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閣體(明代文學創作風格)

台閣體(明代文學創作風格)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台閣體是指明朝永樂至成化年間,文壇上出現一種所謂“台閣體”詩。台閣主要指當時的內閣與翰林院,又稱為“館閣”。台閣體是指以當時館閣文臣楊士奇楊榮楊溥等(號稱“三楊”)為代表的一種文學創作風格。楊士奇(1365-1444年),名寓,字士奇,泰和(今江西泰和縣)人,官至華蓋殿大學士。楊榮(1371-1440年),字勉仁,建安(今屬福建)人,官至文淵閣大學士。楊溥(1372-1446年),字弘濟,石首人,官至武英殿大學士。:“三楊”都是當時的台閣重臣,故他們的詩文有“台閣體”之稱。台閣體詩文內容大多比較貧乏,多為應制,題贈,應酬而作,題材常是“頌聖德,歌太平”,藝術上追求平正典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閣體
  • 時間:明朝永樂至成化年間
  • 代表人物文臣楊士奇楊榮楊溥
  • 性質:文學創作風格、文學史名詞
定義簡介,產生與發展,

定義簡介

永樂成化年間,是明朝的“太平盛世”,因此他們的詩文只追求所謂“雍容典雅”,多粉飾太平、歌功頌德的“應制”和應酬之作,脫離社會生活缺乏實際內容,內容大多比較貧乏,多為應制、題贈、酬應而作,題材常是“頌聖德,歌太平”,毫無創新,毫無生氣,比宋代的“西崑體”影響更壞。這種文風由於由統治者倡導,因此一時模仿成風,千篇一律成為流弊。後來這種萎靡的文風漸為時代所不容,在後起的茶陵派、前七子等流派的衝擊下,漸漸退出了文壇。

產生與發展

台閣體大體與這樣的幾種因素相關聯:一是密切結合官方意識形態即程朱理學,故表現的思想情感“雅正平和”,有濃厚的道學氣;二是反映著上層官僚的生活內容,故應制、唱和之作數量非常之多;三是與當時(特別是永樂之後)政治平靜、人事結構穩定的狀況相對應,表現出陶然悠然的滿足心態(如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稱楊士奇的“太平宰相風度”)。
台閣體是指明朝永樂至成化年間,當時內閣與翰林院文臣楊士奇楊榮楊溥等(號稱“三楊”)為代表的一種文學創作風格。台閣體詩文內容大多比較貧乏,多為應制,題贈,應酬而作,題材常是“頌聖德,歌太平”,藝術上追求平正典麗。他們要求文章起到“施政教,適性情”的功能,內容上要“歌頌聖德,施之詔誥典冊以申命行事”(王直《文敏集·序》),在表達一己的感情時,要“適性情之正”,抒寫“愛親忠君之念,咎己自悼之懷”(楊榮《省愆集序》)。
總之,這是一種由壓抑的道德和平庸的人格出發的文學,既缺乏對自我內在情感的切入,也缺乏對社會生活的關懷,並且缺乏藝術創造的熱情,成為粉飾太平的工具,而且“闒冗膚廓,幾於萬喙一音”。(《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倪文僖集》提要),由於平庸單一,無藝術生命力可言。台閣體文人大都追慕宋人的文學風範,如董其昌所說:“自楊文貞而下,皆以歐、曾為范。”(《重刻王文莊公集序》)但這種追慕,更多地以程朱理學為前提,距宋人的文學成就也遙遠得很。
但台閣體發展到後期,也漸漸產生了一些變化。如江南地區出身的館閣大臣徐有貞王鏊的詩歌,所表現的人生感受要比“三楊”來得複雜一些。被稱為荼陵詩派領袖的李東陽(1447年—1516年),在成化弘治年間以台閣大臣的身份主持詩壇,其詩風大致仍在台閣體的範圍。但他論詩,一是強調宗法杜甫,一是比前人更多重視詩歌語言的藝術。在其《懷麓堂詩話》中,比較細緻地分析了詩歌的聲律、音調、結構、用字等方面的問題。這看起來好像是細枝末節的議論,實際上對恢復詩歌的抒情功能,卻有一定的效用。他提出“宋詩深,卻去唐遠;元詩淺,去唐卻近”,也表現了對宋詩的不滿。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