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縣(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

石城縣(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石城縣,江西省贛州市轄縣,位於江西省東南部、贛州市東北部,地處江西贛州、吉安、撫州和福建三明、龍巖五地市交匯處。東鄰福建省寧化縣,南抵瑞金市及福建省長汀縣,西毗寧都縣,北靠撫州廣昌縣。建縣於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因“環山多石,聳峙如城” 而得名。全縣總面積1581.53平方公里,轄5鎮5鄉,總人口33.3萬人,素有“三地”“五鄉”(即:客家民系重要發祥地、千里贛江發源地、中央紅軍長征重要出發地和中國白蓮之鄉、中國菸葉之鄉、中國燈彩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溫泉之鄉)之美譽。

自古以來,石城都是江西進入閩西粵東必經之地,206國道直通南北,石(城)寧(化)公路在境內匯合,自古素有“客家搖籃”“閩粵通衢”之稱,有滄桑古樸的千年古驛道、質樸淳厚的客家民風、古老華美的石城燈彩,具有濃郁客家風情的石城燈會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石城,也是中央蘇區的核心區域、中央紅五軍團誕生地、中央紅軍長征重要出發地。

石城獲評“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遊目的地”“中國最佳休閒度假旅遊縣”“中華文化旅遊名縣”“中國鄉村旅遊創客示範基地”和“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榮膺“中國最美鄉愁旅遊城市30強”。

2019年4月,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實施意見》精神,江西省人民政府同意石城縣正式退出貧困縣。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自然資源,森林資源,水資源,野生動植物,礦產資源,人口民族,經濟發展,生態農業,低碳工業,現代服務,新型能源,金融商貿,交通運輸,生態環境,全域旅遊,精緻縣城,秀美鄉村,特色景區,客家美食,名優特產,社會文明,教育事業,醫療衛生,體育事業,科技事業,文明創建,脫貧攻堅,民生福祉,文化事業,紅色文化,客家文化,燈彩文化,宗教文化,文房四寶,公共文化,文化遺產,文化遺蹟,風景名勝,著名人物,獲得榮譽,

歷史沿革

石城,因境內“山多石,聳峙如城”而得名。南唐保大十一年(953)石城場升為縣,隸屬江南西道昭信軍。宋開寶八年(975),昭信軍改名軍州,仍轄石城。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分江南為二路,軍州改虔州,隸屬江西西路,石城隸屬虔州。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虔州易名贛州,石城隸屬贛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贛州府改為贛州路總管府,石城隸屬贛州不變。元貞二年(1296),贛州改府為路,石城屬贛州路。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贛州復改路為府,石城隸屬贛州府,直至清乾隆年間。乾隆十九年(1754),寧都升為直隸州,石城改隸寧都州,直至清宣統三年(1911)。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廢府,石城隸屬江西省,後又先後隸屬於贛南道。1930年6月27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次解放石城,石城隸屬江西省蘇維埃政府。1932年9月起屬福建省蘇維埃政府。翌年2月復屬江西省蘇維埃政府。8月,析出石城橫江、大由、龍崗、珠江、洋地與瑞金縣日東、湖陂和福建省寧化縣淮陽,成立太雷縣,縣蘇維埃政府駐橫江,為中央直屬縣。1935至1949年8月,石城隸屬江西省第八行政區。1949年9月30日,人民解放軍解放石城,石城隸屬寧都分區。1952年8月,寧都分區併入贛州分區,石城隸屬贛州分區。1954年6月起屬贛南行政區,1964年6月起屬贛州專區,1970年後屬贛州地區(市)。
中國白蓮之鄉—石城縣中國白蓮之鄉—石城縣

行政區劃

2018年,石城縣轄6鎮5鄉共11個鄉鎮:贛江源鎮、琴江鎮、小松鎮、屏山鎮、橫江鎮、高田鎮、木蘭鄉、豐山鄉、大由鄉、龍崗鄉、珠坑鄉,下轄131個行政村、22個居委會、1881個村小組。

地理環境

石城縣南北經長71.8公里,東西緯寬53.7公里,全縣總面積1581.5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 2111347畝,耕地面積192646畝,水面面積57794畝,分別約占總面積的89%、10%和3%。此外,道路、城鎮、村落、廠礦 237230畝,約占總面積的10%,是個典型的東南丘陵低山地區。東北部群山林立,西南部丘陵連綿,中部地勢平坦。

自然資源

森林資源

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5.1%,空氣品質優良率穩定在90%以上,建有贛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石城成為贛江源國家濕地公園試點縣。

水資源

石城屬山區縣,境內水系發達,河網密布,平均河網密度每平方千米為0.6千米。多年平均地表水徑流量為17.36億立方米,人均年占有水量7290立方米,畝均耕地占有水量7295立方米,略高於全國、全省及全市平均水平。境內地下水屬淺層地下水,具有埋深小、補給條件好、更新快、易開採等特點。淺層地下水資源量與自然降水及地表水資源量,有著直接水力關係。由於境內降水充沛,地表水資源較為豐富,地下水資源也相對比較豐富。
據贛州市水環境監測中心歷年抽樣監測結果,該縣境內多年平均淺層地下水資源量達28.4億立方米,水質級別為Ⅱ、Ⅲ級,礦化度為0.19克/平方米,水質較好,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標準,飲用水水質達標率為98%,屬良好地下水。

野生動植物

石城動植物資源豐富,境內有各類樹種260餘科、550餘種。已鑑定製成標本的有94科、308種,其中珍稀樹種10餘種。
*稀有珍貴樹種南方紅豆杉、臭椿、三尖杉、銀杏、青錢柳、香榧、紫楠、竹柏、白櫟、柳杉、羅漢松、柯楠、金錢松等。
*古樹境內200年以上的名木古樹有橫江鎮小姑茶頭嵊的銀杏、琴江鎮宜福村廖家山的羅漢松、琴江鎮大畲高礤坑的杉樹、橫江鎮洋地雞公崬山谷的椴樹和七嶺村的青錢柳、香果樹等。
*普通樹種馬尾松、杉、柳杉、木荷、嶺南柯、福建柏、楓、湘楠、泡花楠、黃楠、紫楠、虎皮楠、石楠、光葉石楠、樟、黃樟、黃檀、青岡、香槐等樹種分布全縣各地。高田、豐山、小松、橫江、大由、洋地為主要產區。
*觀賞樹種側柏、龍柏、園柏、細葉黃楊、響葉楊、檜柏、刺柏、木芙蓉、垂柳,河柳、木槿、大葉黃楊等。

礦產資源

石城縣處於全國19個重要成礦區帶之一的武夷山成礦帶中南段西側,成礦條件良好,已發現鉭鈮、鎢、錫、鉬、銅、鉛、鋅、鋰、鋯、銣、稀土、煤、鐵、磷、螢石、高嶺土、長石、矽石、花崗岩、硯石、火山岩、地熱、礦泉水、雲母、電氣石等26種礦產。其中,鈮鉭、螢石、矽石、地熱等礦產資源居江西省前列。
石城縣溫泉資源十分豐富。現已探明,全縣有九寨、通天寨(大畲)、楂山里、木蘭燒水湖、豐山沿沙、高田上溫寮等7處溫泉點,可開採量達10000立方米/天。
石城縣溫泉水多屬上升泉,其pH值普遍高於7.0,水質透明。富含偏矽酸、硫、氟、氡等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醫療、保健作用,尤其是氟、偏矽酸的含量達到醫療價值標準,是具有健身理療功效的珍稀溫泉。
2016年12月10日,中國礦業聯合會在北京召開評審會,與會專家一致通過石城縣為“中國溫泉之鄉”。現已建成贛江源頭第一泉——集休閒與養生為一體的九寨天然峽谷溫泉度假區,正在融合丹霞奇觀、花海娛樂、客家文化、白蓮碧荷、佛教禪境、鄉村民俗等特色元素,加快推進多個溫泉項目建設。

人口民族

到2016年末,石城縣總戶數95947戶,總人口333303人,其中男性176063人,女性157240人;18至34歲88153人,35至59歲115920人。

經濟發展

2015年,實現生產總值415250萬元,按可比價同比增長9.0%,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實現增加值120136萬元、126372萬元和168742萬元,同比分別增長4.2%、9.9%和12.0%,其中工業實現增加值92326萬元,同比增長9.4%;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9.5:31.4:39.1調整為28.9:30.4:40.6;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4.2%、34.1%、51.7%,分別拉動經濟成長1.3、3.1和4.6個百分點。非公有制經濟較快發展,實現增加值209861萬元,同比增長9.1%,占GDP的比重達50.5%。
2016年,實現生產總值46.25億元,同比增長9.1%,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實現增加值13.04、13.55和19.6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4.4%、8.3%和13.1%,第三產業占比達到42.5%,同比提高1.9個百分點;實現財政總收入6.8億元,同比增長4.9%,公共財政收入4.98億元,同比增長3.9%;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30.7億元,同比增長18.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1億元,同比增長13.1%;外貿出口3313萬美元,同比增長13.3%;實際利用外資2365萬美元,同比增長10%;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21081和7398元,分別同比增長8%和11%。
2017年,實現生產總值528511萬元,按可比價比上年增長10.0%,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實現增加值136703萬元、154512萬元和237296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8%、9.0%和14.2%,其中工業實現增加值109695萬元,比上年增長8.7%;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9.3:28.2:42.5調整為25.9:29.2:44.9。非公有制經濟較快發展,實現增加值280200萬元,比上年增長11.0%,占GDP的比重達53.0%。

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發展基礎得到夯實。2016年,投資5758萬元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新增高標準農田4800畝,改造農田灌溉面積2.49萬畝、水陂19座、渠道102.82km。
全縣白蓮種植面積達8萬畝,臍橙種植面積達2.1萬畝,油茶種植面達8萬餘畝。推出“蓮田套種”“稻田養魚”等生態高效種養新模式,培育出“山地雞”“稻花魚”“茶薪菇”“翻秋花生”和“野生紅菇”等俏銷市場的特色農業品牌。
特色農業揚優成勢。新增“三品一標”農產品7個、省著名商標3個。石城大畲農旅一體化示範園輻射範圍突破3平方公里,白蓮、油菜、花卉種植面積分別達2000畝、1000畝和1000畝。建設集中連片200畝以上規模化蔬菜基地5個,其中500畝以上2個,輻射帶動全縣蔬菜種植面積突破3萬畝,大棚蔬菜500餘畝,總產量4.9萬噸。全縣家庭農場達22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99家,註冊資金6.73億元。全縣規模以上農業企業達32家,其中省級2家、市級5家。華豐畜禽專業合作社獲評“國家級農民合作社示範社”。
石城,獲評“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

低碳工業

石城工業園區規劃總面積20000畝,已有平台開發面積約4000畝。園區先後獲批“省級礦山採選機械產業基地”“省級小企業創業基地”“省級綠色食品(白蓮)產業基地”“台商創業園”等稱號。
已初步形成現代鞋服、機械製造、新能源、新型建材、綠色食品加工五大主導產業。總投資31.3億元的鞋服產業園加快建設,從10餘戶發展到現有230餘家,中國鞋材網總部成功落戶,愛迪達、斯哌紋奇、新百倫領跑、牛頭奇酷等多家知名品牌製鞋業紛紛進駐。
2016年新入規企業17家;2家企業分別在“新三板”“港三板”掛牌,18家企業在“新四板”掛牌;新增省著名商標3個。宏興選礦被科技部評為“高 新技術企業”,銘鑫冶金被授予“國家智慧財產權優勢企業”,銘鑫冶金、協發選礦分獲全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三等獎,銘鑫礦機、石成金礦機獲批籌建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萬年青水泥公司列為“市級兩化融合示範企業”。

現代服務

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得到迅猛發展。
全縣有賓館70多家,其中三星級酒店和按三星級標準以上建設的酒店有多家,建有全市首個專業露營基地。
全縣共有大小餐飲場所664個,其中可同時容納200人以上用餐的餐飲場所100多個,專業的旅遊團隊用餐場所23個。大眾休閒產業日益繁榮,約有大眾休閒活動場所252個。
2016年,全縣服務業增加值達19.66億元,增速居全市前列,占GDP比重增加至42.5%,同比提高1.9個百分點。

新型能源

石城,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十多座,風能資源相對較為豐富,均具備較好的開發利用條件。
太陽能資源極為豐富,年太陽輻射量全省最高,光照條件在全省最好,發展光伏發電產業前景無限。2016年石城簽約引進光伏發電、風力發電項目11個,簽約資金70.25億元,晶科光伏項目已併網發電,馬丁光伏基本完工,新能源產業即將蓄勢騰飛。

金融商貿

全縣現有銀行分支機構8家和地方性法人銀行機構1家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多家。至2016年12月底,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達106.95億元,貸款餘額81.7億元,存貸比76.4%。全縣有“新三板”掛牌企業1家,“港三板”掛牌企業1家,“新四板”掛牌企業18家。
石城電商產業園初具規模,電子商務運營體系基本建立,物流中心建設進展順利,“贛江源雙創大街”日益繁榮。2015年7月,石城獲評“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2016年,全縣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7.68億元,同比增長翻番。

交通運輸

已動工興建的興泉鐵路、列入江西省近期規劃建設的南豐至瑞金城際鐵路途徑石城並設站。
G72泉南高速公路橫穿東西、G35濟廣高速縱貫南北,境內高速公路長26.5公里。至2016年底,全縣普通公路總里程達到1452.2公里,206國道貫穿南北,356國道(湄洲-西昌)橫貫東西,並在縣城南部交匯。全縣國道80.566公里,縣道304.976公里,鄉道289.448公里,村道777.214公里;境內公路密度為百平方公里93.4公里,實現100%鄉(鎮)、村以及25戶以上自然村通水泥(油)路。全縣初步形成以“一橫一縱”高速公路、“十字形”國道為主骨架,“8”字型縣鄉主幹道、四通八達通村公路為支線的路格線局。
全縣農村公路基本列入養護範圍,縣、鄉(鎮)養公路列養率均達100%,村養公路列養率98.6%;1條公路入選100條中國最美鄉村公路,2條公路獲評“江西最美鄉村路”。農村公路養護管理質量連續三年名列全市第一。
石城,有客運企業4家、客運站3個,農村汽車候車亭101個,客運車輛118輛。全縣共有客運線路51條,其中跨省線路13條,跨設區市線路3條,跨縣線路5條,縣內客運線路30條。

生態環境

保護青山綠水,建設生態文明。2002年以來,全縣共完成造林27.72萬畝,封山育林5.68萬畝;實施森林撫育(含幼林撫育)36.5萬畝,生態公益林80.01萬畝;林下經濟種植面積達到3018.5畝。2016年,全縣林業產值達到21041萬元,占全縣農林牧漁總產值的9.3%。
石城,是千里贛江的發源地。空氣品質優良率穩定在99.4%左右,素有“天然氧吧”“生態綠肺”美稱;每年為贛江注入1000多萬立方米國家一類優質水,素有“江西水塔”美譽;林地面積122794.3公頃,活立木蓄積520多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75.1%;有高等植物2582種,野生陸生脊椎動物360種,大型真菌155種。贛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高達94.2%,堪稱“植物王國”“動物天堂”。縣城空氣品質穩定在Ⅱ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達Ⅲ類標準以上。
石城,獲批“贛江源國家濕地公園試點縣”,連續四年蟬聯“中國深呼吸小城100佳”。全縣有6個鄉鎮、6個村分獲省級生態鄉鎮、生態村稱號;琴江鎮大畲村被評為“中國美麗田園”。

全域旅遊

石城縣圍繞打造“全國知名生態休閒養生旅遊目的地”目標,按照“精緻縣城、秀美鄉村、特色景區、集群產業”四位一體的“全域旅遊”發展思路,著力構建“旅遊興旺引 領,生態農業、低碳工業、現代服務業齊振興”的產業發展新格局,舉全縣之力建設旅遊強縣。2016年2月,石城被列為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

精緻縣城

石城,將縣城作為最大景區打造。突出街道清爽、景觀自然、功能保障等重點,推進了11條城市道路建設以及閩粵通衢旅遊文化街區,形成城南觀光度假新區、城北休閒養生新區、城西產域融合新區等三大片區,打造出全長30公里,綠意蔥蘢,文化璀璨、燈光閃爍的美麗江景。
啟動石城縣旅遊集散中心、迎賓大道延伸段等項目建設,大力構建城區與景區、工業園區“三區”相連格局,初步形成集商貿流通、特色文化、休閒娛購及工業生產於一體的“一江兩岸”城市美景。

秀美鄉村

石城,將鄉村描繪成基礎風景。以新農村建設和村莊整治為抓手,抓實農房建設、山林管護、河道治理、垃圾清運、秩序整治、民風培育等工作。在鞏固煙、蓮、稻傳統產業的同時,鼓勵農民春植楓樹、冬種油菜、路撒金雞菊,當地農村呈現“春看油菜花、夏賞百種蓮、秋觀金雞菊、冬覽楓葉林”的美麗景致。
石城縣獲評“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全省新農村建設工作先進縣”;百里荷花帶入選“中國美麗田園”。琴江鎮大畲新村被列為“中國首批鄉村旅遊創客示範基地”,且被評為“全國美麗宜居村莊”。

特色景區

石城著力打造特色景區,形成“尋贛江源頭、走閩粵通衢、探丹霞地貌、沐峽谷溫泉、淌高山流水、賞百里荷花、覽萬畝杜鵑、緬紅色記憶、品千年遺風”等特色旅遊名片。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魅力贛江源
石城是江西母親河——千里贛江的發源地。贛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距縣城約40公里,有著“天然氧吧”之稱。位於贛江源仙人谷景區的贛江源漂流。漂流全程5公里,落差320米,共有河灣83個,險灘56個,水潭22個,整個漂程約兩個小時。
*國家AAAA級景區——神奇通天寨
素有“石怪、洞幽、泉美、茶香、佛盛”之美譽的石城縣通天寨,是國家4A級景區、國家地質公園。
通天寨景區距縣城5公里,寨上景點如林,在方圓4平方公里的核心區內,集中分布有通天岩、石筍乾霄、仙人犁田等自然和人文景觀百餘處,其中尤以龜裂凸包地貌、千佛丹霞、生命之根與生命之門同處一山的罕見景觀為通天“三絕”。
*神秘的峽谷溫泉——九寨溫泉
九寨溫泉度假莊園距縣城13公里,該溫泉上有瀑布、下有水潭,日流量為1800噸,水溫常年保持在60攝氏度。經檢測,泉水富含偏矽酸、氡、碘、氟、錳、鋇、鋰、鍶等20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對心血管疾病有保健療養作用和抗衰老作用,對多種疾病具有特殊療效和保健功能。
*江西省4A級鄉村旅遊點——大畲鄉村旅遊點
大畲4A級鄉村旅遊點,距縣城5公里,主要由古民居群、古戲台、荷花物種園、蓮花觀賞園、蓮文化館等組成。極具特色的大畲荷花園種植面積達500畝,集中展現了“中國白蓮之鄉”的靚麗風景。古建築南廬屋建於清朝乾隆癸卯(公元1783年),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天井式”客家建築。
*萬畝高山草甸、百年杜鵑花海——浪漫八卦腦
八卦腦景區位於高田鎮新坪村金華山西側,海拔1314米,是典型的高山草甸、天然草場。每年四五月份,山頂萬畝杜鵑花開似海,尤為壯觀。
*城市山野主題公園——石城阻擊戰紀念園
 石城阻擊戰紀念園坐落在李臘石省級森林公園,主要有石城阻擊戰博物館、烈士紀念館、石城阻擊戰紀念碑、浮雕藝術牆、主題雕塑和革命烈士陵園等設施,是集愛國主義教育、觀光遊覽、休閒健身於一體的城市山野主題公園。
*桂花屋陳列館
桂花屋於清鹹豐辛亥年(公元1851年)建造,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公元1864年,以太平天國幼王為首的諸王在石城被俘並關押至桂花屋,宣告歷時1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徹底終結,桂花屋成為這段重要歷史的實物見證和歷史信息載體。2009年,石城縣人民政府對桂花屋進行重新修繕,將其打造成集太平天國史料館、石城人物館、客家民俗館於一體的桂花屋陳列館。

客家美食

蕃薯粉條、粉乾、麵條為最普遍,其次有米果、黃糍、糯米糍、油炸糕、芋包子、煎丸等。
客家山鄉普遍還有吃擂茶、米茶的風俗。

名優特產

*通心白蓮
*翻秋花生
*野生紅菇
*客家酒娘
*茵陳茶
*手工粉乾
*岩嶺煙魚乾
*手工腐竹
*筍乾
*荷葉茶

社會文明

教育事業

小縣辦出大教育。到2016年底,石城縣共有學校183所,教學點45個;教職工2881人;中小學生45022人,全縣中國小校園面積926938.96平方米,校舍面積360881.17平方米。
全縣共有幼稚園 96所、義務教育學校128所(含教學點)、普通高中教育學校2所,其中石城中學被評為“中國教育創新示範學校”,贛源中學被省教育廳評定為第二批普通高中特色發展實驗學校。2008至2016年,該縣在各級各類競賽中有120人次獲國家級獎項,560人次獲省、市級獎項。其中許星宇分別獲第31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全國高中數學聯賽江西賽區一等獎;實驗學校參加全省首屆花樣跳繩獲得省團體總分中學組第二名、國小組第四名;大畲國小張海珠參加第11屆華東地區體育舞蹈錦標賽獲國家級一等獎。
*教育信息化工作堅持“創新融合、套用為本”原則,超常規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該縣教育信息化的經驗做法在全國教育信息化推進工作會上推介,縣教育局受邀出席在北京舉行的2016年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2016年12月,江西省現代信息技術示範校(國小)現場會在石城召開,打出教育信息化工作響亮品牌。

醫療衛生

2015年8月,原石城縣衛生局與原石城縣人口和計畫生育委員會機構進行機構調整,組建石城縣衛生和計畫生育委員會,為石城縣人民政府工作部門。
至2016年,全縣共有各級醫療衛生計生機構332個,其中縣級醫療衛生計生機構9個,基層衛生院14所,村衛生室286個,民營醫療機構4所,個體診所20個,鄉村醫生321人。全系統共有職工1269人,其中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108人,其中高級職稱38人,中級職稱200人;有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444人,每千人口擁有1.35人,註冊護士505人,每千人口擁有1.53人;共開設病床總數1363張,每千人口病床4.13張。
該縣先後榮獲全國人口和計畫生育法制建設先進集體、全省農村衛生工作先進縣等榮譽稱號,小松鎮羅源村、豐山鄉下湘村和珠坑鄉珠坑村先後榮獲全國人口和計畫生育基層民眾自治示範村居稱號。2016年,石城縣被評為“市級衛生縣城”。

體育事業

2010年實行政府機構改革,石城縣保留縣體育局牌子,掛靠縣教育局,下設少年兒童體育學校。縣體育局、體育總會兩塊牌子一套人馬,體育總會下轄老年體協、釣魚協會等11個單項體育協會。
至2016年底,全縣131個行政村,建有79個農民體育建設工程,6個鄉鎮級體育健身工程;城區建有體育館一座、東城體育中心一個(含標準田徑場1個、游泳池2個,網球場、籃球場、門球場、羽毛球場等設施)。另城區建有氣排球、門球、桌球、籃球、健身路徑等場地設施近百個。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東城體育中心全面竣工並投入使用;總投資約2.81億元、占地面積205畝的西城體育中心,正在緊鑼密鼓地新建。2016年,石城縣順利承辦全省老年人氣排球比賽;時隔57年之後,成功舉辦縣第二屆全民運動會。

科技事業

科技事業加快發展。2016年,石城縣共申請專利401項、授權162項,在全省排名分別躍升至第29位和第47位。
科技創新成果豐碩。江西銘鑫冶金設備有限公司的《廢棄電子產品資源化系列成套設備研發與產化》項目,榮獲江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石城協發設備廠科研項目,榮獲江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同時,江西宏興選礦設備製造有限公司被國家科技部評為“高 新技術企業”;江西銘鑫冶金設備有限公司被授予“國家智慧財產權優勢企業”。

文明創建

*思想道德建設大力推進。近年來,全縣1人獲得“中國美德少年”,2人獲得“江西好人”,17名當選“贛州市身邊好人”。石城縣“請客不收禮”的文明新風,在《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和中央電視台、新華網等中央主流媒體進行了深度報導。
*文明系列創建紮實有效。全縣有6個單位獲省級“文明單位”、29個單位獲評市級“文明單位”。大力推進“鄉風文明行動”,全縣153個村(居)委均出台村規民約、成立紅白理事會,推進移風易俗,促使村鎮在顏值、氣質上得到“雙提升”。近年來,全縣10個鄉鎮有6個鄉鎮獲省、市“文明村鎮”,小松鎮連續三屆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
*志願服務活動如火如荼。至2016年底,全縣註冊登記志願服務隊158個,網上註冊志願者20385人。僅2016年,全縣誌願服務總時長達到256810小時,開展各類志願服務活動800多場次。
平安創建
*立體化防控體系初步建成。全縣公眾安全感排名居全市第三位,政法部門滿意度排名均居全市前三位;小松鎮羅源村入選“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五有六好”農村社會治理新模式在《江西改革》推介。
*社會環境得到有效淨化。“六五”普法全面完成,石城,獲評“全省法治宣傳教育先進縣”。民眾來信來訪下降29.7%,連續六年實現信訪“三無”目標。2014至2016年,石城縣連續3年被評為全省信訪“三無縣”先進單位。公眾安全感進入全市前三名,政法隊伍滿意度居全市前列。石城縣公安局先後榮獲集體二等功、全省優秀基層單位、和諧平安創建先進單位等榮譽。全縣安全生產形勢良好,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脫貧攻堅

投入各類資金15.88億元,實施精準扶貧十大項目,有力促進貧困戶增收、貧困村條件改善。2016年,全縣有9190名貧困人口順利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3.7%,3個貧困村退出。
產業扶貧多措並舉,設立產業扶貧資金3570萬元,先後啟動實施贛江源農業開發、旅遊產業、電商產業等產業扶貧項目,惠及貧困戶3萬多戶;搬遷扶貧有序推進,2520名貧困戶進城安居,農村貧困戶危房改造1199戶,統(代)建解困房安置貧困戶612戶;就業扶貧措施紮實,創建鄉村“扶貧車間” 36個,培訓貧困戶400人,解決貧困人員就業2000多人;保障扶貧堅強有力,建立健康扶貧“五道保障線”;教育扶貧成效顯現,四年來,資助貧困學生42869人次,發放資助金8100餘萬元,全縣無一例因貧困輟學學生。

民生福祉

石城縣連續多年榮獲全省“社會救助工作先進縣”。2016年,全縣有城市低保對象2559戶4577人;農村低保對象9578戶14899人;五保對象1193人;優撫安置政策全面落實,2016年全年發放撫恤和生活補助資金1641.8萬元,發放義務兵家庭優待金219人計200.6萬元;社會福利事業不斷推進,近年來,全縣累計投資6000萬元,對敬老院、光榮院、福利院進行升級改造,至2016年底,全縣享受高齡補貼4614人,全縣享受殘疾人生活補貼和護理補貼3674人;社會管理服務持續加強,對42家社會團體、69家民辦非企業單位依法管理;城鄉社區服務有效推進,2016年,橫江姑溪社區、珠坑坳背社區被國家減災委員會、民政部評為“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

文化事業

石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石城,文化底蘊深厚,客家風情濃郁,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燈彩藝術之鄉”。

紅色文化

石城是中央蘇區的全紅縣、中央蘇區的核心區域,是中央紅軍長征的重要出發地;石城人民在創建和保衛中央蘇區鬥爭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和犧牲。據不完全統計,僅1931年10月至1934年10月,13.6萬人的蘇區石城,有資料可查的參加紅軍的就有19327人,其中參加長征達16000多人,到達陝北時僅剩72人。湧現了以原雲南省長劉明輝及鄭三生、溫先星、賴達元、伍生榮等四名開國少將。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陳威和石仲泉多次在石城考察黨史工作,對石城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及作出的貢獻給予充分肯定並題詞。

客家文化

素有“客家搖籃”之美稱的石城縣,是客家先民遷徙的重要中轉站、客家民系的重要發源地、中華客家文化的重要發祥地。石城客家民俗保留完好。節令禮俗分傳統節俗和時令節俗,婚嫁禮俗包括嫁俗和婚俗,喬遷禮俗分建新房禮俗和遷新居(過火)禮俗,喪葬禮俗沿襲周禮,信仰習俗以崇先敬祖為主,飲食習俗既有中原餘韻又有地方特色。

燈彩文化

起源於南唐時期的石城燈彩,是集燈具、音樂、舞蹈、美術、剪紙、竹木工藝於一體的民間表演藝術。石城燈彩品種繁多,常見的有龍燈、獅燈、麒麟送子燈、觀音坐蓮燈、羅漢燈、板橋燈等。不同的燈彩寓意不同,大致可分為宗教祈禱型、客家祭祀型、生活祝頌型和時代讚美型四大類。
石城燈彩,聲名遠播。20世紀80年代,大型燈彩戲《花燈仙子》晉京獻演。2010年,燈彩節目《龍騰鼓歡》獲中國第八屆民間藝術節金獎。
石城,打響“燈彩之鄉”文化品牌,2008年6月,石城燈會(燈彩)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10月,石城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12年,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燈彩藝術之鄉”。

宗教文化

石城縣宗教主要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
佛教傳入石城已有千餘年歷史,天主教於光緒年間傳入石城,基督教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傳入石城,道教於唐代傳入石城。
如今,如日山、東華山和寶福公園等,因普照、東華、寶福等寺的佛教文化,為當地旅遊增色添彩。

文房四寶

文房四寶,石城有“三寶”,分別是石城硯、橫江重紙和“百年老字號”王潤生毛筆。
*石城硯:以石中有花紋圖案著稱於世,清·曾興仁《硯考》中譽之為“花蕊石”,因產於龍崗鄉黃石山又名“黃石”。石城硯被授予“國之寶·中國十大名硯”的稱號。其硯石製作技藝於2008年入選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王潤生毛筆:主要採用山羊毛、山兔毛、黃鼠狼毛、香狸毛、石獾毛、麻絲等為製作材料,其產品外觀華美,軟硬適中,具有“尖、齊、圓、健”四德,吸墨性強,書寫流暢。
*橫江重紙:已有千餘年的生產歷史,以“明如玉,質如扣”聞名於世,其紙具不易生蟲、吸水性好、光滑細嫩、書寫流暢、字跡不易脫落、書寫效果堪比徽宣等特點。清乾隆時期,曾經被譽為“天然國寶”,列為貢品。

公共文化

在全縣10個鄉鎮設立縣圖書館支中心,建成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131 個。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免費對外開放。
文化大項目科學實施。總投資1.6億元,新建縣文化藝術中心、城市展覽館和特色旅遊文化街;新建占地20畝建築面積15000平方米、以文化旅遊產業為主題的雍和文園,融石城硯台館、石城燈彩館、根雕藝術館、古玩收藏展覽館等特色文化展館於一體。
文化軟實力不斷提升。按質按量開展政府購買公益性送戲下鄉、送電影下鄉。2016年,送戲下鄉巡演120多場次,送電影下鄉放映2332場次,直播衛星戶戶通工程已完成100%。

文化遺產

石城縣經各級政府公布認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共33個。
其中,石城燈會(燈彩)於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石城硯製作技藝、石城肉丸製作技藝等2個非遺項目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點蓮燈、王潤生毛筆製作技藝、客家清明祠祭、通天寨傳說、橫江重紙古法造紙術等5個項目列入市級非遺名錄。2015年,石城公布首批縣級非遺項目25個。

文化遺蹟

石城縣文化遺蹟眾多。1982年在石城中學發現的新石器時期磨製石錛。2008年在小松鎮桐江村發掘出商周遺址,其文化特徵有著明顯的中原文化痕跡,是土著文化與中原文化相融合的文化特徵。重要文物有從新石器時代至清的的石錛及各種陶器、瓷器、銅器、古籍、石雕等。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寶福院塔是一座江南樓閣式佛塔,也是我國保存不多的北宋古塔之一。該塔始建於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落成於大觀四年(公元1110年),塔高59.8米,塔身七級六面,竹節鋼鞭形磚木結構,造型獨特,結構精巧,既保存了盛唐遺風,又具有典型的大宋風格,是我國珍貴的古典建築,融合了中原文化與閩粵特色。寶塔在歷史上曾遭三次兵燹,進行過三次維修。2015年以來該縣總投資1000多萬元,對寶福院塔進行了第四次維修,新建寶福寺,並以塔、寺為主體興建寶福公園。2006年,宋·寶福院塔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五龍巖摩崖石刻、永寧橋、太平天國幼天王洪天貴福囚室(桂花屋)、楊村坊式亭(石城阻擊戰臨時包紮所舊址)、寧都起義部隊秋溪整編舊址等5處。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海藏寺摩崖石刻、宋明古城牆、鰲峰書院、通天寨古戰場遺址、石馬寨古戰場遺址、紅石寨古戰場遺址、陳聯古民居、大畲古民居(南廬屋)、太平天國古戰場遺址和紅三軍團司令部舊址、少共國際師石城阻擊戰指揮所舊址、蘇維埃國家銀行爛泥坑秘密金庫舊址、觀下毛澤東同志舊居等44處。

風景名勝

石城硯被稱為“中國第五大名硯”;國家地質公園、國家4A級景區通天寨有全國罕見的龜裂凸包地貌;九寨溫泉是最具特色的天然峽谷溫泉,贛江源漂流被稱為“亞洲第一漂”。

著名人物

能吏之首——陳恕(約公元945年—1004年)字仲言,祖籍石城城郊。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進士,任澧州通判。後任工部郎中、知大名府、戶部副使、右諫議大夫、知澧州等職。淳化二年(991)升任參知政事,淳化五年任鹽鐵使。陳恕主管國家財政前後達十餘年之久,整頓賦稅,疏通貨財,使國家財政收入顯著增長。太宗十分器重,親自在殿柱上題寫“真鹽鐵陳恕”五個大字,以示褒獎。五十九歲而卒,真宗為之廢朝舉哀,贈吏部尚書。《宋史》贊其“能吏之首”。
客家辦學先賢——溫革(公元996年-1073年)字廷斌,北宋柏中里堂下(今高田鎮堂下村)人。因屢試不第,遂立志辦學。仁宗寶元間,捐家資興義學。凡國子監所藏之書,市上有售者,盡購以還。於柏中里柏林建藏書樓,開辦柏林講學堂。遠近求學者源源不絕,就館者廣達閩、粵諸省。後人建儒雅堂祀之。
抗金名將——陳敏(公元1113年-1173年) 字元功,南宋小松陳家坪人。富有韜略,精於騎射,戎馬一生,屢樹戰功。卒後,贈慶遠軍承宣使。事入《宋史·功臣傳》。
捨身取義——劉同纓(公元1808年—1853年)橫江煙坊人,清朝官吏。《清史稿》卷三百九十八記載:“同纓,江西石城人。拔貢。歷官鹽城、泰興、江浦、上元、六合、江寧諸縣,皆有聲。江寧治防,儲糧練團,胥賴其力。賊初至,假向榮書請入城,同纓察其詐,卻之。炮裂城,率死士御擊復完。及城陷,賦絕命詞,投水死。恤典加等,贈道銜,謚武烈。”
北伐將領——賴世璜(公元1889年—1927年)字肇周,屏山長溪人。官至國民革命軍第14軍軍長。1928年國民政府為賴世璜將軍平反,以陸軍上將因公亡故例予以撫恤。
元代以後畫竹第一人——陳方(公元1897年-1962年)字阮香,號芷町,屏山人。蔣介石大內總管,十大秘書之一,十三個高級幕僚之一。1953年去台灣,任總統府國策顧問,1962年在台灣去世。
國民黨“中央常委”——賴名湯公元1911年-1984年) 字曉庵,屏山蟠龍崗人。在保衛淞滬及南京戰役中,首 創擊落日軍最精銳九六式驅逐機之殊功。1967年7月任空軍總司令。1970年7月1日任台灣國民黨軍參謀總長,晉空軍一級上將。1976年7月調任總統府戰略顧問。1962年起,當選為中國國民黨第九至十五屆中央委員、第十三至十五屆中央常務委員。
雲南省長——劉明輝(公元1917年-2010年)橫江煙坊人。1954年9月任雲南省副省長兼公安廳長、後任省長。1983年4月改任雲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1985年9月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直至離休。
開國將軍——溫先星、鄭三生、賴達元、伍生榮
*溫先星(公元1914年-1990年)橫江廖三人。橫江人。1950年1月任綿陽軍分區司令員,8月調任川西軍區副參謀長。1952年任四川省軍區副參謀長,1955年任成都軍區副參謀長,1961年8月授予少將軍銜。1979年離休。
*鄭三生(公元1917年-1990年)小松井溪人。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將軍銜。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二屆中央委員。
*賴達元(公元1917年-2010年)洋地三坑人。1961年8月授予少將軍銜。1979年10月任江蘇省南京市革委會副主任。1985年任江蘇省顧問委員會委員後離休。
*伍生榮(公元1918年-2011年)珠坑人。1952年調西北公安軍任參謀長,1955年12月調到蘭州軍區副參謀長、副司令員兼青海省軍區司令員。1964年4月授少將軍銜。1983年改任蘭州軍區顧問直至離休。
長征精神的代表人物——鄭金煜為國中語文教材《七根火柴》小說主人公原型。著名黨史專家石仲泉在解讀長征精神時,提到了兩個代表性人物,其中一個就是小紅軍鄭金煜,石仲泉說:“怎樣理解紅軍長征精神,他對待革命的認識,就是很好的註解。”
黃埔精神的代表人物——黃景升石城縣城人,世代書香家庭。1983年9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其為革命烈士。

獲得榮譽

●中國白蓮之鄉
●中國菸葉之鄉
●中國燈彩藝術之鄉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中國溫泉之鄉
●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
●中國綠色競爭力十強縣(2013年)
●中國深呼吸小城100佳(2014年至2017年四度蟬聯)
●中國最佳休閒度假旅遊縣
●中國最佳溫泉度假旅遊城市
●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遊目的地
●中華文化旅遊名縣
●全國首屆生態宜居城市(縣城)
●全國十佳生態休閒旅遊城市
●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
●中國最美鄉愁城市30強
●全國中小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實驗區
●中國首批鄉村旅遊創客示範基地
●中國大學生最喜歡的旅遊目的地
●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通天寨荷花園)
●中國首批鄉村旅遊創客示範基地(石城縣大畲村)
●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
●全國健康促進試點縣
●贛江源國家濕地公園試點縣
●首批“江西省旅遊強縣”
●江西省旅遊發展十佳縣
●江西省旅遊綜合改革試點縣
●江西省全域旅遊推進十佳市(縣、區)
●江西省生態文明先行示範縣
  • 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