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頗刀

景頗刀

景頗族有這樣兩句諺語:“景頗山上的路是長刀砍開的,赤腳踩亮的”,“男子不會耍長刀,他就很難出遠門”。

景頗刀是景頗人的勞動生產工具,是戰鬥武器,是景頗男子的裝飾品等等,景頗人哪哪都離不開景頗刀,是景頗族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象徵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景頗刀
  • :60厘米
  • 所屬景頗族
  • 特點:上寬下窄,沒有刀尖
景頗刀的簡介 
景頗刀一般長60厘米,上寬下窄,沒有刀尖。傳說,古代勤勞、善良的景頗族,過著幸福的生活。但魔王來了,無法抗抵,受害不淺。後來神仙送給他們一把刀,教會武藝,才殺死了魔王。不久,藏族知道了,來借武器。景頗人就把刀尖掰下來送給他們。從此,藏族帶的匕首是刀尖,景頗人掛的長刀是平頭的。
景頗刀歷來精細別致,種類亦多,長短不一。刀形有直、曲兩種,均有血槽。刃尖呈斜形,斜度各異。柄有木製、骨制、角制幾種。刀鞘為木質,工藝精美,有龍及其他花紋凹雕,鞘上系有三道銅或銀箍。也有細竹蔑編制的箍,鞘上系有皮帶作背挎之用。
景頗刀

  
景頗刀的民族精神
在景頗人的生產 生活當中,總是離不開長刀。他們砍山打獵,要用長刀;結交朋友,要贈長刀;男女戀愛,要送長刀;木腦縱歌,要舞長刀,長刀是景頗人的勞動工具 生活用具 戰鬥武器,是景頗男子的裝飾品,是景頗民族精神的象徵物。  
景頗族有這樣兩句諺語:"景頗山上的路是長刀砍開的,赤腳踩亮的","男子不會耍長刀,他就很難出遠門"。也許你不會相信,景頗人十分喜愛的長刀,卻出自阿昌人之手;阿昌人聚居的戶撒壩子,就是景頗長刀的產地。

  
戶撒與景頗刀
  
戶撒是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所屬隴川縣境內一個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的狹長壩子,明朝洪武年間,沐英率領明軍西征時,曾留下一部分軍隊駐守戶撒屯墾,當地的阿昌族就從駐軍工匠那裡學到了鍛制刀劍的技藝。以後代代相傳,刀具越打越精,品種越來越多,來福寨的黑長刀、花鋼刀,芒東寨的腰刀,新寨的背刀,臘姐寨的鋸齒鐮刀等等,均為載譽名刀。
這些刀具不僅鍛鍊精純,鋒利無比,柔可繞指,剁鐵如泥,而且刀把刀殼也配製得十分美觀,有的雕刻龍鳳花鳥,有的裝飾花紋圖案。阿昌刀的質量與做工深得景頗族喜愛,加之阿昌族打的刀恰好適合景頗民族款式,以至於後來發展成為景頗族的刀具基本上由阿昌人打制。
景頗刀是景頗族人最離不開的一種物品,同時也是景頗族文化的積澱,通過景頗刀來傳達族人之間的感情,來展現景頗人的智慧。

  
刀文化概述
景頗族是源於氐羌的遊牧民族,歷史上曾進行過多次大的遷徙。在遷徙和與自然界的長期鬥爭中,形成了驍勇善戰的民族特性。其生產方式經歷了遊牧—狩獵—採集—刀耕火種,而在各種生產方式中刀都是很重要的生產工具。在民間,自古有兩句諺語:“景頗山的路是長刀砍開的,赤腳踩亮的”。“男人不會耍長刀,不能出遠門;女人不會織筒裙,嫁不了人”。在景頗族創世史詩《勒包齋娃》有這樣的詩句,“劈開浪速嶺,用明晃晃的寶刀。”[4]在刀耕火種時期,他們開墾土地、栽種莊稼、砍伐樹木和竹子造房、製造生活用具等都是用這把刀。長期住在山林中他們與野獸搏鬥,為了防身和開路用這把刀。在近代與帝國主義侵略者做鬥爭的過程中也用這把刀。
我們也可以從一些歷史文獻中找到關於景頗族用刀的記載,如:據光緒《永昌府志》載:“野人,居無屋,多者茅棚,好遷移。赤發黃睛,以樹皮,毛面為衣,掩其臍下。首戴骨圈,插野雉毛,纏紅藤,執鉤刀大刃,獵捕食獸,食蛇鼠”。《鎮康縣誌》載:“野夷老元,南區,蚌孔,稀藍子山有二十居家,性強悍好鬥。男子常佩半鞘刀子一花春袋,頭養長發,挽髻,耳穿洞,好含大煙、蘆子”。景頗人宗教祭祀中的刀文化。目瑙縱歌是景頗族最隆重的祭祀天鬼的宗教祭祀活動,在目腦縱歌標誌—目瑙示棟雄性木柱柱間擺放兩把交叉的大刀,其中一把為雄性,一把為雌性。並把刀供奉給至高的祭壇,把刀看成是天上與太陽、月亮、星星一樣的神靈,一同受人尊敬。把一雄一雌的兩把大刀看做是打造天地的神物,也是景頗人捍衛家園、征服自然的寶物。另外,在其他的祭祀活動中也可以看到刀的身影,如祭祀“能尚”、“官廟”時就有年輕男子執刀挖穴、點種的儀式。
景頗族權勢地位、婚喪嫁娶中的刀文化。在古代,有錢人都要擁有一把漂亮的銀把長刀,以表示其地位,這時刀是一個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景頗族男孩娶媳送聘禮時,無論家境貧寒還是富裕,刀是少不了的,以表示男孩準備成家,可以自立門戶了。女孩有了刀表示她以後可以用刀來進行耕作,並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當一個人過世進行安葬時,要有一把刀為其陪葬,以表示其到了另外一個世界也可以用刀開闢一個嶄新的世界。在景頗人的日常交往中,刀也常作為人們禮尚往來的高貴禮物,表示人們的相互尊敬。

  
景頗族“刀舞”
“刀舞”是景頗族很有特色的男子民間舞蹈,景頗語稱“恩吐拳”,載瓦支語稱“閃歌”。“刀舞”是在耍刀和刀術的基礎上,模仿各種生產勞作動作而形成的。“刀舞”分為單人刀舞和集體刀舞。單人刀舞是自娛自樂性的舞蹈,又可分為單刀舞和雙刀舞;集體刀舞則屬於宗教祭祀性舞蹈。
景頗刀
景頗族民間的單人刀舞,動作比較豐富,跳舞時可以根據自己的情緒即興發揮,不同的地區風格也不盡相同。雙刀舞,舞蹈風格與單刀舞類似,內容一般表現景頗族勇敢、勤勞、不畏艱難險阻的開拓進取精神。舞蹈特點是動作幅度大、剛勁有力,步伐靈活多變,節奏明快。因不受時間、場地的限制,此種舞具有廣泛的民眾性。景頗族民間的集體刀舞,都是屬於宗教祭祀性舞蹈。除“目瑙縱歌”外,主要有“恩港齋”、“以彎彎”兩種。過去在景頗族寨子中,如果有聲望的軍事首領、武藝高強的勇士或本地著名的獵手去世後,就要跳“恩港齋”數名男子左手挽盾牌,右手持長刀,在死者家的院場中四處揮刀劈砍,為死者驅鬼開路,護送死者的靈魂順利地到達“老家”。“以彎彎”是歷史上景頗族出征前跳的一種舞蹈。由祭司殺牲祭神,然後一群男子左手挽盾牌,右手持長刀,做出各種進攻和防守的舞蹈動作。其目的是祈求神靈的庇護,振奮士氣、鼓舞鬥志。凱旋歸來也要跳“以彎彎”,以感謝神靈,慶祝勝利。景頗刀舞在雲南的德宏州仍然十分流行,分布也很廣,大多數景頗男子都能跳刀舞,其中並不乏刀舞的高手。舞長刀有“拳嘎”“擺拳嘎”之分。“拳嘎”重於武術,步法穩健紮實,舞姿低矮,運刀砍劈有力,進退攻防均有很強的實戰性。“擺拳嘎”又稱為“舞刀花”,其舞步輕盈靈活,運刀輕快,多腕花,並注重表演情感,動作流暢優美,情趣歡快,甚具觀賞性。據說,早先流行刀舞有“三刀舞”、“四刀舞”,最多達“十刀舞”,但因為種種原因這些早已失傳。現在比較流行的刀舞”和“雙刀
景頗刀
景頗刀

  
景頗族刀術
居住在深山的景頗族,長刀總不離身,長刀就成了景頗族的標誌。刀術中因融入了許多生產勞動時的動作而使其刀術獨具特色。景頗族的刀術主要有單刀術和雙刀術兩種。單刀術主要有三套。第一套是成一字型的三個腳步,又稱為“三步砍豹”。這種刀術進可攻,退可守,具有靈敏迅猛、力足手狠的特點。第二套是五個腳步,也就是頂尖相連的兩個等腰三角形。兩腳站在後面兩點,這是互相搶著進攻的腳步點,跨出一步搶站中問點,接著再朝前跳去搶占最後兩點。進攻時,砍、戳結合,撞在一起砍、戳不成時,就手一扭,扭過刀把擊對方要害處。第三套是七個腳步,也就是頂尖朝頂尖、兩頂尖中間還被一點隔開的兩個等腰三角形。這是在進攻中能左右防守的單刀術。雙刀術則有九、十一、十二、十九等幾個腳步。這些是由古老的景頗族武術“十字跳”、“八字挑花”等變化而成的。

  
小結
刀在景頗族社會中扮演生產工具、生活用品、禮器、權力等等,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景頗族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是一部征戰的歷史和與大自然作鬥爭的歷史,也是一部反映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的歷史。景頗族的精神就如同那高高聳立的目瑙示棟上的兩把大刀一樣,永遠都是那么莊嚴.威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