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作者生平,書目分類,內容簡介,真假續藏書,評價,
基本信息
作者生平
李贄(1527~1602)初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贄,字宏甫,號卓吾,又號溫陵居士。李贄一生曾用過的名號眾多,還有篤吾、百泉居士、宏父、思齋、龍湖叟、禿翁等。 李贄為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創始人是中國明代學者王艮,屬陽明學派的分支,被稱為“左派王學”。李贄自幼倔強,善於獨立思考,不受程朱理學傳統觀念束縛,具有強烈的反傳統理念。他在社會價值導向方面,批判重農抑商,揚商賈功績,倡導功利價值,符合明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要求。
書目分類
書中人物分成兩大類:功臣和名臣。其下又分門別類:
功臣有開國功臣、靖難功臣;
名臣有開國名臣、遜國名臣、靖難名臣、內閣輔臣、勛封名臣、經濟名臣、清正名臣、理學名臣、忠節名臣、孝義名臣、文學名臣、郡縣名臣等十六類。
內容簡介
《續藏書》表現出對下層民眾與達官貴人一視同仁的平等態度。書中不僅輯錄了王侯將相的事跡,還有學士庶人、方外緇黃、庸仆妾妓等。對王侯將相併不一味褒揚,對下層民眾則有讚美之意。卷七《遜國名醫》和卷二十五《孝義名臣》卷中則收錄了典史、舉人、衛卒、戍族、和尚、傭人、補鍋匠、樵夫、義倡、義僕等人物。在卷七《山西清遠戍卒》末評中,李贄直言不諱地表達了讚賞之意“:此衛卒見識,勝於方正學(方孝孺)十倍”。在卷二《開國名臣·李公》末評中,他評議漢高祖“百戰以取天下,年年遠征,乃令■侯獨守關中。數千里給餉增兵不絕,厥功大矣。且日夜惶惶,恐一言不合,一舉措不慎,卒無以當上心,保首領,最後■■為民請上林空地。片語稍拂上意,然亦有何罪?而遂至械擊,略不念故人勛舊之情也。誰謂漢祖寬仁大度者哉?”李贄的褒和貶,體現了“庶人可言貴,侯王可言賤”的平等。
對“忠”這種觀念,李贄有獨到的看法。卷七《遜國名臣·程公·高公》篇里,記載了編修程公和御史高公不同的效忠法。程公在“靖難”後,對建文帝說“天數已定,唯有出走免難耳”,並找來僧人為帝落髮,喬裝出逃。程公伴隨建文左右,每當遇險時,就以智術使其脫險。一直跟隨了數十年。而高公在“靖難”後,穿著喪服,大哭著去見燕王,出言不遜,觸怒皇帝,於是全家抄斬,沒收家產,親戚全部發戍邊疆。最慘的是他的祖墳被挖開,祖先的骨骸被混在犬、馬骨頭中一起焚燒揚飛。對此,李贄評價說,高公以死為貴,程公以智免為貴,兩種忠好像不同。其實,高公死忠是忠,程公跟隨皇帝逃難幾十年,忘家忘親忘身之忠也是忠,而程公之忠才是“人臣之大忠也”。李贄的看法“是何心之最忠?慮之最遠,所全最大也。”
李贄還闡述了對“孝”的看法,認為“若欲盡孝,自不宜出仕。既出仕,籍君養親,又持終喪之說以買名,皆無廉恥之甚者。苟在朝不受奉,不與慶賀,不穿吉服,日間入公門理政事,早晚焚香苦臨,何曾失了孝道?況忠以事君,敬以禮國,委身以報應,忘私忘家又忘身,正孝之大者。”盡孝不在形式,“而必以區區廬墓哭泣,乃為孝邪?”李贄也推崇“忠”、“孝”,二者之間取捨,盡忠乃至孝;而忠與不忠,不在追求死忠的名節,如果苟活之,能為所忠之人或事謀取更大利益才是真正的忠。
真假續藏書
李贄死後,遺書盛行,真偽摻雜。焦弱侯收集他的遺篇,由南京王維儼印行,得《續藏書》。初刻於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續藏書》六十七卷沒有《世紀》,只有《列傳》,載錄了自明興至萬曆年間四百多個人物,都是當代之人。李維楨在序中說:“先生出入三朝,勤學好問,博古通今,所師友正人君子,故其甄別去取,若奇而亡,若嚴而恕,若疏而覆,若朴而藻,可謂良史。”
評價
《續藏書》與《藏書》等同時被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