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在清代著名學者全祖望的筆下,孫奇逢與
李顒、
黃宗羲並稱“清初三大儒”;在當代學者的著述中,以孫奇逢的“北學”與黃宗羲的“南學”相提,也屢見不鮮。傳統儒家以“立德”“立言”“立功”為“三不朽”,而歷檢孫奇逢的德行、著述和事功,亦足以當此“三不朽”。
容城屬直隸
保定府,孫奇逢出生於一個官宦家庭,父親為官清正,為鄉人所稱。孫奇逢在少年時就志向非凡,十四歲入邑庠,謁楊尚寶,被問道“設在圍城中,內無糧芻,外無救援,當如之何?”孫奇逢朗聲答道“效死勿去”,楊尚寶料定此子日後必有大成。十七歲登萬曆庚子年京兆榜,與定興
鹿善繼相識,一見如故。論學之餘,彼此“以聖賢相期勉”。
二十二歲,孫奇逢赴京應試,途中聞父親過世,隨即棄考歸鄉。一準古制,服喪服,築室墓旁,為父親守喪三年。偏偏禍不單行,三年期過又遭母喪,孫奇逢心傷之餘,一仍父禮,為母親服喪三年。孫奇逢的“倚廬六載”,鄉里提及,每每稱頌不已。
明朝天啟年間,魏忠賢把持朝政。天啟四年(1624年),
楊漣、
左光斗、
魏大中、
周順昌、
黃尊素等人先後下獄。孫奇逢與鹿正(
鹿善繼父)、張果中等人倡義醵金營救,安頓諸人子弟,並函請督師山海關的薊遼總督
孫承宗“以軍事疏請入見”,對
魏忠賢施以威懾。一時義聲震動儒林,譽為“
范陽三烈士”。那時,鹿善繼以主事身份輔助大學士孫承宗軍事。奇逢就給孫承宗上書,以大義相責問,請求孫承宗緊急上疏搭救。孫承宗,準備借入朝覲見皇帝當面陳說求情,計謀未成而光斗等已經死於
東廠監獄中。魏忠賢誣陷光斗等貪污巨大,嚴格追查他們的家屬。奇逢與善繼之父鹿正、新城張果中籌集士民捐助代為上繳。光斗等最終因此被歸還骸骨,世人稱道他們的行為,讚譽他們為范陽三烈士。台垣及巡撫交替上奏章推舉他,推辭不起就職。
孫承宗準備上疏請奇逢以職方來輔助軍事,後來尚書
范景文想聘為輔助籌畫,都推辭不去。當時,京城附近盜賊橫行,奇逢率領家人到易州的五峰山,他的門生親友跟從相互保護的有數百家。奇逢部署防守抵禦,此時教書育人也未曾停息。順治二年,祭酒薛所蘊以奇逢學問品行可以相比元代的
許衡、
吳澄,推薦他執掌國子監,奇逢以有病推辭。七年,向南遷徙到河南
輝縣蘇門,九年,工部郎馬光裕以夏峰田廬相奉送,於是率領子弟躬耕於此,四方來學習的人,也給其授于田地來耕種,他們居住的地方形成村落。居住在夏峰二十五年,屢屢徵召都不起來應召。
順治元年(1644年)明亡後,由於故園被清軍圈占,孫奇逢舉家南遷至河南輝縣。夏峰村位於輝縣蘇門山下,緊靠名泉百泉,山清水秀,地僻清幽。
工部侍郎馬光裕贈以田廬,孫奇逢從此隱居夏峰。此間清廷多次征詔,甚至以
國子監祭酒之職相聘,均遭拒絕,時人尊稱其為“征君”。
孫奇逢的著述多成於晚年隱居蘇門期間,講學之餘,兼及著述。親自定稿的著作有《理學宗傳》、《四書近指》、《晚年批定四書近指》、《中州人物考》、《畿輔人物考》都是他居夏峰時所作。《理學宗傳》是孫奇逢的傾力之作,是先於
黃宗羲《明儒學案》的一部學術史著。全書二十六卷,三易其稿,幾乎傾注了畢生心血。該書全面系統地反映了作者晚年的理學觀點,特別是對
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所持的態度。
康熙十四年,去世,年九十二。河南河北學者在
百泉書院祭祀他。道光八年,從祀文廟。奇逢弟子甚多,而新安魏一鼇、清苑高鐈、范陽耿極等跟從遊歷最早。到家門問答,一鼇為最多。睢州
湯斌、登封耿介都是做官到監司後去接受教育的,湯斌自己有傳記。
主要成就
學術成就
他在明史研究中,著有《取節錄》、《乙丙記事》、《甲申大難錄》等,詳記明清之際反對
閹黨、農民起義和抗清鬥爭等重大歷史事件。他在地方史志的研究中,著有《中州人物考》、《畿輔人物考》二書等。後人編有《夏峰集》、《孫夏峰先生全集》等。
錢鐘書《談藝錄》認為,“
方苞寫孫奇逢傳,人家看了不滿意,認為孫奇逢的為人,有三個特點:一是他的講學宗旨比較突出,主張身體力行;二是他的義俠之跡,在明末亂世,他能夠率領幾百家據守險要,保全鄉里;三是他的門牆廣大,教育了很多人才。”
孫奇逢的學術,本來以陸象山、王陽明為根本,以慎獨為宗旨,以體察認識天理為要務,以日常所用倫常為實際。他修身苛刻嚴厲。人不論賢愚,如果問學,必定用與他性格相近的道理開導他,使他能夠自力於平時行動。對人不作態,即使是武夫悍卒,必定以誠意相待他。因此,名在天下而沒有人嫉妒。著有《易大旨》五卷。他學《易》於雄縣李崶,年老以後,挑揀要旨以示與門人。闡發解釋道理,切近人事。以《象》、《傳》通一卦之旨,由一卦通六十四卦之義。他生平學問,以實用為主。因此所說的都有關法戒。又著作《理學傳心纂要》八卷,記錄了
周子(即
周敦頤)、二程子、
張子、
邵子(即
邵雍)、
朱子、陸九淵、薛瑄、王守仁、羅洪先、
顧憲成,作為直接道統的傳人。
哲學思想
孫奇逢的哲學思想可以概括為一下幾個方面:首先,孫奇逢將朱熹的“
格物致知”與
王守仁的“致良知”合二為一。指出朱熹和王守仁的窮理、致知和良知均得自孔子,而這是殊途同歸,並無矛盾之處,不應將二者對立起來。其次,提出了“頓從漸來”的頓漸合一說。再次,將“道問學”與“尊德性 ” 合二為一。最後,他提出了“躬行實踐”、“經世載物”的思想,在知行關係上,肯定了王守仁“知行合一”合理的一面,認為做學問的,不應是空談家,應注重實踐,重視經世致用。
清史文載
孫奇逢,字啟泰,又字锺元,
容城人。少倜儻,好奇節,而內行篤修。負經世之學,欲以功業自著。年十七,舉明萬曆二十八年順天鄉試。連丁父母憂,廬墓六年,旌表孝行。與定興
鹿善繼講學,一室默對,以聖賢相期。天啟時,逆閹
魏忠賢竊朝柄,左光斗、
魏大中、
周順昌以黨禍被逮。奇逢、善繼故與三人友善。是時善繼以主事贊大學士孫承宗軍事。奇逢上書承宗,責以大義,請急疏救。承宗欲假入覲面陳,謀未就而光斗等已死廠獄。逆閹誣坐光斗等贓鉅萬,嚴追家屬。奇逢與善繼之父鹿正、新城
張果中集士民醵金代輸。光斗等卒賴以歸骨,世所傳
范陽三烈士也。台垣及巡撫交章論薦,不起。
孫承宗欲疏請以職方起贊軍事,其後尚書
范景文聘為贊畫,俱辭不就。時畿內賊盜縱橫,奇逢攜家入易州五峰山,門生親故從而相保者數百家。奇逢為部署守御,弦歌不輟。順治二年,祭酒薛所蘊以奇逢學行可比元
許衡、
吳澄,薦長成均,奇逢以病辭。七年,南徙
輝縣之蘇門。九年,工部郎馬光裕奉以夏峰田廬,遂率子弟躬耕,四方來學者亦授田使耕,所居成聚。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屢徵不起。
奇逢之學,原本象山、陽明,以慎獨為宗,以體認天理為要,以日用倫常為實際。其治身務自刻厲。人無賢愚,苟問學,必開以性之所近,使自力於庸行。其與人無町畦,雖武夫捍卒、野夫牧豎,必以誠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無忌嫉。著《讀易大旨》五卷。奇逢學《易》於雄縣李崶,至年老,乃撮其體要以示門人。發明義理,切近人事。以《象》、《傳》通一卦之旨,由一卦通六十四卦之義。其生平之學,主於實用,故所言皆關法戒。又著《理學傳心纂要》八卷,錄
周子、二程子、
張子、
邵子、
朱子、
陸九淵、
薛瑄、
王守仁、
羅洪先、
顧憲成十一人,以為直接道統之傳。
康熙十四年,卒,年九十二。河南北學者祀之
百泉書院。道光八年,從祀文廟。奇逢弟子甚眾,而新安魏一鼇、清苑高鐈、范陽耿極等從游最早。及門問答,一鼇為多。睢州
湯斌、登封耿介皆仕至監司後往受業,斌自有傳。
又,與
黃宗羲、
李顒並稱三大儒。其學初宗陸(九淵)王(
守仁),晚慕朱熹理學,立說調和兩派觀點。所著有《理學宗傳》、《夏峰先生集》、《四書近旨》、《道一錄》、《北學編》等。
代表詩作
【讀許魯齋集】
我讀公遺書,知公心最苦。乾坤值元運,民彝已無主。
公等二三輩,得君為之輔。倫理未全絕,此功非小補。
不陳伐宋謀,天日昭肺腑。題墓有遺言,公意有所取。
眾以此誚公,未免儒而腐。道行與道尊,兩義各千古。
【書感】
我來千餘里,思見英雄人。胸中羅今古,萬物待其新。
人也而天游,釣渭與耕莘。不然隱君子,山水樂相鄰。
丘壑適吾意,皎潔不染塵。二者俱悠邈,斯道竟沈淪。
乃知古人出,堯舜其君民。退處林泉下,坐使風俗淳。
仁可覆天下,亦可善此身。此字不分明,痛癢總不親。
庸眾是非泯,英雄好惡真。此是經綸手,千古無等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