完整。是雲縣具有典型建築結構的縣級保護文物之一。
大侯寨古樹群
大侯寨古樹群是以大侯寨古樹為中心的榕樹群,共3棵,位於城內公安局門前和西面。1983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雲縣革命烈士紀念碑
為紀念68位在剿匪征糧戰鬥中獻身的烈士,雲縣於1950年12月在人民會場建立
雲縣革命烈士紀念碑。1969年1月,烈士紀念碑遷於南河西岸原縣汽車隊與工人俱樂部的中間,建成革命烈士陵園,面積為2975平方米。
瀾滄江高峽百里長湖風景區
亮山天池
亮山天池位於
涌寶鎮南部,距縣城66公里,距涌寶鎮駐地7公里,海拔2400米,蓄水池240萬立方米,面積0.1平方公里,氣候涼爽濕潤。
知名人物
楊國翰(1787-1832),字鳳藻,號丹山,大寨梨園村人。歷任奉化、諸暨、海鹽、仁和等縣知縣。
葉荃(1879-1939),字相石。歷任駐粵滇軍總司令、靖國軍第八軍軍長。
胡瑛(1889-1961),歷任重慶衛戍司令,黔軍總指揮,靖國聯軍佽飛軍第4軍軍長兼雲南憲兵司令等。
董文英,任國民黨陸軍第一八二師一〇七八團上校團長。1938年4月,在
台兒莊戰役中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