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人口民族,人口,民族,交通運輸,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氣候,水文,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政治體制,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體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旅遊景點,當地特產,
歷史沿革
夏商時期,寧縣屬雍州,是周族發祥之地。
秦始皇數游北地郡,
蒙恬奉命修直道。直道途經縣屬子午嶺主脊約60公里,使寧縣成為輔翼鹹陽的軍事要地。
漢置
泥陽、大要、弋居、
彭陽、襄樂、義渠6縣(道)。公元30年,征西大將軍
馮異進軍義渠縣,兼領北地太守事,控制了這一軍事要地。
北魏先後置華州、班州、邠州、豳州,轄西北地、
趙興、襄樂3郡,領10縣。轄區南到陝西永壽、
旬邑,北至陝西
吳旗。西魏廢帝二年(公元553年)以“撫寧戎狄”為名,改豳州為寧州。
明時,寧縣仍置州領縣。
康熙二年,析慶陽等四府以置甘肅省,寧州遂屬甘肅省。
民國二年(1913年)改寧州為寧縣。
行政區劃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4年,寧縣總人口54.89萬,其中農業人口50.59萬。
民族
寧縣民族以漢族為主,有回族、滿族等少數民族。
交通運輸
截至2012年,全縣擁有客運車輛147輛,貨運車輛1016輛,計程車50輛,完成旅客運輸量253.2萬人次,旅客周轉量11358.8萬人/公里, 完成貨物運輸量183.2萬噸,貨物周轉量24778萬噸/公里。
目前,境內有國道1條,全長53.0公里;有省道2條,全長84.7公里;縣道6條,全長212.9公里;鄉道20條,全長673.8公里;村道384條,全長1573.7公里,其中:油路851.5公里,沙礫路1140.5公里。土路491.2公里。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寧縣位於慶陽市南部,是甘肅省東南邊境縣份之一。地理位置東經107°41′~108°34′,北緯35°15′~35°52′,東與正寧和陝西黃陵縣毗鄰,南與陝西鹹陽市為界,西與平涼市涇川縣接壤,北與西峰區和合水縣相連,總面積2633平方公里(2014年)。
地形
寧縣縣城地處關山——六盤山褶皺帶移動的鄂爾多斯地台東南部。寧縣域境內基本地貌為:東部梁峁溝壑交錯,中西部多川台河谷與高原溝壑相間,地形為東北高,西南低,東西長、南北窄,海拔在860m~1760m之間,相對高差900m。
氣候
寧縣地處大陸內部,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8.7℃,歷年極端最高氣溫36.5℃,歷年極端最低氣溫-25.4℃,歷年最熱月(7月)平均溫度為22℃,最冷月(元月)平均氣溫為-5.8℃。多年平均降水量565.9mm,春季半乾旱,降雨多集中在7、8、9三個月,降水年際變化差別明顯,變率大。冬季乾旱,雨雪稀少,夏秋多雨,降水集中。年蒸發量平均為1442.6mm,歷年平均相對濕度為67%。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369.1小時,年太陽輻射總量平均為127.3千卡/平方厘米。主導風向為南東風,次為北西風。凍土深度一般在80cm以下,最大凍土深度為86cm,歷年最大積雪深度為21cm,歷年最大無霜期為219天,最短無霜期為126天,多年平均無霜期為168.2天。
水文
流經寧縣的有涇河、馬蓮河、九龍河、城北河等7條河流,年入境流量6.66億km3。其中馬蓮河年平均流量為14.9m3/s,城北河年平均流量為1.44 m3/s,九龍河年平均流量為0.71 m3/s。地下淺層水主要為第四系河谷砂礫石潛水和白堊系環河組風化裂隙潛水。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14年,寧縣域土地總面積2653 km2(含國營林場641.36km2),其中山區2074.13 km2,占78.88%,川區54.2 km2,占2.05%,塬區504.67 km2,占19.18%。耕地面積95.15萬畝,人均耕地1.8畝。寧縣林草面積1101百公頃,森林覆蓋率為19.7%, 草地面積480百公頃。
水資源
寧縣河川徑流水資源總量為1.6589億m3,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326.9 m3,分別是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的15.5%,26.2%,水資源畝均占有量171 m3,是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的7.73%、24.8%。
礦產資源
寧縣縣域內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石油、煤層氣、建築用砂(沙)石、石灰石、礦泉水,磚瓦用粘土礦遍布境內。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儲量豐富,遍布境內。截至2014年,煤炭探明總儲量1027億噸,占全省預測儲量的73%,其中千米以淺儲量77億噸,查探明儲量63億噸,寧南煤田已開工建設;石油預測儲量2億噸,中石油、中石化已開始規模開採,“十二五”末產能可達120萬噸;煤層氣預測儲量達2150億立方米。每平方米有煤38.6噸,石油0.075噸,煤層氣81立方米。
政治體制
縣委副書記:羅睿
縣委常委、紀委書記:姚德學
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杜豐
縣委常委、宣傳部長:何鵬程
縣委常委、副縣長:邊桃
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安鵬祥
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張茂龍
縣委常委、統戰部長:張宏斌
縣委常委:馬應樂
經濟概況
綜述
2012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7.1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21.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12.80億元,同比增長8.7%,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17.59億元,同比增長38.4%,其中工業增加值完成12.5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16.75億元,同比增長14.1%。
第一產業
2012年,全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3.0億元,增長19.0%。其中:農業產值19.0億元,增長16.84%;林業產值0.22億元,增長62.5%;牧業產值3.25億元,增長26.0%;漁業產值0.07億元,增長11.0%;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53億元,增長54.7%。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3.20億元,增長18.67%,其中:農業增加值10.9億元,增長16.8%;林業增加值0.07億元,增長62.4%;牧業增加值2.09億元,增長26.0%;漁業增加值0.004億元,增長11.0%;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0.14億元,增長54.8%。
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149.11萬畝,糧食播種面積97.41萬畝,糧食總產量達到24.47萬噸,比上年增產3122噸,增長1.3%,糧食平均畝產251公斤,同比增長2.5%。其中:夏糧播種面積45.05萬畝,產量10.54萬噸。玉米播種面積15.21萬畝,玉米總產量達到6.29萬噸。油料播種面積23.24萬畝,產量3.13萬噸。園林水果產量3.02萬噸,增長15.7%,其中蘋果產量1.85萬噸,增長23.3%。年末大家畜存欄8.9萬頭,其中牛存欄8.78萬頭,出欄4.55萬頭;年末豬存欄9.45萬頭,出欄8.45萬頭;年末羊存欄9.62萬隻,羊出欄3.58萬隻;年末雞存欄66.22萬隻,雞出欄16.53萬隻。全年肉類總產量12643萬噸,水產品產量80噸。全年共完成造林作業面積2.5萬畝,封山育林面積12.28萬畝,年末實有育苗面積2.03萬畝,本年出售樹苗1903萬株,當年苗木產量19003萬株,當年退耕造林面積1000畝。完成全膜雙壟溝播玉米13.62萬畝,馬鈴薯播種面積8.2萬畝,優質蘋果園面積20萬畝;設施農業種植面積1.31萬畝,其中蔬菜種植面積7100畝,產量27737.7噸,瓜果類種植面積6000畝,產量24030噸。年末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9103千瓦,全年農村用電量9579.82萬千瓦時,增長62.6%,農民生活用電4491.14萬千瓦時,農村生產用電5088.68萬千瓦時;農用化肥施用實物量42572.52噸,折純量14780.06噸,塑膠薄膜使用量1532.18噸,有效灌溉面積11.48萬畝,機電灌溉面積7.01萬畝,年末實有水平梯田40.12萬畝。
第二產業
2012年,全縣完成工業總產值18.3億元,增長24.3%,實現工業增加值12.55億元;其中9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8.4億元,增長81.3%,實現工業增加值2.28億元,增長45.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銷售產值7.72億元,產品銷售率達到91.8%。共建成石油產建井礦18個、產建井68口,新增產量3.8萬噸。寧南煤田新莊800萬噸礦井建設有序進行,寧中煤田正在進行征地拆遷,寧北—合水東、寧北—合水西煤田完成詳查。建築業保持迅速發展。2012年,全縣實現建築業增加值5.04億元,增長94.9%;擁有資質內企業5家,實現建築業總產值14.1億元,增長148.7%。
第三產業
2012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33億元,增長23.1%,實現城鄉消費同步增長。城鎮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4.39億元,增長24.3%,農村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4.94億元,增長20.9%。全縣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行業經營狀況良好,批發零售業實現營業額17.41億元,增長21.9%;住宿業實現營業額0.19萬元,39.9%;餐飲業實現營業額1.73億元,增長15.3%。
2012年出口創匯2675萬美元,同比增長79.0%,出口供貨總量1.13億元,增長15.3%。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至2012年末,全縣擁有各類中國小校313所,教學班級2076個,有普通中學35所,其中:完中4所,高中5所,國中26所;職業中學1所,國小277所,幼稚園54所。全縣在校中小學生65875人,其中高中生11442人,國中生18755人,小學生32437人;擁有校舍建築面積582152平方米,全縣中國小教職工5706人,專任教師5134人,其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教師2056人。
全縣擁有科研推廣機構 144個,從事科研活動人員數1125人。全年共向省市申報爭取科技項目13個,目前已立項下達1個,實施科技項目53個,其中科技部項目3個,省級項目5個,市級項目13個,縣級項目 32個。積極組織科技下鄉活動,共舉辦各類專題培訓班 347期,普及培訓 7.8萬人(次),骨幹培訓 0.8萬人(次),全縣累計引進推廣實用技術78項,高新技術 17項。全年科學技術支出完成1450萬元,增長15.1%。
文體事業
截至2012年,全縣共有文化站18個,藝術表演團體1個,全年演出108場次;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館總藏書量為49539冊,其中:圖書26639冊(中文藝術類圖書20720冊,其它類3800冊,地方文獻1560冊,古籍類559冊),期刊1600冊,報紙21300冊;博物館、紀念館各1個,縣博物館館藏曆代歷史文物、革命文物和古生物化石2733件,其中珍貴文物579件(一級藏品17件,二級藏品81件,三級藏品481件),管轄縣內各類文物保護點690餘處,其中國家級文保單位2處,省級文保單位14處,市級文保單位3處,縣級文保單位16處。廣播調頻轉播發射台6座,電視調頻轉播發射台6座。有線廣播電視傳輸幹線網路總長280公里。有線廣播電視用戶6351戶,有線數位電視用戶3600戶,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100%,廣播人口覆蓋率100%。
醫療衛生
2012年縣、鄉兩級醫療衛生機構數26個,其中人民醫院2個,中醫院、婦幼保健站、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各1個,鄉鎮衛生院21個,擁有床位1206張;全縣衛生工作人員1268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603人,包括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79人,註冊護士296人,檢驗師和放射醫師28人。
社會保障
2012年城鄉低保、五保共保障困難民眾38.4萬人次,發放保障金9612萬元,報銷農合醫藥費1.26億元,發放大病醫療救助資金1039萬元。啟動實施了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發放養老金1227萬元。為全縣農村中國小學生提供了營養餐,總計投入資金3702萬元,共發放惠農補貼39項6.85億元。開發公益性崗位1063個,招考安置大中專畢業生265名,安置退役士兵49人,新增城鎮就業6786人。完成職業技能和農民工培訓9725人,輸轉城鄉富餘勞動力15.31萬人次,創勞務收入17.45億元。建成廉租房、公租房、經濟適用房、教師周轉房294套18310平方米,改造農村危舊房2000戶。省、市、縣承諾的79件民生實事全部辦理到位,完成投資15.7億元,有效的緩解了民眾就醫、入學、就業、行路、飲水和住房等方面的實際困難。
旅遊景點
湘樂宋塔
湘樂宋塔位於湘樂鎮湘樂河北岸的台地上,建造於北宋時期。塔基為等六邊形,塔高22米,造型古樸,風格雄渾。1981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普照寺貞元銅鐘
普照寺貞元銅鐘原為縣城普照寺法器。據史書記載
唐德宗貞元7年就已存在(791年)。南宋時,金侵占寧州,貞元年間重鑄銅鐘,懸掛於鐘樓內,以震幽冥。鐘高2.2米、厚0.1米、口徑1.5米,重達7700斤。
塔兒莊五代塔
塔兒莊五代塔位於盤克鄉羅山府林場,修建於五代時期。塔基平面呈正方形,高三層11米。塔內呈四方形塔室,有壁畫為修補時所繪。
王孝錫烈士紀念館
王孝錫烈士紀念館位於古豳文化旅遊區遊客服務中心東面,占地110平方米,以時間為序,共分為九大板塊,展出了王孝錫烈士早期革命活動期間的圖片、圖書、遺物百餘件。
當地特產
曹杏
寧縣曹杏,是杏子的一種品種,寧縣曹杏大而且甜。寧縣曹杏成熟後大如桌球,一捏即開,絕不粘連杏核(這種杏子也叫“俐核子”)。杏肉糯軟,甜香爽口。
九龍金棗
寧縣九龍金棗又名寧縣晉棗,棗梭狀圓隆,個大、皮薄、色玫、肉厚、核小、味甜。鮮食脆酥醇甘,適口性強。
早勝牛
寧縣早勝牛為秦川牛的一個地方優良類群。早勝牛牛體高大方正,肌肉豐滿,骨骼發育良好,背腰平直,四肢粗壯,蹄勁堅實,是肉役兼用的優良畜種,因產於寧縣早勝塬而得名。
黃甘桃
寧縣黃甘桃,因產於寧縣
九龍川流域菩薩廟村,又名"菩薩廟黃甘桃"。黃甘桃果實飽滿,單果平均重150g,最大果重200g,果面底色綠黃,陽面有暗紅暈,果肉金黃色,近核處鮮紅色,肉質細,纖維少,味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