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柔

張柔

張柔,(1190年~1268年),蒙古窩闊台汗、蒙哥汗時將領,字德剛,涿州定興(今保定市定興縣)人,金末元初時期中國中原地方武裝首領之一。

元太祖八年(1213年)蒙古軍南下中原,河北大亂。張柔聚集鄉鄰親族數千家結寨自保,金當局任為定興令,官至中都留守兼知大興府事。太祖十三年(1218年)與蒙古軍戰於狼牙嶺,兵敗被俘,降於蒙古。任行軍千戶保州等處都元帥。太宗四年(1232年),奉調伐金,隨速不台汴京(今河南開封)。汴京守將降,張柔獨至史館運走《金實錄》和秘府圖書;又訪耆舊望族,護送北歸。太宗十四年(1234年),張柔入覲窩闊台汗,升萬戶,兼管軍民,成為獨據一方的漢軍首領之一。乃馬真後二年(1243年),大帥察罕調張柔鎮杞縣。憲宗四年(1254年),移鎮亳州。憲宗九年(1259年)從忽必烈攻鄂州。忽必烈北還,令張柔領蒙古漢軍留駐白鹿磯待命。中統元年(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大汗位,詔班師。中統二年,張柔獻《金實錄》於朝廷,以年老致仕,受封為安肅公。至元三年(1266年),又起用為判行工部事,建設大都。

至元四年進封蔡國公,第二年(1268年)去世。

基本介紹

  • 本名:張柔
  • 字號:德剛
  • 所處時代:金末元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涿州定興(今保定市定興縣
  • 出生時間:公元1190年
  • 去世時間:公元1268年
  • 主要成就:復建保州
  • 官職:榮祿大夫,河北東西路都元帥
  • 封爵:昭毅大將軍、安肅公、蔡國公
  • 諡號:武康→忠武
  • 墓葬地:保定市滿城區
人物生平,地方割據,蒙古將領,追隨滅金,攻伐南宋,晚年逝世,人物評價,主要事跡,史籍記載,人物墓地,家族成員,

人物生平

地方割據

金明昌元年(1190年),張柔出生於易州定興(今河北定興河內村)。張柔家族世代務農。張柔少年時期是個慷慨之人,善於騎射,以豪俠之氣著稱當地。金朝貞祐年間,河北地區盜賊蜂起,張柔把當地世家大族組織起來保衛西山東流寨,在當地選拔壯士,組織起隊伍來自衛,使得盜賊不敢進犯。當地人張信借張柔的名義,納當地流民的女兒為妻,張柔知道後鞭打張信一百然後歸還了人家的女兒。張信因此懼怕張柔,想要謀害張柔。過了不久,張信因罪應該被誅,因張柔救他而得以倖免,於是當地的驍勇之士,都來投奔他。元太祖八年(1213年),蒙古軍南下中原,接著金都南遷,從中都(今北京)遷到汴梁(今河南開封),以避蒙古之軍鋒。張柔以地方豪強的身份,聚集鄉鄰親族數千餘家結寨自保,金任命他為定興令。後來又升遷至中都留守兼知大興事。
金朝為了抵禦蒙古,竭力籠絡河北地方武裝。金中都經略使苗道潤先授張柔為定興令,後升他為清州防禦使,後又遙領永定軍節度使,又兼雄州管內觀察使,權元帥左都監,行元帥府事。

蒙古將領

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六月,苗道潤為賈瑀所殺,張柔檄召苗氏部曲於易州軍市川集會,決意復仇,得到擁戴。金廷聞知,即任張柔為中都留守,兼大興府尹、本路經略使,行元帥事。正當張柔集緒軍隊討伐賈瑀時,蒙古大軍已進入紫荊關。八月,張柔率軍迎戰於狼牙嶺,馬蹶被執,遂以眾降,仍受任舊職。接著,張柔作為蒙古的部將,攻下易州(今河北易縣)、安州(今河北安新西南)、保州(今河北保定)、雄州(今河北雄縣)。賈瑀盤踞孔山抵抗,因往山下汲水之道被切斷,終於投降,張柔遂剖賈瑀之心以祭苗道潤。這年冬天,張柔徙治滿城。金真定帥武仙會兵數萬來攻,張柔大軍不在,帳下僅數百人,竟以老弱婦女登城虛張聲勢,親率壯士出敵後大破攻城金軍,並乘勝攻克完州(今河北完縣)。
張柔張柔
元太祖十四年(1219年)春天,張柔進而攻拔祁州(今河北安國)、曲陽和定州(今河北定縣)。攻打定州時,張柔與武仙之將葛鐵槍戰於新樂(今河北新樂東北)。他臨陣頷中流矢,擊落二齒,仍拔矢而奮戰獲勝。武仙遣藁城令劉成進攻,張柔生擒劉成而後釋放。武仙又會兵攻滿城,張柔親自登城拒戰,再中流矢,但仍帶傷擊敗攻城敵軍。到這年八月,張柔再次大舉進攻,控制了深冀以北、真定以東三十餘城以及許多山寨,於是“威名震河朔”。在滿城,張柔“定列數條,勸民修治耒耜,樹藝桑麻”,恢復了這裡的農業生產,將這裡建成自己的可靠地盤。在他的治下,數千驅口被釋為良民。

追隨滅金

元太宗四年(1232年)張柔參加伐金,升任漢軍萬戶。張柔對部眾說:“吾用兵,殺人多矣,寧無冤者。自今以往,非與敵戰,誓不殺也。”圍攻汴京,張柔軍在城西北,金兵屢出接戰,他橫戈單騎陷陣,所向披靡。當金帝渡河企圖進圍衛州時,張柔等在漚麻岡(長垣西北)擊敗金兵,迫使金帝返回黃河以南。
元太宗五年(1233年)正月,金帝奔歸德(今河南商丘),崔立以汴京降,張柔入城,於金帛一無所取,唯獨進入史館,取走《金實錄》並秘府圖書,並訪求耆德及燕趙故族十餘人衛送北歸。接著,他參與進攻歸德,金帝又奔蔡州(今河南汝南)。攻破蔡州城時他的軍隊率先攻入。金亡後,張柔入朝,窩闊台大汗表彰了他的戰功,授以金虎符。

攻伐南宋

元太宗七年(1235年)春,蒙古大舉伐宋,兵分中、東、西三路南下。這年十月,窩闊台第三子闊出(又作曲出)所領中路軍攻下棗陽時,張柔奪外城並繞出敵後立功。
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張柔奉命以本官節制河南諸翼兵馬征行事,河南三十餘城均屬他管轄。在此後近二十年間,他為蒙古守衛河南南部與安徽西北部的防線,並不時出擊威脅宋軍
元太宗十二年(1240年),詔令張柔等八萬戶伐宋,攻占壽州(今安徽鳳台)。
元太宗十三年(1241年),保州升為順天府,但張柔率軍駐於杞縣(今河南杞縣之南)。1240至1242年間,張柔不止一次從淮河中游渡河進略安豐(今安徽壽春)、和州(今安徽和縣)、滁州、揚州等地,迫使南宋竭力加強戰略要地安豐的守備。
乃馬真四年(1244年),宋軍收復壽州,但第二年,又被察罕與張柔的軍隊奪回。攻下壽州後,張柔欲留兵守城,察罕不從。在泗州(在今江蘇盱眙隔淮河之北)戰勝宋軍後,其部下夾谷顯祖得罪反誣,張柔一度被執留北方,但得到大臣們的辯白保護而度過危難。此後,張柔仍駐杞縣,不斷進擾淮西與淮東一些州縣,對南宋的東線構成威脅。海迷失四年(1251年),蒙哥即汗位後,張柔仍為軍民萬戶。
元憲宗四年(1254年),他奉命移鎮亳州(今安徽亳縣)。亳州四面皆水,他在這裡“葺民居,建府第,城壁悉甃以甓,又為橋樑,以通歸德,人民坌集,商旅舟車往來,如承平時”。他還在這裡修復孔子廟,設學授徒。
元憲宗九年(1259年),蒙古大舉伐宋,張柔列於中軍,從忽必烈渡江,進攻鄂州(今湖北武昌)。
中統元年(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張柔奉詔班師。但1262年忽必烈討伐李璮之變時,仍召張柔與弘略率軍出征。
至元三年(1266年),加張柔榮祿大夫,判行工部事,主持大都的城建,張弘略也佐其父為築宮城總管。

晚年逝世

至元四年(1267年),張柔進封蔡國公。至元五年(1268年),張柔去世。元元初漢人勛臣中,張柔與史天澤一樣,都被稱為“拔都”(英雄)。據載,後來忽必烈曾說:“史徒以籌議,不如張氏百戰之立功也。”後贈太師,謚武康。延祐五年(1318年),加封汝南王,謚忠武。

人物評價

《元史》:柔少慷慨,尚氣節,善騎射,以豪俠稱。

主要事跡

張柔歸順蒙古之後,保州因戰亂,已是一片廢墟,張柔對州城重新建設,規劃市井,建設民居,修建城垣,並引護城河水入城,疏浚河道,排澇防旱,修蓮花池,建書院,遷廟學,利交通,利農商工,改善生產條件和居民的生活環境,使保州城得以復興,成為“燕南一大都會”,奠定了保定舊城的基礎,歷經元、明、清,保定的城市格局都無太大的改變。

史籍記載

《元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四》

人物墓地

張柔墓位於保定市滿城區西北7.5公里崗頭村月明山下,依山傍水,地勢高峻。有“頭枕九龍(墓地北邊是九龍山),足蹬八寶(墓地南邊是八寶嘴山),左攬日光(墓地東邊崗頭村內有日光庵),右抱明月(墓地西邊是月明寺),腰系銀茶玉帶(墓地南邊有漕河)”之說。其墓地與其子張弘略、張弘規墓合葬處,形成墓群。墓地南北長80米,東西闊60米,總面積約4800平方米。張柔墓呈圓錐形,高6.8米,封土周長94.2米,占地面積707平方米。墓前有元翰林學士王磬撰寫的“神道碑”一座。碑前原有馬、羊、虎、獅、文臣、武將、石像生8尊,分兩廂排列。張弘略墓位於張柔墓西南20米,高6米,封土周長89.3米,占地644平方米。墓前有神道碑一塊,殘存石像生5尊。
張柔墓張柔墓

家族成員

兒子:一共十一人,其中第八子張弘略、第九子張弘范最為著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