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劉健生於
明宣宗宣德八年二月八日(1433年2月27日),父親劉亮,官至三原教諭,有學問品行。他少年時就端正持重,曾跟隨著名理學家
薛瑄讀書。
東宮講官
明憲宗成化(1465年-1487年)初年,劉健升為
翰林修撰,不久再升遷至
少詹事,並擔任東宮(太子
朱祐樘)講官,和朱祐樘關係十分融洽。
弘治元年(1488年),朱祐樘即位為帝,劉健也升為
禮部右侍郎兼
翰林學士,進入內閣,參預國家大事。
弘治首輔
劉健學問博大精深,敢於諫言,以天下為己任。當時,受孝宗寵信的太監
李廣因
清寧宮火災而畏罪自殺,其貪贓罪行被揭露。劉健與閣臣
李東陽、
謝遷上疏說:“古代帝王沒有不遇到災害而恐懼的,向來奸人佞臣炫惑聖明皇帝的視聽,賄賂流行,賞罰失當。災異的積累,正是這些原因,現在所幸首惡消除,陛下開始醒悟,然而余惡尚未除盡,過去的積弊尚未革除,臣願意奮發有為於政事,舉薦賢才,貶退奸惡,賞罰分明。凡是所應當施行的,果斷處置毫不猶豫,不再因循守舊,以免後悔。”孝宗正讚賞接納劉健的意見,而李廣同黨蔡昭等隨即取到聖旨,給予李廣祭祀安葬和祠堂牌匾,劉健等極力勸諫,僅停祠堂牌匾。
由於他位高權重,朝中諫官有時候彈劾他專權,他從不放在心上。弘治十一年(1498年)三月,國子監學生江瑢彈劾劉健、李東陽阻塞言路。孝宗為了安慰劉健、李東陽,將江瑢下獄,劉、李二人不計較私人恩怨,大力為江辯護,將他救了出來。他的為人,使朝中上下十分信服。
弘治十三年(1500年)四月,
蒙古騎兵南下侵犯明朝,
大同告急,京師戒嚴。劉健與李東陽、謝遷受孝宗召見,商議對策,最終決定罷黜遂安伯陳韶等三人,另用頗有武乾且“清慎守法”的鎮遠侯
顧溥總督團營,以整頓京營軍務。孝宗在位末期,倦於上朝,劉健等人屢次以此進言,但孝宗並不採納,只是頷首而已。
弘治十四年(1501年),孝宗想增加軍餉,讓大臣們商議。劉健力主減輕百姓負擔,通過縮減宮廷費用、土木工程、裁減冗官等保證軍餉供應。都被孝宗接受。
當時,劉健、
李東陽、
謝遷三人同心輔政,盡職盡責,竭盡所能,知無不言。開始的時候孝宗還不是全部接受,後來由於他們所奏都見成效,於是再有所奏,孝宗無所不納,還尊敬地稱呼劉健為“先生”。劉健每次進見,孝宗都屏退左右和他密談。無論是劉健提出或是罷免文武大臣,還是他所建議實行的政治措施,孝宗絕大部分都能接受。
矢志除奸
弘治十八年(1505年),孝宗駕崩,遺詔命劉健等輔政。孝宗死後,由
朱厚照即位,即武宗。武宗被身邊以
劉瑾為首的
宦官誘惑,貪玩享樂,不理政事。劉瑾便與
馬永成、
谷大用、
魏彬、
張永、
邱聚、
高鳳、
羅祥等八人乘機干預朝政。劉健等人多次上書要求武宗上朝處理政務,清理後宮的玩樂設備,武宗總是表面答應,實際並不執行,反而變本加厲地在後宮玩樂。身負先帝重託的劉健看著年輕的武宗這么不爭氣,十分自責,於是只得上書請求退休,武宗婉言相留,但仍然不理朝政。於是,劉健等人不斷上疏,指出政令錯誤的地方,尤其指斥貴戚、
宦官。由於奏章很多,呼聲很高,武宗迫不得已,假裝命令下面商議。劉健十分失望,再次請求退休回家養老,李東陽、謝遷也跟著提出退休,武宗沒有辦法,只得按劉健等的意見處理朝政。
劉健等人眼看武宗被宦官誘惑,沉迷享樂,不理朝政,於是決心剷除“八黨”,朝中大臣紛紛回響。劉瑾等人非常害怕,於是哭著向武宗求救。武宗聽了他們的哭訴,非常惱怒,於是下令將部分反對宦官很積極的官員下獄。“八黨”不僅沒有除掉,劉瑾還被任命為
司禮監,大權在握。在努力沒有結果的情形下,失望的劉健、
謝遷再次請求退休回家,這次武宗批准了。於是劉健告老還鄉。
追奪名誥
劉健回家後,劉瑾等人更加囂張,增設特務機構,四處活動,鎮壓異己,排斥忠臣,引進私黨,大肆掠奪農民土地,導致
階級矛盾迅速激化。
河北、
河南、
山東、
山西、
湖廣、
江西等地都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退休在家養老的劉健痛心疾首,卻毫無辦法。而劉瑾也一直在尋找機會想陷害劉健。在他退休的第二年三月,劉瑾等人誣陷五十三人為奸黨,榜示朝堂,而劉健位列第一。
正德五年(
1510年),劉健被削職為民,並奪去一切封號。同年,劉瑾被誅殺,劉健官復原職。劉瑾被殺後,武宗仍然寵幸宦官
張永等人,數次南下巡遊,沿途不斷騷擾人民。劉健聽說後,氣得吃不下飯,連連嘆息說:“我辜負了先帝的重託啊!”
福壽康寧
嘉靖五年(1526年)冬十一月六日(12月9日),劉健逝世,享年九十四歲。劉健死後,留下數千言的奏章,勸世宗正身勤學,親近賢才,遠離奸佞。世宗聞訊後,十分驚愕悲悼,為其
輟朝一日,派官員按例賜祭葬,並追贈劉健為
太師,
諡號“文靖”。
主要成就
劉健於
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入閣,參預政事。弘治十一年至
正德元年(1498年-1506年)間為
內閣首輔。他居官敢言,極陳孝宗寵信宦官李廣之過失及武宗早年的怠政,指出朝廷財政困難的原因在於國家在
齋醮、織價、冗官、營造等事務上的浪費。
弘治十三年(1500年),
蒙古騎兵南下,京師戒嚴,劉健罷黜遂安伯陳韶等三人,另用頗有武乾且“清慎守法”的鎮遠侯
顧溥總督團營,以整頓京營。
人物評價
總評
劉健歷仕四朝,忠於職守,嘔心瀝血。他氣度威嚴,以身作則。退朝後,同事私下晉見,他不說一句話。
李東陽用詩文引導後來人,海內人士都擊掌談論文學。唯獨劉健執意教人研究經學,尋求性理的根源。《明史》稱其“事業光明俊偉,明世
輔臣鮮有比者”。
歷代評價
白良輔:吾中夜乃思得之,始知吾子賢予遠甚。
朱厚熜:卿資稟醇正,器識恢宏。粵自早年,究心理學,上探河洛之傳。登名賢科,蜚英藝苑。勞勤茂著,聞望彌隆,遂以碩德長才,受知於我孝宗皇帝。簡自聖心,擢居政府。朝夕獻替,不詭不隨。培植人才,愛惜善類。宣達民隱,慎守彝章。延訪於便殿,賜問於平台。危言黨論,禆益弘多。是致弘治十有八年之間,政事清明,實惟卿與二三大臣佐理之功。至於顧命之際,推誠付託,至切至專。卿感激知遇,益竭勞瘁。故當武宗皇帝改元之初,隨事納忠,曲為匡救。其毅然不可回之氣,往往形於詞色。釐革宿弊,斥逐群小。直道難容,告老而歸。高風大節,播在天下。中遭權奸,橫加讒抑。旋復昭雪,人鹹欽仰之不置。乃今年近九旬,體履康泰,全名盛福。求之當代,實鮮其倫。惟昔宋之名賢,如
司馬光、
文彥博輩,皆卿鄉哲。揆其始終進退之大義,卿亦不多讓焉。……卿有嘉謨至計,尚無所隱,以輔朕之不逮,期于海內。又安共享太平之福,而卿亦永有令譽於無窮矣。
陳獻章:劉文靖講“人之生也直”章一論,判善惡於一言,決興亡於萬代。其天下國家治亂之符驗與。
唐樞:英、景震嚴,梁棟森列,不有其後,幾其替矣。而憲孝相承仁厚賢明之治,又能灌洽而培植之,幾四十年。豐芑流長,阿菁道茂,萃發於一時。是以碩才輩出,文明化光,猗歟盛矣。當是時海內晏安,含哺鼓腹,鬱郁乎太平氣象,不知帝力之何有?究厥所自,其誰以為遺也?獨念諸君子保泰之功,能備九三之德,悉艱貞之義乎?夫後以裁成,輔相以左右,民陂平復往,不可不畏耳。
王瓊:公位極人臣,壽至九十四,功成身退,完名以歸者十年,奇矣哉!
費宏:孝宗敬皇帝臨御十有八年,敬天法祖,任賢使能,中國乂安,四夷賓服。其繼體守成,治化之美,上媲聖祖,駕軼帝王。一時輔臣則有若太師晦庵劉文靖公、西涯李文正公、太傅木齋謝文正公。至於孝廟始終,明良相值,於斯為盛。
賈詠:幼不好弄視,群兒嬉戲,獨端坐默,然天資穎絕,嗜學尤篤,文務恩至理,以發聖賢之蘊,不事詞藻。……公立朝幾四十年,其典
文衡,
鄉試二、
會試四、
廷試讀卷六,俱號
得士。
項篤壽:徐、劉諸公,受明主知,造膝論議,可謂榮遇。跡其直言不阿,正色立朝者,非耶?
屠隆:商文毅輅、彭文憲時、劉文靖健、謝文正遷、楊文懿守陳、王文恪鏊、吳文定寬風骨峻,整德器淵,涵才不露,鋒穎功不計歲月,外示凝然,中懷凜然。招之不來,麾之不去,有古大臣之風焉。所謂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矣。
王世貞:①孝廟時,最多名臣。輔弼則劉文靖公健、謝文正公遷、丘文莊公浚、李文正公東陽。②夫以楊文貞(
楊士奇)、李文達(
李賢)、商文毅(
商輅)、劉文靖、楊文忠(
楊廷和)之賢於輔,而不得從(配享)。
李贄:弘治間,孝宗皇帝即位既久,勵精思治,登庸俊賢。內則文靖暨謝、李二公,參議朝政;外則鈞陽、華容、洪洞、浮梁諸公,戮力陳列,君明臣良,此萬世一時也。
焦竑:劉文靖位極人臣,壽至九十四,功成身退,完名以歸其鄉二十餘年有奇。
劉永澄:我朝劉文靖、謝文正(謝遷)及近日王山陰(
王思任),皆
侃侃諤諤、退不逾時,趙蘭溪(
趙志皋)則病疏累數十上,而不獲請。豈前三君子見知之淺,而蘭溪結主之深,三君子能苦口犯顏,而蘭溪不能故也。進退之機,亦可見於此矣。
王夫之:故陳言者之至乎吾前,知其所自起,知其所自淫;知其善而不足以為善,知其果善而不能出吾之圜中。蟬噪而知其為夏,蛩吟而知其為秋,時至則鳴,氣衰則息,安能舉宗社生民以隨之震動?而士自修其素業,民自安其先疇,兵自衛其職守,賢者之志不紛,不肖之奸不售。容光普照,萬物自獻其妍媸,識之所周,道以之定。故曰:“天下之動,貞於一者也。”……前乎此者
丙吉,後乎此者劉健,殆庶幾焉。其他雖有煌炫之績,皆道之所不許也。
王士禛:《西園雜記》記明大臣壽考者,自王端毅公(王恕)、魏文靖公(
魏驥)而下十三人,而不及雒陽劉文靖公晦庵。文靖壽九十餘,近百歲。又弘正名相也,何獨遺之?
張廷玉:劉健、謝遷正色直道,
蹇蹇匪躬。閹豎亂政,秉義固諍。志雖不就,而剛嚴之節始終不渝。有明賢宰輔,自
三楊外,前有彭、商,後稱劉、謝,庶乎以道事君者歟。
蔡東藩:嗣主踐阼,八豎弄權,劉健等矢志除奸,力爭朝右,不得謂非忠臣,但瑾等甫恃主寵,為惡未稔,果其徙置南京,睽隔天顏,當亦不致禍國,必欲迫之死地,則
困獸猶鬥,況人乎?尚書
許進之言,頗耐深味,惜乎劉健等之未及察也。要之嫉惡不可不嚴,尤不可過嚴,能如漢之
郭林宗,唐之
郭汾陽,則何人不可容?何事不可成?否則兩不相容,勢成冰炭,小人得志,而君子無噍類矣。明代多氣節士,不能挽回氣運,意在斯乎?
個人作品
劉健曾參與編修《明英宗實錄》。另有《晦庵集》傳世,今已散佚。《
皇明經世文編》輯有《劉文靖公奏疏》二卷。
軼事典故
嘉靖初年,
楊一清再次復出。途經洛陽時,他首先拜謁閒居的劉健。劉健出迎作揖道:“你無法甘於
澹泊,被時局所引誘,他日王上(
朱厚熜)輕視我們這些人,這個先例就從你開始了。”說罷,一邊呵叱一邊走入府中,讓自己的子弟接待他。何喬遠評道:“自劉洛陽前輩風第。”
親屬成員
輩分 | 關係 | 姓名 | 簡介 |
---|
家世 | 曾祖父 | 劉紹祖 | 元末任 順德路總管,後攜家避亂至洛陽,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 |
曾祖母 | 翟氏 | |
祖父 | 劉榮 | 贈官與劉紹祖相同。 |
祖母 | 曹氏 | 贈一品夫人。 |
父親 | 劉亮 | |
嫡母 | 張氏 | 贈一品夫人。 |
生母 | 白氏 | 贈一品夫人。 |
配偶 | 原配 | 王氏 | 贈一品夫人。 |
繼室 | 張氏 | 生平不詳。 |
子輩 | 長子 | 劉來 | |
次子 | 劉東 | |
三子 | 劉傑 | 張氏所生。 |
孫輩 | 孫子 | 劉成恩 | |
孫子 | 劉成學 | 因門蔭任中書舍人。 |
曾孫輩 | 曾孫 | 劉望之 | 舉進士。 |
曾孫 | 劉得之 | 生平不詳。 |
表格參考資料:
史料記載
《
懷麓堂集·贈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劉公(劉亮)神道碑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