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明朝崇禎年間禮部尚書)

黃錦(明朝崇禎年間禮部尚書)

黃錦(1589年-1671年),字孚元,號絅庵,廣東饒平宣化都大埕(今東界大埕鄉)上黃村人,明崇禎年間禮部尚書,書法家。

基本介紹

  • 本名:黃錦
  • 字號:字孚元號絅庵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廣東饒平宣化都大埕上黃村
  • 出生時間:1589
  • 去世時間:1671
  • 主要作品:編修《明宗實錄》《十三經》、《二十一史》自著《筆耕堂集》
  • 性別:男
個人簡介,人物履歷,

個人簡介

黃錦(1589-1671),字孚元,號絧庵。先祖自福建遷居饒平宣化都大埕(今饒平大埕鎮上黃村)已歷數代,至黃錦祖父黃允德時家境已頗饒富。嘉靖四十年(1562年)倭寇自海上襲擾東里(明時饒平柘林半島一帶統稱東里),黃家頗受其害,黃允德遂入避大城所,率領鄉眾奮力抗倭寇。不敵,為寇所擄,不屈,自縊殉節。家財被洗劫一空。黃錦之父黃夙盛,帶領家人重振家聲家業,他自己凡事親為,勤耕力作,家道得以中興。黃夙盛課子有方,黃錦自小受到良好的親職教育,他目睹家庭由遭變到中興的全過程,對社會和人生有堅定不移的信心。他專心致志於詩文經史的研究,更熱心家鄉文史掌故。這在浮糜的晚明社會風氣中,更是難能可貴。
黃錦宗伯學士坊黃錦宗伯學士坊

人物履歷

萬曆三十七年(1609)黃錦考中舉人,天啟二年(1622)登壬戌科進士,選進翰林院學館深造。三年後由庶常授檢討(史官名,職掌修國史),參與編修《明宗實錄》。時宦官魏忠賢擅權,群臣依附閹黨者眾。黃錦剛直不阿,堅不隨流。天啟六年(1626)魏忠賢擬在國學館西側建造生祠,執掌國學館者擬調他專司其事。黃錦呵呵大笑,說道:“彼閹豎也,吾史官也,吾安能以好官預閹事而貽萬世笑端乎!”堅決拒絕,並以神聖的儒林之地從此將被沾污,是知識分子的奇恥大辱,要求調離翰林院。天啟七年八月,明熹宗(即天啟)死,立信王思宗繼位,改號崇禎,十一月魏忠賢畏罪自縊,黃錦才重回翰林院。歷任待講、分校、禮闈等職。在其任內,親自修校卷秩浩翰的經學史籍《十三經》、《二十一史》;同時還參加朝廷選拔官員的工作,為朝廷羅置了不少有用的知識分子人才,在士林中受到稱讚,威望益隆。轉遷少詹,充任日講官。
崇禎十二年(1639)冬,轉任知制誥副總栽。向皇帝上書,請崇禎帝處治閹黨人物鄧希詔、孫茂林兩人,言詞激烈,指斥皆中要害,皇帝允其所奏,滿朝文武拍手稱快。同年十月升禮部侍郎。冬,轉吏部侍郎。崇禎十四年出補南京禮部尚書。他在朝為官20年,這20年正是明朝末朝,政治腐敗,皇帝昏庸,權奸當道,朱明皇朝已危機四伏的時期。他知獨木難撐,時有潔身自好,退歸林下之想,故三次推辭入閣為首輔(宰相)。在任南京禮部侍郎的第二年(1639)便以病乞歸,朝廷允真所請。
黃錦回到潮州崇禎十七年甲申(1644),聞清兵已攻陷北京,崇禎自縊煤山,黃錦悲慟欲絕。隆武元年(1645),朱聿鍵在福州建立南明政權,黃錦於國家危難時毅然再度出山,赴福州投隆武帝。被起用為禮部右侍郎,不久升尚書,以優老加太子太保。朱聿鍵在福州建立小朝廷仍不思進取,一班朝臣也繼續勾心鬥角,互相攻訐。黃錦知事已不可為,於隆武二年以年老求皇帝放歸,隆武帝有保留地同意他的請求,令其回潮州後招撫潮州、惠州舊明部卒,從潮惠一帶起兵抗清。未入潮州而聞清軍已攻陷福州,南明政權滅亡,繼而陷潮州、廣州、惠州。黃錦間關回到潮州。時降清後的郝尚久駐兵潮州,黃錦聞其有反清圖謀,遂傾家財助餉。郝尚久兵財,黃錦走匿於離城郭12公里處的石庵山石洞中,韜晦林下,隱居讀書,至今其山麓留有他的摩崖石刻“最上岩”、“寒拾留響”等真跡。後來,鑒於他在士林和百姓中的聲望,朝廷對他赦免。得以在郡城城西自己的尚書府安渡晚年。但終其一生,他堅持與清廷不合作,以示民族氣節。專心致志寫詩作賦,蒐集整理故鄉大埕一帶的鄉史舊聞、文人著述和傳授書法,時間達20多年之久。有著作《筆耕堂集》等傳世。其為海陽縣仙田鄉丁氏大宗祠的石刻門聯:“官界太常五馬清風余鳳水,績崇名宦千秋煙祀薦仙田”便是他八十一歲時所手書。黃錦卒時年屆83歲。
黃錦書法最上岩黃錦書法最上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