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徵麓川之役,是明朝朝廷征伐雲南麓川宣慰司思任發、思機發父子叛亂的四次戰爭。
四次征討分別發生於1439年(正統四年)、1441年(正統六年)、1442年(正統七年)、1448年(正統十三年),明朝經過連年征戰,仍未徹底平息叛亂,最終以盟約形式結束;期間連續發動數十萬人的進攻,致使大軍疲憊、國庫虧空,對北面蒙古瓦剌的防禦空虛。
三征麓川一般指本詞條
明徵麓川之役,是明朝朝廷征伐雲南麓川宣慰司思任發、思機發父子叛亂的四次戰爭。
四次征討分別發生於1439年(正統四年)、1441年(正統六年)、1442年(正統七年)、1448年(正統十三年),明朝經過連年征戰,仍未徹底平息叛亂,最終以盟約形式結束;期間連續發動數十萬人的進攻,致使大軍疲憊、國庫虧空,對北面蒙古瓦剌的防禦空虛。
“麓川”是漢文對傣族聯盟國家“勐卯龍”的譯寫,“勐卯龍”直譯為漢語是“大卯國”,因元朝曾在“勐卯龍”王城所在地“勐卯”(卯地)設立過“麓川路”(省之下...
明征麓川之役,是明朝朝廷征伐雲南麓川宣慰司思任發、思機發父子叛亂的四次戰爭。四次征討分別發生於1439年(正統四年)、1441年(正統六年)、1442年(正統七年)、...
王驥共三征麓川,終抓不到思機發。議論者指責王驥等人勞師費財,以西南一隅而騷動天下。而會川衛訓導詹英上疏彈劾他,大略說:“王驥等人大量役使民夫,抬著彩色...
南方諸省經過調兵遣將,準備糧草武器,從正統六年至十三年(1441~1448年)派出南兵大軍“三征麓川”,直至十四年(1449年),勝利班師,平定了麓川。其中於正統十一年...
勐卯安撫司,明代傣族土司名。古稱“勐卯果佔畢”,意即“產香軟米的地方”。元屬麓川路。明為麓川故地,明朝“三征麓川”後,設隴川、南甸、乾崖三宣撫司,屬...
第三,正統年間 (1436—1449年) 三征麓川後析分麓川老巢之地設定乾崖、南甸、隴川三宣撫司。到景泰年間 (1450—1456年),形成了穩定存在的西南邊疆外邊政區...
臘撒長官司,明代雲南土司名。麓川故地。明朝“三征麓川”時,兵部尚書王驥於正統七年(1442)令其把總況本駐守,後升為長官司,治所即今雲南隴川縣西北臘撒。況氏...
如“三征麓川”,元江軍民府統帥東路縱隊,合木邦人馬,招降孟通諸寨,率車裡及大候5萬多土兵打通木邦到麓川的通道,與各路縱隊人馬在麓川匯集,協同配合“百道環...
戶撒長官司,明代雲南土司名。麓川故地,明朝“三征麓川”時,兵部尚書王驥於正統七年(1442)令其把總賴羅義駐守,後升為長官司,治所即今雲南隴川縣西北戶撒。...
第三,正統年間 (1436—1449) 三征麓川後析分麓川老巢之地設定乾崖、南甸、隴川三宣撫司。到景泰年間 (1450—1456),形成了穩定存在的西南邊疆外邊政區體系,...
第三,正統年間 (1436—1449) 三征麓川後析分麓川老巢之地設定乾崖、南甸、隴川三宣撫司。到景泰年間 (1450—1456),形成了穩定存在的西南邊疆外邊政區體系,...
第三,正統年間 (1436—1449) 三征麓川後析分麓川老巢之地設定乾崖、南甸、隴川三宣撫司。到景泰年間 (1450—1456),形成了穩定存在的西南邊疆外邊政區體系,...
到三征麓川時,由於謹遵蘭茂“若要麓川破,船往山上過”的錦囊妙計而行,果然大獲全勝。由此,蘭茂成了軍事家,並撰有《安邊策條》這樣的軍事文著。...
據史料記載,明朝“三征麓川”(1441—1449年)以後,中緬邊境戰事頻繁,整個德宏邊關大軍雲集。由於官軍離後方戰線太長,為保證兵器供應,明軍選擇四面環山、地勢非常...
如“三征麓川”,元江軍民府統帥東路縱隊,合木邦人馬,招降孟通諸寨,率車裡及大候5萬多土兵打通木邦到麓川的通道,與各路縱隊人馬在麓川匯集,協同配合“百道環...
第三,正統年間 (1436—1449) 三征麓川後析分麓川老巢之地設定乾崖、南甸、隴川三宣撫司。到景泰年間 (1450—1456),形成了穩定存在的西南邊疆外邊政區體系,...
三征麓川與土木堡之變 景泰無通寶,一志永流傳 從“成化無大器”說餘子俊的長城 弘治中興說清真 一錯百錯失澳門 嘉靖的煉丹與北方的互市 從“隆慶和議”說起 ...
正統六年(1441年)、正統七年(1442年)、正統十三年(1448年),明朝三征麓川,孟璉長官司復置,今西盟縣境屬孟璉長官司。正德十六年(1521年)以後,孟璉長官司廢置...
第二節 三征麓川/121第九章 明朝西南邊疆分層的行政區劃管理體制/125第一節 明朝西南邊疆政區分層管理特徵/125第二節 明代雲南外邊政區的形成與發展/132...
明軍“三征麓川”車裡宣慰司的設立與西雙版納謫居雲南——內地農民起義軍首次入滇吳三桂封藩雲南削平三藩之亂 加強邊疆治理雲南承宣布政使司的建立和“土流兼治”...
七、徵調土兵八、流、土共治第四章 明朝兵威平定百夷土司反抗的政策一、百夷土司與明朝統治的矛盾二、“三征麓川”之前明朝政府對麓川的用兵...
戶撒刀是阿昌族人智慧的結晶,其先民在唐代就掌握了鍛制和鑄造鐵器的要領,明代"三征麓川"(1441-1449)時使戶撒成為了"兵工廠"。阿昌族人吸收了漢族的兵器製造技術...
旗;洪武十六年,隨傅友德、郭英征麓川;洪武十八年隨沐英征麓川,並駐守騰越(今騰衝),誥封千戶之職,屯軍玉璧營盤山。閻虎山定居騰越後,於明洪武二十一年隨都督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