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貌,水文,氣候,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人口民族,政治體制,經濟概況,綜合,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城鎮建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科技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紅色文化,風景名勝,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漢高帝五年復置趙國,邯鄲始為縣,屬趙國(郡國)所轄地之一。
辛莽時期,更名桓亭。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改屬廣平郡,一直持續到北魏末。
北周時期併入鄴縣。
隋初,易陽縣更名邯鄲縣。
隋開皇十六年邯鄲縣屬磁州。
唐武德元年屬紫州。唐武德六年改屬磁州。
宋改屬磁州。
金改屬邢洺路。
明清兩代,邯鄲縣屬廣平府。
民國十七年,邯鄲縣直屬河北省。
1938年,邯鄲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冀南區第三行政監察專員公署。
1939年,成立邯永肥縣。同年底劃出肥西區,復稱邯鄲縣。
1946年4月,邯鄲市、邯鄲縣分置。
1949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冀南第三專署改為河北省邯鄲專員公署,邯鄲縣屬邯鄲專員公署。
1949年10月1日,邯鄲縣屬邯鄲專區。
1962年12月,復置邯鄲縣,仍屬邯鄲專區。
1968年,改邯鄲專區為邯鄲地區,邯鄲縣屬之。
1978年,改邯鄲地區為邯鄲行政公署,邯鄲縣屬之。
1984年1月,邯鄲縣改屬邯鄲市。
2016年9月,再次撤銷邯鄲縣,原邯鄲縣下轄鄉鎮歸叢台區、邯山區管轄。
行政區劃
2016年9月30日,將原邯鄲縣的河沙鎮鎮、南堡鄉、代召鄉劃歸邯鄲市邯山區管轄,將原邯鄲縣的尚璧鎮、南呂固鄉、兼莊鄉、三陵鄉劃歸邯鄲市叢台區管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邯鄲縣位於河北省南部,隸屬於邯鄲市,環邯鄲市區近郊,東臨永年和肥鄉兩縣,南與磁縣和成安縣接境,北與
永年縣毗鄰,總面積279.87平方公里。地處
華北平原南部,位於河北省南端
太行山東麓,晉、冀、魯、豫四省的交界處。
地貌
邯鄲縣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在河北省省內為第二積溫帶。四季分明,冬季漫長,降水偏少,氣候乾燥而嚴寒;夏季短促,降水集中,氣候濕潤而溫熱;春季回暖快,晝夜溫差較大,多西南大風;秋季降溫急驟,山區常有過早霜凍出現。
水文
滏陽河穿過邯鄲縣,邯鄲縣境內滏陽河右岸有一分洪道:支漳河,境內滏陽河左岸還有三條支流:江渚河、沁河、輸元河。
氣候
邯鄲縣屬暖溫帶半濕潤向半乾旱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分明。按自然季節分,春秋兩季短,冬夏兩季長。春季54天,夏季110天,秋季58天,冬季143天。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邯鄲縣土地總面積279.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7975.48公頃。
礦產資源
邯鄲縣境內無煙煤地下儲藏量達 3.4億噸,其中優質無煙煤儲量1.6億噸。鐵礦石遠景儲量2291.7萬噸。邯鄲縣在
代召鄉境內開採的地下水溫度高達70℃。
水資源
邯鄲縣境內有滏陽河、支
漳河、輸元河、
沁河、渚河五條河流,邯鄲縣境內總長94公里。邯鄲縣有小型水庫12座,總蓄水能力1281萬立方米。這幾條支流上有二座小型水庫:康莊、北牛叫水庫,有八座小水庫:北狼溝、北里莊、八合、北高峒、吝家河、四清、中莊、洋井水庫;其中有五座廢棄水庫:北狼溝、北高峒、吝家河、四清、中莊水庫;現狀年邯鄲縣有二座蓄水閘:邯磁蓄水閘、王安堡橡膠壩。
人口民族
截至2014年,邯鄲縣總人口30萬人,居民以漢族為主,包括回族、滿族、壯族、蒙古族、土家族、苗族、
布依族、彝族、
黎族、侗族、朝鮮族、
傈僳族、
高山族、
藏族、
白族、水族、
錫伯族等17個少數民族。
政治體制
姓名 | 職務 |
| 政府縣長 |
| 政府常務副縣長 |
| 政府副縣長 |
王川 | 政府副縣長 |
| 政府副縣長 |
| 政府副縣長 |
| 政府副縣長 |
經濟概況
綜合
2011年,邯鄲縣生產總值完成178.1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12%;全部財政收入完成15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24.3%;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5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33.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0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25.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288元,同比2010年增長20.8%。三次產業比由上年的7.1:49.1:43.8調整為6.8:47.6:45.6。
第一產業
2011年,邯鄲縣建設了10萬畝良田增產、4萬畝穀子提質增效、2萬畝雜交棉間作套種增效工程。小麥種植面積達24.9萬畝,平均畝產427公斤,比2010年畝增50公斤;玉米種植面積25.8萬畝,平均畝產530公斤,比2010年畝增84公斤;邯鄲縣食生產實現“八連增”。邯鄲縣市級龍頭企業發展到17家,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246家,其中省市級示範社8家。趙都鮮果、富民奶牛等一批省、市級示範合作社先後通過綠色食品基地認證。邯鄲縣規模奶牛養殖場總數達到19家,建成機械化擠奶廳25個,投資1050萬元,叢北聯村供水和7個村單村供水工程,解決了15個村2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
第二產業
2011年,邯鄲縣完成投資11億元,占工業投資的比重為45.2%。加大各項名牌爭跑力度,共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件,省級著名商標8件,申報認定省級著名商標1件。邯鄲縣民營經濟增加值完成139.8億元,營業收入達到602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25%;實繳稅金12.5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27%;固定資產投入完成81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20%。預計入統工業增加值完成52.4億元,工業完成總產值達到246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18.5%;實現利潤11.6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15.3%。
2012年,邯鄲縣投資2億元實施了宏凌公司煤改氣等37個節能減排工程,各項指標均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被省市評為先進單位。加大戶村、康莊等重點區域的大氣污染整治力度,投資4000餘萬元,高標準完成了28家重點企業的47個項目治理,有效促進了主城區環境質量改善。
第三產業
2013年,全力推進春生物流等25個總投資110億元的商貿物流項目建設,市場帶動和輻射能力進一步增強。加快特色餐飲街區創建工作,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深入開展,新增陽光集團和美食林集團農家店5家,升級改造農家店56家,新建、擴建4家綜合服務中心。投資5000萬元,對紫山景區和呂仙祠周邊區域進行集中整治,景區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5.4億元,增長15.4%。實施了中道商業廣場等33個總投資186億元的商貿物流項目。深入開展“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成各類服務中心64個,農村市場體系更加健全。加快旅遊業開發步伐,投資2500萬元,改擴建紫山、天下第一龍等景區,紫山景區被評為“省級森林公園”,天下第一龍景區遊客接待量突破16萬人(次)。
社會事業
城鎮建設
2011年,邯鄲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3.2%,達到8969元,每年均遞增8.9%;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52.5%,達到4306元,每年均遞增8.8%;邯鄲縣人均儲蓄由5294元提高到9100元;城鎮、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由15.5和25.1平方米提高到25和30平方米。
教育事業
2011年,邯鄲縣投資1000萬元,改建5所公立幼稚園,新建2所標準化學校;加快推進
邯鄲縣一中遷建。改建34所學校、46棟校舍;擴建6所學校和5所幼稚園;配備專用校車15輛,確保了學生交通安全。高考成績再創佳績,萬人口上線率連續9年位居全市各縣之首。
文化事業
2011年,邯鄲縣依法管理縣域內音像、圖書、網路、歌舞、娛樂演出、印刷六大文化市場的任務。邯鄲縣共有文化經營單位56家、其中音像7家、圖書經營單位3家、網路經營單位12家、歌舞娛樂場所19個、印刷經營單位18家。成功舉辦了紫山放歌、《龍文化與邯鄲》研討會等大型活動,
科技事業
2003年,邯鄲縣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47%。1998年邯鄲縣首次創建並進入“中國科技工作先進縣”,2003年又順利通過國家科技部對科技進步先進縣的覆核驗收。
醫療衛生
2011年,邯鄲縣實施醫療惠民工程。全面提升村衛生室檔次和水平,“六統一”一體化管理率達到100%;健全完善邯鄲縣衛生系統信息平台,實現“一卡通”;加快實施縣醫院遷建。為80%以上的目標人群免費提供常見婦科疾病普查;為符合政策計畫懷孕的農村夫婦免費進行孕前優生健康檢查。
社會保障
2011年,邯鄲縣實施殘疾人救助工程。免費為邯鄲縣所有貧困白內障患者實施復明手術;為所有貧困缺肢患者安裝假肢;免費為0-14歲的聾兒配備助聽器並進行語訓,為所有貧困低視力殘疾人提供助視器。住房保障工程。全面落實住房保障政策,認真做好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審核上報,確保應保盡保;幫助80戶農村住房困難戶和優撫對象修繕或新建住房。
基礎設施
2011年,邯鄲縣實施鄉村道路改造工程。投資6700萬元,修建縣鄉村道路20條、90公里。開展了黃粱夢滯洪區擴容改造、支漳河和滏陽河整治等重點工程,高鐵東站及各項附屬設施順利竣工,並於2011年12月26日投入運營。全年累計拆除各類建築物54萬平方米,完成各類進地2.03萬畝,使全市22個項目順利落地,為邯鄲的城市建設作出了貢獻。投資3000餘萬元,在全市率先推進城鄉環境衛生整治,將環衛管理範圍延伸至縣域全境,為邯鄲縣225個村統一配備了垃圾清運車,組建專業環衛隊,城鄉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邯鄲縣在全省環境容貌整治現場會上作了典型發言,“常張策村”經驗在全市推廣。投資3500萬元,高標準實施了通道綠化、村莊綠化等重點工程,植樹150萬株,新增綠化面積1.4萬畝。投資3600餘萬元,改造升級劉南線、黃工線等17條縣鄉道路,新建、改造農村公路113公里。新民居建設紮實推進,硬化鄉村街道54萬平方米,11個示範村建設進展順利。
紅色文化
邯鄲縣姚寨鄉田寨建有紅色文化園、邯永第一位中共縣委書記故里、邯永第一個農村中共黨支部誕生地、邯永第一支抗日游擊大隊誕生地、八路軍一二九師東進縱隊舊址、八路軍一二九師東進縱隊馬廝舊址、韓蔭亭傳略碑、韓蔭亭雕像、樾蔭軒、樾廊等設施。
風景名勝
| 月愛寺月愛寺是中國較為古老的寺院遺址之一,始建於北周大定辛丑年間。距今已有一千四百餘年的歷史。它位於 邯鄲東北九公里處的邯鄲縣尚壁鎮 西尚村,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另外在村北有耕地七十餘畝。據傳說建寺之初,該寺住持法名“月愛”故此而得名。 |
| 呂洞賓墓呂洞賓墓亦稱呂祖墓,在邯鄲縣 南呂固鄉南呂固村東的呂翁祠內,是1986年農曆二月初四發現,經市文物部門組織考古發掘後初步確定的,全墓是大青石條徹成,墓底是尺余厚的石灰、沙、木炭混合夯成。 |
| 聖井崗聖井崗位於邯鄲市西效5公里處,緊鄰 309國道,交通便利,是國家AA級旅遊景區。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廟宇布局嚴謹,是比較完整的道教廟院之一。廟宇始建於元代仁宗延佑二年盛建於清距今陸百餘年,占地1.5萬平方米,有殿房百餘間,塑像二百餘尊,是一組罕見的泥塑群體。 |
| 聖井崗龍神廟 聖井崗龍神廟位於河北省邯鄲縣戶村鎮肖河村東北。據《邯鄲縣誌》載,聖井崗龍神廟始建於元延祐二年(1315年),明、清兩朝屢有重修。聖井崗為歷代祈雨之所,明、清兩代均有帝王派員祈雨,清代皇帝先後五次為廟加封號、賜金牌。現存銀、銅、錫、鐵祈雨牌113塊,碑刻三通。該廟占地面積16餘畝,為南北中軸線布局,軸線上布置有:牌坊、戲樓、山門、前拜殿、前殿、蓮池、九龍橋、聖井亭、後拜殿、後大殿,另外在山門前建有旗桿一對,山門兩側建鐘鼓樓,後部建有道房、東西配殿等。現存建築均為小式硬山、懸山布瓦頂建築。建築密集900多平方米。龍神廟對研究古代祈雨、氣候狀況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
| 學步橋 學步橋位於邯鄲市區北關街,原為木結構,明代萬曆年間改建為五孔石橋。橋身長32米,寬9米,高8米,兩旁的攔板和望柱上雕刻有歷史故事和獅、猴等動物圖案,雕刻精美。橋孔中心處雕有向下俯視的龍頭。古橋旁邊有一座“邯鄲學步”的石雕。 |
| 澗溝遺址 澗溝遺址位於河北邯鄲縣澗溝村,遺址為沁河環繞,與百家村、齊村隔河相望,面積1萬餘平方米。1957年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對遺址北部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200平方米,發現龍山時代和商文化遺存。龍山時代文化遺存被商代文化層疊壓,遺蹟有灰坑、陶窯等。陶器以泥質灰陶最多,夾砂灰陶次之,泥質陶以磨光陶為主,另有泥質紅褐陶。紋飾最多是磨光或素麵,籃紋、方格紋較多。器類有鬲、罐、盆、壺、器蓋等;商代文化層發現窯址2座,發現陶、石、骨器。陶器以泥質灰陶最多,夾砂灰陶次之,紋飾有粗繩紋等,器類可辨者有罐、盆、鬲等。 |
| 羅敷潭 羅敷,是古代十八美女之一,是趙國邯鄲美女的象徵。邯鄲,自古就是佳麗之地,人傑地靈、美女如雲。羅敷除具有“歌美、舞美、步美、貌美”的眾多美女形象外,更重要的是羅敷的“德”美。她不畏-、不慕權勢,是一個美麗善良、冰清玉潔的民間美女。她忠於愛情,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當她被趙王遷追至黑龍潭時,她悲憤至極,為保自己清白,她只能沉潭遺恨、撲潭而亡。過去,潭邊桑田數百畝,松柏成林,楊柳成行。潭的上游,泉眼遍地,泉水常年細流,從潭上落下,叮咚有聲,如音樂般美妙動聽。一到雨季,雨水順山而下,匯至潭根,猛然跌下,水聲轟鳴,震天動地,幾里以外可聞其聲,形成壯觀的羅敷潭瀑布。 |
= | 廣濟宮 廣濟宮始建於明,盛於清,分南北兩院,與呂仙祠東西相對,使黃粱古蹟堪稱一方之冠。年久失修,風雨剝蝕,兼遭兵燹之苦,這座古建漸顯破殘脊,百孔千瘡之老態,睹此景者,無不嘆惜。八九年春,始於舊址重修廣濟宮,民眾集資,促其大成,使古殿重現新顏。主殿供奉無生0,第二殿供奉伏羲、女媧,陽為伏羲,陰為女媧。後伏羲女媧結為夫妻遂衍生出九十六億皇胎兒女,落入紅塵,遂成“人間”。紅塵世間,風雨多變,凶吉莫測,皇胎兒女歷盡苦難,無生0動了惻隱之心,決定將他們分三批救出苦海,於是欲以法船渡之,即為“普渡眾生”,無生0也成為民間宗教中心唯一的至尊天神。 |
| 龜台遺址 龜台遺址位於邯鄲縣戶村鄉戶村村北沁河南岸的台地之上,其東南有澗溝遺址,面積4000平方米,遺址東部和北部斷崖商暴露有灰坑等遺蹟,文化層厚0.5-1米。1957年秋,北京大學等單位對遺址進行了發掘,遺址共分九層,包括龍山時代、先商、周和漢代文化堆積。龍山時代陶器有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兩種,紋飾有方格紋、籃紋等,器形有鬲、甑、鬹、豆、盆、罐等;先商文化遺存陶器以夾砂灰褐陶褐泥質灰陶為主,器形有鬲、鼎、瓮、罐、盆等;西周時期陶器有鬲、豆、盆、甑、瓮、缶、罐等。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著名人物
韓蔭亭(1912-1979),曾用名韓樾,邯鄲田寨人,一九二九年考入河北省立第十三中學投身革命,任學生會主席,領導學生運動。一九三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三一年任省立十三中黨支部委員,一九三一年六月任中共永年縣首任縣委書記,一九三二年夏任中共直南特委特派員。努力創建中共組織,積極宣傳抗日救亡,領導貧農團,組織過工人運動。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後任中共永年縣委軍事委員,永年縣抗日游擊大隊大隊長,八路軍一二九師東進縱隊三支隊營長和營教導員。他率部在廣闊的平原上開展機動靈活的游擊戰,沉重地打擊了敵偽的囂張氣焰。收復永年城,受到鄧小平表彰。率部參加漳南戰役、香城固伏擊戰,受到劉伯承稱讚。1939年5月和趙海楓偷襲廣府城日軍時韓蔭亭受傷,後脫離部隊在家鄉組織自衛團進行抗日,率部參加馬軍營伏擊戰,圍堵頑敵石友三戰鬥,東辛寨戰鬥,襲黃粱夢車站,襲日軍警備所。1940年10月接受黨的指示,打入敵營,堅持抗日鬥爭。韓蔭亭利用身份之便,隨時除姦殺敵、製造敵匪矛盾,促其自相殘殺、甘冒生命危險,掩護軍區首長、勇擔護送任務,及時提供情報、除掉反共頑匪,營救我方人員等傳奇活動,受到了八路軍首長宋任窮、陳再道、高厚良等高度評價。一九四五年八月後任八路軍平漢支隊司令員,獨立三團團長,率部殲滅日偽軍,解放臨洺關,解放永年城,配合主力解放邯鄲。一九四七年南下作戰,屢立戰功。解放後,歷任廣東省農墾廳副廳長等職,為祖國建設做出了貢獻。一代英豪韓蔭亭於一九七九年三月在廣州逝世,國家領導人王震、趙紫陽等同志送了花圈,國家農林部部長、廣東省委書記及有關部門負責同志等600多人參加了韓蔭亭同志的追悼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