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輔(明朝名將)

張輔(明朝名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輔(1375年-1449年),字文弼。河南祥符(今河南省開封市)人。明朝重臣、名將,河間王張玉長子。

張輔早年隨父參加靖難之役,累封新城侯。永樂四年(1406年),率軍南征安南,滅亡胡朝,改安南為交阯,設交趾布政司。戰後因功受封英國公,予世襲誥券。自永樂七年(1409年)至永樂十三年(1415年),他三次平定交趾叛亂,並出任交趾總兵官。張輔先後四至交阯,史稱其“凡三擒偽王,威鎮西南”,後世多以其不得世守交趾為恨。永樂二十年(1422年)至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間,參與明成祖朱棣的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北征。洪熙元年(1425年),改掌中軍都督府事務,進太師。次年,隨從明宣宗平定朱高煦叛亂。宣德四年(1429年),解都督府之職,升任光祿大夫左柱國明英宗即位後,加號翊連佐理功臣。他歷事四朝,連姻帝室,與“三楊”等同心輔政。

正統十四年(1449年),張輔隨明英宗北征瓦剌,於土木之變中陣亡,年七十五。次年,追封定興郡王諡號“忠烈”。《皇明經世文編》輯有《定興忠烈王集》一卷。

概述圖片來源:

基本介紹

  • 本名:張輔
  • 別稱:張英公、張定興
  • 字號:字文弼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時間:1375年
  • 去世時間:1449年
  • 主要作品:《定興忠烈王集》
  • 主要成就:四平安南,歷仕四朝,盡心輔佐
  • 官職:光祿大夫、左柱國
  • 封爵:信安伯→新城侯→英國公
  • 追封:定興王
  • 諡號:忠烈
  • 籍貫:河南祥符
人物生平,靖難建功,首征安南,受封國公,再征安南,隨征漠北,位遇尊寵,以身死難,主要成就,人物評價,總評,歷代評價,逸聞趣事,死因,太平盛事,個人作品,家族成員,家庭親屬,英國公世系,史料記載,墓葬紀念,

人物生平

靖難建功

參見:靖難之役
張輔是靖難名將、河間王張玉的長子。燕王朱棣起兵時,他隨從父親力戰,任指揮同知建文二年十二月(1401年1月),張玉在東昌戰死,張輔繼承父親職位。隨從朱棣在夾河、藁城、彰德、靈璧等地戰鬥,都立下功勞。隨從入南京後,被封為信安伯,食祿千石,給予世襲誥券。他的妹妹是皇妃。丘福朱能說張輔父子功勳卓著,不能因為是私親就給很少的賞賜。永樂三年(1405年),張輔進封為新城侯,加祿米三百石。

首征安南

早在建文元年(1400年),陳朝外戚黎季犛篡奪了皇位,改國號為大虞,其後自稱太上皇,立其子黎蒼為帝。黎季犛在永樂二年(1404年)自稱陳朝皇室絕滅,自己以外甥的身份被群臣推戴為皇帝,向朱棣請求冊封,被封為安南國王
張輔半身像張輔半身像
永樂二年(1404年),自稱原陳國國王之孫的陳天平從寮國來投奔朝廷,黎季嫠假裝請他回國。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派都督黃中率五千名士卒送他回去,前大理寺卿薛岩做他的副手,黎季犛在芹站埋伏軍隊,殺死陳天平,薛岩也被殺。朱棣大怒,於同年九月命成國公朱能為征夷將軍,張輔為右副將軍,率領豐城侯李彬等十八位將軍(《大越史記全書》稱士兵共有八十萬人,中國學者郭振鐸張笑梅認為可能有誇大),會同左副將軍西平侯沐晟,分道進討。兵部尚書劉俊輔助軍務,邢部尚書黃福、大理寺卿陳洽供應糧餉。
十月,朱能在軍中病逝,張輔接替他統領部眾。從憑祥進軍,越過坡壘關,望祭安南境內山川,發檄歷數黎季嫠二十條罪狀。進軍攻破隘益、雞陵二關,取道芹站,擊走安南伏兵,抵達新福。沐晟的部隊也從雲南到來,紮營於白鶴。安南有東、西兩都,依宣、洮、沲、富良四江為險,安南軍沿著江南北兩岸立柵,把船集中在江中,在多邦隘築城,城柵橋艦相連九百餘里,有許多士兵,想據險固守,使明軍疲勞。
張輔從新福移駐三帶州,製造船艦,準備攻隘。正好朱棣得知朱能去世,敕令任張輔為帥,朱棣在敕令中以李文忠接替開平王常遇春的事情來比喻現狀,並說趁冬季瘴癘未興,應及時滅賊。十二月,張輔推進到富良江北紮營,派驃騎將軍朱榮在嘉林江擊破敵軍,於是與沐晟合軍進攻多邦城。他裝作要進攻他處,以麻痹安南軍,令都督黃中等率敢死士,每人都持火炬和銅角,在夜間四鼓時分,越過重壕,用雲梯登城。都指揮蔡福先登,士卒們也紛紛蟻附而上,然後吹響號角,萬炬齊舉,城下軍隊吶喊而進,遂攻進城中。安南軍驅象迎戰。張輔用畫成的獅子蒙在馬上衝擊,再補以神機火器。大象都返身退走,安南軍大為潰敗。
此役,明軍斬其首領二人,追到伴圓山,將其沿江木柵,俘虜和斬殺無數安南軍。明軍進而攻克東都,安撫官民和歸附者,來歸順的人每天以萬計。張輔派別將李彬、陳旭攻取西都,又分兵擊破安南援軍。黎季犛焚燒宮室倉庫後逃到海上,三江州縣都望風而降。
永樂五年(1407年)春,張輔派清遠伯王友等人渡過注江,攻破籌江、困枚、萬劫、普賴等寨,斬首三萬七千餘級。安南將領胡杜聚船在盤灘江上,張輔派降將陳封襲擊趕走了他,奪取其船隻。於是平定了東潮、諒江等府州。不久,在木丸江擊破黎季犛的舟師,斬首一萬級,擒獲將校一百餘人,安南軍溺死無數。明軍追擊至膠水縣悶海口而還。在鹹子關築城,令都督柳開守衛。過後,安南軍由富良江進兵。張輔和沐晟夾岸迎戰,柳升等人率領舟師橫擊,大破安南軍,斬殺數萬人,江水為之赤紅,明軍乘勝窮追。當時天旱,江水淺,安南軍棄船上岸逃走。明軍到時,突降大雨,江水上漲,張輔軍遂得全部渡江。五月,到達奇羅海口,抓獲黎季犛和他的兒子黎蒼,以及黎氏所立的太子、諸王、將相大臣等人,用檻車將其送入京師,安南平定。計算府州四十八個,縣一百八十個,戶三百一十二萬。朝廷訪求陳朝皇室的後代未果,便設交趾布政司,將其土地內屬於朝廷。
唐朝滅亡後,交趾獨立達四百餘年,至此又收入版圖。朱棣為此詔告天下,諸王和百官都奉表祝賀。

受封國公

永樂六年(1408年)夏,張輔整軍回到京師。朱棣論功行賞,在奉天殿賜宴招待他,並賦寫了《平安南歌》,進封他為英國公,歲祿三千石,給予世襲誥券

再征安南

張輔回師後不久,陳氏的舊臣簡定又叛亂,朱棣命沐晟征討,結果沐晟在生厥江戰敗。
永樂七年(1409年)春,朱棣又命張輔佩征虜將軍印,率軍前往征討。當時簡定已經僭稱越上皇,另立陳季擴為帝,勢力很大。張輔就叱覽山伐木造船,招來諒江以北那些躲避賊寇的人復業。於是推進到慈廉州,攻破喝門江,攻克廣威州孔目柵。在鹹子關遇上陳軍,陳軍有船六百餘艘,保衛江東南岸。張輔率陳旭等人用划船迎戰,乘風縱火,擒獲陳軍首領二百餘人,將其船隻全部奪取。張輔追到太平海口。陳軍將領阮景異率三百艘船迎戰,張輔軍又大破陳軍。陳季擴於是自稱是陳氏的後代,派使者襲封王位。張輔說:“先前遍找陳王的後人,他都不回響,現在是在欺騙我們。我奉命討賊,不知其他。”於是派朱榮、蔡福等人以步騎兵先出發,張輔率領舟師隨後進軍。以黃江到神投海,會師於清化,再分路進入磊江,在美良山中抓獲了簡定,把他和他的黨羽一起送到京師。
永樂八年(1410年)正月,張輔進而攻擊陳軍餘黨,斬殺數千人,把屍體堆成一堆掩埋,只有陳季擴沒有抓獲。朱棣留下沐晟討伐,召張輔班師。張輔在興和拜見朱棣,受命到宣府、萬全練兵,督運北征。
當時,陳季擴雖然請求投降,但實際上沒有悔改之心,乘張輔回師,又率軍攻掠如故,沐晟無法控制局勢。交趾人苦於明朝的約束,又多次遭官吏士卒的侵擾,往往起來依附敵軍,乍服乍叛,朝廷將帥更加不認真剿寇。
永樂九年(1411年)正月,朱棣仍命張輔和沐晟協同進討。張輔到後,申明軍令。都督黃中素來驕縱,違抗命令。張輔責備他,黃中態度不恭,便把他斬首以服眾。將士們都提心弔膽,再沒人敢不執行命令了。同年七月,張輔在月常江擊破陳軍將領阮景異,繳獲船隻一百餘艘,生擒陳軍元帥鄧宗稷等人,還捕殺別部敵軍首領數人。旋即因出現瘴癘而收兵。
永樂十年(1412年)八月,張輔在神投海攻擊陳軍。陳軍有船隻四百餘艘,分為三隊,頗為精銳。明軍衝擊其中堅,陳軍退卻,其艦船左右隊齊進,明軍與他們相擊殺,殊死力戰。自早上六七點戰到十一點,大破陳軍,擒獲其首領七十五人。明軍進到乂安府紮營,陳軍將領不斷來降。
永樂十一年(1413年)冬,張輔與沐晟會師順州,在愛子江與陳軍交戰。陳軍驅象在前而進,張輔告誡士卒,第一箭射落象奴,第二箭射象鼻。大象因此回頭奔走,踐踏自己的部隊。裨將楊鴻、韓廣、薛聚等人乘勢進兵,矢落如雨,陳軍大敗。擒獲其首領五十六人,追至愛母江,將陳軍全部招降。
永樂十二年(1414年)正月,張輔進到政平州。聽說陳軍屯聚在暹蠻、昆蒲等地欄柵中,遂引兵前往。途中要經過懸崖之側的小徑,騎馬無法前進,張輔與將校徒步行走在山箐間,到夜間四鼓時抵達了陳軍營所,將阮景異、鄧容等人全部擒獲。陳季擴逃到寮國,張輔派指揮師佑率兵向寮國索要,攻破寮國三個關口,終於將陳季擴及其妻子兒女抓住,綁送京師,叛亂平息。張輔依照國家制度,將陳軍所奪取的占城國的土地,分設升、華、思、義四州,增設衛所,授予投降者官職,留下部隊駐守而還。
永樂十三年(1415年)春,張輔抵京,朝廷旋即命他為交趾總兵官前往鎮守,而殘餘的陳軍勢力陳月湖等人又作亂,張輔將他們都討平。次年冬,張輔被召回。
張輔一共四征交趾,前後建置州縣以及增設驛傳遞運,規劃得很全面。交趾人所怕的只有張輔,張輔回來一年而黎利又反,朝廷多次遣將征討,都無功。到宣德年間,柳升敗死,王通與交趾人訂下盟約,倉促引兵而還。朝廷想要放棄交趾,張輔力爭但沒能成功。

隨征漠北

主詞條:明成祖北伐
永樂二十年(1422年)二月,朱棣命張輔等商議北征糧運事宜,張輔等討論後認為應分為前、後兩隊運輸,前隊隨大軍行軍,後隊作為大軍後繼支援。
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七月,朱棣獲悉韃靼首領阿魯台再次率部滋擾明朝邊境的訊息後,部署諸軍北征。其中,張輔與武安侯鄭亨、成國公朱勇、成山侯王通率左、右軍,隨征阿魯台。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四月,朱棣再次率軍北征,張輔與成國公朱勇作為左掖軍隨征。六月,朱棣進至答蘭納木兒河附近,因不見阿魯台部,遂派張輔與王通等分兵至山谷間大範圍搜尋其蹤跡,朱棣進駐河上等待訊息。張輔在周圍三百餘里都不見阿魯台部蹤影,便提議由自己領一個月的兵糧,率軍深入追擊阿魯台。但朱棣歸意已決,不久後便命張輔等回師。

位遇尊寵

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朱高熾即位後,張輔掌中軍都督府事務,進封為太師,並支給二職的俸祿。不久,命張輔所受的太師俸祿到北京倉支給。當時百官的俸米都到南京支取,此舉是給張輔的特恩。朱棣喪期滿二十七日時,朱高熾戴素冠、穿麻衣臨朝,而群臣都已改為吉服,只有張輔和大學士楊士奇穿戴與朱高熾一樣。朱高熾嘆道:“張輔是員武臣,而他知禮則超過了六卿。”從此更加敬重他。不久命他掌管經筵事務,監修《明太宗實錄》。
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造反,引誘功臣們做內應,暗中派人夜間去張輔的住所。張輔抓住他報告了宣宗朱瞻基,查清了朱高煦謀反的證據。朱瞻基先命陽武侯薛祿前往征討,大學士楊榮卻勸宣宗御駕親征。張輔奏道:“朱高煦素來軟弱無能,請給臣二萬兵馬,擒拿朱高煦獻給陛下。”但朱瞻基最終決定親征,命張輔扈從。叛亂平定後,朱瞻基加張輔的祿米三百石。
此後,張輔威名更高,並久握兵權。宣德四年(1429年),都御史顧佐請保全功臣,朱瞻基因此下詔解除張輔都督府的職務,朝夕在左右侍奉,謀劃軍國重事,進升為光祿大夫左柱國,逢初一和十五上朝。
宣德十年(1436年),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張輔加號翊連佐理功臣,依舊掌經筵、監修實錄

以身死難

王振專權時,文武大臣都對他望風叩拜,只有張輔與他抗禮
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也先入侵,王振唆使英宗親征,張輔隨行,但不讓他參預軍政。張輔當時年邁,默默不敢作聲。同年,土木之變爆發,張輔殉身兵難,享年七十五歲。
景泰元年(1450年),明代宗朱祁鈺追封張輔為定興郡王諡號“忠烈”。
在明末黃道周所著的《廣名將傳》中,張輔位列其中。

主要成就

張輔於建文元年(1399年)隨父張玉參加靖難之役。張玉戰死後,張輔嗣都指揮同知。參與夾河(今河北滏陽河)、藁城、彰德(今河南安陽)、靈璧(今屬安徽)諸地之戰,為朱棣奪得帝位屢立戰功。
明占安南時期形勢圖明占安南時期形勢圖
永樂四年(1406年),張輔以右副將軍從征夷將軍朱能進軍安南(今越南北部)。途中朱能去世,張輔升征夷將軍,領眾自廣西憑祥進兵,與左副將軍沐晟合兵攻入多邦城,因畫獅蒙馬衝擊,兼施神機火器破守軍象陣,乘勝克東都(今河內)、西都(今清化)。永樂五年(1407年),大敗安南兵於木丸江、富良江等地,俘安南太上皇黎季犛,改安南為交阯。永樂六年(1408年),振旅還師,進封英國公。永樂七年(1409年),以征虜將軍率軍攻交阯,在吉利深山追獲大越上皇簡定,迫使大越皇帝陳季擴乞降。永樂八年(1410年)班師。永樂九年(1411年),與沐晟合兵再攻偽降復起的陳季擴,敗守軍於月常江。至永樂十二年(1414年),俘陳季擴,班師。永樂十三年(1415年),任交阯總兵,平息陳季擴餘部之亂。永樂十四年(1416年)冬被召還。張輔先後四至交阯,威名遠震。
永樂八年(1410年),張輔練兵宣府(今河北宣化)、萬全,督運北征。永樂二十年(1422年)至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間,參與明成祖朱棣的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北征,立下功績。
宣德元年(1426年),扈從宣宗朱瞻基往樂安(今山東惠民)平息漢王朱高煦叛亂

人物評價

總評

張輔身材高大健壯,不妄言笑,性格剛毅威嚴,治軍整肅,屹立如山。他三次平定交趾,威名遠傳海外。張輔歷事四朝,連姻帝室,但仍小心謹慎,與蹇義夏原吉三楊同心輔政。二十餘年間,國家太平無事,張輔是有功勞的。

歷代評價

朱高熾:輔,武臣也,而知禮過六卿
朱瞻基:皇太后(誠孝張皇后)謁陵還,道汝輩行事甚習。言輔,武臣也,達大義。
誠孝張皇后:此五臣(張輔與“三楊”、胡濙),三朝簡任,俾輔後人。皇帝萬幾,宜與五臣總計。
黃福:先輩嘗論,定關中必曰馮鄧;取江左必曰預浚(杜預王濬);擒鄭竇(王世充竇建德),唐績(李勣)之長;破儂張(儂智高)宋青(狄青)之勇。噫!殊不知一平交阯、三縛渠魁,易草莽為桑麻、變雕題為華夏,藹然禮義之俗、儼然富庶之鄉,禮功盛烈,又豈止於定關中、取江左區區者同日而語哉?
徐亨:(今之將官)無如英國公,屢典大兵,且威嚴勝,將佐無敢犯,可赴水火。公為大將,彼有時名者為之偏裨,所向無前,而彼亦可備他日之用矣。
李賢:今世勛臣之盛,無如張氏一門。蓋永樂初靖難之臣雖眾,而功之著者河間(張玉)、定興兩王也;天順初翊戴之臣雖多,而功之著者文安(張輗)、太平(張軏)兩公也。嗚呼,張氏父子兄弟四人,鹹建非常之功,此所以享福祿榮名於當世,與國鹹休也。
朱睦〈木挈〉:予觀定興四履夷境,殲厥渠魁,復我中華數百年之故地,易榛莽田疇,變左衽冠晚,而又建立郡縣,分畫疆圻,一統之盛,古莫與比,定興之功大矣哉!
毛伯溫:昔張輔以十餘年勞費如滇中,竟可郡縣,又何說也。僅得數年,郡縣叛者相繼,卒歸於夷。
林希元:交趾既定,當時英國公張輔,不能如諸葛孔明(諸葛亮)收拾西土人物,方其王師未班,豪傑竄伏草莽,已有窺覦之志,其致釁一也。
唐樞:①英國公張輔,謚忠烈,祥符人,歷事永樂、洪熙、宣德、正統,累立戰功。征交趾,生擒黎季犛。……公為朝廷眷,毗寵渥日隆,官至太師,天下倚以為重,四夷鹹知其名。權璫王振視大臣如屬吏,獨禮公。②英國崇倚,陳台留感,郭魏終譽,信無所覬於外,用此道也。③土木之變,死者十萬餘人,而臣工且五十二員,蟪僵蘼腐,無所見於其生,則無所齒於其死。中間所惜張公輔、王公佐(王佐),然英國老不充役,戶書弱不任事,其耿耿不死,獨曹(曹鼐)、鄺(鄺埜)兩公而已。
陳建:張英國召還,而黎利孽作,交趾自茲杌捏矣。愚謂當時交趾既平,仍命英國公鎮守之,方為得策。如洪武中沐英既平雲南,即仍命沐英守之。英歿,仍命沐之子若孫世守之。然後諸夷率服而雲南為吾中國有也。何也?西南夷之所畏服者惟沐氏。非他將所能鎮壓也。今交人所畏服孰有逾於英國者乎?交南三叛,非英總師弗平。英國三召還,而叛亂俱不旋踵復作。夫交人所畏惟英國,視他將固蔑如也。使英國久鎮於茲焉,餘威震乎殊俗,歷二三紀後,庶幾世變風移,而交南長為吾中國藩服,與雲南齒矣。奈何失此一機,遂使二十二州郡士民復淪異域。不得與雲南同沾聖化也,可勝惜哉!
項篤壽:定興王善用兵,三犁交址,可謂壯矣,第建置省、隳郡縣。不數年,而復失大喪師徒,文武大吏皆死賊手,惜哉!
王世貞:①太師英公張輔,子懋復為太師,俱加階特進,俱勛左柱國,俱再知經筵事,俱再監修國史,足稱東第之冠。②輔之雄武宏算,信威荒徼,儋爵九命,冠秩三台,赫赫具瞻者三十餘年,而不能抗握憲之豎,身膏草野,夫豈耄昏使然,抑亦居不賞之地,廁固宜爾。③定興之掃安南固自偉,亦何能超潁川(傅有德)之下滇蜀,且久復失之。④張定興輔之三下南交、朱宣平永(朱永)之八佩將印,皆位太師、握環衛,為心膂牙爪,而不得從(從祀)。⑤問大持,曰:“中山(徐達)其全矣,常開平(常遇春)、李岐陽(李文忠)傳顏公之勇,沐西平(沐英)之靖,張定興之重,其庶幾哉!”
李贄:使定興輔不還京師,得似沐黔寧長守交趾,以至正統十四年乃卒,則安南豈有先定興輔而陷沒者哉。等死耳,不死於交趾以為忠,而死於土木以為不忠,悲夫。
嚴從簡:①按交趾之復陷為夷也,如唐河北再失。乃由於宰相失謀所致,而豈黎利之善用兵乎!使當時留張英公鎮守其地,不使馬騏監軍,雖反側無患;不召黃如錫還朝,遣張英公討黎利,賊旦夕可平者。②張英公曆事四朝,為國元老上將。自王振盜權專橫,三楊皆避禍,不以國家安危自任。己巳親征,心知不可而從之出,不免於難。若早與三楊謀而去振,則禍不待避,節不須折,何至於臨老身膏草野乎?
黃道周:張輔封侯,命討交趾。交賊堤防,亘九百里。即下樁桿,又刺濠底。輔但令攻,一切不理。去梯附城,火炬齊起。乘賊驚慌,遂入城裡。列象拒人,畫獅驚靡。統矢再加,半逃半死。生擒(闕)季,捷聞賜璽。再反再平,功已足紀。請立陳孫,聖心稱美。遂令大功,不全終始。土木從亡,臣節盡矣。
孫奇逢:先輩論定關中,必曰馮鄧;取江左,必曰預浚。至如公一平交趾、三縛渠魁,易草莽為桑麻,變雕題為華夏,豐功偉烈,又豈定關中、取江左可同日而語哉?惜也不死於交趾,而死於土木,人猶以為有遺恨雲。
談遷:當時最善兵望重,不為振屈,毋逾張英公,其人雖老,獨不為趙營平(趙充國)、馬伏波(馬援)乎?以三十年之威名,將乾掫帷幄之是賴,竟徇一腐豎,委骨塵露,傳所云智老而偷耶?
林時對:一恨安龍之棄,楊文貞(楊士奇)誤引賈捐之棄珠崖,俾漢唐士宇,淪於卉服,令英公循黔國故事,世守滇南,則交趾布政司雖至今存可也。
宋徵璧:一國初武臣,固多人傑。下掩寇鄧,上步韓陳。而語言文采,不少概見。後若張定興、楊穎國(楊洪)、郭定襄(郭登)、戚少保(戚繼光)之流,或橫槊而成,或授簡記室。雄心可寄,壯猷足錄矣。
查繼佐:①輔器宇洪壯,顧盼有威,不妄言笑。②忠烈之功大南交,可預開疆,而以玉(張玉)故,屈其子文安(張輗)、太平(張軏),幸也。
谷應泰:①輔下交南,凡三擒偽王,威鎮西南,而尚書黃福有威惠,交人懷之,戢伏莫敢動。②所可異者,太祖使沐英取雲南,即留英世鎮滇中;成祖使張輔取交趾,不以輔留鎮彼國,二十年後,並召還黃福。禍發於中官,亂成於庸帥,齋貂、多魚,特儆漏師,短轅(闕)犢,必敗乃公。
張廷玉:①英宗承仁、宣之業,海內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楊、胡濙、張輔,皆累朝勛舊,受遺輔政,綱紀未弛。②嘗考黃福與張輔書言:“惡本未盡除,守兵不足用。馭之有道,可以漸安。守之無法,不免再變。”權交事之始終,蓋惜張輔之不得為滇南之沐氏也。
歷代群英歌》:智略謹厚稱張玉,討服南安朱能是。張輔三平交趾地,姚廣孝帷幄高僧。四人靖難功臣偉,太廟配享萬年春。
蔡東藩:①成國公張輔,頗有遠圖,不特三擒番酋,疊著奇功,即如建設郡縣,主張殖民,實不愧為拓邊勝算。假令長畀鎮守,教養兼施,吾知南人當不復反矣,何至後日之屢服屢叛乎?②阿嚕台、瑪哈木等,叛服靡常,原為難馭之寇。然成祖一出,靡戰不勝,其不足平可知矣。此後即有犯順訊息,可遣一智勇深沉之將,如英國公張輔者,出為戰守,當亦足了此事。
劍橋中國明代史》:另外一個體現了王朝延續性的有影響的人物是英國公張輔(1375—1449年),當時的一位資深軍人。他是永樂帝一個妃子的弟兄(與太皇太后無親戚關係)和永樂帝在篡奪皇位時的一個支持者之子,出身於一個顯赫的武將的門第。他在1406至1408年曾率軍入侵安南,在那裡任職直至1416年,曾隨永樂帝進行皇帝的最後三次遠征蒙古的戰役。永樂帝在遺詔中委以重任,要他確保皇太子繼位;1426年他又是鎮壓朱高煦未遂的叛亂的關鍵人物。在15世紀30年代晚期和40年代的朝廷中,他雖然不過是一個掛名的頭面人物,卻是深受信賴和尊敬的元老政治家,一名幼帝的曾祖父的輝煌時代的活見證人,當時中國驅趕蒙古人和占領了安南。

逸聞趣事

死因

關於張輔的死因,史書中一般認為他是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之變”中的混戰中遇害。
查繼佐的《罪惟錄》中記載了另一種觀點:“或雲輔敗逃還,知不可生,自縊死,家人以陣亡聞。”即張輔在“土木之變”後逃回了京師,但知道自己無法繼續活下去,便自縊而死,他的家人對朝廷稱張輔是在“土木之變”中陣亡。

太平盛事

張輔雖然是武將出身,但他喜歡交結文士,常常請假,率領眾勛臣到國子監聽講。當時國子祭酒李時勉升坐師席,學生們都依次站在下面,李時勉講解了《五經》各一章。講課結束後設酒席,諸位侯、伯推讓說:“這是我們受教的地方,應當與其他學生坐在一起。”只有張輔與李時勉執平禮。國子監的學生們唱起《鹿鳴》這首詩,賓主和諧融洽,直到天黑才各自散去。時人把這件事稱作太平盛事。

個人作品

皇明經世文編》輯有《定興忠烈王集》一卷。

家族成員

家庭親屬

  • 祖父
祖父:張天佑,追贈河間王。
  • 父母
父親:張玉,靖難功臣,追贈為榮國公,諡號忠顯。明仁宗時加封為河間王,改謚忠武,配享朱棣廟庭。
母親:王氏,追贈河間王夫人。
  • 配偶
李氏,封定興王夫人。
吳氏,張懋生母,封英國公太夫人。
  • 弟弟
張輗,以功臣子為神策衛指揮使。累遷至中軍都督府右都督,領宿衛。英宗復位後,以迎立功進封文安伯。天順六年(1462年)死,贈文安侯,諡號忠僖。
張軏,為錦衣衛指揮僉事。累積軍功為前軍都督府右都督,總京營兵。景泰八年(1457年)參與徐有貞等人的奪門之變,封太平侯。次年卒,追贈裕國公,諡號勇襄。成化元年,革“奪門”功,奪侯,授指揮使。
  • 姐妹
張氏,永樂七年(1409年)二月,被明成祖冊封為貴妃。死後謚“昭懿貴妃”。
  • 子女
張懋,張輔之子,景泰元年(1450年)襲封英國公。死後追封寧陽王,諡號恭靖。
張氏,張輔之女被明仁宗冊封為敬妃,特免殉葬。死後謚“貞靜敬妃”。

英國公世系

張輔因功被封為英國公,共歷九代,為明最高世襲公爵,至明亡而絕。
第一代張輔,永樂六年(1408年)晉封英國公。 死後追封定興王,謚忠烈。
第二代:張懋,景泰元年(1450年)襲封。死後追封寧陽王,謚恭靖。
第三代:張侖,正德十年(1515年)襲封(張懋之孫,張銳之子)。
第四代:張溶,嘉靖十四年(1535年)襲封。
第五代:張元功,萬曆十年(1582年)襲封。
第六代:張元德,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襲封(張溶子,張元功弟)。
第七代:張維賢,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襲封。
第八代:張之極,崇禎三年(1630年)至崇禎十年(1637年)間襲封,具體襲年不可考。
第九代:張世澤,崇禎十六年(1643年)襲封,末代英國公,為李自成軍所殺。

史料記載

國琛集·上卷》
今獻備遺·卷十》
續藏書·卷九·靖難功臣》
國朝獻徵錄·卷五》
罪惟錄·卷十六·乘時諸臣列傳》
明史紀事本末·卷二十一·親征漠北》
《明史紀事本末·卷二十二·安南叛服》
明史·卷一百五十四·列傳第四十二》

墓葬紀念

張輔墓位於豐臺區長辛店鄉呂村南部。這裡有明代將軍張輔、張懋父子的墓地。距今有500年左右歷史。原來墓地規模較大。現今仍保存有各種石雕,有石人、石羊、石獅、石虎和石馬等,還有兩座明代碑刻。這些石雕作品,具有典型的明代石雕藝術風格,是豐臺區文物保護單位。
張輔墓張輔墓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