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趙充國最初擔任
騎士,後來作為六郡的良家子弟、善於騎馬射箭而補任羽林衛士。他為人沉著勇敢,有很深的謀略,年輕時喜好將帥的氣節,就去學習兵法,通曉四方蠻夷的事情。
元狩四年(前119年),隨著武帝取得第三次大舉征討
匈奴的勝利,即移民七十萬口,以加強北方邊防。東起
朔方,西至今居(今
永登縣)的地區內,設團官,供給移民牛犁谷種,變牧場為農業區。趙充國就是在這一年,全家移民令居。
嶄露頭角
天漢二年(前99年),趙充國以
假司馬的身份跟隨
貳師將軍李廣利攻打匈奴,被匈奴大軍重重包圍。漢軍斷糧好幾天,死傷的人很多,趙充國就與一百多名壯士突破包圍、攻陷敵陣,李廣利帶領士兵跟隨其後,才得以突圍。趙充國全身有二十多處受傷,李廣利把情況上奏給漢武帝,漢武帝下令徵召趙充國到出行所在的地方來,漢武帝親自接見並探視他的傷情,感嘆稱讚,就授官為
中郎,提升他任
車騎將軍長史。
漢昭帝時,
武都郡的氏族人反叛,趙充國以大將軍護軍都尉的身份帶兵平定此次叛亂,升任
中郎將,帶兵屯守
上谷郡,後調回朝廷擔任水衡都尉。後來,帶兵攻打匈奴,俘獲西祁王,因功升任
後將軍,照舊兼任水衡都尉。
屢立功勳
元平元年(前74年),趙充國與大將軍
霍光一起決策擁立漢宣帝
劉詢為皇帝,因此被封為營平侯。
本始年間(前73年—前70年),趙充國擔任蒲類將軍,帶領三萬多騎兵,從酒泉出兵征討匈奴。他本當與
烏孫合擊匈奴於蒲類澤,烏孫先期至而去,
漢軍沒有趕到。他帶兵出塞一千八百多里,西去候山,殺死匈奴數百人,俘虜牲畜七千多頭。返朝後擔任
後將軍、
少府。匈奴大舉發動十多萬騎兵向漢塞開來,打算侵擾漢朝邊區,到達時符奚廬山,準備入侵搶掠。此時,
匈奴人題除渠堂投降漢朝後說出這一情況,漢朝就派遣趙充國統領四萬騎兵駐守邊境的
五原、
朔方、
雲中、
代郡、
雁門、定襄、北平、上谷、漁陽等九個郡。匈奴單于聽到這個訊息,領兵退去。漢即罷兵。
當時,
光祿大夫義渠安國出使巡視各羌人部落,先零的酋長表示希望在一定時節渡河到湟水北岸,尋找漢民所不耕種的地方放養牲畜。義渠安國把此事報告給漢宣帝。趙充國就彈劾義渠安國奉命出使犯有不敬之罪。這以後,羌人依憑前面所說,觸犯漢律,渡過湟水,郡縣阻擋不住。
多謀善斷
元康三年(前63年),先零就與各羌人的酋長二百多人解除怨仇,交換人質後訂立盟誓。漢宣帝知道這件事後,就徵詢趙充國,趙充國答道:“羌人之所以容易被制,是因為他們各部落都有自己的首領,他們經常互相攻擊,勢力不能統一。三十多年以前,西羌人造反時,也是事先解除仇怨,訂立盟約攻打令居,同大漢相抗衡,五六年後才平定。到征和五年時,先零首領封煎等派人出使匈奴,匈奴再派人到
小月氏,傳言告訴各差人部落說:‘漢朝的
貳師將軍帶領十多萬人投降了匈奴。羌人為漢朝服役很苦。
張掖、酒泉本來是我們的地方,土地肥美,可以一同攻打占有那裹。由此可以看出匈奴想和羌人聯合,不是一世的事了。不久前匈奴在西面受困,聽說烏桓前來保衛邊塞,又害怕戰事從東面開始,就多次派使者到尉黎、危須各國,答應送給他們男女人口,貂皮衣服,企圖離間他們和連的友好關係。這個計畫沒有實現。我懷疑包塑又派使者到羌人部落中,從沙陰地區取道出鹽運,過了題後,進入窮水塞,南面到達屬國,同
先零相聯合。臣恐怕羌人的變動並不止這些,而且他們將會勾結聯合其他部落,應該趕在事情沒有發生之前作好準備。”
一個多月後,羌侯狼何果然派遣使者到匈奴借兵,準備攻打
鄯善、
敦煌來斷絕選與西域各國來往的通道。趙充國認為:“狼何,小月氏的部落,在陽光的西南,勢必不可能單獨作出這樣的計畫,懷疑匈奴的使者已經到達羌人部落中,先零、罕、開才解除仇怨訂立盟約。等到秋天馬肥,變亂必然發生。應派使者巡視邊防部隊預先作好準備,下令告訴各羌部落,不要讓他們解除怨仇,以便查明他們的陰謀。”於是兩府又請示派遣義渠安國出使巡視各差人部落,區分好壞。義渠安國去那裡後,就召集先零各部落首領三十多人,由於他們都特別凶暴狡詐,就把他們全殺了。又發兵攻打他們的部落,殺了一千多人。於是所有原來歸順漢朝的羌人部落以及歸義羌侯楊玉等都恐懼怨怒,失去了信任歸向,就脅迫劫持弱小的部落,背叛侵犯邊塞,攻打城邑,殺死長官。
神爵元年(前61年)春,義渠安國作為騎都尉率領三千騎兵集結以防備羌人,到達浩亹時,被羌人所攻擊,損失車輛、輜重、兵器甚多。安國帶兵返回,到令居後,將情況上報。
提出良策
神爵元年(前61年),趙充國年逾七十,仍督兵西陲,挫敗羌人進犯。回來以後,三向朝廷上書,詳細分析了形勢,建議防事變於未然,提出了“以兵屯田”的主張,得到宣帝的讚賞。宣帝因他年老,問他:“派誰去帶兵最合適呢?”他回答得很痛快:“再沒有比老臣更合適的人選了。”又問:“需要多少人馬?”答“
百聞不如一見。臣願立刻去金城(今蘭州附近)測看地形,寫出方案來。陛下把此事交給我辦好了。”他就領騎兵不滿萬人,迅速出師,巧渡黃河,立穩陣腳,作好戰鬥準備。到達湟水岸邊,羌人多次挑戰,他堅守不出,只以威信招降,解散羌人各部落聯合的計畫。這時,他建議朝廷,屯田湟中(今青海省湟水兩岸)作為持久之計,提出亦兵亦農,就地籌糧的辦法,可以“因田致谷”,“居民得並作田,不失農業”;“將士坐得必勝之道”;“大費既省,徭役預息”等“十二便”。這對當時支援頻繁的戰爭,減輕人民負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直影響到後世。
死後哀榮
趙充國晚年請求退休,返回家中。但朝廷議論“四夷”問題時,趙充國還常常參與兵謀。
甘露二年(前52年),趙充國去世,終年八十六歲,諡號壯侯。葬於圭卜山之陽(今
清水縣城西北的李崖),現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趙充國去世後,與
霍光等人一同畫肖像於
未央宮麒麟閣中,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成帝追美趙充國,曾召
黃門侍郎揚雄稱頌之。揚雄有“在漢中興,充國作武”的頌詞,歌頌趙充國在西漢中興中的武功。葬於圭卜山之陽(今
清水縣城西北的李崖),現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主要成就
軍事
光祿大夫義渠安國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長向他表示要北渡
湟水,到漢民不種田的地方畜牧。
義渠安國向朝廷報告這個情況。趙充國彈劾義渠安國奉使失職。從此以後,羌人依照以前的話,擅自渡過湟水,當地郡縣長官不能禁止。元康三年(前63年),先零部落與各個羌族部落酋長二百多人“解仇交質”,訂立盟約,打算共同侵擾漢朝地區。宣帝知道了這事,問趙充國如何對策,趙充國指出,羌人為患,一是羌族原來各部落互相攻擊,易於控制,但近幾年來他們“解仇契約”,共同反漢;二是羌族與匈奴早就打算聯合;三是羌族還可能“結聯他種”,即與其他種族聯合。所以他提出“宜及未然為之備”的建議。過了一個多月,小月氏部落的羌侯狼何果派人到匈奴借兵,打算攻擊
鄯善、
敦煌,以切斷漢朝與西域的通道。趙充國估計事情不那么簡單,需要深謀遠慮。他向朝廷提出建議:一是加強軍事上的邊防;二是離間羌族各部落而偵探其預謀。
於是兩府(丞相、御史)又推薦義渠安國出使諸羌,了解其動向。義渠前去,召集先零部落的頭領三十多人,以他們都有逆而不順之罪,全部斬首。調兵鎮壓先零之民,殺了一千多人。於是羌族各部及歸義羌侯
楊玉等都很震恐,離開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漢邊塞,攻城邑,殺長吏。義渠安國以
騎都尉身份帶領三千騎兵守備羌人,被羌人所擊。他領兵退到令居,向皇帝報告。時為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春天。
這時趙充國已七十多歲,宣帝以為他老了,派遣御史大夫
丙吉去問誰可以為將,趙充國很自信地回答:“再沒有比老臣更好的人選了。”宣帝又派人去問:“將軍能否預測目前羌人的勢力、打算帶多少兵馬去?”趙充國答:“
百聞不如一見。打仗的事很難憑空構想。老臣想先到金城,再計畫攻討的方略。”意思是說,用兵不能遠離戰場空想,而要親臨前線觀察,然後作出對策。他要求宣帝交給他任務,不必擔憂。宣帝笑著答應了。趙充國到了金城,集結了一萬騎兵,打算渡過黃河,又恐被羌人截擊,就在夜間派遣三支小分隊騎馬銜枚先渡,渡後安營置陣,到了天明,全都完畢。於是大部隊依次全都過渡。羌人百來個騎兵前來,出現在漢軍近旁。趙充國說:“我軍兵馬剛渡河,已略有倦意,不必追擊羌騎,攻擊羌人要以消滅他們為目標,區區近百羌騎,不必著意貪求。”命令漢軍不要攻擊。派遣騎兵到
四望峽中放哨,知道沒有羌騎。夜間帶領漢軍上了落都山,召集各個分隊的校司馬,對他們說:我就知道羌人不善用兵,如果他們調派幾千人防守四望和陿中,我軍哪能向前推進呢?”趙充國用兵,“常常把派偵察兵到遠處偵察作為重要事務,行軍時一定要作好戰鬥準備,駐紮時一定要修好堅固壁壘,特別慎重,關愛士兵,先策劃計謀然後再出戰”。他來到設在
金城的
西部都尉府,“日日饗宴軍士,士卒都希望為他效力立功。羌騎多次前來挑戰,趙充國命令堅守而不出兵。捉到的俘虜供認羌人內部各個頭領互相埋怨說:“如果你沒有造反,現在皇上派遣趙將軍前來,雖然年齡八九十了,依舊被重用。現在打一戰就會滅亡,這真的好嗎!”這說明羌人畏懼趙充國之用兵,因而內部發生了矛盾。趙充國之子右曹
中郎將趙卬,帶領一支隊伍到了令居。羌兵出動截斷這支漢軍的糧道,趙卬向皇帝報告。皇帝下詔將
八校尉與驍騎都尉、金城
太守聯合搜捕山間的羌兵,以打通糧道。
起初,羌族部落頭領靡當兒派遣弟弟雕庫來向都尉報告先零部落謀反,過幾天果然反漢。雕庫那個部落的人有一些混在先零部落中,都尉就把雕庫留下作為人質。趙充國以為此人無罪,就讓他回去告訴該部落頭領說:“漢軍前來是誅殺有罪的人,你自己應該知道的,不要一起滅亡。皇上告戒諸羌人,犯法的人會被捕斬頭,除去罪惡。斬殺了強盜惡霸一人,賞錢四十萬,中等犯罪人十五萬,下等犯人二萬,堂堂男漢三千,小女子和老人小孩千錢,並且所收穫的錢跟他的妻子都可以自己獲得。”意思是,漢軍前來是誅羌族中有罪的人,區別對待,你們不要互相勾結,應當立功贖罪,還可論功行賞。趙充國是想憑威信招降、部落及被擄掠者,瓦解羌族聯合之謀,待其鬆懈時擊破之。
宣帝把辛武賢的
奏書交給趙充國,命他與
校尉以下知羌事者博議。趙充國認為
辛武賢的計策不妥,他與
長史董通年上書進諫。認為我們估計匈奴與羌族必有預謀,打算大舉侵擾,希望能阻塞張掖、酒泉以斷絕漢朝與西域的交通,所以那裡的郡兵尤不可調發。估計先零部落首為反叛,其他部落是被迫脅從,所以趙充國等建議:對羌族各部,應當根據主謀與脅從的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嚴懲主謀者,寬恕脅從者,選擇了解羌俗的良吏撫慰羌民,這才是萬全之策。宣帝將他的上書發給群臣議論。但公卿議論的人的意見完全與趙充國之策相反。
宣帝於是任侍中樂成侯
許延壽為
強弩將軍,任酒泉太守辛武賢為破羌將軍,發下璽書嘉納其策。同時發書給趙充國,指責他遲遲不肯用兵,不顧士兵艱苦,不計國家開支;告訴他朝廷已按辛武賢之策行動;命令他帶兵擾亂敵軍,並說天道順當,出兵必勝。
趙充國受到皇帝指責,並不放棄己見,他以為將軍帶兵在外,雖受詔命,只要能安國家,就應按便宜行事。於是上書表面上承認過錯,實際上進一步陳述用兵利害,宣帝很快地採納了趙充國之策。
趙充國領兵到了
先零羌所在地。先零羌因長久駐紮在一個地方,思想上鬆懈,突然看見漢軍大部隊到來,拋棄車輛輜重,打算渡過湟水,道路險隘,趙充國緩慢地驅逐之。羌人赴水溺死者數百人,投降及斬首五百多人,獲得馬、牛、羊十萬餘頭,車四千多輛。漢軍到了羌地區,命令不得燒毀住所損害農牧。羌知道這個訊息,高興地說:“漢軍果然不攻擊我。”他們的頭領靡忘派人來說:“願意返還你們的失地。”趙充國報告這個情況,還未得到答覆。靡忘親自前來,趙充國招待飲食,讓他回去告諭眾。護軍以下的軍官對這件事都有爭議,有說對於這種反虜,不可放他回去。趙充國說:“你們都是從自己的方面考慮不是從國家方面考慮。”他的話還未說完,答覆的
璽書已經到達,命令對靡忘用將功贖罪論處。後來羌竟不用出兵就平定。
屯田
趙充國病後,宣帝下詔給他說:聽說你有病,年老加疾,萬一去世,我很擔憂。詔令破羌將軍辛武賢到你的駐地,擔任你的副手,趕快趁此天時地利,將士銳氣,定於十二月擊先零羌。你如果病很嚴重,就駐守不動,只讓破羌將軍辛武賢、強弩將軍許延壽領兵前去。這時羌眾來投降者已一萬多人。趙充國估計他們必定動搖,打算安排騎兵屯田,以待其敝。奏書還未送上去,正好得到命令進兵的璽書。
中郎將趙卬害怕起來,派人勸告趙充國說:如果奉命出兵,破軍辱國,將軍守它還可以。有利但是您病,又為什麼還爭議?“一旦不合皇上意思,派遣公公來指責將軍,將軍性命不能自保,國家又有什麼安全可言?”趙充國嘆息說:為什麼說這么不忠的話!如果朝廷早用我的建議,羌患還能到這種程度?以前推舉可以出使羌的人,我推舉辛武賢,丞相和御史卻薦舉義渠安國,導致羌事搞壞。金城、湟中的穀物每
斛八錢,我勸說司農中丞耿壽昌,糴二百萬斛谷,羌人就不敢亂動。耿中丞只申請糴一百萬斛,結果只得四十萬斛。義渠安國再次出使,耗去谷一半。失這二個計策,羌人所以敢於叛逆。只可設法固守,不可輕舉妄動,如果“
四夷”猝然起兵,那就不只是羌患了。於是奏上了屯田書。在屯田書中,趙充國提出兩點建議。宣帝復書要求再申明理由。趙充國申訴,以“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所以要求朝廷採納其策。
宣帝復書提到,
屯田不一定能解決羌患,大開、小開還可能與先零聯合,要求趙充國認真考慮然後再次報告。趙充國又報告上述。
趙充國報告每次送上朝廷,皇帝都交給公卿議論。贊成趙充國的計策的人開始不多,後來越來越多,丞相
魏相也贊成他,這表達了當時大臣們對趙充國的信服。宣帝於是答覆趙充國,肯定了他的計策。但宣帝因辛武賢、許延壽多次建議出擊,又擔心趙充國屯田可能受到侵擾,於是採取折衷之法,“兩從其計”,詔令辛武賢、許延壽與
趙印等出擊,只取得小利;而趙充國不出兵,“所降復者得五千人”,也獲了利。於是又詔令罷兵,只留下趙充國負責屯田。
神爵二年(前60年)五月,趙充國估計羌眾傷亡及投降者甚多,力量削弱,請求罷屯兵。得到皇帝的允準,於是振旅還朝。
這年秋天,羌若零等部落共斬先零大豪
猶非、楊玉之首,不少部落首領率眾來降。
人物評價
總評
趙充國善於治軍,愛護士兵。行必有備,止必堅營,戰必先謀,穩紮穩打。在平叛戰事中,他堅決採取招撫與打擊相結合、分化瓦解、集中打擊頑固者的方針,能和平解決的,決不訴諸武力,這完全符合
孫子兵法:“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尤為難能可貴的是,當時他的主張受到朝廷大臣和宣帝的一致反對,但他無所畏懼,反覆上書說明這一方針的正確性和必要性,終於為宣帝和大多數朝臣所接受;其次,他的留兵屯田之策確為深謀遠慮之議,不僅在當時具有戰略意義,而且對後世亦有深遠影響,因此他不僅是一代名將,而且是享有盛譽的軍事家。
趙充國一生的主要功績集中表現在晚年,七十三歲時,主動領兵出征,七十九歲凱旋迴京,以如此之老齡,頂風冒寒,堅守邊境,這在中外戰爭史上是極其罕見的。也許與此有關,他在征戰中過份強調“窮寇勿迫”,因而曾放棄痛殲先零羌的戰機。趙充國退休之後,朝廷每遇邊防大事,便請他參加謀劃。趙充國去世後,宣帝以他功高蓋世,在未央宮中畫了像,供人瞻拜、紀念,成帝
劉驁繼位後,又命
黃門侍郎揚雄在畫像旁題詩讚揚。
歷代評價
魏相:臣愚不習兵事利害,後將軍數畫軍冊,其言常是,臣任其計可必用也。
揚雄:明靈惟宣,戎有先零。先零昌狂,侵漢西疆。漢命虎臣,惟後將軍,整我六師,是討是震。既臨其域,諭以威德,有守矜功,謂之弗克。請奮其旅,於罕之羌,天子命我,從之鮮陽。營平守節,屢奏封章,料敵制勝,威謀靡亢。遂克西戎,還師於京,鬼方賓服,罔有不庭。昔周之宣,有方有虎,詩人歌功,乃列於《雅》。在漢中興,充國作武,赳赳桓桓,亦紹厥後。
魏元忠:安邊境,立功名,在於良將也。故趙充國征先零,
馮子明討南羌,皆計不空施,機不虛發,則良將立功之驗也。然兵革之用,王者大事,存亡所系。若任得其才,則摧凶而扼暴。
王禹偁:自古畫策安邊,銘功絕域者,趙充國班定遠稱為名將。然皆年餘七十,垂老窮荒,而後能著其效。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蘇洵:漢之衛、霍、趙充國,唐之李靖、李勣,賢將也。漢之韓信、黥布、彭越,唐之薛萬徹、侯君集、盛彥師,才將也。
蘇軾:趙充國、馮奉世,名臣也,而老於為將;婁師德、郭元振,儒者也,而樂於守邊。
何去非:①“窮寇勿迫”,趙充國所以緩先零也,
唐太宗犯之而降
薛仁杲。②西漢中興之名將,無若趙充國,史稱其沉勇有大略。觀其為兵,期於克敵而已,每以全師保勝為策,未嘗荀竟於一戰。故其居軍無顯赫殲滅之效,卒至勝敵於股掌之上。安邊定寇,皆出其畫,而獨收其成勛,他將無與焉,幾於所謂無智名、勇功之善者也。
張預:孫子曰:“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充國謂兵難隃度。又曰:“以虞待不虞者,勝。”充國常遠斥侯。又曰:“取敵之利者,貨也。”充國以錢誘羌,令諸捕斬。又曰:“主曰必戰無戰,可也。”充國謂便宜有守以安國家。又曰:“致人而不致於人。”充國練戰士以須其至。又曰:“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充國攻先零而罕羌服。又曰:“窮寇勿迫。”充國緩驅先零。又曰:“以飽待飢。”充國謂糴三百萬斛谷,羌不敢動。又曰:“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充國以死守便宜是也。
李廌:世之論將者,難乎其人,必曰:製法審重如充國、孔明,料敵決勝如淮陰、李靖,撫愛慈祥如荀、吳、叔子,威信著明如廉頗、樂毅,然後為全材。
趙構:史謂趙充國沈勇有大略,其用兵以全師保勝為策,乃漢中興良將也。
黃震:趙充國老成持重,為國家計,為民生計,而功名之念不入其心。漢世諸將,孰能與比?其謂明主可與忠言,謂老臣不以余命壹為陛下明言,誰當復言之者。篤信力行,不遷就、不回撓,凜然古大臣之風烈,又非特才智而已也。嗚呼,使充國得任天下,當如此兵矣,奈何獨使之參兵謀而已耶!
陳普:五萬消磨作四千,羌人鐐盡漢人全。並生雖愧征苗旅,比似嫖姚卻大賢。
陳元靚:蠢西戎,盛為邊犯。誰可此行?而能自贊。知旡不為,機皆先見。漢之得人,簡編稱嘆。
朱右:維我皇上,聰明天啟,衷斷如神。思廣漢道,以昌後人。於時腹心干城,股肱臣鄰,殫謀竭慮,效忠致身,顯功名於當世,鹹際會於風雲。有如博陸侯仗義秉節,定萬世策,豐功盛烈,宜尊之而不名,俾冠群列。張以忠勤,韓以有守。充國之制敵振威,魏丙之廉貞忠厚,同心輔治,垂裕不朽。劉杜之材智,梁蕭之經術,蘇武之節不辱,炳炳乎嘉績。
韓邦奇:遐想古人李抱真之帥澤潞也,教習步兵,而天下推勇;郭子儀之至朔方也,按誅亂將,而諸鎮奉法;趙充國屯要害、浚溝渠而興屯田,於是羌夷降敗。是皆名將也。得是人而布之邊陲之上,如李抱真焉,何患乎軍士之不振。如郭子儀焉,何患乎紀綱之不伸。如趙充國焉,何患乎帑藏之不足。
黃道周:充國老將,識夷最真。解仇和約,從來不馴。先零罕開,為患正新。熟急熟緩,當以罪論。問誰堪比,無逾老臣。請往一見,勝於百聞。殄滅為期,不貪小勛。忠言罷騎,便宜留屯。初上國計,是不三人。十五十八,後漸轉唇。先零之死,期月先陳。盡忠明主,千古稱純。
王夫之:①趙充國之策羌也,制狡夷初起之定算也。……盛兵以往,潰敗以歸,而我吏士之心,遂若疾雷之洊加而喪其魄。故充國持重以臨之,使其貧寡之情形,灼然於吾吏士之心目,彼且求一戰而不可得,地促而糧日竭,兵連而勢日衰,黨與疑而心日離。能用是謀而堅持之,不十年而如堅冰之自解於春日矣。雖然,一人謀之已定,而繼之者難也。夷無恥者,困則必降,降而不難於復叛。充國未老,必且有以懲艾而解散之,而辛武賢之徒不能,故羌禍不絕於漢世。然非充國也,羌之禍漢,小則為宋之元昊(
李元昊),大則為拓拔之六鎮(
六鎮之亂)也,而拓拔氏以亡矣。②宣帝之詔充國曰:“將軍不念中國之費,欲以數歲而勝敵,將軍,誰不樂此者?”嗚呼!此鄙陋之臣以惑庸主而激無窮之害者也。幸充國之堅持而不為動,不然,漢其危矣!③趙充國持重以破羌,功莫盛矣,二十餘年而羌人復反,吾故曰:難乎其為繼也。當充國時,求戰不得、坐而自困之羌,心灰而不敢競者閱二十年,而皆已衰老。後起之胡雛,未嘗躬受挫抑,將曰:漢但能自守,而不能有加於我,前人無能為而受其困,我別有以制漢而漢窮矣。藉令充國未老,天子終以西事任之,抑必有銳師以繼之於挫折之餘,而辛武賢之徒弗能也。
屈大均:漢唐以來善兵者率多書生,若
張良、趙充國、
鄧禹、
馬援、諸葛孔明、周瑜、
魯肅、杜預、李靖、
虞允文之流,莫不沉酣
六經,翩翩文雅,其出奇制勝如風雨之飄忽,如鬼神之變怪。
蔡東藩:①尚力何如且尚謀,平羌全仗幄中籌;屯田半載收功速,元老果然克壯猷。②若趙充國之控御諸羌,能戰能守,好整以暇,及請罷兵屯田,尤為國家根本之計,老成勝算,非魏相等所可幾及,而宣帝卒專心委任,俾得成功。有是臣不可無是君,充國其亦幸際明良哉!
軼事典故
百聞不如一見
“百聞不如一見”出自《漢書·趙充國傳》:“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遙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後成為
諺語和成語。意為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凡事要調查研究才能下結論。
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西漢時期,趙充國奉漢宣帝之命去平定西北地區叛亂,見叛軍軍心不齊,就採取招撫的辦法,使得大部分叛軍投誠。可漢宣帝命他出兵,結果出師不利。後來他按皇命收集軍糧,造成叛亂,他感慨地說:“真是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史料記載
墓葬紀念
趙充國陵園位於清水縣城北二里的李崖村石佛坪,1962年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園內遺存趙充國墓冢,冢前兩座遺存碑亭內立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漢後將軍營平侯之墓”和清道光乙酉年(1825年)“漢故將軍營平侯之墓”的石碑兩通。陵園建築肅穆典雅,氣勢恢宏,環境優雅,景色宜人,墓區現存國保單位一處(魯恭姬造像碑)、省保單位宋墓群、縣保單位歷代石刻碑30通,是清水歷史文化的重要視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