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驥(明代名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驥(1378年-1460年5月30日),字尚德。保定府束鹿縣(今河北辛集)人。明代名將。

王驥剛毅有膽,曉暢戎略。永樂四年(1406年)登進士第,授兵科給事中明宣宗時累遷至兵部尚書。正統三年(1438年),與蔣貴分道夾擊,轉戰千餘里,擊破擾邊的瓦剌軍,迫使朵兒只伯遠逃。

正統六年(1441年)至正統十三年(1448年)間,王驥總督軍務,三次征討麓川,因功封靖遠伯,與威寧伯王越、新建伯王守仁成為明代因軍功封爵的三位文官。其後被彈劾以勞師費財,賴權宦王振庇護才得免罪。後率軍平定湖廣等地的苗人叛亂,獲賜世券

景泰八年(1457年),因參與“奪門之變”,獲授兵部尚書,並加號奉天翊衛推誠宣力守正文臣、光祿大夫。數月後,請老告退。

天順四年(1460年),王驥去世,年八十三。追封靖遠侯,諡號“忠毅”。《皇明經世文編》輯有《王靖遠忠毅侯奏疏》。

基本介紹

  • 本名:王驥
  • 別稱:王忠毅
  • 字號:字尚德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保定府束鹿縣
  • 出生時間:1378年
  • 去世時間:1460年5月30日
  • 主要作品:《王靖遠忠毅侯奏疏》
  • 主要成就:擊破瓦剌,三征麓川
  • 官職兵部尚書
  • 封爵:靖遠伯→靖遠侯
  • 諡號:忠毅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力戰破敵,三征麓川,平定苗亂,世券舊臣,奪門之功,病逝家中,主要成就,個人作品,人物評價,軼事典故,擊鼓為樂,三王伯爵,親屬成員,伯爵世系,史料記載,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王驥身高體壯,精於騎射,剛毅有膽,通曉軍事。十三歲時入縣學諸生,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進士,授職兵科給事中。不久後出使山西,上奏免除鹽池拖欠的賦稅二十餘萬石。當時應天府府丞,事務緊急而且繁雜,王驥受命署理,立即就完成;又署理行在(北京)都察院事務,他在任上持正不撓。後升為山西按察司副使。
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王驥獲召入京任順天府尹,他治理有方,得到仁宗賜詔嘉獎。
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王驥升任行在(北京)兵部右侍郎,接替顧佐代管都察院事務。後代任兵部尚書
宣德九年(1434年),王驥被正式任命為兵部尚書。

力戰破敵

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年),王驥奉詔議論邊防事務,但過了五天他還沒上奏。英宗大怒,將王驥和兵部右侍郎鄺埜逮入監獄。不久,王驥獲釋。當時,阿台、朵兒只伯多次侵犯甘州涼州,邊將屢次失利。兵部侍郎柴車徐晞都御史曹翼相繼經理邊防事務,也沒能制住他們。
正統二年(1437年)五月,英宗命王驥前往,允許他相機行事。王驥疾驅到軍中,大會諸將,問以前追敵到魚兒海子時,先後退而導致軍隊失敗的是誰。他們都說是都指揮安敬。王驥來之前即已承英宗密旨誅殺安敬,這時他於是令將安敬綁到轅門外斬首,並宣讀敕書,責備都督蔣貴。諸將都害怕得發抖。王驥於是大閱將士,分兵劃定守區,讓他們各自防禦,於是邊境安然。他檢閱甘、涼的部隊,淘汰了三分之一。制定輪番法,使士兵得到休息,也省下了一些糧食供應。不久,阿台又入侵。英宗任命任禮為平羌將軍,蔣貴、趙安為副,王驥督軍。
正統三年(1438年)春,王驥與諸將一同出塞,以蔣貴為前鋒,而他自己與任禮率大軍隨後前進,與蔣貴相約說:“不勝不見。”蔣貴在石城進攻敵軍,敵軍逃至兀魯乃。蔣貴率輕騎二千五百人從鎮夷出發,抄近道兼程前進,三晝夜後追上了敵人,擒獲敵軍左丞脫歡,斬首三百餘,繳獲金印和銀印各一枚,駱駝馬匹和兵甲以千計。王驥與任禮從梧桐林到達亦集乃,擒獲敵軍樞密同知僉院等官員十五人、萬戶二人,降服了他們的部落,窮進到黑泉。而趙安等人從昌寧出發,到刁力溝,也擒獲了敵軍右丞達魯花赤等三十人。他們分道夾擊,轉戰千餘里,迫使朵兒只伯遠逃。論功,王驥兼任大理寺卿,支給二職(兵部尚書、大理寺卿)俸祿。不久他被召回,管理兵部事務。

三征麓川

主詞條:麓川之役
  • 首征麓川
後來,麓川之役興起。麓川(今雲南省瑞麗)宣慰使思任發反叛,多次擊敗官軍。黔國公沐昂討伐不利,於途中病逝,由沐晟接替。沐晟提出攻取策略上奏,請調兵十二萬人。當時權宦王振專權,喜好功名,認為王驥可以囑託,便想大舉興兵,而王驥也想出力。
正統六年(1441年)正月,英宗任蔣貴為平蠻將軍,李安劉聚為副,而由王驥總督軍務,大發東南各道的軍隊十五萬去討伐思任發。刑部侍郎何文淵、翰林侍講劉球先後上疏勸諫,英宗不採納。臨行時,英宗賜給王驥、蔣貴金兜鍪、細鎧、蟒繡緋衣、紅弓矢。王驥請英宗允許他相機行事。王驥乘驛車來到雲南,部署諸將,派參將冉保由東路指向孟定,大軍由中路到騰衝,分道夾擊。
同年十一月,王驥和蔣貴以二萬人奔到上江,包圍其營寨,五天沒能攻下。正好有大風,便縱火焚燒欄柵,攻下了該寨,斬首五萬餘級。又從夾象石進軍,渡過下江,打通高黎貢山之路。閏月到達騰衝,長驅直入,抵達杉木籠山。叛軍登高據險,構築七座堡壘互相應援。王驥派參將宮聚、副將劉聚分左右翼攀嶺而上,而他自率中軍奮勇攻擊,叛軍大潰,官軍乘勝到達馬鞍山
一月後,王驥抵達叛軍巢穴。山很陡很險,周圍還挖有深溝,東南臨江,懸崖陡峭無法攀登。王驥派前軍偵察叛軍動靜,擊敗了他們的伏兵。叛軍另從間道出來,立柵在馬鞍山下,出大軍之後。王驥告誡軍中不要動,而令都指揮方瑛以六千人突擊叛軍營寨,斬首數百級,又引誘擊敗了他們的象陣。正好東路軍冉保等人已聯合木邦、車裡、大侯等處土軍,攻破烏休弄、戛邦等寨,另派別將守衛西峨渡,防止賊人逃跑,與大軍約定日期會合。王驥便督率諸將環攻叛軍七個寨門,堆上木材焚燒。狂風大作,叛軍被燒死無數,溺江而死的有數萬人。思任髮帶著兩個兒子逃到孟養。官軍繳獲他的虎符、金牌、宣慰司印以及被他搶去的騰衝等衛所的印章三十多枚。王驥剷平他的巢穴,留兵駐守而還。
正統七年(1442年)四月,王驥派偏師討伐維摩土司韋郎羅。韋郎羅逃到安南,官軍俘獲他的妻兒。王驥傳檄到安南,安南將韋郎羅綁住獻來。五月,王驥回師。英宗派戶部侍郎王質帶著羊肉和酒迎接慰勞,在奉天門賜宴招待,文武群臣都列坐陪宴,時人以此為王驥之榮。英宗論功行賞,封王驥為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靖遠伯,歲祿一千二百,世襲指揮同知,賜給貂蟬冠玉帶。
  • 二征麓川
思任發逃到緬甸後,他的兒子思機發又率領餘眾住在居藍,請求入朝謝罪。朝臣建議趁機招撫,王振不同意。同年八月,又命王驥總督雲南軍務,率參將冉保、毛福壽前往。他們還沒到而思機發已派他的弟弟招賽來入貢,緬甸也上奏說抓住了思任發,要挾明朝割讓麓川。朝廷不接受招賽的朝貢,並敕令王驥圖取緬甸,王驥便請增派部隊。
正統八年(1443年)五月,英宗又命蔣貴為平蠻將軍,調兵五萬前往。並派五十萬士兵轉運糧餉。王驥當初傳檄緬甸,要他們送來思任發,緬甸表面上裝作聽命的樣子,卻陰持兩端。同年冬,大軍逼近緬甸,緬甸人用樓船載著思任發來窺伺官軍,而暗中用別的船把思任發運回去。王驥知道緬甸人把木邦河水視為與他們是唇齒相依的利害關係,並擔心思機發因為他們獻出他的父親而仇視他們,所以終不肯獻出思任發。王驥於是奔到居藍,攻破思機發的巢穴,獲得他的妻兒和部落,而唯獨思機發逃跑。
  • 巡視諸邊
正統九年(1444年),王驥被召回,加祿米三百石,命他與都御史陳鎰巡視延綏(今陝西榆林)、寧夏、甘肅等邊塞。當初,寧夏守邊的部隊,半年一換,後來邊事緊張,三年才換。軍士日久疲憊,又增選軍屬來防備,有的一家有五六人在邊防,軍用物資供應因此而陷入困境。王驥請每年調換一次,應來更代的十月份到達,而被替代的留到次年正月再送回去,這樣邊備充足而軍隊也不會疲勞。英宗覺得他的建議很好,把它推行到各個邊防。
  • 未擒敵酋
當時,緬甸人已經獻來思任發,而思機發竊住在孟養,多次派使者來入貢謝罪。中外官員都願英宗罷兵。王振心裡終不滿足。要求思機發親自入朝謝罪。沐斌率軍到金沙江招思機發,但他不來。傳諭孟養抓他來獻,他們也不聽命。王振發怒,想將其種類全部消滅。
正統十三年(1448年)春,英宗又命王驥總督軍務,宮聚為平蠻將軍,率師十五萬前往。第二年造船渡過金沙江,叛軍在西岸立欄柵拒守。官軍聯船搭成浮橋渡過去,攻拔叛軍欄柵,進而攻破鬼哭山,連拔十餘寨,叛軍墜崖溺死的有無數人,而思機發還是逃掉,找不到他。那時,官軍越過孟養,到達孟(冉阝)海。該地在金沙江之西,離麓川有一千里,自古以來官軍從沒到過,叛軍見到官軍非常害怕。而官軍遠途跋涉,王驥擔心糧餉不繼,急於想引兵退回。當時思機發雖然躲藏起來,而思任發的少子思陸又擁眾占據孟養。王驥推測賊人終不可滅,便與思陸定立條約,立石表,在金沙江上發誓說:“石爛江枯,你才能渡過來。”於是班師。
王驥共三征麓川,終抓不到思機發。議論者指責王驥等人勞師費財,以西南一隅而騷動天下。而會川衛訓導詹英上疏彈劾他,大略說:“王驥等人大量役使民夫,抬著彩色的絲織品,散給各個土司以邀取厚利。他擅用腐刑,詐稱是進獻給陛下做宦官,實際上是充作私人使用。部隊行進又沒有秩序,十五萬人一天同時出發,互相踐踏。每名軍士背六斗米,在山谷中跋涉,許多人自縊而死。到達金沙江後,又彷徨不敢渡,渡過之後又不敢攻,後來進攻了,又喪失了都指揮路宣、翟亨等人。等敵人撤走後,卻抓漁夫做俘虜,把占領之地分給木邦和緬甸,掩蓋敗績以為功勞,這與李宓之敗有什麼區別?而當時楊國忠就是以捷報報告朝廷的。”奏章交到法司,王振從中庇護,王驥得以不被問罪。

平定苗亂

正統十四年(1449年)四月,湖廣、貴州各地苗人到處起事,包圍平越等各個城堡,貴州東部道路不通。王驥到武昌後,朝廷命他回師討伐苗人。八月,“土木之變”發生,英宗被俘,群臣彈劾王振以及王驥。朝廷因為王驥正在軍中,且還要倚仗他討平苗人,便放過不問。十一月,朝廷命王驥佩平蠻將軍印,充任總兵官,負責鎮壓事宜,由侍郎侯璡總督軍務。後來苗人勢力更盛,部眾達十餘萬。平越被圍半年,巡按御史黃鎬死守,糧盡便挖草根來吃,而王驥屯兵在辰州和沅州並未進軍。
景泰元年(1450年),黃鎬起草奏疏放在竹筒中,找人從間道出來,報告朝廷。代宗改命保定伯梁珤為平蠻將軍,增兵二萬人。侯璡從雲南督軍前進,急戰,大破叛軍,解除各城之圍,而王驥也俘獲了剷平王蟲富等人獻給朝廷。

世券舊臣

王驥回師後,代宗命他總督南京機務。景泰元年(1450年)冬,他請求代宗授予世券,代宗同意。南京的部隊素來偷閒懶惰,王驥到任後,把自己治軍的辦法教給他們。于謙不器重他,但朝廷因王驥是舊臣而寵禮他。十月,代宗命王驥守備南宮,以監視居住於此的太上皇朱祁鎮。
景泰三年(1452年)四月,代宗親賜王驥敕書,讓他解職養老,定期朝見。王驥當時已經七十多歲,仍照樣躍馬吃肉,盛情於聲妓之中。

奪門之功

主詞條:奪門之變
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徐有貞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迎立太上皇朱祁鎮復位。王驥參與策劃,不但自己親自披甲上馬,還將兒孫都帶在了身邊。事後,給他的賞賜稍遲,王驥上書陳說道:“臣的兒子王祥進入南城,被諸將所擠,摔到地上差點死去。現在論功沒有他的份,臣懷疑有人把他壓了下來。”英宗便任命王祥為指揮僉事,而命王驥仍任兵部尚書,管理兵部事務,加稱號為奉天翊衛推誠宣力守正文臣、光祿大夫,其餘如舊。幾個月之後,王驥請老告退。

病逝家中

天順四年(1460年)五月十一日(5月30日),王驥在家中病逝,終年八十三歲。英宗聞訊後,為其輟朝一日,按舊例賜葬祭。追封靖遠侯,諡號忠毅。
在明代顧其言的《皇明百將列傳評林》及黃道周所著的《廣名將傳》中,王驥均位列其中。

主要成就

正統六年(1441年)至正統十三年(1448年)間,王驥總督軍務,三次征討麓川,史稱“驥為功之首”。
王驥征討麓川,被指責為“老師費財,以一隅騷動天下”。但王驥進行的戰役確實基本平定了麓川的叛亂,並將之控制在中央手下,鞏固了統治。
正統九年(1444年),王驥被與都御史陳鎰巡視延綏(今陝西榆林)、寧夏、甘肅等地時,時寧夏邊軍三年一換,並增選軍屬以防備,致使軍士疲憊、軍用睏乏。王驥請每年調換一次,讓應來更代的十月份到達,而被替代的留到次年正月再回去,以此提高效率。此建議受英宗讚賞,並下令推行各邊。
此後,王驥參與討平貴州、湖廣各族人民大起義
晚年總督南京機務時,王驥因南京的部隊素來偷懶,曾將自己治軍的辦法教給他們。

個人作品

皇明經世文編》輯有《王靖遠忠毅侯奏疏》一卷。

人物評價

陳敬宗:兵部尚書兼大理卿王公,蓄文武將相雄剛之才德,且素著西鄙韓范(韓琦范仲淹)之功,簡在 聖衷,非一日矣……然則永清南徼,俾朝廷無復南顧之憂者,公之功豈淺淺哉?銘鼎彝而紀竹帛,炳炳然直與古之儒將爭光後先……此儒者遭遇之極,蓋不特縉紳之光,寔為邦家之光也。
朱祁鈺:卿以文武之材,賢勞累著,簡在朕心。
李賢:①本朝之制文臣不許封爵邑,惟有武功者不在令。自洪武以來蓋百年於茲矣,文臣有武功而封爵邑者,始一人焉,靖遠伯王公是已,嗚呼休哉。②公天資通敏,遇事敢為,正色立朝,欲以身狥天下,毎陳國家利害,生民休戚,辭氣懇切,孜孜不已。襟懷開爽,好賢樂善,人有寸美,必極口稱道。見人材沉滯,必拔起任用,始終成就之,未嘗有德色。與人交,不立厓岸,循循和易,雖位兼將相,望重累朝,曾無一毫驕矜之意,見於顏面,體貌清臞,風儀俊整,尤善談論,見者為之愯然,當大事,屹若砥柱之在中流,功名事業,視前古為無愧矣。③天生豪傑,祚我邦家。大其抱負,弘彼聲華。乃若斯人,世豈多有。為鳳為麟,出也非偶。惟忠毅公,間氣所鐘。芬芬茅葦,挺見孤松。早奮於庠,入奉廷對。羽儀公朝,展也無愧。歷試繁劇,如劍斷犀。佐持憲節,名震山西。召尹京畿,畿內安堵。貳我夏官,折衝尊俎。進大司馬,出巡邊陲。斬其怯將,大張兵威。於甘於涼,於彼沙漠。矯矯強敵,罔不就縛。麓寇弗靖,以跳以梁。公來督戰,如鷹之揚。殲厥渠魁,盪其巢穴。滇南之境,遺患斯絕。報功有典,逈出群流。河山帶礪,與國同休。將相之才,一代之望。壽考哀榮,孰與公抗。束鹿之原,卜此牛眠。豐碑有銘,百世之傳。
孫繼宗:驥天資明敏,遇事敢為,用能屢效戰勞。然麓川之役,驥為功之首,而罷敝西南,冒濫官爵,蓋亦罪之魁也。
徐鹹:國朝名臣,久任享耆壽者,魏文靖公驥九十八,王端毅公恕九十三,胡忠安公濙八十九,馬端肅公文升、韓忠定公文、吳文恪公訥、章文懿公懋,俱八十六。王文端公直、王忠肅公翱、王忠毅公驥、林文安公瀚、劉忠宣公大夏、謝文正公遷,俱八十四。茲數公者,名位祿壽兼而有之,豈易得哉?
王世貞:①高皇帝既定天下,右武約曰:“文臣非汗馬勞無得封公侯。”百七八十年,封者僅數人。至於今世,世弗奪者,唯靖遠耳。獨以麓川得之,嗚乎,麓川何以封哉。②是三伯(王驥、楊善徐有貞)者,而皆材人也。靖遠材而欲,武略則優;興濟材而巧;武功材而躁,其隱忮忍割,偕有陰慝,然而靖遠差寬之矣。不然,以麓川之三役,塗炭幾天下半,而卒以長世也。③文臣封伯,雖前後十人,然以戰功得者僅三人:靖遠伯驥,威寧伯越,新建伯守仁耳。皆王姓,威名皆盛於諸伯,大奇大奇。④王靖遠驥、王威寧越,皆以進士累官尚書、左都御史,而一掛平蠻將軍印,一掛平胡及靖虜副將軍印,蓋不止總督而已也……其事至奇,故特標著之。
李贄:弇州謂靖遠材而欲,武略則優。噫!安得有大將之才如驥,又得無欲如弇州言者而用之,使之為我御虜征蠻以封侯乎?然即無欲矣,則雖封侯亦其所不欲者,吾又安能使之捨棄性命,以為我征蠻御虜,而與其所不欲之侯封也。其言謬矣……夫國家用人,唯用其才,今乃使有才者不得用,卒自托於中貴人有援力者以自見,其為宰相冢宰本兵,吾謂其慚汗滿面,愧死無地矣!乃反以有欲病人,何哉?又何取於居要路者為也。我朝文臣世爵,今唯靖遠猶存。故弇州獨以為仁德之報,不信彼讒妬之口雲。
王鳳竹:考紀書英廟朝,束鹿王公以滇南莊浪之捷剖土封靖遠。
黃道周:尚書王驥,奉詔行邊。指揮安敬,黷怯斬焉。軍勢大振,莫不爭先。謀敵犯境,蔣貴檄前。任禮繼後,勗其勉旃。若功不立,相見無年。眾力感奮,一戰赫然。黃河敵遁,追至黑泉。俘以千計,斬獲十全。捷聞還部,再討麓川。東西乘隙,腹背搗堅。破其七砦,俘溺萬千。任發機發,敗逃若煙。渠魁雖失,天威大宣。文臣出討,殊足稱賢。
宋徵璧:一國家外夷之患,北虜為急,兩粵次之,滇蜀又次之,倭夷又次之,西羌又次之。誠欲九塞塵清,四隅海燕。方叔召虎,一時鹹慕風采,奕世猶仰威名。指受方略,半系督撫……南伐麓川,則詳於王靖遠。
查繼佐:時閹振持內權,而驥與二,豈能南北大創不庭?如是以道德論邊功,儒者之言也。而使奸使詐,亦兵法所不廢。靖遠用振,而非振用靖遠。
谷應泰蔣貴、王驥,初下麓川,三路分進,斬首三千,思任竄緬,僅以身遁,再攻平緬,五營並進,焚其援舟。思任父子,又竄孟養,然而緬人內懼,傳首京師,勒石金沙,誓臣石爛,此亦勛著燕然,功高銅柱,豈僅唐蒙夜郎,相如邛笮者乎?然史稱其起兵十五萬,轉餉半天下,冒躐五等,橫被冕玉。嗟乎!陳湯貪黷,曹翰兇殘,武臣之故態,而屯守之說不行,飛挽之繁不給,此則其智遜金城,而功比貳師者已。
張廷玉:人非有才之難,而善用其才之難。王驥、王越之將兵,楊善之奉使,徐有貞之治河,其才皆有過人者。假使隨流平進,以幹略自奮,不失為名卿大夫。而顧以躁於進取,依附攀援,雖剖符受封,在文臣為希世之遇,而譽望因之隳損,甚亦不免削奪。名節所系,可不重哉!
崔瑞德牟復禮:如同有些史料所說,這些漫長和耗費巨大的戰役可能給緬甸北部的本地民族留下深刻的印象。但這個地區沒有長期平定……但是王驥進行的這些代價很高的戰役確實達到了一個目的。它們在明朝以後的時期鞏固了中國人的控制,而且也的確鞏固到如今。

軼事典故

擊鼓為樂

據《水東日記》記載:王驥任順天府尹時,他退廳便坐在後堂,召來鼓手打得勝鼓,將這件事當作樂趣,將鼓打得不成節奏的人會受罰。後來王驥終因作戰而立下功名,也像前人一樣喜歡聽聞“擊鼓用兵”的詩。

三王伯爵

明代僅有的三位以戰功封爵的文臣分別是王驥王越王守仁。他們都姓王,威名超越其餘諸文臣封伯者,明人王世貞對此曾連批“大奇!大奇!”

親屬成員

曾祖:王守道
祖父:王思宗,在元朝曾任高陽縣令,有仁政。
父親:王成
母親:程氏
妻子:張氏,累封靖遠伯夫人,生子三人(其中一子名王玉瑢)均早卒;劉氏,側室,生子三人(其中二子為王瑛、王珩)。
兒子:王瑛,世襲靖遠侯;王祥,明英宗時以“奪門”功任指揮僉事;王珩,任勛衛

伯爵世系

王驥的靖遠伯爵位共歷八世九代,傳至明亡而絕。
第二代:王瑛,天順四年(1460年)襲爵。
第三代:王添,成化八年(1472年)襲爵。
第四代:王憲,成化十九年(1483年)襲爵。
第五代:王瑾,正德十年(1515年)襲爵。
第六代:王學詩,萬曆元年(1573年)襲爵。
第七代:王學禮,萬曆四年(1576年)襲爵。
第八代:王繼芳,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襲爵。
第九代:王永恩(一作承恩),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襲爵。

史料記載

《尚書靖遠伯忠毅王公神道碑》
《明英宗睿皇帝實錄》
名卿績紀·卷三》
《皇明百將列傳評林》
罪惟錄·卷十九·武略諸臣列傳》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