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洪武年間,陳洽因擅長書法被推薦授予兵科給事中。他曾奉命閱軍,只要從他眼前一過,他便能記下來。有的人再來一次,總是被他斥退。
朱元璋嘉獎他有才能,賜給他金織衣。父親戍守五開去世,陳洽奔喪。正值蠻人反叛,道路阻塞,陳洽冒險間道而行,終於背著父親遺骨回來。
建文年間(1399年-?),因茹瑺的推薦,被召回任文選司郎中。
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
朱棣即位後,陳洽被升任為吏部右侍郎,又改為大理寺卿。安南戰事開始時,朝廷命陳洽赴廣西,與韓觀挑選士卒從征。到大軍出發時,遂命他參贊軍務,主管糧餉。安南平定後,陳洽轉為吏部左侍郎。當時黃福掌管布政、按察二司事務,政策上專務寬大,安撫安南人民。陳洽選拔有才能的人,振肅風紀,核實將士功罪,設定土官,處理軍隊糧餉,都辦得有條不紊。回到朝廷後,皇上命他兼代禮部、工部事務。
永樂七年(1409年),陳洽又參佐張輔的部隊討伐簡定,將其平定。回來後,隨從朱棣北征,與張輔在塞外練兵。
永樂九年(1411年),陳洽又與張輔前往交趾,討伐陳季擴。五年之後,他升為兵部尚書,又留下贊佐李彬軍事。
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朱高熾以陳洽掌管布政、按察二司,仍參佐軍務。宦官馬騏貪婪殘暴,陳洽無法控制,致使安南反叛者四起,而
黎利尤為兇狠狡猾。榮昌伯陳智、都督方政無能為力。
宣德元年(1426年),黎利的勢力越來越大。陳洽上疏說:“賊人雖然請求投降,但他們內懷詭詐,到黨羽逐漸壯大後,將不可控制。乞請傳諭諸將從速滅賊,不要為賊人所收買。”明宣宗
朱瞻基頒敕嚴厲責備陳智等人,令他們進兵,他們又敗於茶籠州,朱瞻基於是削去陳智、方政的官職和爵位,命成山侯王通佩征夷將軍印前往征討,陳洽仍贊佐其軍事。同年九月,王通到達交趾。十一月進軍應平,到達寧橋。陳洽與將領們說地形險惡,恐怕有伏兵,應該駐紮下來察看賊人動靜。王通不聽,指揮部隊徑直渡江,結果陷在泥淖中。賊人伏兵齊起,官軍大敗。陳洽躍馬沖入敵陣,因受傷過重而墜下馬。左右想把他扶回去,陳洽瞪眼呵叱道:“我作為國家大臣,食祿四十年,報國就在今日,義不苟且而生還!”揮刀殺死數名賊人後,自刎而死。事情報到朝廷後,皇上嘆道:“大臣以身殉國,一代能有幾人?”贈少保,謚節愍。授予他的兒子陳樞為刑科給事中。
歷史評價
解縉:陳洽疏通警敏,亦不失正。
家族成員
哥哥:陳濟。
弟弟:陳浚。
兒子:陳樞,管至刑科給事中。
軼事典故
據說陳洽八歲時,有一次和他父親沿江散步,只見江上兩隻船同時開發,一隻搖櫓,一隻揚帆,揚帆的船很快駛到搖櫓的前面。陳洽的父親見狀,靈感頓生,遂出一聯:“兩船並行,櫓速不及帆快”。
倉促間,陳洽難以為對。這時,恰好遠處有個牧童在吹簫,聲音悠揚,動人心弦。陳洽智竅,對出下聯:“八音齊奏,笛清難比簫和”。陳洽父親滿意地誇獎兒子道:“這小子真行!”
史籍記載
《明史·卷一百五十四·列傳第四十二》
墓葬
該墓地為陳洽偕夫人楊氏合葬墓,原占地3畝余(近2000平方米),坐西朝東,原入口處(今武宜路段)有石牌坊,墓道兩側有石翁仲、石獸、石馬、石羊等,墓地遍植松、柏。今石刻大部失散,僅存有兩匹石馬。石馬原由武進博物館收藏,後移存武進文物管理委員會石刻集中處展示,今移至淹城遺址石刻展示區。 陳洽墓歷500餘年滄桑變遷,“文革”中遭破壞。今陳洽墓占地僅150餘平方米,墓地樹木蒼翠,其石質墓體當時用糯米澆漿砌築,十分堅固,迄今完好。 2008年2月26日,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常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區文廣新局配合做好鄭陸西氣東輸工程的考古發掘工作,先後投入330餘萬元,對莊基橋進行修繕,並啟動陳洽墓修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