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部尚書

禮部尚書

禮部尚書是主管朝廷中的禮儀祭祀、宴餐、學校、科舉和外事活動的大臣,清代從一品。相當於現在的中央宣傳部部長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禮部尚書
  • 外文名:Rites
  • 主管:禮儀、祭祀、宴餐、學校、科舉等
  • 官級:清代為從一品
  • 代表人物:張升,紀曉嵐
  • 名詞屬性:古代官署
  • 創立時間:戰國時期
簡介,設定,禮部,尚書,名人,

簡介

禮部尚書是主管朝廷中的禮儀祭祀、宴餐、貢舉的大臣
禮部尚書的印章禮部尚書的印章
據《明史》記載,當時的禮部尚書張升是弘治十五年代替傅瀚而成為禮部尚書的。而張升一直在禮部為官,直至劉瑾掌權。依據慣例,一個部門不可能同時出現兩個尚書,所以吳寬的禮部尚書一職大概是南京禮部尚書。
引《明孝宗實錄》原文可以看的比較清晰:
以纂修《大明會典》成,敕吏部加總裁官少傅兼太子太傅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劉健為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為太子太保戶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謝遷為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副總裁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吳寬禮部尚書仍兼學士掌詹事府事,南京吏部右侍郎楊守阯為本部左侍郎加俸二級。健等及寬俱上疏辭,不允。
對照上文可見,謝遷與吳寬均為禮部尚書,可見均為加銜。
同樣,《明孝宗實錄》卷一百九十七:總制陝西軍務戶部尚書秦鋐奏寧夏鎮守太監張僴報虜中走回軍余……此戶部尚書也應是加銜。
《明孝宗實錄》卷一百九十八:禮部尚書張並(此“並”應為“升”字之誤)等具疏:弘治十四年以來南京及天下星變地震,搖動泰山……仍請兩京及各處巡撫等官洗心滌慮,同加修省。從之。
這應該才是真正管禮部實事的真正禮部尚書。
對照以上兩處便可發現,在同一時間,出現了至少三個禮部尚書,肯定是有加銜和實職之分。
至於在史傳中寫吳寬進禮部尚書之類,很正常。不論是用“進”、“升”、“加”應該都沒有問題,畢竟禮部尚書一銜乃吳寬所獲得的最高品級,所以在記載其人時,敘其最高品級也無可厚非,且合乎常理。儘管僅僅為加銜,而非實授。

設定

各朝禮部的基本設定
唐朝禮部:禮部尚書一員, 正三品。侍郎一員,正四品下。尚書、侍郎之職,掌天下禮儀、祭享、貢舉之政令。其屬有四:一曰禮部,二曰祠部,三曰膳部,四曰主客。總其職務,而行其制命。其科有六:一曰秀才, 試方略策五條。此科取人稍峻,貞觀已後遂絕。二曰明經,三曰進士,四曰明法,五曰書,六曰算。
宋朝禮部:元豐改制後禮部有3個下屬部門祠部、主客、膳部。尚書、侍郎各一人,郎中、員外郎四司各一人。元佑初,省祠部郎官一員,以主客兼膳部。紹聖改元,主客、膳部互置郎官兼領。建炎以後並同。
明朝禮部:尚書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其屬,司務廳,司務二人,從九品;儀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員外郎一人,從五品;主事一人,正六品。正統六年增設儀制、祠祭二司主事各一人。又增設儀制司主事一人,教習駙馬。弘治五年增設主客司主事一人,提督會同館。所轄,鑄印局,大使一人,副使二人。萬曆九年革一人。
清朝禮部:禮部尚書,左、右侍郎,俱滿、漢一人。其屬:堂主事,清檔房滿洲二人,漢本房滿洲、漢軍各一人。司務,滿、漢各一人。筆帖式,宗室一人,滿洲三十有四人,蒙古二人,漢軍四人。典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郎中,滿洲六人, 典制、祠祭,各二人,餘俱一人。 蒙古一人, 主客司置。 漢四人。 司各一人。 員外郎,宗室一人, 主客司置。 滿洲八人, 典制、祠祭司各三人。餘俱一人。 蒙古一人, 祠祭司置。 漢二人。 典制、祠祭司各一人。 主事,宗室、蒙古各一人, 精膳司置。 滿洲三人, 典制、祠祭、精膳司各一人。 漢四人。 司各一人。 印鑄局,漢員外郎、滿洲署主事、漢大使, 未入流。 各一人。堂子尉,滿洲八人。 七品二人,八品六人。

禮部

中國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設。隋唐為六部之一。歷代相沿。長官為禮部尚書。考吉、嘉、軍、賓、凶五禮之用;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禮部下設四司,明清皆為:儀制清吏司,掌嘉禮、軍禮及管理學務、科舉考試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禮、凶禮事務;主客清吏司,掌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精膳清吏司,掌筵饗廩餼牲牢事務。四司之外,清設有鑄印局,掌鑄造皇帝寶印及內外官員印信。會同四譯館,掌接待各藩屬、外國貢使及翻譯等事。光緒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宣布“仿行憲政”,將原設之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併入禮部。禮部內部機構中添設承政、參議二廳,儀制、太常、光祿三司及禮器庫、禮學館。宣統三年(1911),將禮部改為典禮院,成為清政府專管朝廷壇廟、陵寢之禮樂及製造典守事宜,並掌修明禮樂、更定章制的機關。
禮部一般設有:尚書一人,正二品侍郎一人,從二品郎中四人,員外郎四人,主事若干人。掌禮儀、祭享、貢舉之政。其屬有四:一曰禮部,二曰祠部,三曰膳部,四曰主客。

尚書

官名
尚書作為官名,始於戰國時期。尚者掌也,顧名見義,尚書即掌管文書之意,故又稱掌書。秦朝於少府之下設尚書,掌管殿內文書,職位較底。西漢武帝時,設尚書五人分曹治事,掌管文書奏章,群臣奏章必經其手,而後進呈帝王,故地位漸顯重要。東漢時設尚書平台,協助皇帝處理政務,成為事實上的行政中樞機構。隋代設尚書省,始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管國政。自唐至清,大體承襲沿用之,尚書的職權、地位亦日益顯要。現代中央政府龐大的部委機構顯然源於古代六部。六部長官稱尚書,副官一名稱侍郎,可謂精簡至極,無現代部委諸多職數及名目。古代視尚書為帝王之喉舌與股肱,乃朝中“機事所總,出納朕命”的精英人物,可謂朝廷百官之中堅。
辨析
古代有的將尚書左僕射(宋代陳靖)亦列為尚書,實際是高於尚書的宰相(左相)級高官。即使同是尚書,因其授職背景不同,官名與職權亦有差異。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出使特命。出於外交需要,特命使者冠以尚書職名。以尚書身分出使,提高外交規格。
二是代理主持。“權”是古代一種授官規格,在長官缺位時代理、主持其職,亦含有試用意思。南宋劉克莊文名久著,亦精於吏事。一生仕途坎坷,幾度罷黜。至七十四歲時除兵部侍郎,兩年後權工部尚書,累次乞辭。七十八歲時除煥章閣學士,守本官致仕。
三是因故賜贈。即對休致、殉職或死去官員的賞賜,一種無實職的名義稱號。劉克莊的好友方大琮,於知廣州、廣東經略使任上,政績卓然,卒於任上,朝廷謚“忠惠”,贈寶謨閣學士,依尚書致仕。明代賜贈尚書者尤多。
以上三類,雖是尚書官名,其職位權力與“正宗”的六部尚書,則不能同日而語。

名人

隋朝 牛弘 楊玄感
序號姓名籍貫上任時間任前職務卸任時間卸任原因
1
滿洲
順治元年
(1644年)
順治六年七月丙子
(1649年8月26日)
兼正藍旗滿洲都統
2
滿洲
順治六年九月戊辰
(1649年10月17日)
刑部左侍郎
順治七年三月癸酉
(1650年4月20日)
改左都御史
3
滿洲
順治七年三月癸酉
(1650年4月20日)
兵部尚書
順治八年十二月
(1652年)
去世
4
滿洲
順治九年正月辛巳
(1652年2月17日)
起用
順治九年三月乙未
(1652年5月1日)
改鑲黃旗滿洲都統
5
滿洲
順治九年三月乙未
(1652年5月1日)
原任授
順治十二年五月乙巳
(1655年6月25日)
改戶部尚書
6
恩格德
滿洲
順治十二年五月丁未
(1655年6月27日)
禮部左侍郎
順治十五年十一月甲寅
(1658年12月15日)
7
渥赫
滿洲
順治十五年十二月乙酉
(1659年1月15日)
禮部右侍郎
康熙元年正月丁酉
(1662年3月12日)
8
祁徹白
滿洲
康熙元年二月庚戌
(1662年3月25日)
禮部左侍郎
康熙六年三月辛巳
(1667年3月30日)
9
覺羅
康熙六年三月乙酉
(1667年4月3日)
正紅旗滿洲副都統
康熙七年
(1668年)
10
布顏
滿洲
康熙七年六月癸未
(1668年7月24日)
禮部左侍郎
康熙八年九月乙未
(1669年9月29日)
11
恩額德
滿洲
康熙八年九月甲寅
(1669年10月18日)
工部尚書
康熙十年正月辛未
(1671年2月27日)
病免
12
祁徹白
滿洲
康熙十年正月戊寅
(1671年3月6日)
原任授
康熙十年十一月
(1671年)
13
哈爾哈齊
滿洲
康熙十年十一月壬申
(1671年12月25日)
護軍統領
康熙十六年三月壬寅
(1677年4月27日)
14
滿洲
康熙十六年三月癸卯
(1677年4月28日)
刑部尚書
康熙十六年八月戊午
(1677年9月10日)
改吏部尚書
15
塞色黑
滿洲
康熙十六年八月辛未
(1677年9月23日)
兵部尚書
康熙二十年二月丁亥
(1681年3月22日)
16
郭四海
滿洲
康熙二十年二月己亥
(1681年4月3日)
兵部尚書
康熙二十年
(1681年)
改吏部尚書
17
滿洲
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乙未
(1682年1月24日)
工部尚書
康熙二十二年正月丁卯
(1683年2月20日)
病免
18
滿洲
康熙二十二年二月丁丑
(1683年3月2日)
吏部尚書
康熙二十三年十二月乙巳
(1685年1月18日)
病免
19
杭艾
滿洲
康熙二十三年十二月乙巳
(1685年1月18日)
戶部尚書
康熙二十四年四月戊戌
(1685年5月11日)
20
滿洲
康熙二十四年四月辛丑
(1685年5月14日)
兵部尚書
康熙二十五年
(1686年)
病免
21
諾敏
滿洲
康熙二十五年九月庚寅
(1686年10月25日)
刑部尚書
康熙二十六年正月乙巳
(1687年3月9日)
改正黃旗蒙古都統
22
滿洲
康熙二十六年二月辛亥
(1687年3月15日)
兵部尚書
康熙二十七年二月甲寅
(1688年3月12日)
遷文華殿大學士
23
麻爾圖
滿洲
康熙二十七年二月丁巳
(1688年3月15日)
戶部左侍郎
康熙二十八年五月乙巳
(1689年6月26日)
改戶部尚書
24
滿洲
康熙二十八年五月乙巳
(1689年6月26日)
吏部侍郎
康熙三十二年九月己巳
(1693年10月27日)
25
沙穆哈
滿洲
康熙三十二年十月甲戌
(1693年11月1日)
工部尚書
康熙三十三年三月丁未
(1694年4月3日)
32
滿洲
康熙四十八年四月甲辰
(1709年5月12日)
左都御史
康熙四十九年九月辛酉
(1710年11月20日)
改戶部尚書
33
滿洲
康熙四十九年九月辛酉
(1710年11月20日)
雲貴總督
康熙五十年十月丙辰
(1711年11月10日)
降一級調任
盛京工部侍郎
34
滿洲
康熙五十年十月丁巳
(1711年11月11日)
都統署理盛京將軍
康熙五十一年四月乙亥
(1712年5月27日)
遷文華殿大學士
35
赫碩咨
滿洲
康熙五十一年四月乙亥
(1712年5月27日)
工部尚書
康熙五十五年六月己丑
(1716年7月19日)
43
賽爾圖
滿洲
雍正二年閏四月庚子
(1724年6月18日)
兵部侍郎
雍正二年十月丙申
(1724年12月11日)
改刑部尚書
44
賴都
滿洲
雍正二年十二月辛卯
(1725年2月4日)
原任授
雍正五年八月癸巳
(1728年9月24日)
45
滿洲
雍正五年八月癸巳
(1728年9月24日)
戶部左侍郎
雍正九年四月乙卯
(1731年5月28日)
去世
46
滿洲
雍正九年三月乙酉
(1731年4月28日)
左都御史
乾隆十年三月己丑
(1745年4月18日)
54
滿洲
乾隆三十四年十二月丙辰
(1770年1月4日)
副將軍
乾隆三十五年八月戊寅
(1770年9月23日)
55
滿洲
乾隆三十五年八月己卯
(1770年9月24日)
左都御史
乾隆三十八年正月戊午
(1773年2月19日)
署理戶部尚書
56
滿洲
乾隆三十八年正月戊午
(1773年2月19日)
右副將軍
乾隆三十八年七月甲子
(1773年8月24日)
改戶部尚書
81
滿洲
嘉慶二十二年七月丙辰
(1817年8月26日)
兵部尚書
嘉慶二十二年十一月乙丑
(1817年1月2日)
改兵部尚書
82
穆克登額
滿洲
嘉慶二十二年十一月乙丑
(1817年1月2日)
泰寧總兵
嘉慶二十三年十二月辛卯
(1818年1月23日)
改左都御史
83
蒙古
嘉慶二十三年十二月辛卯
(1819年1月23日)
正白旗漢軍都統
嘉慶二十四年六月癸卯
(1819年8月3日)
改兵部尚書
84
崇祿
滿洲
嘉慶二十四年六月癸卯
(1819年8月3日)
兵部尚書
嘉慶二十四年九月戊子
(1819年11月16日)
降禮部左侍郎
85
穆克登額
滿洲
嘉慶二十四年九月戊子
(1819年11月16日)
工部右侍郎
嘉慶二十五年十月戊子
(1820年11月10日)
改工部尚書
86
普恭
滿洲
嘉慶二十五年十月戊子
(1820年11月10日)
左都御史
嘉慶二十五年十一月辛巳
(1821年1月2日)
87
滿洲
道光元年正月己未
(1821年2月9日)
左都御史
道光二年三月庚戌
(1822年3月27日)
改工部尚書
88
穆克登額
滿洲
道光二年三月庚戌
(1822年3月27日)
工部尚書
道光二年十一月辛巳
(1822年12月23日)
降禮部左侍郎
89
滿洲
道光二年十一月乙酉
(1822年12月27日)
左都御史
道光三年四月甲辰
(1823年5月15日)
改兵部尚書
90
穆克登額
滿洲
道光三年四月甲辰
(1823年5月15日)
戶部左侍郎
道光六年五月乙未
(1826年6月19日)
病免
91
蒙古
道光六年五月乙未
(1826年6月19日)
左都御史
道光九年六月甲戌
(1829年7月12日)
改兵部尚書
92
傅啟圖
滿洲
道光九年六月甲戌
(1829年7月12日)
內大臣
道光九年九月己酉
(1829年10月15日)
革,降兵部右侍郎
93
宗室
道光九年九月己酉
(1829年10月15日)
戶部右侍郎
道光十四年七月丙子
(1834年8月17日)
改工部尚書
94
滿洲
道光十四年七月丙子
(1834年8月17日)
左都御史
道光十四年十一月壬申
(1834年12月11日)
去世
95
奕顥
宗室
道光十四年十一月壬申
(1834年12月11日)
左都御史
道光十四年十一月丙戌
(1834年12月25日)
兵部尚書
96
宗室
道光十四年十一月丙戌
(1834年12月25日)
領侍衛內大臣
道光十五年閏六月丁卯
(1835年8月3日)
改工部尚書
97
滿洲
道光十五年閏六月丁卯
(1835年8月3日)
左都御史
道光十六年七月壬寅
(1836年9月1日)

降授刑部左侍郎
98
滿洲
道光十六年七月壬寅
(1836年9月1日)
刑部左侍郎
道光十七年五月戊寅
(1837年6月4日)
病免
99
宗室
道光十七年五月戊寅
(1837年6月4日)
理藩院尚書
道光十八年閏四月庚寅
(1838年6月11日)
改戶部尚書
100
成格
滿洲
道光十八年閏四月庚寅
(1838年6月11日)
兵部尚書
道光十八年八月丙戌
(1838年10月5日)
101
滿洲
道光十八年八月己丑
(1838年10月8日)
左都御史
道光二十一年四月甲辰
(1841年6月9日)
病免
102
色克精額
滿洲
道光二十二年
(1842年)
道光二十二年五月己未
(1842年6月19日)
去世
103
宗室
道光二十二年五月己未
(1842年6月19日)
理藩院尚書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乙未
(1842年11月22日)
改吏部尚書
104
滿洲
道光二十三年四月丙子
(1843年5月2日)
吏部左侍郎
道光二十四年二月庚戌
(1844年3月31日)
105
特登額
滿洲
道光二十四年二月庚戌
(1844年3月31日)
左都御史
道光二十五年八月甲寅
(1845年9月26日)
改工部尚書
106
滿洲
道光二十五年八月甲寅
(1845年9月26日)
正藍旗漢軍都統
道光二十八年二月壬子
(1848年3月12日)
改兵部尚書
107
滿洲
道光二十八年二月壬子
(1848年3月12日)
刑部左侍郎
道光二十八年十二月乙丑
(1849年1月19日)
108
宗室
道光二十八年十二月乙丑
(1849年1月19日)
左都御史
道光二十九年六月己丑
(1849年8月11日)
去世
109
滿洲
道光二十九年六月己丑
(1849年8月11日)
熱河都統
鹹豐元年八月戊辰
(1851年9月9日)
去世
110
宗室
鹹豐元年八月戊辰
(1851年9月9日)
成都將軍
鹹豐三年九月丁未
(1853年10月7日)
病免
111
滿洲
鹹豐三年九月丁未
(1853年10月7日)
工部尚書
鹹豐五年十一月己卯
(1855年12月28日)
改刑部尚書
112
滿洲
鹹豐五年十一月己卯
(1855年12月28日)
鹹豐八年九月壬午
(1858年10月16日)
改戶部尚書
113
宗室
鹹豐八年九月壬午
(1858年10月16日)
理藩院尚書
鹹豐八年十二月庚午
(1859年2月1日)
改戶部尚書
114
滿洲
鹹豐八年十二月庚午
(1859年2月1日)
刑部尚書
鹹豐十年五月丁酉
(1860年6月22日)
降三級調任
刑部右侍郎
115
綿森
宗室
鹹豐十年五月丁酉
(1860年6月22日)
左都御史
鹹豐十年六月乙亥
(1860年7月30日)
改工部尚書
122
奎潤
宗室
光緒十三年二月戊子
(1887年3月4日)
左都御史
光緒十六年二月庚辰
(1890年2月28日)
去世
123
宗室
光緒十六年二月庚辰
(1890年2月28日)
工部尚書
光緒二十二年四月戊子
(1896年6月4日)
遷體仁閣大學士
124
滿洲
光緒二十二年四月庚寅
(1896年6月6日)
工部尚書
光緒二十四年七月庚午
(1898年9月4日)
125
李端棻
貴陽
光緒二十四年七月庚午
(1898年9月3日)
倉場總督
光緒二十四年七月癸酉
(1898年9月21日)
流放新疆
126
滿洲
光緒二十四年七月癸酉
(1898年9月7日)
鑲藍旗漢軍都統
光緒二十四年八月甲午
(1898年9月28日)
127
滿洲
光緒二十四年八月乙未
(1898年9月29日)
理藩院尚書
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壬戌
(1901年2月13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