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1426年12月3日-1499年1月12日),初名王悅,字世昌。大名府濬縣(今河南濬縣)人。明朝中期名將、詩人。
景泰二年(1451年),王越登進士第,授御史。累官右副都御史、巡撫大同。明憲宗時官至兵部尚書,總制大同及延綏甘寧軍務,以功封威寧伯,成為明代因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另兩位為王驥、王守仁)之一,世稱“王威寧”。亦為首任三邊總制。成化十九年(1483年),權宦汪直被貶後,王越遭奪爵除名,謫居安陸。
明孝宗即位後,王越獲赦回鄉。後以左都御史銜致仕。弘治十年(1497年),起復原職,並加太子太保,總制甘、涼邊務兼巡撫,其後兼制延、寧兩鎮。次年,於賀蘭山擊破韃靼,以功進少保兼太子太傅。旋受命經略哈密。弘治十一年十二月(1499年1月)在甘州逝世,年七十三。追贈太傅,諡號“襄敏”,後世稱其為“王襄敏”。
王越為明代成化、弘治時期西北著名的軍事統帥,曾三次出塞,收取河套地區,兩次遠襲韃靼。他身經十餘戰,出奇取勝,動有成算。又提攜後進,籠絡豪俊,深得眾心。唯獨因交結宦官而受士人詬病。王越亦頗具詩才,其詩性情流露,不須雕飾。悲歌感慨,有河朔激壯之音。有《王襄敏集》等傳世,今人輯有《王越集》。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贊理軍務,紅鹽池之戰,總制三邊,奇襲威寧海,追戰黑石崖,延綏大捷,累功起嫉,直搗賀蘭,飲恨而沒,主要成就,軍事,文學,個人著作,人物評價,總評,歷代評價,逸聞趣事,二鉞,相貌豐偉,揚卷朝鮮,授劍守仁,善得軍心,鎮定處事,求妓秦王,親屬成員,史料記載,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景泰三年(1452年),王越奉命巡按四川。
景泰四年(1453年),王越的父親王頤去世。王越未待他人接任即回鄉守孝,被都御史彈劾,明代宗朱祁鈺特地原諒了他。至景泰七年(1456年),守喪期滿,被起復為山東道監察御史。左都御史寇深頗為欣賞王越,將諸道章奏都交給他處理。
天順七年(1463年),大同巡撫、都御史韓雍召還,明英宗感嘆難有合適的繼任人選,內閣學士李賢於是舉薦王越,英宗召見王越,見其穿著寬衣短袖,舉止敏捷,頗為喜愛,便晉升他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不久後。受命巡撫大同。九月,遭母喪,回鄉守孝,被朝廷奪情視事。王越赴任後,繕修器甲,精簡兵卒,減課勸商,頗立功績。
贊理軍務
成化三年(1467年)二月,撫寧侯朱永征毛里孩,王越贊理軍務兼紀功賞。三月,韃靼入侵大同大鹽房等地,搶掠人畜,王越調集官軍抵禦,將其斬首二十七級,生擒帖留帖木兒等十二人。五月,都指揮李愷等分軍抵禦入境的韃靼,王越與鎮守大同左少監覃璣率軍策應,擊敗韃靼軍,生擒十二人,斬首二十七級。同年九月,王越兼任宣府巡撫。
成化七年(1471年),王越因將要西征,辭去大同巡撫之職。憲宗同意,加總督軍務,負責西方戰事。當時韃靼軍有數萬之眾,而明軍能作戰的只有一萬人,又分散防守,無法有效禦敵。王越與朱永便上奏攻、守二策。兵部尚書白圭也以此為難,請求憲宗敕令諸將防守。同年,韃靼軍再次入寇懷遠等諸堡,王越等將其擊退。白圭又請求大舉“搜套”。
成化八年(1472年),朝廷派侍郎葉盛至軍商議,當時朱永已被召回,王越以明軍疲勞為由,請求休兵,與葉盛歸還。廷臣認為河套地區不平,三邊終無寧日。當時雖然派遣八萬部隊,但將權不一,迄無成功,宜專遣大將調度。於是在同年五月拜武靖侯趙輔為平虜將軍,敕陝西、寧夏、延綏三鎮兵皆受節制,王越總督軍務。但戰事不利,王越、趙輔紛紛上書韃靼勢力強大,必須調遣至少精兵十五萬,否則應退到內地。當時科道紛紛彈劾兩人欺謾,恰逢趙輔得病召還,命寧晉伯劉聚代任。
紅鹽池之戰
主詞條:紅鹽池之戰
成化九年(1473年),王越與劉聚在溫天嶺擊敗韃靼軍,晉升為左都御史。當時明朝三次調換大將,但都以王越總督軍務。經過數次戰鬥,韃靼軍決定大舉進攻。
同年九月十二日,滿都魯汗及孛羅忽、癿加思蘭留妻子老弱於紅鹽池,大舉深入,直抵秦州、安定。王越則繞道率延綏總兵官許寧、游擊將軍周玉各將四千六百騎為左右哨,從榆林紅兒山出境,晝夜兼行一百八十里,涉白鹽灘。又行進一百五十里,探知韃靼軍老弱俱在紅鹽池,連營五十餘里。王越用計將弱馬分布陣後,以張聲勢,精壯騎兵布於陣前,許寧率左隊,周玉率右隊,張開兩翼。又分一千餘精騎埋伏於營側。明軍進至韃靼部營地外二十里許,韃靼集眾來拒。明軍伏兵忽起,前後夾擊,擊敗對方,斬首三百五十五級,獲駝馬牛羊器械無數,並焚其帳篷、廬舍,然後撤軍。滿都魯等回營後,見營帳被毀,舉眾大哭,率軍追擊明軍。王越結陣緩行,又設伏將追軍擊敗。
總制三邊
成化十年(1474年),朝廷商議設總制府於固原,舉定西侯蔣琬為總兵官,王越提督軍務,控制延綏、寧夏、甘肅三邊,總兵、巡撫均聽從其節制。後下詔罷免蔣琬,以王越代任,至此三邊設總制(三邊總制)。朝廷後論功,加封王越為太子少保。當時紀功郎中張謹、兵科給事中郭鏜等彈劾其濫殺冒功,王越正認為功大賞薄,聽聞此言後更加怏怏不樂,於是稱病還朝。
奇襲威寧海
主詞條:威寧海之戰
成化十六年(1480年)正月,據延綏鎮守太監張選報,韃靼亦思馬因將犯邊。正月十六日,憲宗命朱永為平虜將軍、總兵官,由汪直監軍,王越提督軍務,前往討亦思馬因。二月,明軍出大同,王越說服汪直奏請朱永率大軍從南路走,自己與汪直沿邊境往榆林。後偵知韃靼已西遷至威寧海子(今內蒙古正黃旗察哈爾南),便於同月二十二日盡調京營及大同、宣府兩鎮精兵兩萬一千人出孤店關(今山西大同東北),晝伏夜行二十七日至貓兒莊。時天降大風雪,王越、汪直率精騎連夜奔襲至威寧海,至次日黎明時韃靼猶未發覺,明軍縱兵掩殺,獲大勝。達延汗巴圖蒙克(小王子)僅以身逃,其妻滿都海或於此時戰死。此役,明軍生擒幼男婦女一百七十餘一人,斬首四百三十七級,獲旗纛十二面,馬、駝、牛、羊共六千餘只,盔甲、弓箭、皮襖等一萬餘件。
三月,憲宗論功行賞,升王越之子、百戶王時為正千戶。同月,憲宗下詔封王越為威寧伯。王越受封伯爵後,本不該再兼領都察院職務,但王越不願就列西班。御史許進等人稱頌王越的功勞,援引王驥、楊善的例子,請求憲宗仍讓王越領都察院事,並提督團營。憲宗同意。
追戰黑石崖
成化十七年(1481年)二月,韃靼從海東山等地入明境剽掠,王越再次與汪直、朱永出大同,於黑石崖追敗韃靼,生擒十人,斬首一百十三級人,獲馬七百二十九匹,器械六千二百餘件。憲宗以此功升王越之子王時為都指揮僉事。後更進拜太子太傅,增歲祿四百石。按明制,文臣不得封公侯。王越以勛臣之例比照,改掌前軍都督府,總五軍營兵,仍提督團營,並蔭封其年僅八歲的兒子王昕為錦衣衛百戶,予世襲。
同年五月,宣府告警。憲宗命汪直總督軍務,王越佩平胡將軍印、充總兵官,統京軍精銳三千征剿韃靼。因韃靼軍退,王越等請班師,憲宗不允。不久後,大同總兵官孫鉞去世,憲宗命王越接替其任職,而命汪直總鎮大同、宣府,召回京營將士。
延綏大捷
成化十八年(1482年)六月,韃靼入寇延綏等處,王越與汪直調兵援助。因兵部尚書餘子俊在延綏修築邊牆,韃靼入境後被明軍衝散,為城牆濠溝所困,遭遇大敗。史稱:“是役也,斬獲最多。……然自是無敢復輕犯邊者,延綏軍民頗得息肩雲。”但憲宗僅增王越歲祿五十石。
閏八月,內閣大學士萬安等人商議,唯恐汪直為王越所誘使,以求再獲任用,於是向憲宗進言,調王越鎮守延綏,而令原來的延綏守將許寧鎮守大同。臨行時,王越對前來送行的巡撫郭鏜說:“許寧雖然屢經戰陣,安分守己,撫慰下屬,但並不是統軍之才。朝廷重用許寧,一定要壞事,您要謹慎啊。”後許寧與處處汪直爭權,每事必違,且剛愎自用。至次年,汪直被調往南京,許寧在大同大敗於韃靼。朝臣都知道敗在不該調走汪直、王越,害怕憲宗責怪,只推說是因為調兵未集,與滿朝科道官一起瞞下敗績。直到一年後,終究人心不平,才有人將實情報給憲宗。憲宗聞訊後大怒,命錦衣衛執許寧、郭鏜與鎮守太監蔡新於午門前門。後免其死罪,改為各降官六級,永不起用。郭鏜被貶謫後,才將許寧當初的行事詳細說出,並佩服王越的先見之明。
累功起嫉
王越自負豪傑,高傲自如,為禮法之士所忌恨。他的飲食供奉模擬王者,射獵聲樂恣意享受,即使被謫遷也未減損。在王越獲罪時,朝臣中有不少人認為對他的處分過重,但終究無人為他陳情。
成化二十年(1484年),王越於安陸結屋山岩下閉戶讀書。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七月,王越上疏向朝廷訴冤,未果。
直搗賀蘭
弘治十年(1497年),小王子屢次擾邊,陝西三邊(延綏﹑甘肅﹑寧夏)大擾,廷議復設總制官,先後會舉七人,均未合孝宗心意。吏部尚書屠滽想要舉薦王越,對馬文升說:“此重任必須要用這類人來擔當。”遂將王越列名上書,孝宗準允,便復王越原職,加封太子太保,總制甘、涼邊務,兼巡撫。王越稱甘肅鎮兵弱,不用延綏、寧夏兩鎮兵難以克敵。後請兼制延綏、寧夏兩鎮,並解此前所兼巡撫職。
弘治十一年(1498年),孝宗敕諭王越,命其速攻賀蘭山,以防止韃靼長期占據此地,侵擾邊關,招引其餘部族寇邊。王越於同年七月分三路進兵,直搗賀蘭山:命延綏副總兵、都指揮同知朱瑾領兵二千出南路;寧夏鎮守太監張僴及總兵官、都督同知李俊領兵二千出中路;副總兵、都指揮使張安及監槍右監丞郝善領兵二千出北路。王越居中總制,另命張安、郝善部分為二哨。北、南二哨分別於花果園、蒲草溝擊敗韃靼軍,斬首二十級(包含一名酋長)。二哨合兵追擊至大把都,韃靼軍分為三部突擊,試圖衝散明軍。明軍下馬以槍銃回擊,韃靼軍稍稍退卻,明軍乘勢急擊,斬首十級。日晡時分,張安收兵返回,並在路旁設伏,韃靼軍來襲,遭遇伏兵,被迫撤退。郝善率軍攔截韃靼軍退路,又追斬首級八級。其後再追至柳溝(今寧夏平羅西北),斬首三級,韃靼軍向西敗逃,明軍才回到寧夏城。此役,明軍共斬首四十二級,俘獲馬、駱駝兩百四十一隻、牛羊及器仗數千。孝宗獲悉捷報後,進王越為少保兼太子太傅,其餘兼任如舊。
飲恨而沒
就在王越得勝的同時,受孝宗寵愛的宦官李廣得罪自殺,諫官連續上章彈劾,指責王越為李廣同黨。孝宗雖對此事不加過問,但王越聞言後,內心卻憂恨交加,最終於弘治十一年十二月一日(1499年1月12日)在甘州(今甘肅張掖)逝世,享年七十三歲。孝宗聞訊後,為他輟朝一日,追贈太傅,諡號“襄敏”,並諭令以九壇告祭,蔭補王越之孫王烜為國子生。除此之外,朝廷還派進士王守仁負責督造王越的墳墓。
主要成就
軍事
王越巡撫大同時,修甲練兵,減課勸商,頗立功績。成化三年(1467年),隨撫寧侯朱永征毛里孩。並兩次擊敗韃靼入侵。成化五年(1469年),韃靼侵犯河套地區,王越率軍將其擊退。次年,延綏告警,王越再命將軍許寧等將其擊退。三月,與朱永於開荒川敗阿羅出。成化七年(1471年),韃靼軍再次入寇懷遠等諸堡,王越等將其擊退。成化九年(1473年),王越與寧晉伯劉聚在溫天嶺擊敗韃靼軍。九月,滿都魯汗及孛羅忽、癿加思蘭留妻子老弱於紅鹽池,大舉深入,直抵秦州、安定。王越乘滿都魯汗等大舉深入之機,率騎兵襲擊韃靼老弱所在的紅鹽池,斬首三百五十五級。此役後,滿都魯等不敢再居河套地區,西陲從此數年安定。成化十六年(1480年)二月,王越與太監汪直率精騎襲擊韃靼所在的威寧海(今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前旗黃旗海),獲大勝,斬首四百三十七級。成化十七年(1481年)二月,韃靼入境剽掠,王越於黑石崖追敗韃靼,斬首一百十三級人。成化十八年(1482年)六月,韃靼入寇延綏等處,王越與汪直調兵援助。韃靼被明軍衝散,為城牆濠溝所困,遭遇大敗。弘治十年(1497年),達延汗屢次擾邊,王越總制三邊,奉命征討。次年,於賀蘭山大破韃靼,斬首四十二級。八月,又負責經略哈密事宜,王越針對土魯番擊破哈密的形勢,建議恢復先前被擄的哈密王陝巴爵位,明孝宗於是復封陝巴為忠順王。
文學
個人著作
體裁 | 作品摘選 | ||
---|---|---|---|
詩 | 《與李布政彥碩馮僉憲景陽對酌》《次趙廣文韻》《次韻答馬大理天祿》《獨坐感懷》《走筆送謝大參》《丁亥中秋》《寄王宗貫冢宰》《自詠》《春寒》《謝安圖》《長安懷古》《過紅石山》《夜坐》《寄王司馬公度》《村樂》 | ||
奏疏 | 《屯御疏》《處置邊務疏》《平賀蘭山後報捷書》《處置夷情復國土以繼封爵疏》《禦寇方略疏》 |
作品摘選參考資料:
人物評價
總評
王越為明代成化、弘治時期西北著名軍事統帥,他姿表奇偉,議論風發。曾三次出塞,收河套地。身經十餘戰,出奇取勝,動有成算。獎拔士卒,聚集豪俊,用財如流水,因此人們樂於為他所用。又曾推薦楊守隨、佀鍾、屠滽等人,他們都有名於世。他和睦家族、敦睦故舊,賑濟窮困、撫恤貧苦,惟恐做不到。
王越守邊時,多挑選銳卒作為心腹將領,親自與敵軍搏鬥。他又常常派人偵查敵軍的輜重,率軍邀擊劫掠,或剪除敵軍少量的騎兵,因此屢立戰功。他在世時,眾人大多責備他貪功。等到他死後,將士驕惰,冒功浪費軍餉更加厲害,其後的邊臣始終沒有超過王越的。
歷代評價
朝鮮使臣李坡:不厲而威,真君子人也。(《朝鮮王朝實錄·成宗實錄》引)
劉珝:劉子交世昌有年矣,不獨知世昌可文可武,其於遠近、大小、輕重之任,亦無弗可者。靖遠之後,宜相繼而伯、而侯者。(《古直先生文集·贈王太保序》)
楊遜:若致仕都御史王越能文能武,有智有謀。曩有威寧之功,反造惹釁之謗。即今年雖老而謀猷甚壯,時未用而忠義常存。(《王越集》引《年譜》)
劉健、謝遷:①越用兵善出奇方,虜入寇,陽若不聞,伺其得利稍怠,乃伏兵歸路邀殺之,故多勝無敗,尤善用人,所部將士,率一時謀勇,皆不次拔擢之,其親識貴家子弟間,亦在軍中,俱以功升武官。(《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②越姿表奇邁,聰慧絕人。慷慨自許,事一見即決。久膺帥寄,凡邊徼險易、虜情真偽、將士強弱,歷歷在胸臆。遇敵意度安閒,計定而後發,顛倒才智中,自為操縱,而人樂為之用。其所拔擢,後往往多為名將。賦詩、屬文、草奏、判案,雖倉卒立就,俊逸可觀。但急於功利,自負其才,至破崖岸為之,中多機變,人莫能測,坐是為士論所非。然河套、賀蘭之捷實有功於邊,論者概指為開釁生事,亦過矣。自後守邊出帥者,多庸懦無能,而冒功費財者滋甚。求如越比蓋,亦難其人焉。(《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
王鏊:所謂出奇者,何也?臣聞兵法以正合、以奇勝,自古用兵,未有不用奇兵而能勝者也。況於北虜,尤難以力較,只可以計破。國之名將,如楊洪之在大同,常以刼營取勝。近者王越之於紅鹽池,亦用此術。此最為可恨,而議者以為兵出非正,往往黜其功。夫兵者詭道也,況今邊人,摧破之餘,望風驚疑,無有固志。但能痛殺一陣,則可以生中國之氣,壯邊人之膽,尚安論其正不正哉?(《上邊議八事》)
崔銑:①大明御天,道邁千古。復我文明,放彼醜虜。文皇至勤,立馬陰玄。敻哉大漠,絕卻狼煙。惟豐而解,惟愚是事。窟虎堂階,謂可馴只。英英太傅,天子才雄。肅台秉憲,荒徼治戎。兵不大創,虜侮不絕。我甲我胄,往搗其穴。虜曰遯巳,西域底寧。二十餘禩,庶幾寢兵。嗟兵猶火,焚自不戢。奇事生疑,累功起嫉。滔滔漢江,公宅其瀕。吉祥載酒,句泣鬼神。邊再不寧,勤公載托。嗟公老矣,遽翻冥漠。嗟嗟驕虜,今熾如炎。誰其邇之,不畏其惔。軍亦罷止,官靡資止。疇扣天閽,起公夷止。(《洹詞》)②少聞世昌文武大略,比入翰林,人多言其任術不足數,及修《泰陵實錄》,得見國史,知其塞上功甚偉。(《吾學編》引)
石椂:太傅黎陽王公,以間世之才,無施不可。故其事功之餘,往往出其性情之所得者,形之於詩,明易疏暢,不務深刻,商呂格調,其白太傅(白居易)之流亞歟!(《王太傅詩選後序》)
鄭曉:①威寧出塞,俘馘甚多,自永樂以來,唯此奪其氣,一時君臣忌功,百方誣訕,皆非實事也,汪直自敬憚威寧,威寧不峻拒之,亦未為過。後人以威寧比陳鉞,何其忍也?(《國榷》引)②威寧之捷,足稱敵愾。顧茲饞口,反謂貪功;刀筆因而舞文,干城為之解體。(《皇明北虜考》)
王璜:雲起一代傑,奮起際重熙。(闕兩字)才難及,深沉武更奇。……(闕三字)靈劍,英雄萬古悲。(《王越集》引《襄敏公墓》)
劉時雍:人皆謂王世昌智,以予言之,天下第一不智者此人也。以如此聰明,如此才力,卻不用以為善。及在顯位,又不自重,阿附權宦,以取功名。名節既壞,而所得爵位,畢竟削奪,為天下笑。豈非不智而何?(《菽園雜記》引)
鄧球:吁若襄敏者,可不謂人傑歟!若乃屈膝長佞,喜功生邊,君子弗述也。(《皇明泳化類編》)
尹守衡:今人之訾越者,以彼好附權鐺故。彼自愉快其功名,且欲逃名於縉紳君子,尚安得以縉紳之功令而苛責之也。(《明史竊》)
馮夢龍:①平蔡乘雪,奪昆關乘雨,破大同虜乘風,而皆以夜,所謂出其不意也。威寧恩結千戶,是大手段,至推功小卒,即淮陰(韓信)北面左車,意何以加此!文臣中哪得此等快士!其雄略又出韓襄毅(韓雍)、楊文襄(楊一清)上矣,百陳鉞何敢望之!而阿醜以“兩鉞”為戲,老、韓(指老子、韓非子於《史記》中同傳)同傳,非公論也!(《智囊全集》)②越一時應變之機,從容克濟,有古名將之風。(《智囊全集》)
郝瀛:公天挺人豪,其氣完,其神裕,故其建立韡蓋,出將入相,文武全才,非徒以文見也。(《王襄敏公集題辭》)
王鳳竹:威寧公塞上卻虜,身冒矢石功,勝七十餘戰,邊人抵今談之,莫不勃勃傾竦動色。(《黎陽王襄敏公全集序》)
但貴元:元自髫齡時,已聞浚有襄敏公,為昭代名世人傑也。(《刻王襄敏公文集後跋》)
黃道周:王越文臣,偏長於武。視師延綏,以將自許。斬獲占多,論功誰阻。諜賊威寧,乘風襲取。功成捷聞,威寧封補。師過秦王,賜宴歌舞。吠犬自陳,乞其伎女。雪夜擁爐,麗姬環處。將詷敵還,命之入語。語敵詳明,飲以金縷。再語得情,金卮賜之。語終入神,麗姝乞汝。所以士心,死於為主。(《廣名將傳》)
張岱:王越亦偉男子哉!思肘後懸斗大黃金印,是以汲汲於功名之途,未免委蛇,不惜屈身出人胯下,豈非為熟中所累乎?然觀其雪夜琵琶,以美姬賜壯士,又豈齷齪子之所能為!故其出師異域,屢建功,要非幸致者矣。用人之智,去其詐,彼將帥之臣,奈何深求之邪!(《石匱書》)
宋徵璧:①一國之大事,惟在戎索。董正六師,以匡王國,惟大司馬(兵部尚書)是賴。強本弱枝,制變弭患。雖事難隃度,而枕席度師。或躬親簡練,而旌麾改色。本朝如於忠肅(于謙)、王莊毅(王竑)、項襄毅(項忠)、余肅敏(餘子俊)、馬端肅(馬文升)、劉忠宣(劉大夏)、王恭襄(王瓊)、李康惠(李承勛)、王康毅(王憲)、王襄敏、楊襄毅(楊博),諸公之在樞密,尤為矯矯。(《皇明經世文編·凡例》)②一國家外夷之患,北虜為急,兩粵次之,滇蜀又次之,倭夷又次之,西羌又次之。誠欲九塞塵清,四隅海燕。方叔召虎,一時鹹慕風采,奕世猶仰威名。指受方略,半系督撫。如北摧勁虜,則詳於王威寧。(《皇明經世文編·凡例》)
吳景旭:或以偕汪直出塞,致開邊釁,士論少之。鄭淡泉(鄭曉)謂:“汪直自敬憚威寧,威寧不峻拒之,亦未為過也。”可稱知心之論。(《歷代詩話》)
顧其言:孫子曰: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越夜襲威寧而俘斬虜寇。又曰:形之敵必從之,越揮兵上山,而賊不敢擊是也。(《皇明百將列傳評林》)
嚴遂成:榆林雪夜醉飛觴,弦索金巵侍兩行。氈帳雙環酬死士,陰山百戰縛生王。中官門下愁金膝,老淚風前泣箭瘡。惆悵灞陵逢醉尉,胡笳吹滿鬢邊霜。(《明史雜詠》)
崔瑞德、牟復禮:①15世紀後期幾個最能幹的軍事領袖像16世紀初期最著名的王守仁(哲學家王陽明)那樣,都是科舉出身和從其他行政職務轉任軍事領導的人;突出的例子有:韓雍(1422—1478年)、王越(1426—1499年)、項忠(1421—1502年)和馬文升(1426—1510年)。(《劍橋中國明代史》)②王越雖然科舉出身,卻是軍人集團中最能幹的人;儘管與宦官和聲名狼藉的朝臣有聯繫,他卻是一個傑出的戰地指揮官和軍事行政長官……王越(1426—1499年)是明朝僅有的四名因軍功而被封為伯爵的文官之一……王越征戰雖然殘酷無情,卻打得很出色。(《劍橋中國明代史》)
逸聞趣事
二鉞
中官阿醜擅長在明憲宗面前表演詼諧劇,一次,阿醜扮成汪直的樣子,手持雙斧踉蹌而行,有人上前詢問,阿醜說道:“我統領軍隊,只倚仗這雙斧而已。”那人又問:“雙斧叫什麼名字?”阿醜回答:“叫王越、陳鉞。”憲宗看後,微笑不語,似有所悟。
相貌豐偉
王越儀表堂堂,相貌豐偉。明代顧起元《客坐贅語》卷八“名公像”條,有對王越的品評,謂“王襄敏公廣額豐頤,而骨氣峻拔,有威重,印堂中直紋五條,右頤有一黑子,音吐如鍾。”
揚卷朝鮮
相傳王越參加廷試時,有旋風颳起吹走了他的卷子,經監試向御史請求重新給他試卷,王越才在原稿完成。第二年,朝鮮使者向明朝進貢時,呈上了王越的試卷,原來他的卷子被大風吹到了朝鮮,算命的人稱此為“封侯萬里”的徵兆。
授劍守仁
弘治十二年(1499年),孝宗命當時剛中進士的王守仁護送王越靈柩回濬縣安葬,並負責督造王越墓。王守仁在濬縣時曾告訴別人,說自己幼時夢到王越把征戰威寧海時的寶劍贈予自己,沒想到如今竟能督造王越墓。督造完成後,王越之子為表示感謝,真的把王越佩過的寶劍贈給了王守仁。而後來王守仁也因戰功封新建伯,明代僅有的三位以戰功封爵的文臣都姓王(王驥、王越、王守仁)。文學家王世貞對此曾連批“大奇!大奇!”
善得軍心
王越出任大同巡撫時,一天,天下大雪,王越剛坐在地爐邊,命歌妓們彈奏琵琶侍候飲酒時。正巧有一個千戶從敵營虜地偵察敵情回來,王越立即召他入府,仔細的詢問他有關虜地的情勢,心情愉快的說:“好冷的天呀!”手持金酒杯邊喝邊談,又命歌妓彈奏琵琶佐酒。兩人愈談愈高興,王越就順手把金杯送給千戶,接著兩人又天南地北的話家常,氣氛愉快,王越指著歌妓中最美艷的一位對千戶說:“喜歡嗎?送給你。”從此千戶對王越竭盡忠誠的效命,他後來累官至指揮。
某夜,王越命人突襲敵人營地。快到達時,突然颳起風暴,讓人眼睛都睜不開。眾人都覺得時機不對想回營。有一名老兵上前說:“這是天助我軍也!我們來到敵營,天颳大風讓敵軍守衛無法察覺我們侵入,等到我們完成任務歸營,正好遇上入城掠奪的敵軍,而我們位於上風處,順風而行,敵人卻逆風而行,這是風助我軍也。”王越一聽立即下馬拜謝。得勝後,立刻升小兵為千戶。
鎮定處事
王越的膽量與智慧過人。他曾與保國公朱永率千人巡邊,敵軍突然來到。朱永想逃跑,王越加以阻止,下令列陣自固,敵軍疑惑不敢前進。至傍晚時,王越令騎兵都下馬,銜枚魚貫而行,自己則率驍勇之士殿後,從山後行走五十里抵達城堡。第二天,才對朱永說:“我們一動,敵人就會追擊,就沒有我們這些人了,我不動,是表示閒暇來迷惑他們。下馬行走,沒有軍隊行進的聲音,是讓敵人無法察覺罷了。”
求妓秦王
親屬成員
輩分 | 關係 | 姓名 | 簡介 |
---|---|---|---|
先世 | 曾祖 | 王顯道 | 曾被表彰為“義民”,後累贈太傅、威寧伯,復贈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保、左都御史。 |
祖父 | 王恕 | 任醫學訓科,後累贈太傅、威寧伯,復贈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保、左都御史。 | |
父親 | 王頤 | 累贈太傅、威寧伯,復贈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保、左都御史。 | |
—— | 配偶 | 孫氏 | 正妻,獲贈夫人。 |
孫氏 | 繼室,獲贈淑人。 | ||
陳氏 | 再繼室,獲贈夫人。 | ||
子輩 | 長子 | 王春 | 任錦衣衛指揮僉事。 |
次子 | 王時 | 任錦衣衛指揮僉事。 | |
三子 | 王昊 | 因父勛為錦衣衛百戶。 | |
四子 | 王昕 | 因父勛為錦衣衛百戶。 | |
長女 | —— | 生平不詳。 | |
次女 | 王氏 | 嫁河南都指揮梁瑤。 | |
幼女 | —— | 生平不詳。 | |
孫輩 | 孫子 | 王煜 | 生平不詳。 |
王烜 | 於王越去世後蔭補為國子生。 | ||
王炤 | 生平不詳。 | ||
王炳 | 生平不詳。 | ||
王焞 | 生平不詳。 | ||
王煉 | 生平不詳。 | ||
王煥 | 生平不詳。 | ||
王燫 | 生平不詳。 | ||
孫女 | 王氏 | 嫁國子生李繼先。 | |
王氏 | 嫁府軍衛指揮李隆。 | ||
孫女三人 | —— | 生平不詳。 |
表格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