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幾社明朝末,東南各地知識分子紛紛組織文社,講求制藝,議論朝政,聲勢最大的是蘇州以
張溥、
張采為首的
復社。
松江則有
幾社的組織。
幾社取義於絕學有再興之幾,和知幾其神的意義。
幾社的主要成員同時也參加了
復社。據杜麟征之子杜登春《社事始末》記載,
幾社初創時的六子分別為:
徐孚遠、
陳子龍、
夏允彝、杜麟征、
彭賓、周立勛;
李雯、
宋征璧是後來參加的。初創於崇禎二年(公元一六二九),以文會友,搞得很熱鬧。後來便和書坊合作,選刻時文,由
徐孚遠主持編選,從崇禎五年到十四年,刻了
幾社會義五集,會義很受要參加考試士子們的歡迎,參加幾社的人也越來越多,超過百人了。在選刻時文的基礎上,
陳子龍等編輯《皇明經世文編》。
據
宋征璧所撰凡例,編輯分擔任務,
徐孚遠、
陳子龍十居其七,宋征璧十居其二,此外
李雯、
彭賓、何剛等都曾參加商酌。以此,文編各卷都列有
陳子龍、
徐孚遠、
宋征璧三人姓名,其餘一人則
李雯、
宋存標(宋征璧兄弟)等輪流列名。綜計全書,列名
選輯的二十四人,列名參閱的一百四十二人。
選輯的都是
松江人,是負實際工作的;參閱的則是分散在各地的人,參加文集的蒐集或校選工作的。
編輯
陳子龍
陳子龍(1608—1647年),字人中,又字臥子,
軼符,號大樽。南京
松江府華亭縣莘村人。出生於當地的豪紳之家。其先祖陳鉞在
明代中期,倭寇沿海進犯,直到江南時,曾帶領家奴和佃夫二百餘人給倭寇以相當的打擊。
子龍的父親則是科舉出身,萬曆四十七年考取進士,天啟元年改刑部郎中,不久改工部郎中,這一年,他的父親去世,奔喪南歸。
陳子龍父親的影響下,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父親的督促下學習《周禮》、《儀禮》、《禮記》、《史記》、《漢書》等,同時學做八股文,準備通過科舉進入仕途。
陳子龍擅長制藝(八股)文字,詩、古文、駢賦也寫得很好,同時擅長填詞,是
明代著名詞人,對
清代詞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陳子龍年輕時就很出名,崇禎三年舉人,十年中進士。官紹興推官,任職期間多次平定地方暴亂,論功,升兵科給事中。清兵南下,
子龍和太湖義兵相結,事敗被俘,投水自殺。
陳子龍詩、詞、文、賦兼工。詩歌方面,被譽為
明代最後一位大詩人,朱東潤和施蟄存等人更是認為其詩歌代表明代詩歌最高成就;詞方面,
陳子龍被公認為“明代第一詞人”,並對
清代詞的復興造成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陳子龍策論散文別具一格,吳偉業認為其散文可媲美蘇軾、蘇轍兄弟(吳偉業《梅村詩話 陳子龍》:“其四六跨徐、庾,論策視二蘇,詩特
高華雄渾,睥睨一世。”),並非誇大;
陳子龍駢賦深得戰國和漢代駢賦名家之妙,留存篇目雖少,但是精品卻不少,被一些人推許為“
明代駢文第一”。
陳子龍因為抗清而死,他的作品在死後一百多年一直是禁書,不能公開流傳出版,導致一些珍貴的明末別集刻本漸漸散佚甚至絕版,直到乾隆年間,乾隆表彰
明代忠烈,陳子龍等26人獲得級別最高的“專謚”,諡號“忠裕”,他的作品才開始公開流傳,民間熱心人士和他的文學思想追隨者開始蒐集刊刻他的全集。經過
王昶等人的長年累月的努力,
陳子龍生前所寫的各種體裁的作品,多數被收集在清嘉慶八年(1803)刊行的《
陳忠裕公全集》中,另外一部分文章收錄於《安雅堂稿》。《安雅堂稿》是明末刻本,為
陳子龍自選文集,
王昶等人發現這個珍貴刻本時,《
陳忠裕公全集》已經刊刻完成且將付印,因此只好不將《安雅堂稿》收入,因此《陳忠裕公全集》是“非足本”,並非真的“全集”。即使如此,《
陳忠裕公全集》的出版仍然具有重大意義,他表明一代文學宗師的作品終於基本上被收齊出版。
徐孚遠
徐孚遠(1599-1665),字闇公,
徐階曾孫,崇禎十五年舉人。清兵破
松江,孚遠從魯監國漂泊海島,有人說他後來到台灣依
鄭成功,死在台灣。但也有人說他未久留於台灣,後再返廈門。永曆十七年(1663),清師攻陷金門、廈門,孚遠擬攜眷歸鄉而不果,遂滯留廣東饒平,兩年後病故於此。(關於
徐孚遠晚年行蹤,包括是否曾入台灣,及去世之地點,都有不同說法。綜合各項數據,推測他應該曾來台灣,但停留時間不長;因此,最後病故的地點也不在台灣,而以廣東饒平之說較可信。由於留台的時間不長,相關詩作可清楚看出作於台灣者數量甚少。再者,台灣各種方誌有明末諸入台遺老小傳,但獨缺
徐孚遠,這也是他留台時間甚短的旁證。參考陳乃乾、
陳洙《徐闇公先生年譜》的考證。)
李雯
李雯(1607-1647),字舒章,江南青浦(今上海)人。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
李自成占領北京,李雯與父親正在京城,李雯父親被
李自成軍隊拷掠而死,李雯無錢為其父買棺下葬,跪在路邊乞討,才獲得微薄銀兩為父親買到薄棺。繼而貧病交加而病倒,
吳三桂引
清軍入關,投降李自成政權的前明官員
龔鼎孳轉而投降清朝,並推薦李雯入清朝政府任職,李雯因父親尚未歸故土入葬外加性格軟弱,答應清朝的任命,被授官為內閣
中書舍人。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南歸葬父,第二年在返京途中染病,回北京大約半年後不治而亡,時年四十一。
宋征璧
宋征璧(約1602~1672),原名存楠,字尚木,天啟七年舉人,後改名征璧,崇禎十六年進士。明亡,和弟征輿都投降了清朝。官潮州知府。有《三秋詞》。宋征璧是
雲間詞派的重要成員之一。與
雲間詞派盟主
陳子龍的倡和影響較大。宋征璧早有詩名,在結識
陳子龍前就已經匹馬入京師,與宛平
王崇簡諸人互相倡和。天啟五年(1625年),宋征璧大約24歲,與當時17歲的
陳子龍結交,頗受陳子龍推重。此後,宋征璧一直與
陳子龍保持深厚的友誼,二者互相有相當多的贈詩,並在順治四年互相倡和填詞,對
雲間詞派有很大影響。
周立勛
周立勛,字勒卣,茂源從子,與同里
陳子龍、
夏允彝齊名,為"雲間五子"之一。以太學生屢試不第,留滯
南雍,未幾客死,年四十三卒。
幾社同人中,朱灝最長,立勛次之。
編著背景
陳子龍在詩文上深受秦漢派的影響,是明末的詩文大家。
陳子龍也擅長填詞,被後代評家譽為“明詞第一”。他的詩歌長於狀物,妙於托意,能將詩情巧妙地熔鑄在抑揚跌宕的詩章之中,其中最為出色的是七古和七律。他的七古尤其是後期七古,繼承發揚了李頎、岑參、李賀等人的風格,以濃烈的色彩,奔放的氣勢、急促的意調描繪奇異狀美的景物,如《大梁行》、《蜀山行》、《高梁橋行》等,也善於刻畫各種特色的人物肖像,如《匡山吟燈岩子》、《寄獻石齋先生》、《贈孫克哉》等作品,所以被認為“七古直兼高、岑、李頎之風軌”。他的七律清麗沉雄,即能表現瑰麗雄奇的意境,又浸透著詩人結?嗇鬱勃的愁緒,即使詩人言詞清麗,也依然掩不住作者的“格高氣逸,韻遠思深”,同那些僅有翡翠蘭苕的綺麗詩風迥然不同,他的《高郵州》、《都下雜感》、《晚秋雜興》等都是這樣風格的作品。他的詞深得南唐、北宋婉約詞名家之妙,尤其是後期詞,於清詞麗句中蘊含家國淪亡之悲慨,被
周之琦、譚獻等人譽為“李煜後身”。
雖然
陳子龍在詞方面成就斐然,但是他一生中的絕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詩文和經世致用。
陳子龍比較重視詩歌憂時托志的社會作用,認為“作詩不足以導揚盛美、刺譏當時,托物聯類而見其志,則雖工而余不好”。他認為詩歌創作必須是有感而發,決不能無病呻呤。“古人之詩也,不得已而作之;今人之詩也,得已而不已”。他雖然推崇前後七子的復古理論,尤其重視推崇秦漢文風的“後七子”,但同時他並不盲目模擬古人。一方面他認為“既生於古人之後,其體格之雄,音調之類,此前哲之所以備,無可獨造”,另一方面也認識到詩歌“色彩之有鮮萎,丰姿之有妍拙;寄寓之有淺深,此出致人工,各不相惜。”
達種詩學主張的指導下,他的詩歌除了少數模擬痕跡較嚴重的外,絕大部分都能夠直面現實有感而發。詩人對當時明王朝的腐敗極為不滿。《遼事八首》揭露了明軍面臨戰事。依舊“紅袖軍中歌舞遍”。詩人在《白靴校慰行》中無限悲憤地寫道“今日東方聲問斷,盈盈報目使人愁”。有力的抨擊了宦官竊弄權柄,誤國殃民。詩人對社會動亂下人民生活的困苦,寄予了深刻的同情。在《小車行》中描繪了災民“出門茫然”無以為生的悽慘景象。
正是由於作者思想中對現實社會的強烈的關注,使他不僅安居一隅,以詩文寄託一生,特別是作者生活在明末社會動盪,國家社稷危機四起的時代,使他不能不參予國是,為國奔走。
他參加了
張溥等人組織的
復社,後來又同好友
夏允彝等人組織
幾社,革新文學的同時也希望能影響社會。
為了入仕,得到為國出力的機會,
陳子龍還屢次參加科舉考試。崇禎三年,以第七十五名的成績通過鄉試,之後在崇禎三年,崇禎六年兩次參加進士考試,末考中。崇禎九年才終以三甲十八名的成績中了進士。被指定到廣東惠州擔任司法工作。當他到達瀛州時,得知繼母唐宜人去世的訊息,於是請假回家治喪。回到
松江後,
陳子龍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決定編輯一些經世致用的書。通過研究歷史而找出解決實際問題的辦法。他們把當地一座達官貴人的別墅變成了編輯出版這些書籍的工作,開始了宏大而艱巨的工作。
首先著手編輯的便是這部五百零四卷的《皇明經世文編》。於崇禎十年二月開始編輯,同年十一月定稿。是一部從歷史實際出發,總結明朝兩百多年的統治經驗,企圖從中得出教訓,用以改變當前現實,經世致用的書。
這部五百多卷的大書,蒐集了
明代五百家的作品,全書範圍十分廣泛,包括兵餉、
馬政、邊防、邊情、火器、
貢市、
番舶、災荒、農事、治沙、水利、海運、漕運、財政、
鹽法、刑法、
錢法、稅法、役沒、科舉等各個方面,都是有關治國的方針政策的實用之學。
宋征璧所作的此書凡序,將
選輯文章篇目的目的和原則說得十分清楚:“此書非名教所裨,即治亂悠關”,所收之皆為“學術淵深、足為世用,一稱立言之家,一為實用之準”。從這裡,我們已可以清楚看到
陳子龍已經不是一位尋常文士了,他那些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議論早已不再提及了。他所期望的只是如何為那個動亂的時代服務。到這個時候,他更加了解自己所處的時代,成為認識時代、決心為之出力的人了。
在他為此書所寫的序中指出:“俗儒是古而非今,文士擷華而捨實。夫抱殘守缺,則訓詁之文充棟不厭,尋聲設色,則雕繪之作永日以思。至於時王所尚,世務所急,是非得失之際,未之用心,苟能訪求其書者蓋寡,宜天下才智日以絀,故曰士無實學。”許譽卿序更感慨地說:“予惟學士大夫平生窮徑,一旦逢年,名利嬰請,入則問舍求田,則出養交持祿,其於經濟一途蔑如也。國家卒有緩急,安所恃哉。”對當時的封建文人面對著內部極為激烈的階級鬥爭,和對
建州的民族矛盾極為尖銳的狀況,面對著內外交困,岌岌可危的嚴峻形勢,仍然只知咕喔誦記,除了章句之學以外什麼也不懂感到憂心如焚。
歷史價值
此書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例如
宋濂的《渤泥入貢記》、
商輅的《贈行人劉偕立使西南夷序》涉及到
明代和南洋諸島的友好往來;
吳桂芳的《議阻澳夷進貢疏》、
龐尚鵬的《題為陳末議以保海隅萬世治安事》,記述了澳門的情況及其被蒲都麗家(葡萄牙)占領的經過;
徐學聚的《報取回
呂宋囚商疏》,說出了當時呂宋慘殺華人萬餘人的慘狀;
餘子俊的《添設將官事》,
宋懋澄的;東征紀略》,記載了明王朝與
建州女真族之間的戰事;
周忱的《與戶部諸公書》,指出蘇松戶口流亡的嚴重性,並以
太倉為例,批評了當時的弊政;
耿裕的《災異疏》記述了光祿寺的廚役原先就有六千三百八十名,後來又增添一千五百名,可見當時官僚機構的龐大和統治者的腐敗。這些史實,對研究的
明代歷史有著重要的意義。書中錄存了《徐文定公集》六卷,特別受到後人的重視。
徐光啟是明末第一位思想家,精通天文、歷算、火器、兵機、鹽?、水利、農政等實用之學,也是中國最早介紹西方學術思想的人,在西文化交流方面有卓越的貢獻。
清代列為禁書
原因
掩飾清代先世和明朝的關係
禁錮思想祭談談論經國大政
此書在清代被列為禁書,清代《違礙》、《禁書》兩目均著錄。
原因之一是因為書的主編
陳子龍是一個抗清志士。明之後,一直在南方從事抗清活動。在太湖組織義軍,事敗後,投水自盡。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清朝統治者為了掩飾清代先祖同明朝的關係,把
建州部族說成一個從來都是獨立的部族,從沒有臣服過明王朝,而大量禁毀明末清初的詩文。此書恰好收入了清朝統治者最不願為人所知的一些歷史文獻。例如
王瓊的《王晉溪本兵敷奏為計處夷情以靖地方事》,揭露了
建州左衛一些首領“做賊”的行徑;
張學顏的《張心齋奏疏撫遼疏》和《申飭邊臣撫夷疏》,道出了建州領袖王台、
王杲對明朝的不同態度;
楊道賓的《揚宗伯奏疏海建二夷■期違貢疏》和《海建夷貢補至南北部落未明遵例奏請乞賜詰問以折狂謀事》,說明了建州和海西兩部對明朝的
朝貢制度、時間、人數和努爾哈赤的兵力情況。
熊廷弼的《敬陳戰守大略疏》、《上葉相公書》、《答友人書》,更具體地說出了
李成梁如何設計殺努爾哈赤的祖父
塔失,又封努爾哈赤為龍虎將軍,努爾哈赤遠交近攻,日益強大的原委;
姚希孟的《建夷授官始末》更是原原本本的闡述了
建州和明朝的關係。所有這些真實的史實,揭穿了清統治者的謊言,當然地遭到了禁毀。此書卷帙繁重,當時印本就不多,再經過明末清初一次改朝換代的大動亂,後屢遭禁毀,流傳至今就成為稀有的珍本了。此書收集的文集在千數以上,有些文集已沒有傳本,只是通過此收的選錄才得以保存至今。今有一九六二年中華局出版的明末平露堂刻本的影印本。
成書時代及其士風
⒉ 編輯時間在明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二月開始,十一月便編成,時間極為短促。
⒊ 在這年之前二十年中,
後金崛起,明軍屢敗,民變四起,山東白蓮教徒,陝北
李自成、
張獻忠鬧得正凶。這部書編輯的時候,正是明朝內亂外患尖銳的時代。黃澍序:「南寇北奴,日益滋大。」是最好的說明。
⒋ 當時商品經濟發達的城鎮,尤其是江南的城市社會,正是一片繁榮景象,逸樂文化是主流,講究食衣住行情色的高水平消費生活,奢靡享受,行樂縱慾,聲色犬馬。
《陶庵夢憶》序:遭時太平,海內晏安,老人家龍阜,有園亭池沼之勝,木奴、秫粳,歲入緡以千計,以故鬥雞、臂鷹、六博、蹴踘、彈琴、劈阮諸技,老人亦靡不為。
張岱《自為墓志銘》:蜀人張岱,陶庵其號也。少為紈褲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美童;指時供人狎玩的美男子,或稱為男妓),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戲班),好鼓吹(音樂),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指虛擲光陰於閒茗棋戲之間;橘虐,今之圍棋也),書蠹詩魔(痴愛詩書),勞碌半生,皆成夢幻。(《嫏嬛文集》卷五,光緒三年首刊本。)
⒌ 儒生、士大夫中大部分人對現實問題不關心,更談不上研究。
⑴
黃澍(
湖廣巡按御史)序說:乃文人柔弱,既已論卑氣塌,無當上旨,凡而呫喔誦記,自章句而外無聞焉。指出文人伊伊啞啞,除了章句之學以外,什麼也不懂。
⑵
陳子龍序說:俗儒是古而非今,擷華而捨實。夫保殘守缺,則訓詁之文充棟不厭,尋聲設色,則雕繪之作永日以思。至於時王所尚,世務所急,是非得失之際,未之用心,苟能訪求其書者蓋寡,宜天下才智日以絀,故曰士無實學。儒生是古非今,講形式不求實質,訓詁、詞藻,成天揣摩,至於當前現實問題,世務所急,卻從不用心,連是非得失也搞不清楚,結論是士無實學。
⑶至於作了官的士大夫呢,
徐孚遠序說:今天下士大夫無不搜討緗素,琢磨文筆,而於本朝故實,罕所措心,以故掞藻則有餘,而應務則不足。語云:高論百王,不如憲章當代。(憲章:效法)同樣是只講詞藻,不了解過去,也不了解現實。
⑷許譽卿序更慨嘆地說:予惟學士大夫平生窮經,一旦逢年,名利嬰情,入則問舍求田,出則養交持祿,其於經濟一途蔑如也。國家卒有緩急,安所恃哉!他們沒有作官以前,讀的是經書,和現實無關;中了科舉以後,在家搞房子買田地,做官搞好關係作巧宦,對於現實問題的解決,毫不關心:國家有事,怎么能依靠這種人呢!與
柳如是齊名的王修微(號草衣道人,明末廣陵詩妓)離開
茅元儀之後,嫁給兵科給事中
許譽卿(三垣疏稿)。
繼承的傳統
⒈「經濟」是經世濟民之意。其包含的範圍,從國家的治亂盛衰到民眾的布帛菽粟,都在討論、策劃之中。關注“經濟”,是中國士人(不論其入仕與否)有憂患意識、有社會責任感和有歷史見解的優良傳統之一。
⒉
明代關注於此的學人很多,即以“經濟”名書而有所編集者,有陳九德(巡按浙江御史)的《皇明名臣經濟錄》(分為十目,取奏疏事跡上有關治道的分別編列,時間從明初到正德末年止),
李伸編其曾祖父元人李士瞻《經濟文集》,
馮琦等編《經濟類編》,張文炎編《經濟文鈔》,
張鏈編《經濟錄》,
陳子壯編《昭代經濟言》、《經濟宏詞》等等;馮琦(
禮部尚書)《肅官常疏》,陳述當朝官場腐敗之風,指出“士大夫精神不在政事,國家之大患也。”列舉禍患之表現,條陳貪污之手段,分析治理之不易,論據確鑿,說服力強,並提出治理腐敗的具體措施,向皇帝直言進諫:“有才無守者,不得濫與薦章,已列髒跡者,不得止擬降調。……後來勘問,定須明正法典,勿致曲為寬縱。”
張鏈[明](約公元一五五六年前後在世)字伯純,自號太乙,武功人,康海之甥。生卒年不詳,約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前後在世。登嘉靖二十三年(公元一五四四年)進士。官至湖南按察司僉事。著有《太乙詩集》五卷,《四庫總目》傳於世。
陳子壯(1596年-1647年),字集生,號秋濤。南海沙貝村(今廣州白雲區金沙街沙貝小區)人。原籍廣東南海沙貝鄉,其父陳熙昌,進士出身。
陳子壯出生廣州九曜坊之杲日堂故宅,四歲能文、七歲能詩,萬曆四十七年己未(1619年)進士第三名,授
翰林院編修。
魏忠賢欲延為己用,被陳婉拒,魏忠賢大怒:「何物
陳子壯,竟敢逆我意!」天啟四年(1624年),自
翰林院去浙江主持鄉試,策論〈歷代
宦官之禍〉,為魏黨所忌,遂罷職,定居鹽倉街。崇禎時,官左春坊左諭德,升
禮部侍郎、兼
侍讀學士。後因朱姓案下獄,不久罷歸鄉里。崇禎十年(1637年)在廣州白雲山辟雲淙書院,次年修禊南園,與其弟
陳子升及
黎遂球、區懷瑞、曾道唯等12人修復南園詩社,世稱南園十二子。後在禺山書院授徒講學。
弘光時,為禮部尚書。隆武二年(1646年),廣州城陷,
陳子壯與弟
陳子升捐資募兵,在南海九江舉旗誓師,永曆帝授以東閣大學士。後兵敗被俘至廣州,
佟養甲下令將
陳子壯鋸死,與
陳邦彥、
張家玉合稱廣東三忠。諡號文忠。其弟
陳子升攜母匿藏深山,其母知子壯已死,自縊死。子壯之妾張玉喬被
李成棟納為內寵,
常思反清復明,不久自刎死。
⒊最早有
黃訓所編《皇明名臣經濟錄》十八卷,以開國、保治、內閣、吏部、戶部、
禮部、兵部、
刑部、工部等列目,即以朝廷、內閣、六部有關之事分類。有饒天民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序:
取國初迄正德末,諸名臣所建白著述,凡言而可行,行而可久,及紀實而可鑑戒者,鹹編輯成書,故以《經濟錄》名。
今之所以知昔,後之所以知今,匪錄焉,弗可也。然錄以經濟,匪是焉,弗錄也。蓋文不載道者,擬之虛車;其不經濟者,同夫畫師。月露風雲而無益理亂之數,將焉用之!茲錄,斯錄焉之意也。《傳》曰:‘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夫文何足以行遠?凡所以遠其傳焉者,亦經濟之文之為耳。
⒋
萬表《皇明經濟文錄》四十一卷,有編者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自序收錄的標準:十分注重這些“文”的社會效果和借鑑價值。
凡先臣謀淵慮,忠言嘉猷,久而無弊者,則錄之;達權處變,安危定亂,保扶社稷者,則錄之;老成謀識,深達國體,曲當時宜,不愆舊章,則錄之;言由深衷,事專毗主,犯顏無諱者,則錄之;論事必原始詳夫沿革之因,可備征考者,則錄之;議論剴切,深究時弊,有所
建明者,則錄之;言悉民隱而處置或未一一盡當時,亦錄之。
若夫繁詞、泛論,不切機宜,或論事瑣屑、非關大體、無裨經濟者,皆略焉。
萬表(1498年-1556年),明朝政治軍事人物。字民望,號鹿園,浙江
鄞縣人。生於明孝宗
弘治十一年,逝世於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享年五十九歲。家世以功勳顯赫於當時,為世襲的寧波衛
指揮僉事。
萬表十七歲的時候,承襲寧波衛
指揮僉事。
萬表是個文物全才,常與
唐順之等學者切磋學問。正德年間,參加武試、會試,都及第;其中正德十五年(1520年),中進士。先後擔任浙江把總署
都指揮僉事,浙江把總署
都督運,浙江掌印都指揮,南京大教場坐營漕運參將,南京
錦衣衛僉書,廣西副
總兵左軍都督漕運總兵僉書,漕運參將,淮安總兵,官至漕運總兵,曾僉書南京
中軍都督府。
萬表精熟前朝前代歷史典故,並十分通曉當時的國事。嘉靖十三年(1534年),在蘇州
婁門抗擊倭寇,大勝,有軍工。
萬表精通經術,著作也宏富。
⒍ 陳其傃《皇明經濟文輯》二十三卷,有編者天啟七年(1627年)自序。
⑴上距黃錄、萬錄約七十年左右,不僅在時間上相距較遠,而且在選編的體例上也有所不同,據此可見
明代“經濟錄”一類文獻的另一種風格。
⑵內容則分為聖學、儲宮、宗藩(卷一),官制(卷二),財計(卷三~卷六),漕?(卷七),天文(卷八),地理(卷九~卷十),禮制(卷十一~卷十二),樂律(卷十三),兵政(卷十四~卷十五),刑法(卷十六),河渠(卷十七),
海防(卷十八),九邊(卷十九~卷二十二),四夷(卷二十三)等,其結構立意,頗近於“
正史”的志。
⑶ 有真文章然後有真事業
夫宇宙有真文章然後有真事業,以真事業為真文章者,遠之炳蔚昭宣,垂輝萬世,而近亦布帛菽粟,實庇一時。
⑷ 太平之勝算,救時之石畫
太平之勝算,救時之石畫,果安在哉?其愫竊有志焉。因取我朝先正文,擇其有裨於實用者,匯而讀之。大抵本經史而約之以時制,光明正大,博古通今。妄謂事業、文章,無逾此者,日久成帙。
⒍明經世文編繼承了這個傳統,規模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