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錫袞(清朝武官、保定腰山王氏莊園創始人)

王錫袞(清朝武官、保定腰山王氏莊園創始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錫袞:清朝武官、保定腰山王氏莊園創始人、大慈閣素食文化傳承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錫袞
  • 外文名:wangxigun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明.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
  • 職業:武官 商人
  • 信仰:佛教
  • 主要成就1:保定腰山王氏莊園----創建人
  • 主要成就2:保定大慈閣素食文化-傳承人
生平簡歷,王氏莊園,歷史典故,素食文化,大慈閣香油概況,大慈閣香油歷史,大慈閣素麵概況,大慈閣醬菜概況,大慈閣醬菜歷史,大慈閣糕點概況,大慈閣糕點歷史,棉花圖,老醬園,

生平簡歷

王錫袞祖居遼寧省鐵嶺市南關,屬滿洲八旗中的正黃旗武官。其先祖王杲本為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外祖父,官居大明王朝建州右衛指揮使,威震一方。其後人追隨清太祖努爾哈赤起兵,展開和明朝的鬥爭,後來又追隨清世祖皇太極征戰四方,衝鋒陷陣。王錫袞從軍後始隨多爾袞,屢建戰功。
清順治元年,王錫袞一家人從龍入關。順治四年,王錫袞受封於京西南的保定腰山,其因受封圈占了周邊州縣大量土地。後來,王錫袞利用受封的土地,發展農業、廣收地租、創建莊園、開辦油坊、成立醬園、設立商號。隨後的王家幾代人,代代精英,繼續苦心經營運作,大力發展創辦家農商兼營,積累了巨額財富,繼續大興土木廣建莊園,為修建莊園提供了雄厚財力。鼎盛時期的保定腰山王氏莊園是個高牆圍護的城堡,有成套住宅50餘套,各類房屋500多間,莊園占地近300畝。當時收租範圍更是達到保定的定州、滿城、蠡縣、高陽、博野等地,其商號遍布保定、北京、天津、內蒙、新疆及江、浙等地。從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到1948年土地改革前,無論三百年的滄桑如何變化,腰山王氏莊園一直是當地的豪門巨宅,富甲一方。
王錫袞王錫袞
保定腰山王氏莊園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清代將軍府邸兼巨商的豪門巨宅,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氏莊園

該莊園建築既不同於皇宮官府,又不同於一般民居,是我國北方居民建築的極品。故有“皇家建築看故宮,民間建築看腰山(王家)”之說。
建築界曾經一度流行過這樣的話:皇家看故宮,民居看山西。在眾多業內人士和普通百姓眼中,山西的大院是中國北方最具代表性的四合院模式的民居建築。在河北保定也有這樣一座有著近400年歷史的清代老民居,和山西的大院相比,不但毫不遜色,更是有許多獨到之處,在某些方面還超越了它。這就是被譽為“民間故宮”的保定腰山王氏莊園。
保定腰山王氏莊園保定腰山王氏莊園
保定腰山王氏莊園的建築坐北朝南,莊園北部有座呈龍形的霧山,而東側一條界河就如玉帶圍繞。與一般的地主莊園不同,腰山王氏莊園創始人王錫袞家族乃武將出身,在莊園中處處體現出威武雄壯之氣。
王氏莊園建築群由一系列四合院組成,從總體來看,四合院大同小異,基本上是明清北方四合院建築風格。據說這是參照北京王府建設標準設計施工,但由於主人職位無法與王爺同日而語,於是只好屈尊在標準上有所降低,但普通民居卻難以望其項背。每個四合院又根據屋主人的身份、地位,以及房屋的功能、建築規模、用材、裝飾等各有不同。於是,莊園的房屋式樣就成了介於王府與普通民居之間的一種建築類型,它兼具著王府的恢弘與霸氣,又不乏民居的樸素和實用。
一般民宅中忌諱用獅虎圖形,但在王氏莊園則雕刻在顯要位置上。在仁和堂二進院的角柱石上,青石雕畫面為一隻大老虎帶著三隻小老虎在樹下嬉戲,清晰可見。按照,清朝品階圖中標示,文武官員所穿官服胸前的補子上的圖案,文官繡飛禽,武官繡走獸。這與王氏莊園後人關於王錫袞為皇封武官的傳說,不謀而合。從這一方面,也充分說明了腰山王氏莊園也是一座將軍府邸。
保定腰山王氏莊園還是一座不折不扣的民俗博物館,房屋建制、裝飾運用、生活場景,都凸顯了封建社會大家族的禮教習俗……真堪稱北方民居建築的典範。整座建築以灰色調為主,古樸大方,給人以莊重典雅的感覺,集華北、東北建築藝術之大成,風格舒朗大氣,盡顯“王”者氣派。現存內飾磚雕105塊、石雕98塊、木雕101塊,被原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文物委員會主任羅哲文評價為“千雕藝術館”。

歷史典故

在清朝歷史上,素有北有王錫袞,南有胡雪岩之說。王錫袞以清朝武官、保定腰山王氏莊園第一代主人、“和”字商號創始人、大慈閣素食文化傳承人等眾多榮耀集於一身,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路人皆知。
王錫袞的成功有很多原因,但他“扶危濟困”的精神也很是令人尊敬。
一名商人在生意中慘敗,需要大筆資金周轉。為了救急,這位商人主動上門,開出低價想讓王錫袞收購自己的產業。
王錫袞不敢怠慢,經調查屬實後,立刻急調銀兩,給出正常的市場價來收購對方產業。
這商人驚喜而又疑惑,實在不解王錫袞為何到手的便宜都不占,堅持按市場價來購買。
王錫袞笑著說讓他放心,稱自己只是代為保管這些資產,等挺過這個難關後,隨時都可以贖回屬於你的東西。商人萬分感激,簽完協定,對王錫袞表示感謝後便含淚離開了。
王錫袞王錫袞
商人走後,王錫袞的手下紛紛不解。大家問道,為啥送上門的肥肉都不吃,不但不趁對方急需錢叫低價格,還給對方這么多銀子。
王錫袞啜了口茶,講訴了一段年輕時自己的遭遇:“在我還是一名普通士兵的時候,一次,在一場遭遇戰中和隊伍走散,當時正值暴雨,路邊一位受傷的士兵也被雨淋濕。正好那天我隨身帶了雨披,便幫那位士兵遮雨。
後來,每到下雨時,我便經常幫別人遮雨。時間一長,認識我的人也就多了。有時,我自己忘了帶雨披也不怕,因為會有很多我幫過的人也來為我遮雨。”
說著,王錫袞笑了笑:“你肯為別人付出,別人才願為你付出。剛才那位商人的產業可能是幾輩人積攢下來的,我要是占了他便宜,人家可能一輩子都翻不了身。這不是投資,而是救人,咱要對得起自己良心。誰都有困難的時候,能幫點咱就幫點。”
眾人聽後,都沉默不語。後來,商人前來贖回了自己的產業,王錫袞因此也多了一位忠實的合作夥伴。
在那之後,人人都知道了王錫袞的義舉,官府和百姓都對王錫袞尊敬不已。王錫袞的生意也好得出奇,無論經營哪行哪業,總會有人幫忙,也會有數不清的客戶前來捧場。
不在別人遇到苦難時袖手旁觀、無動於衷;不在別人落難時不聞不問、落井下石。肯為別人遮風擋雨,才是一生最大的財富。
人生在世,並不是充滿競爭和掠奪,更多是實現人們的共贏。有了這種人格,人生就一定會收穫精神和物質的雙重財富!

素食文化

大慈閣香油概況

大慈閣香油始於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產自大慈閣禪院內的香油坊。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在乾隆皇帝途經保定時,因機緣際會,大慈閣香油被乾隆皇帝欽點為御用膳食並傳承至保定腰山王氏莊園。
大慈閣以“市閣凌霄”之美譽位居“上谷八景”之首,成為古城保定的象徵,故有“不到大慈閣,何曾到保定”之說。大慈閣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慈閣小磨香油大慈閣小磨香油
大慈閣自古為佛教聖地,閣內供奉有釋迦牟尼佛和觀世音菩薩像,閣後有全國罕見坐南朝北的關帝廟。
歷史上曾有“通衢誰建凌虛閣,留與居人作偉觀”、“燕市珠樓樹梢看,祗園金閣碧雲端”、“不染菩提雲外出,行慈般若市中懸”等古詩句讚美大慈閣。
秉承古寺悠久歷史,大慈閣香油以精選芝麻為原料,利用小石磨採用特殊工藝加工製作,保持了芝麻香油的古樸風味,其顏色呈棕紅色,清澈透亮,味香持久。大慈閣香油歷代薪火相傳,故雖歲月變遷,但其風味依舊。
大慈閣香油以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優秀的內在品質飽經歲月洗禮並傳承至今,成為古城保定傳統素食文化之瑰寶。

大慈閣香油歷史

清順治四年,清正黃旗武官王錫袞受封於保定府後,開始在保定腰山建造王氏莊園。當時,在莊園後廚有一位姓何的小伙子,精明強幹,手腳利索,白案紅案都很在行,技藝與眾不同。每天飯菜花樣層出,味道鮮嫩清香,老幼皆宜,眾人不免交口稱讚。王錫袞一家久居關外,長年戎馬生涯,無暇過多顧及飲食,再加之東北天寒地凍,食品種類不多,難得消受這中原內地的珍饈美味。何姓小伙子靠其出類拔萃的後廚技藝,甚得莊園主人喜歡,很快便當上了伙房的掌勺大師傅。
一日,王錫袞與管家談起後廚事,管家告訴他飯菜之所以味道獨特,除了菜品精細外,還緣於何姓小伙子用的小磨香油味道獨特。等到王錫袞把何姓小伙子叫到跟前問起這香油技藝的來歷,沒想到小伙子面露難色,幾番欲言又止。精明的王錫袞覺得這裡面定有隱情,經多方開導和一再追問,小伙子才吞吞吐吐述說起來。
原來,這何姓小伙子祖居易州,其祖先何伯祥曾經在元朝為官。在金朝末年,國勢日衰,河北一帶盜寇蜂起,局勢混亂。家在定興的張柔乘機聚眾結寨,招兵買馬,建立隊伍,族黨壯士紛紛響附,勢力很快擴大。他的行為和勢力引起金國中都經略使苗道潤的注意和讚賞,發現他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便招為朝庭所用,先是任命他為定興縣令,不久又提拔為青州防禦使。而此時,何姓小伙子的先祖何伯祥就在苗道潤麾下。後來,苗道潤被其副將賈瑀陷害,張柔怒傳檄苗道潤的部下,發誓為他復仇,這位何伯祥想方設法得到苗道潤所佩的金虎符,並把它進獻給張柔。於是,眾人就推舉張柔代行苗道潤的職權,這位何伯祥也一直跟隨張柔南征北戰。
蒙古兵出紫荊口,張柔率所部於狼牙嶺迎擊,馬倒被俘。蒙古人知道張柔的重大價值。遂許諾承認和保留張柔在金朝時的所有職務和級別,繼續維持他在河北一帶原有的“世侯”地位,對轄區繼續進行統治和擴充。即集軍事、行政、財政、監察等大權於一身。世侯的權力可以父去子繼,兄終弟及。在自己封地內還可以開設幕府,招賢納士。
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已被元蒙提拔為保州都元帥的張柔感到滿城臨近西山,地區狹小,又位置偏僻,對加強東部、南部廣大地區的統治和進一步發展壯大勢力很不方便。而東面的保州城,地處平原,又為南北要塞,戰略地位顯然要比滿城重要得多。這年春天,張柔移鎮保州,走進順天府這座荒蕪之城。他看好這塊風水寶地,開始了對保州城的重建和復興工作。由於工程浩大,費時長達數十年之久,動用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參加施工的勞力,除了軍隊、當地民夫之外,還有大批從南方來的工匠藝人。許多文人才俊因戰亂外逃,張柔就招賢納士,用為府中幕僚,幫助他運籌謀劃。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元好問撰寫的《順天府建設記》和文學家郝經寫的《臨猗亭記略》中都記載了重建後的保州城,規模空前,氣勢宏大,幽美宜人。在保州建設的過程中,恢復和新建15座佛寺,11座道院,4座神祠。重點創建了大慈閣,元好問《順天府建設記》說:“獨大慈閣出侯新意,尤為殊勝,金碧燦然,高出空際,唯燕中仁王佛壇成於國力,可等而上之耳。”大慈閣為官方寺廟,不同於普通寺廟。當時,何伯祥帶領部隊南征平定南宋,其弟何伯策曾經參與了大慈閣等寺廟的建築工作,並出任管理大慈閣等寺廟的官吏。
在元蒙時代,僧侶、道徒皆享有政治與經濟上的特殊優遇,寺廟可以獲取土地及經營射利。故此,大慈閣所有不僅限於土地、山林川澤,還兼營窖冶、作坊、典庫、浴堂、店舍、棧場等商業與手工業。在眾多行業中,何伯策及其家族在大慈閣名下經營的香油坊最為出名。其香油味道獨特,特色鮮明,久而久之,民間便呼其為大慈閣香油
元朝滅亡後,明朝建立,鑒於何姓家族在元朝為官的經歷,為逃避打擊,他們在無奈之下流落到易州、完州等農村躲避災難。家道中落後的何姓家族,抱著“一招鮮吃遍天”的樸實觀念,一直傳承著小磨香油的技藝,在鄉間過著普通百姓的生活。但是,由於連年戰亂,何姓家族也是顛沛流離,居無定所,何姓小伙子為生活所迫只好投奔保定腰山王氏莊園成為莊園傭工。
王錫袞聽完這何姓小伙子的一番表述,不禁唏噓不已,世事無常,風雲變換!同時,王錫袞從他的經歷中發現了商機,香油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大有可為,也開始更多的關照何姓小伙子。王氏莊園發展很快,等到開始籌備香油坊時,已經人到中年的這位何姓小伙子自然而然成為大慈閣香油坊的大掌柜。
日月既往,不可復追。但保定腰山王氏莊園秉承的大慈閣香油卻歷代薪火相傳,雖歲月滄桑變遷,但其古樸風味依舊飄香!

大慈閣素麵概況

大慈閣素麵始於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原產自大慈閣禪院的齋堂,距今已有近八百年歷史。
大慈閣素麵屬於佛素範疇,即寺廟裡的素齋,注重清淡、善巧。
大慈閣素麵大慈閣素麵
大慈閣素麵有養眼之面、開胃之面、印心之面之美稱。
養眼之面:面相好是大慈閣素麵首個標準,大慈閣素麵強調外觀擺型、顏色搭配。面白、湯棕,配上綠菜、番茄、香菇,增進食慾。
開胃之面:主要在湯料的熬制,俗話說:面在味,味在湯,湯顯功。味道即王道,麵湯要熬,輔以養生的枸杞、大棗、當歸、薑絲等味料,經過文武火數小時的交融煮製,輔料完全釋放湯中,濃醇深厚,形成大慈閣素麵獨具匠心之味!
印心之面:好面自有好滋味,大慈閣素麵之麵粉取自麥心而成,根根勁道爽滑,加之配以大慈閣自產的大慈閣香油、大慈閣麻醬做調味品其回味無窮!
大慈閣素麵,吃的不僅僅是味道,吃的是健康、吃的是文化、吃的是歷史、吃的是傳承!

大慈閣醬菜概況

大慈閣醬菜始於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大慈閣醬菜被乾隆皇帝品嘗後大加讚賞,遂欽點大慈閣醬菜為御用膳食。
大慈閣醬菜為傳統工藝醬制,做工精細、用料考究。
保定大慈閣醬菜保定大慈閣醬菜
大慈閣醬菜購進原料,務求精良,不惜重價。如收購小紅蘿蔔,論個給價,但必須保持嫩脆。收購韭菜花,則要鮮嫩的純花,不帶花籽、花鈴。但收購價格往往要高於普通韭菜花的一倍。這樣的原料製成的成品,質優則無柴,食之無渣滓。
大慈閣醬菜為保證口味純正,其售賣環節要求嚴格,醬菜要存放在醬缸內,售賣多少出缸多少,從出缸到顧客手中都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
大慈閣醬菜營養豐富、品種眾多,有大慈閣醬包瓜、大慈閣醬八寶菜、大慈閣醬黃瓜、大慈閣醬子蘿、大慈閣醬地露、大慈閣醬五香疙瘩頭、大慈閣醬花生仁等三十個品種。
數百年來大慈閣醬菜既保留了自己北方風味的優良傳統,又逐步吸收南方醬菜特長,形成自己獨有的生產工藝,始終保持著甜、鹹、嫩、脆,醬香濃郁的老輩子口味。

大慈閣醬菜歷史

大慈閣醬菜始於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創始人是元朝蔡國公張柔部將、元朝易國公何伯祥之弟何伯策
南宋寶慶三年,時任元朝保州都元帥的張柔移鎮保州(保定),開始對保州城的重建。當時,何伯祥帶領部隊南征平定南宋,其弟何伯策曾經參與了大慈閣等寺廟的建築工作,並出任管理大慈閣等寺廟的官吏。
在元蒙時代,僧侶、道徒皆享有政治與經濟上的特殊優遇,寺廟可以獲取土地及經營射利。故此,大慈閣所有不僅限於土地、山林川澤,還兼營窖冶、作坊、典庫、浴堂、店舍、棧場等商業與手工業。在眾多行業中,何伯策及其家族在大慈閣名下經營的醬園尤為出名。其醬小菜甜、鹹、嫩、脆,醬香濃郁,久而久之,民間便呼其醬園為大慈閣醬園,稱呼該醬小菜為大慈閣醬菜
元朝滅亡後,明朝建立,鑒於何姓家族在元朝為官的經歷,為逃避打擊,他們在無奈之下流落到易州、完州等農村。家道中落後的何姓家族,抱著“一招鮮吃遍天”的樸實觀念,一直傳承著大慈閣醬菜的技藝,在鄉間過著普通百姓的生活。但是,由於連年戰亂,何姓家族也是顛沛流離,居無定所。
清順治四年,清正黃旗武官王錫袞受封於保定腰山定居,並開始興建腰山王氏莊園,此時,何伯策的後裔憑著高超的廚藝也已成為王氏莊園伙房的大師傅。隨著腰山王氏莊園的興建,王錫袞帶領族人開始經商,同時,並特意設醬園醃製醬菜售賣。王氏族人創辦的“和”字商號遍布全國,他們把自己醃製的醬菜同其他貨物一併通過“和”字號行銷各地。由於王錫袞為人寬厚又深諳商道,“和”字號的生意如日中天。
清乾隆三十年,乾隆皇帝出巡至保定,特到當時在棉花種植、生產、紡織和加工市場占有重要地位的腰山王氏莊園的棉行觀視。時值天氣燥熱,在用膳時乾隆皇帝食欲不振,這時王氏族人將自己醃製的醬菜呈上,乾隆皇帝食後甚喜,並對該醬菜獨有的鮮、甜、脆、嫩的口味大加讚賞,遂欽點王氏莊園的醬菜作為宮廷御膳。乾隆皇帝到大慈閣上香時,特將該醬菜作為素齋贈與僧眾。
大慈閣醬園醃製醬菜這個傳統歷經數代一直延續至今,大慈閣醬園的傳人每去位於保定城區的大慈閣進香,該醬菜都是布施的首選。
歷史上記載的乾隆御題棉花圖,該棉花圖便是由當時的直隸總督方觀承以乾隆此次觀視王氏莊園棉行的種植、生產、紡織加工為背景組創而出的。

大慈閣糕點概況

大慈閣以“市閣凌霄”之美譽位居“上谷八景”之首,成為古城保定的象徵,故有“不到大慈閣,何曾到保定”之說。大慈閣自古為佛教聖地,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慈閣糕點始於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創始人是元朝蔡國公張柔麾下的部將何伯策。大慈閣糕點雖歷史久遠、世代相傳、味美色佳、獨具風味,但在歷史上最初只有皇帝、大臣、大慈閣僧眾等少數人才能享用。
大慈閣糕點大慈閣糕點
大慈閣糕點有外用糕點、內用糕點兩大類,講究現吃現烤,味美色佳、獨具風味。
外用糕點主要用於進貢、饋贈、恩賞等。
內用糕點分為應時糕點、常年糕點、到門糕點、宴席糕點、節用糕點五類,各類皆獨具特色。
應時糕點是根據花卉開放季節而製作,有春季的藤花餅、百合餅;夏季的薄荷餅、綠豆餅;秋季的菊花餅、桂花餅;冬季的蘿蔔餅、豆沙餅等。常年糕點有大酥合、菊花酥、百合酥等。到門糕點是專作賓客上門款待用,如一口盅、棉花糖。宴席糕點是根據宴席的性質而做,如壽宴用“壽”字餅、“如意”餅等。節日糕點有元宵、月餅等。
大慈閣糕點是歷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古城保定傳統飲食文化中的瑰寶!

大慈閣糕點歷史

大慈閣糕點始於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創始人是元朝蔡國公張柔麾下的部將何伯策。大慈閣糕點雖歷史久遠、世代相傳、味美色佳、獨具風味,但在歷史上最初只有皇帝、大臣、大慈閣僧眾等少數人才能享用。
南宋寶慶三年,已被元蒙提拔為保州都元帥的張柔移鎮保州(保定),開始了對保州城的重建和復興。由於工程浩大,參加施工的勞力,除了軍隊、當地民夫之外,還有大批從南方來的工匠藝人。許多文人才俊因戰亂外逃,張柔就招賢納士,用為府中幕僚,幫助他運籌謀劃。
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元好問撰寫的《順天府建設記》和文學家郝經寫的《臨猗亭記略》中都記載了重建後的保州城,規模空前,氣勢宏大,幽美宜人。在保州建設的過程中,恢復和新建15座佛寺,11座道院,4座神祠。重點創建了大慈閣,元好問《順天府建設記》說:“獨大慈閣出侯新意,尤為殊勝,金碧燦然,高出空際,唯燕中仁王佛壇成於國力,可等而上之耳。”大慈閣為官方寺廟,不同於普通寺廟。當時,何伯祥帶領部隊南征平定南宋,其弟何伯策曾經參與了大慈閣等寺廟的建築工作,並出任管理大慈閣等寺廟的官吏。
在元蒙時代,僧侶、道徒皆享有政治與經濟上的特殊優遇,寺廟可以獲取土地及經營射利。故此,大慈閣所有不僅限於土地、山林川澤,還兼營窖冶、作坊、典庫、浴堂、店舍、棧場等商業與手工業。在眾多行業中,何伯策及其家族在大慈閣名下經營的糕點鋪尤為出名,該糕點現吃現烤,其味美色佳、獨具風味。久而久之,民間便呼其為大慈閣糕點。
元朝滅亡後,明朝建立,鑒於何姓家族在元朝為官的經歷,為逃避打擊,他們在無奈之下流落到易州、完州等農村躲避災難。家道中落後的何姓家族,抱著“一招鮮吃遍天”的樸實觀念,一直傳承著大慈閣糕點的技藝,在鄉間過著普通百姓的生活。但是,由於連年戰亂,何姓家族也是顛沛流離,居無定所,何姓小伙子為生活所迫只好投奔保定腰山王氏莊園成為莊園後廚傭工。何姓小伙子靠其出類拔萃的後廚技藝,甚得莊園主人王錫袞的喜歡。保定腰山王氏莊園發展很快,在開辦糕點鋪時,大慈閣糕點鋪的傳人何氏小伙自然而然成為糕點鋪大掌柜。
現今隨著世人物質生活的日益提高,為使更多的人們能品嘗到大慈閣糕點,大慈閣糕點的傳人親自主理秘方、傳授技藝、培養人才,使這一歷史久遠的傳統風味糕點得以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大慈閣糕點是歷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古城保定飲食文化中的瑰寶!

棉花圖

乾隆年間,保定腰山王氏莊園的棉行在市場上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在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乾隆皇帝途經至保定時,特意由時任直隸總督的方觀承陪同到腰山王氏莊園的棉行觀視。現收藏於河北省博物館的乾隆御題《棉花圖》便是由直隸總督方觀承以乾隆此次觀視王氏莊園棉行的種植、生產、紡織加工程式為背景組創而出。
乾隆御題《棉花圖》乾隆御題《棉花圖》
該乾隆御題《棉花圖》有圖十六幅,計有布種、灌溉、耕畦、摘尖、采棉、煉曬、收販、軋核、彈花、拘節、紡線、挽經、布漿、上機、織布、練染,每圖都配有文字說明和七言詩一首,似連環畫。書前收錄了康熙(玄燁)《木棉賦並序》,是我國僅有的棉花圖譜專著。乾隆皇帝對《棉花圖》反覆誦讀,嘆為觀止,備加讚許,乃執筆為每圖題七言絕句,共十六首。如“灌溉圖”題詩:“土厚由來產物良,卻艱治水異南方,轆轤汲井分畦溉,嗟我農民總是忙。”“織布圖”題詩:“橫律縱經織帛同,夜深軋軋那停工,一般機杼無花樣,大輅推輪自古風。”這些詩精工典雅,義蘊萬千。反映當時農民艱苦勞作情景,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再加有乾隆皇帝的題詩,其詩筆法蒼勁,揮灑傳神,堪稱難得的藝術珍品。對於今天研究我國繪畫發展及傳統繪畫技法之演變,具有重要資料價值。其畫法之精妙,刻技之多樣,捶拓之精工,足以反映我國古代文化之深邃。

老醬園

一說起那條充滿老輩子味的諺語:“開門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想起了充滿醬味的老城生活和醬園作坊。
醬園業所經營的物資“醬、醋、鹽、油、米、面”樣樣都是百姓日常所需。醬園前店後坊,外面銷售成品,內園手工製作。店內右面出售、面醬、醬菜、醬油、醋、腐乳、鹽等,左邊賣米、面。老百姓去一趟醬園店,可以買回大部分的日常飲食所需。“民以食為天”,吃是第一件大事,醬園業順應了百姓的需求,自然興旺。當然,也因經營優劣,經歷興衰成敗。
大慈閣醬園為坐北朝南的三開間青磚瓦房,並砌有高大的女兒牆,正面門楣有刻石“大慈閣醬園”五字,每當人們走到醬園門口,就能聞到醬菜飄出的特殊香味,店堂右醬左米,右稱濕櫃,左稱乾櫃,濕櫃三眼大油缸在前,櫃檯上擺滿各式醬菜,店堂北牆上方掛著黑底金字“大慈閣醬園”的招牌。醬園的後園排滿幾百隻大醬缸,做好的醬油、醬菜上覆青石板蓋,晴則去蓋曝曬,雨則遮蓋防雨。
這家醬園的創辦人是元朝蔡國公張柔部將、元朝易國公何伯祥之弟何伯策
大慈閣醬園始於公元1227年,是我國最古老的醬園之一。公元1765年曾被乾隆皇帝欽點為宮廷御膳。
保定許多醬園也大同小異,幾乎一個模式。醬園業占了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眾多內容,成了人們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醬油又稱清醬,做醬油要頭年臘月貯存河水(保定的醬園多用一畝泉水),候伏日用。上好的黃豆在大鍋里蒸煮後,攪入麵粉,然後攤在席上曬到出醭,再放到鹽水缸里,在太陽下暴曬。生抽醬油要變成老抽,還要再曬兩三個月。製作醬油,主要就是伏曬。
醬園的創辦與經營都有它的巧妙構思,據說:經售鹽為制醬必需,醬可製成醬油,又可制醬菜;用米釀酒,用酒製作乳腐,乳腐又作豆腐乾;銷售面米、米釀酒、面制醬,樣樣連環搭配,原料統一採購,自製自銷,省去不少中介盤剝。
大多數醬園兼營糧食,其中還有個道理,那就是充分利用延擱資金,掌握價格規律,醬園業造貨期自每年四月起,此時購進大量豆麥等到八月份出貨銷售,所得現金不能擱起來,就趁農民糧食收割後必須如期用現金繳租完稅之機降價用剩餘資金收購糧食,翌年三四月青黃不接,糧價回升,又可出清存貨,趁新麥上市低價收進制醬原料。他們看清貨源行情,把握時機一進一出,利潤可觀。當然也非一順不變,經商風險時伏,一旦失策必然優勝劣汰,或經營者不能自律,一旦富裕起來,忘乎所以,奢侈揮霍虧空資金,自然會從商場上敗下陣來。俗話說“商場如戰場”,的確有其道理。為將帥者,乃三軍之魂也!商戶們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是不能丟了“魂”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