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刀

阿昌刀

阿昌刀,又稱“戶撒刀”,因多產於阿昌族聚居的隴川縣戶撒、臘撒地區而得名。以“柔可繞指,削鐵如泥”聞名。

阿昌刀的長短、形狀多種多樣,有生產用刀、生活用刀、狩獵者護身用的長刀、宰牲畜用的匕首等數十個品種。還有專為兄弟民族打制的刀,如藏刀、景頗刀等。由於工藝精湛,阿昌刀不僅本民族人視若珍寶,而且還深受附近漢、傣、景頗、僳僳、藏、白等民族的喜愛。如今,阿昌刀還走出了雲南,遠銷到北京、西藏、青海、新疆、黑龍江等地,甚至為外國友人收藏,是非常難得的中國民間好工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昌刀
  • 又稱戶撒刀
  • 來源:隴川縣戶撒、臘撒地區
  • 刀鞘:木、皮、銀
刀具歷史,生產工藝,主要特點,

刀具歷史

阿昌族打制刀具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相傳明代屯駐戶臘撒的軍隊中,有一部分是專門製作兵器的,他們具有較高的鍛造技術。後來,這些匠人與當地人通婚,逐漸融合於阿昌族中。阿昌人繼承和發展了明軍的冶煉和鍛造技術,生產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種刀具,而且工藝越來越精湛。村寨之間分工較細,各寨有自己的名牌產品。整個戶撒地區好比一座手工業加工廠,各寨就是它的車間,各以一種產品聞名。如來福寨的黑長刀、花鋼刀,芒東寨的腰刀、小尖刀,臘姐寨的鋸齒鐮刀,新寨的背刀,芒所寨的刀鞘等。戶撒刀之所以經久耐用,一是選料講究,二是淬火技術掌握的好,加之刮磨的漂亮美觀,所以他們打的刀拿來隨便磨一下即鋒利無比。一些老藝人能夠把刀打製得剛柔兼備,乃至可以任意彎曲。比如一把長刀,不使用時,可像腰帶一樣圍系在腰間,需要時解下,立即自然伸直,其技藝堪稱一絕。

生產工藝

阿昌刀製作過程須經下料、制坯、打樣、修磨、飾葉、淬火、創光、做柄、制帶、組裝等10道工序,尤以淬火技藝最為突出,通過熱處理使刀葉的硬度和韌性達到最佳狀態可。採用的工具有木製風箱、鐵、泥、石混合做成的火爐,以及錘、鉗、鐵枕等。制刀時,選用保山、騰衝一帶出產的鋼材,放到爐火中反覆加熱、鍛打、刮磨成刀坯後,再蘸水淬火。淬火技術要求很高,刀劍質量的好壞,往往取決於淬火技術的高低,有一種薄韌可彎的背刀就是蘸水後經過香油回火,反覆加工製成的。
花鋼背刀採用紅、白鐵皮和青鋼混合打制面成,具體為紅鐵皮一層,白鐵皮一層,疊起,然後燒化鐵皮的表面讓它們粘成一塊鐵條,刀口背上加青鋼,打成刀型後,把它鏟白,磨光滑,刀面上就呈現出紅、白、青三種顏色。

主要特點

“制煉極精純,柔可繞指,剁鐵如泥。”用木、皮、銀等原料配製的刀鞘也極為精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